学习日志2025年11月5日星期三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经·系辞上》

昨天主课,请邹星老师和厦门大学的董老师介绍mathacademy.com(下面简称MA)系统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然后从上午九点到十二点,孩子们轮流登录该系统去体验。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热情空前高涨。

我读大学的专业是数学系数理逻辑专业,从小学一路上来,我在数学这门学科上没有觉得有多么费劲儿,但在华德福小学教学的过程,发现对于数学思维的建立,人的差异性很大。因此,更需要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而AI的出现,会帮这个大忙。

通常,人们会将数学成绩好坏与聪明不聪明划等号,其实未必。数学思维是一种严谨的、抽象的、合乎某种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而已。一个人一辈子不碰数学,并不会影响到他/她的幸福。对中国人而言,在近代全面引进西方的知识教育系统之前,几乎没有人在用这种思维方式来思考。然而,在数学教育全面普及的现代中国,你完全不接触数学,不会运用这种逻辑理性的思维方式,会很有点可惜——请注意,我用的是“可惜”二字,而不是说你不学数学,天就塌了,你就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孔子、老子、庄子、佛陀等这些圣人,就没学过数学,并不妨碍他们“逍遥游”。

因此,对于现代人的基本素养而言,数学是必要的,但不充分。我的意思是说,建立了数学思维,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文明背后的思维逻辑,无论是金融、以AI为代表的高科技,还是西方的所谓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但若只是用数学去理解这个社会,去看待生命和这个世界,其实是狭隘的、有漏的。

邹星老师他们下午就要返回,于是利用午餐时间进一步交流。作为这套学习平台的助教,董老师说了一句很到位的话:“这套系统,可以帮助我们从容地学习数学。”的确,当今社会的大多数孩子学习很被动,不仅学数学不够从容,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也很难做到从容。在整个社会的焦虑氛围之下,孩子们都活得比较辛苦,而他们的生命状态是与周遭成年人的不够从容有关。

席间,我们也聊到“财富”的问题。物质财富是有限的,而精神财富是无限的——但这不意味着说,我们不重视物质财富,只追求所谓的精神富足。如果回到中国人特有的“阴阳一体”的思维方式,就明白“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无”中可以生“有”,而一切的“有”都会化为“无”;“有”“无”相生,终而复始,生生之谓易,天地之道也。

科技的进步,AI技术的普遍运用,会使得“社会财富”(是有形的)得到极大的提升,所以在一个“好”的社会里(指的是社会财富的分配是相对合理和公平的,有良好的机制使得“共同富裕”成为可能),大家都能享受经济发展的“红利”,而不是让少数人占有财富,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将要努力的方向。

当我们从生存的恐惧和焦虑中摆脱出来,学习、生活、工作都能滋养到我们的精神,而不是消耗人、切割开来的。故不必“匆匆忙忙、连滚带爬”,而做到“从从容容、游刃有余”,这不是多么遥不可及的境界。因此,我很赞同邹星老师的一句话:“AI时代到来了,每一个人都‘会’学习。”

主动地“学习”,是人之所为人的本能(或曰“良能”)。我们若因为过于依赖外在的衡量标准,压制了人的这种良能,使得孩子总是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从而厌学、躺平,那是对“良知”的践踏,是害人慧命。

所以,要超越现代心理学的逻辑起点,回到生命的圆满,即人人本有的良知。从天赋的良知出来,才能合外内之道,享受学习带来的内在喜悦。从而,你能体会孔子的快乐了。

祝福孩子们!祝福中国的未来!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今天开始了数学的练习,老师讲解这个软件会以个体的学习进度为标准,自学很好。体验了一下,很是沉浸,好久没如此沉浸于学科知识了,感觉好极了。

◎上午,数学软件的老师们来了。随后便进入了学习,大家都很投入,也相互交流着,氛围很好。自己数学不是很好,但AI的问题总能给到点上,很神奇。

AI解放双手,可以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这很好。

◎今天主课上体验了数学的软件,很感恩来自各地的老师们的讲解。软件全是用的AI,却比人教得好。现在有很多人恐惧AI,怕AI代替人类占领地球,都是自己吓自己。像黄老师讲的,人要做AI做不了的事,人也不是会使用工具的高级动物。人是与天地相通的,是天,是地,是世间万物!AI只是帮助人类进步的工具而已。万物皆有灵,除了冰冷的工具。所以要文化复兴,做个大人!

​(慧安、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