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5年10月21日星期二
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困卦·象辞》
前天登上清凉山,见有一幅书法作品《老来通》,内容颇有趣:
人生路上急匆匆,走快走慢不由衷。
古人曾见今时月,今月难照古时翁。
时间一刻也不停,变老就在每分钟。
多少英雄今不见,多少将相去无踪。
多少美女花容谢,多少俊男老来怂。
若问人生怎么过,形形色色各不同。
有人高贵有人贱,有人睿智有人庸。
有人先贫后得福,有人富后落魄终。
有人勤善终有报,有人累死老来穷。
有人一生糊涂过,有人精明一世聪。
不足百年人生路,何去何从算成功。
沉浮起伏谁来定,七分在命三分功。
功成名就寿不配,到头也是一场空。
人生有忧亦有喜,历尽甘苦和吉凶。
少年不识老滋味,赤膊撸腿往前冲。
年高老迈当歇息,思想胸怀应开通。
求乐求康求平安,喜观山水乐看松。
暮年最怕逢乱世,老无所安寿难终。
但愿夕阳慢慢落,岁至百年晚霞红。
【注:该作品由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国老龄委”)于2024年6月14日通过官方渠道传播,被广泛转发给老年群体,旨在传递乐观养老的理念。】
人生如旅,该如何行道?——是从从容容、游刃有余?还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还是拖拖拉拉,敷衍了事?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昨日下午,组织在鲁艺的同仁们共学。首先,请大家对目前正在展览的“全国木刻版画双年展”,谈谈观感。尽管大多数人没有经过系统的美术训练,但用心去感,也能把握当代艺术的病症,即注重技巧,缺乏热情;注重理性,远离生活;彰显自我,不仁故不义。
然后,我们先研读了19号的日志《革命与成长》,再讨论昨日的关于文艺工作的讨论。感觉大家谈起心性,热情还比较高;但落到实处,似乎都信心不足。这让我想起德成学校的张腾万校长,当时,我们问校长,十几年来办校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校长很平淡地回答:时常会遇见困境,但是不感觉难,总是能够走下去。
圣人之道无他,把心放在事上磨而已矣。
昨日与刘森老师通电话,向他汇报“青少年文艺社”的进展和下一步工作思路,刘老很欣慰!请刘老担当首届文艺社理事长,刘老很谦虚地推让,实际上是愿意无条件地支持大家。刘老也谈到困难,他说:和你们这个队伍认识十几年了,感觉你们就是不怕困难,总能克服困难!困难才能磨炼人啊!前面的路,总是有困难的,但永远阻挡不了你们的脚步!
为何《周易》里有“困卦”、“剥卦”、“否卦”等这些所谓不好的卦,却总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呢?那是因为从“天道-人道”两相映照的大背景来看,所谓的艰难的现象,都是会变化的,就如天空乌云滚滚,月亮阴晴圆缺,无论世道怎么变,生命的底色总是朗朗乾坤。——建立对生命的根本自信,就是对此确乎其不可拔!
人有生有灭,但人的精神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死而不亡,周流六虚,延绵不绝。这是中国人的“生死观”,即“天人观”。——说到易经,正好有家长朋友发邮件来问到杨振宁,他写道:
想起了以前看到的杨振宁关于易经的评述(deepseek整理如下),结合最近两年的学习,特想请您帮助辨明:
杨振宁先生对《易经》的评价非常著名,也引起过不少讨论和争议。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他非常钦佩《易经》的哲学和文化价值,但严厉批判了其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科学发展的阻碍作用。
这个观点他曾在多个公开场合阐述过,其中最系统和引发广泛关注的是在2004年“中国文化论坛”上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演讲。
以下是杨振宁先生评价的核心要点:
1. 负面评价:《易经》阻碍了科学在中国的诞生
这是他观点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具争议的部分。他认为,近代科学(即源自伽利略、牛顿的还原论、逻辑化和实证化的科学体系)未能在中国萌生,原因很复杂,但《易经》的影响是其中之一。他具体指出了三个方面:
· 归纳法与演绎法的缺失: 《易经》的思维方式是“取象比类”,这是一种“天人感应”的、联想式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近代科学所依赖的逻辑推演和系统实验。它试图将世间万物都纳入一个由阴阳、八卦构成的先验框架中,这阻碍了人们去深入探究事物内在的具体、微观的机械性因果规律。
· “天人合一”观念的局限: 《易经》强化的“天人合一”观念,使得中国古人倾向于认为自然与人是相通的、有情感的,因此没有必要用严格的、客观的、分析的逻辑去“拷问”自然。这与西方科学中将自然视为一个客观的、可以被数学描述的对象的观念背道而驰。
· 语言文字的负面影响: 源于《易经》的思维模式,使得汉语汉字在发展上更注重“美”和“简练”,但缺乏了精确性。一个单音字往往含义丰富,但不利于进行科学上必需的、精确的、无歧义的定义和逻辑推演。
他的核心论点是:《易经》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一套‘语言’滤镜”,人们透过这个滤镜来看世界,认为所有知识都可以从这个体系中推导出来,从而失去了对具体自然现象进行独立、客观、定量研究的动力和能力。
2. 正面评价:肯定其文化与哲学价值
尽管有上述尖锐的批评,但杨振宁先生从未否定《易经》的伟大。他明确表示:
· 他充分肯定《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其影响遍及哲学、文学、艺术、医学等各个领域。
· 他承认《易经》是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智慧。
· 他特别提到《易经》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是激励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总结与争议
杨振宁的评价可以总结为:他是在探讨“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语境下,从一个顶尖物理学家的视角,对《易经》的思维方式进行了一次“科学方法论”上的解剖和批判。
这个观点自然引发了巨大争议:
· 支持者认为: 杨振宁的剖析一针见血,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形式逻辑和实验科学精神的根源,是深刻的、富有启发性的。
· 反对者认为:
1. 归因过于简单:将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归咎于一本古籍,忽略了社会制度、经济结构、政治环境等更复杂的因素。
2. 混淆了领域:《易经》本质是一部哲学和占卜之书,用它不具备科学属性来批评它,是“用科学的尺子去量文化的布”。
3. 忽视了《易经》的积极影响: 许多中国传统科技(如中医、天文、历法)都从《易经》中汲取了灵感。
当时,山东大学易学专家刘大钧教授等学者都撰文进行了反驳,认为杨振宁先生对《易经》本身的理解可能不够全面和深入。
总而言之,杨振宁对《易经》的评价是一个典型的“科学vs人文”的视角碰撞。他并非要全盘否定《易经》,而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科学发展的方法论)出发,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甚至有些刺耳的观点,旨在引发人们对中华文化深层结构的反思。
我回邮件道:
2002年,我曾于海南出版社出版过《杨振宁文录》,所以对他的情况还算比较了解。

因为海南出版社也曾出版《爱因斯坦晚年文集》,两者一比较,就能感受到杨振宁思维的局限。关于杨对《易经》的看法,那个时候我就很清楚了。杨的评论恰恰是颠倒的,不是易经束缚了中国人的思维,而是被西方科学理性束缚的中国人很难走进易经的世界。
杨不通易,对中国文化缺乏敬畏,所以,他信口开河,不必奇怪,诺贝尔奖并不代表最高的学问水准。
这位家长朋友又问:
收到!非常感谢!您言简意赅,却很透彻。
经历半生,我已略能看明白盛名和光鲜背后的真相。
但像您信中这么透彻的思辨,世人似乎无人表达,我们能看到的听到的净是网上一些“误人慧命”的“专家”和“评述”。您给易中天书评零分,我听完大快!但世人对其书皆奉为圭旨,真理与世道隔路如此,何也?
我想,人心惟危,容易为外境所转,背道而驰,这并不奇怪呀。读读前面的《老来通》,或许就看破了。祝福!
【夸父班、文艺社同学日知录选编】
◎上午红歌课,学习了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开头两句信天游的曲调,加上陕北方言,开口的瞬间,眼前仿佛就出现了黄土高原,亮亢的,深情的,好听极了。
◎今天上午的经典传唱课上,感觉自己又“长大”了!我竟然开始大声唱歌了。下午的腰鼓课我也大声地喊出来了。感恩每一天!
◎今天上午的版画课上,又创作了一幅作品。一笔一刀,都是对这幅作品的尊重,所以今天格外用心。
下午的安塞腰鼓在毛毛雨中进行,发现在雨中虽然特别冷,但心中却特别热乎!非常喜欢安塞腰鼓!
◎感觉昨天印过版画后,今天对刻版画的感觉更深入了,更能理解了,同时使用刻刀更加行云流水了,好神奇!
今天腰鼓课大部分是在毛毛细雨中度过的,但大家的激情并未消退;还学习了入场、退场,很帅!
◎今日主课读了一份时事,深感惊叹。中国的变化竟如此之快,有点儿跟不上时代,百年之大变,世界之大变。
《外交选文》,周总理的所有外交怎么都值得学习呀!这两天的选文都是我的目标,我好喜欢有一句话:“有了好人才有坏人,有了缺点才有优点,有了国民党才有共产党。”所以,中美应该和谐共生。做大事,一定从小事开始的,细节的重要性和注重就是从这体现的吧!
下午安塞腰鼓打爽了,大家都打得非常好,一起完成了大排练,我好期待22日的演出呀!
◎今天的腰鼓还是如此有趣,把一套动作打下来了,很有成就感,也不累了。后天就要展演了,是展演多了?也没有感到紧张,反而有些激动,这次站的是第一排,很荣幸!如此好“玩”,这就是对文化的亲切感吧。载歌载舞是礼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我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很感恩我们自己的文化是可爱的,精神是永恒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学习,就是养精神,时时以本心映照,而能“时习”,唯变所适,致用,此谓易道。感通天地鬼神,故时措之宜,故唯至诚,为能尽其性。合归于阴阳二气的大走势中,扣其两端而竭焉,发挥历史主动。
红歌课上学习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非常精彩。孙老师讲陕北的民歌就是一首首史诗。平凡的辞藻,却甚是生动。正可谓礼乐失,求诸野。感恩能来延安,接地气,接天线。
(慧安、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