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切文艺,到爱上数学

学习日志2025年10月6日星期一

理必求其真,事必求其实。
——爱新觉罗·毓鋆(1906-2011)

昨天晚上,请《大先生·传道人》项目的老师、同学吃饭。首批15位同学,虽大多步入中年,但诚意满满,像小学生那般真挚可爱,故更能体会到:“先生”的意思,就是先做学生,再带动更多后生一起学“生”,此谓“先觉觉后觉”。

青峰同学发来部分同学的学习心得,选摘如下:

◎课程已经进行到一半了,似乎慢慢理解了师长们的良苦用心!用一年的时间“离经辨志”,似乎都是远远不够的,因对中华文化误解得太深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解已经深入骨髓,混淆了自己的视听,染着了自己本心而不自知。中华文化的自信从何而来,它不是人为创造的学问,更不是假大空的精神寄托,了解它的源头,了解它的本质,从学“道”而来,从学“大”而来,从学“生”而来,与自我生命的成长从来都是一体的,是一不是二,与每个人生命的成长息息相关,是可以落地的走得通的一条路,这时候升起的是一种油然的敬意和信心。

今天对于“立志”也是有了全新的认知,心里知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后也几乎无可成之事,且半途而废居多,以前心里也清楚这些不是志向,只能称之为目标,因有相,有私欲在,虽达而心并不安,今天才明晰了,原来立志与“修德”息息相关,为学应以“道”为志,为人应以“圣”为志,才能理解圣人之言,才可通古今。

感恩师长们的尊尊教导!道阻且长,不畏艰辛!

◎我今天下午对王院长关于“敬”与“立志”这两部分的深入阐述感触与启发颇深。“礼之用,和为贵”,“礼之体,敬为主”,礼从外在表现出来的是礼仪,然其内核精神是一颗恭敬、真诚的心,所有的礼都是从恭敬心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中庸》讲“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的表现和应用有多种方式,其关键在于“中节”即合乎中道,恰到好处,自然和谐。曾国藩在31岁时曾给自己定下例行的十二条功课,是他毕生修身律己、成就功业的重要基石。曾国藩日课十二条的第一条就是“主敬”,其内容是“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关于“敬”与“立志”的内在关联性,也让我想起了早年摘录的一段马一浮先生在《复性书院讲录·学规》的一段话,其中围绕“敬”这一儒家核心修养工夫也展开了深入阐释,系统揭示了“敬”的内涵、功夫路径、效验及实践意义,充分体现了宋明理学对心性修养的深刻理解。以下这段原文也分享给同学们一起共学互参。伊川曰:“涵养须用敬”,即持志之谓也。以率气言,谓之主敬;以不迁言,谓之居敬;以守之有恒言,谓之持敬。

心主于义理而不走作,气自收敛。精神摄聚,则照用自出,自然宽舒流畅,绝非拘迫之意。故曰“主一无适之谓敬”,此言其功夫也。

敬则自然虚静,敬则自然和乐,此言其效验也。敬是常惺惺法,此言其力用也。……盖散乱心中,决无智照。无智照,故人我炽然,发为骄慢,流为放逸,一切恶德,皆从此生。敬之反,为肆、为怠、为慢。怠与慢,皆肆也,在己为怠,对人为慢。

武王之铭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孝经》曰:“敬亲者,无敢慢于人。”故圣狂之分在敬与肆之一念而已。

盖心体本寂而常照,以动乱故昧;惟敬则动乱止息,而复其本然之明。敬只是于一切时都摄六根住于正念,绝诸驰求劳虑。唯缘义理,即为正念。——马一浮先生《涵养致知与止观》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在当下的时代,大部分失去了对天地自然、圣人之言以及师长的敬畏之心,同时这也是眼前教育中所面临的困境。如果我们希望影响一个人,前提是需要将对方的敬畏心扶起来。只有敬畏心升起了,教育的影响与作用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我认为这应当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敬畏心如果不够厚重,别人给你的东西接不住,你也吸收不了。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真是喜悦,昨天我在小组复讲里一开始提到的刘柱林,和今天青峰老师的分享不谋而合,青峰老师的话语让我更加清晰了。

回响我自己的品格底色,其中有浓重的一笔是我小学班主任于霞老师(语文老师)画上去的。在那个时代,她是我接触过的老师里少有的,对所有同学,特别是所谓的“差生”非常关爱的,她总能看到这些“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会公告于其他学生……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从小到大,也会很亲近那些班上的“差生”,甚至有时会觉得他们那种真性情比有些优等生那种“假好”更有“人味儿”。并且我到现在总是习惯性地看到别人的优点,即使再坏的人,我觉得也是可以变好的。就像《乡下的奶奶》里写到的,在奶奶眼里,事事皆好事,人人皆好人,让我很是亲近。

和于老师失联多年后,去年终于联系上了她。她已80多岁了,身体不太好,并且三个孩子里已有两个不在人世,对她的打击还是很大的。很开心的是,当我把《乡下的奶奶》推荐给她时,她很喜欢。但她眼神已经很不好了,有几个月我就一章一章读出来,用录音机录下给她,她很喜悦,很受用。只可惜我不够坚持的原因,中间断了很久,还没能把上下两册完全读完。决心这次学习之后,再为她读起来……

《大先生》项目的缘起,是暑期陪同林明进老师到各地巡讲,在成都受到“四川学考”邹星老师的鼓励,又有韦华校长的积极响应,从而设立的一个以支持体制内教师为主的教师成长计划。在传统语境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在现代语境中,“教师”是指传授知识、技能的人。古今之差别,一目了然,在“传道”二字。

传道,先要明道;明道,前提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说得再清楚不过了。韦华校长说得好:如今师范院校培养了许多“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等教授学科知识的教师,就是没有培养出“老师”。这不怪任何人,有社会大变迁的历史背景;如今复兴中华文化是时代潮流,故只要重新回归道统,就能正位凝命。【注:《周易·鼎卦》象辞曰:“君子以正位凝命。”

上午主课后,在“大美之家”(“三一之家”),与部分同学共读刘复生教授的《大众文化50年》,大家对文艺与时代思潮、人心所向的关联有些感觉了。从事教育工作,必须懂得“时”,而不是照本宣科,从书本到书本。斯坦纳博士说得不错:“教育就是引领孩子清醒地入世。”那么,作为引路人,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你要有穿越的勇气和能力,要做脚踏实地的“行者”。

邹星老师那儿有一套美国人开发的学习数学的软件系统,可以帮助孩子自主学习数学,建立数学思维,而不是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应付数学考试。现场的家长、老师都特别有兴趣。学数学其实不难的,只要有踏实的态度,从最基本的数学概念开始,能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就胸有成竹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祝福所有好学的先生、后生们!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苏日娜老师今天新教了大家一首歌——《牧歌》,是一首长调歌曲,很有草原广阔无垠的效果。老师讲要先把嘴张开、打开,要是嘴都不打开,怎么努力都是无用功。和侗歌的发声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歌声各有各的地域特色,都好听,都可以陶醉其中!

◎今天是共学营的第五天,可以体会到自修和共修是真的不一样。共学,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相互交流学习,真的很开心!

上午唱歌时又多了一份感动与热血,洪亮的歌声穿透整个教室,好像我也开始喜欢上了红歌,都有一种文字的力量。

晚上子玥老师的星象课,最后老师带领我们做冥想。想象自己在浩瀚星空里,当我闭上眼睛脑子里总是飘过一句:“有德行的鬼就是神。”接连又想到奶奶去世时有人来家里助念,那时我还不知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是什么意思。她也要有人来引领,回到一个家。当人死后就又回到了云云众生,形成轮回。

领悟什么东西真的要亲身体验,甚至还要多体会几次。今天晚上真够奇特的!

◎昨天钟老师的太极课上,讲到练武的三个阶段:明劲—暗劲—化劲,大概就是从有形到无形,再到连接万物的过程。这个“化”大概就是合一感(一体感),在武术中能超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境界。但在达到这个境界前,是要清晰地认识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共生,所以切不可太用力,否则在抵御力足够前,只能伤及自身。

在秦皇岛的山海关,海子曾在这里卧轨自杀,他读过很多书,思想很活跃。但正是这些“力”太庞大了,他又没法“化”掉,最终活跃的思想与残酷现实的碰撞,都转化成了执着痛苦,陷入了虚无主义,在痛苦中了结生命。

读书会上了解到,很多作家都如海子一样是迷茫的。而如今很多像习主席、毓老师这样的人,强调以文化挺立人们的精神,大概正是化解迷茫之路,以正信、正命,真正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而非空洞偏执的一定要搞二分、搞对立,走到充满冤屈痛苦的老路上。

(慧安、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