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而微 与 大而化之

学习日志2025年10月3日星期五

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
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困以寡怨,井以辨义。
——《周易·系辞下》

通常上午主课后,我就没什么事了,于是在玉泽园内四处看看。“十一”礼乐共学,大家各取所需,园内园外,读书声,歌唱声,乐器声,此起彼伏,十分祥和。

学习就是“交往”;而交往就是“交感”。与主流知识教育体系注重逻辑思辨、理性分析不同,中国的圣人之教,是从“心”与“咸”入手的,而不是首先从“脑”与“主观-客观”的二分出发。

毓老师说:“人之本在性,性之本在身,身之主乃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后面这句是孟子的话,宋儒注重孟子,看中的是他的心法,故港台新儒家自诩接续的是宋儒的“心性儒学”。——当然,孟子气魄也是大的,“虽千万人吾往矣!”

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是感官,分别对应色声香味触;第六根的运用建立在前五根的基础上,“如理作意”与“非如理作意”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开放的、自然的、简易的,而后者是封闭的、造作的、复杂的,自以为是,作茧自缚,被自己的意识层层缠绕,无法解脱。而“法喜”充满,一定是建立在“感通”基础上的。学而时习之,时时保持一份敏觉,与人交往,与物交往,通人情,体物情。弘一法师对此感悟很深:“不近人情,举足皆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啟源老师转来一位学员朋友的学习心得,读了,很赞叹!这位名叫贾伟超的朋友读了前几天的日志,特别有感触,分享他的感受如下: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体验不是真理,但却是通往真理的台阶。

毛泽东的实践精神、周恩来的中和智慧、毓老的天人观照,在玉泽园共酿成超越学派的人文醇酒。群贤非为雅集而来,实为缔造「活的教育博物馆」

《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所言)

礼乐不再是形式——“礼”是宇宙的秩序,“乐”是心灵的和谐。真正的传统不是保存灰烬,而是传递火焰。

大家正在实践的,是一种生态化的教育模式——不是将知识分科传授,而是让学习者在文化场域中整体生长。

当一位新疆老师、一位道家道长和一位经典老师在同一个院子里相遇,中国文化真正的创造力就在其中苏醒。

常读常新

这不仅是一个文化愿景,更是一幅宏阔而清晰的生活实践蓝图。

从“大同理想”到“乡间士人”的实践哲学

1. “礼运大同”,是务实的行动,而非悬置的理想

它将《礼记》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从遥不可及的复古乌托邦,拉回到人间烟火之中,重塑为一种可感知、可参与的当代社会实践。这正呼应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精髓——真正的“知”,必然内含着行动的指向。

它承接了蔡元培等先贤“工学互助”、“教育救国”的理念,强调理想必须植根于具体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与本土化激烈碰撞的今天,这种“务实的大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中国式的文明应答:并非追求意识形态的一统,而是依托无数扎根社区、焕发本土“礼乐”精神的微小实践,共同编织一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生态。

2. “我们需要更多的‘乡间士’”:一个创造性的人格典范

“乡间士”这一概念,重新诠释了现代社会中的“知识分子”:

· 他们不是“隐士”,不以避世独善为归宿;

· 也非传统“乡贤”的复刻,而是怀抱现代学识与全球视野的文化践行者。

其核心在于“士”的精神——如孔子所言“士志于道”,以文化传承与道德担当为使命;而“乡间”则标定了其行动的土壤与扎根的深度。这完美融合了克里希那穆提所倡导的“不带野心地生活”,与萨古鲁强调的“有意识地将更高能量带入物质存在”。

从“我们是谁”到“各地礼乐共学基地”:一个文化理想的微型实现

 “道安易俗社”:其名已昭示方法与目标的统一——以大道安定身心,以文明移风易俗,承续了从先秦儒家到梁漱溟、晏阳初等前辈的乡村建设与文化革新传统。

·“大美同行者及各地礼乐共学基地”: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去中心化的文化生命体。

·“大美同行者”是流动的、自觉的“文化细胞”,如同慧能门下云游的行者,将智慧种子撒向生活的每一寸土地。

·“礼乐共学基地” 则是稳定的文化道场,如华德福的“家园文化”,以节奏、仪式与社群支持,为生命成长提供滋养的容器。

·二者动静结合,形成一种“根深叶茂”的文化生态——既有深扎传统的稳健根基,亦具随风播撒、随处生长的蓬勃生命力。

构建数字时代的“礼乐生活”新范式

此平台的深远意义,在于它正回应一个时代之问:在高度流动与数字化的今天,如何重建具有精神内涵的社群生活?

1. 它是抵抗“文化失重”的实践锚点:当人们感到与传统、社群及自然的联结日渐脆弱时,“礼乐共学”提供了一套可触摸、可沉浸的回归路径。无论是向孔子像行一鞠躬,或是共同诵读经典,都是在日常中营造“神圣的瞬间”,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化为真切的体验。

2. 它塑造了一种崭新的“文化身份”:参与者不再是传统文化的旁观者或消费者,而是“大美同行者”——是积极的创造者、传承者与共生者。这份身份认同,正是文化自信最坚实的基石。

3. 它预示了未来教育的可能形态:正如页面将“学习日志”与“天人之学”并置,它指向一种融合“个人日知”与“宇宙天道”的整全学习。这超越了分科技能的传授,直指人的全面成长与生命意义的求索。

家的温暖、师生的情谊、个体的内省——共同绘就了一幅“文化中国”在当代生动复苏的画卷。它不是在博物馆中保存标本,而是在城乡乡野、家门内外、师生互动之间,培育一种活着的、呼吸着的、成长着的中国文化。

这条道路,由“乡间士”们亲手开拓,由“大美同行者”们并肩前行。其终极的愿望,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纷繁的现代生活中,活出那份源自文化根底的从容、笃定与和美,成为这个时代的“真人”。

哇!这位朋友的感悟很到位,思考很全面,既具体而微,又有广天厚地的大历史观。的确,我们不仅处于百年大变局中,而且在开人类文明的千年新局。这不是由某一两个人的意志左右的,而是历史潮流,浩浩汤汤。何其有幸!我们都深处其中,惟有尽力配合,随缘而生。

昨天下午,与青岛的几位朋友交流,谈到他们也想在青岛成立“易俗社”之事。非常棒啊!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化的事,超越了商业的逻辑,也超越了狭隘的意识形态,就是“大而化之”。“大美生生”这四个字源自《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后面还有两句,通常大家的体会可能还不深——“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而接续圣学,迈入圣门,首先是对生命的肯定——“可欲之谓善”。而不是把自己当病人,小心翼翼,时时自我检讨,总是在寻医问药。

“一念振奋,便与天地相似。”“奉元”就要从这个“顿法”开始。正巧慧安老师也旁听了昨日下午奉元班读书会,连夜发来她的学习心得,也非常到位,转载如下,供同学诸君参阅。

【慧安老师学习日志选摘——《奉元大法》】

今天偷得半日闲,有幸参加了下午奉元班的读书会,载宝而归。那种“法喜”,恍惚犹似回到三四年前,就是一堂寻常的主课,只言片语的“似懂非懂”,点滴相应赞叹之处,就忍不住要找那时同样是班级见习岗位的卓红老师叨叨,一顿互诉衷肠,感慨幸运之至。所以,今天下午,还挺想卓红老师的。

今天的“神来之笔”不少,尤以“奉元大法”最是沁我心扉。若你对生命的本来面目、对天人(天心)有着极大的信心,那任何的陷溺、负面情绪,都可随时抖落,一念振奋,这便是“自净其意”,时时保持清明,没有自怨自艾,没有自惭形秽,没有怠惰因循,更不会合理化自己,岂为自救而已哉?!以黄老师的六字简而言之:看见、放下、自在。

熟悉的朋友们很清楚,这已经是老话常谈了,没有二十遍,应该也有十遍八遍了吧。无一例外,闻皆喜悦,没有丝毫陈词滥调的不耐,“明心见性”怕就是如此。因为“我”是变化的,“我”无时不刻在经历,所以总是“新鲜”的。实学,就是放在不同的时空,皆准!一品再品,回味无穷,总能助我拨云见日,见微知著。身边能常有这样的耳提面命,便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您说,怎能不“法喜充满”?

再者,今天居然贯穿了两回,从当代心理学、身心灵圈,到受佛教影响的宋儒,到大开大合的汉儒,到阐明先王之道的文中子、继承先王之道的孔门,再到文武周公,到尧舜之道……直追先王之道、王道天地篇,这么细致的“补课”,确实大补。政者,正也;政治,乃众人之事;放大到历史长河中,大历史观就是体用不二的政治态度。对此,不能糊涂,更不能迷信,就老老实实畅游在沧海桑田中,涤荡着不同朝代的兴衰。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回到够大的开始,不只是内修,而要内外兼修,内圣外王者臻于斯。

耳畔回响起勇于自任的张腾万校长那句话:“西昆需要什么?”

唯有赞叹,唯有感恩,唯有祝福。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徒步,现在对我来说轻松无比。我就像习得缩地成寸的神通,忽然一瞬间就到了那座桥,又一眨眼就返程,舒适闲逸,亦乐在其中。

◎今天是国庆节,很开心!祝伟大的祖国生日快乐!

清晨当我走在湖边时,看见天上的朝霞都向着一个方向——太阳。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太阳出生的地方,天空两边有一条很长的蓝线;天空上的云朵像今天一样,这是中国成立的日子,背后少不了英雄壮烈的牺牲,团结一致共创新中国。连天都是这样的美啊!

共学营也开始了,妈妈要明天才能到玉泽园。看见同学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有种感动。大大小小,无论年龄,在一起学习,志同道友,都在寻找着同一个目标和精神。中华文明将流向下一代。

晚上庆国生日宴,还有林明进老师的生日,70大寿。好不热闹,到处欢声笑语,大家在一起吃饭,看表演;好像一家人呀!我好开心!向明进老师敬完饮料,又向其他老师敬完后,就去玩了!我好喜欢这种氛围。姥爷、校长、黄老师的致辞,我有点明白了,夸父班是怎样的班级。

天下一家,大概就是如此吧!老老少少,大大小小,欢聚一堂,开心!

◎主课上讲周恩来同志所贯彻的“中”。周总理在党内斡旋调和于矛盾尖锐的各党派之间,在党外体察亲近团结人民群众,在外交场上坚定地捍卫民族尊严。他并不争夺权力的最高位置,反而是忠诚地解决当时的继承危机。他总是温和但又坚定,这些无一不是“中”的体现。中者,衡也,正也。今天的我们,更应担起责任,传承、发扬。

今天晚宴上看大学长们打英歌,极有气势,刚健中正。而后又有南音、伏羲埙等,如潺潺细流般柔和。融合起来,晚宴也是一个“中”的场域。

◎我们今天上了主课,印象深刻,中国真的独立,富强了。

共学营的几天,玉泽园变得热闹非凡,整个园子有人味儿。这几天的心情大起大落,写日志怎么会无感呢?我还认为自己太感性了呢!

愉悦的一天结束了,尽是无限的感恩!不知为何,近来都是在感恩,感觉每天都有好多感叹,“天地人”真的奇妙。感恩! ​

◎今天上午上了蒙古舞课,动作变难了,变得有挑战性,跳起来很开放。

下午是钟鹰扬老师的课《太极与“中”的精神》,仔细地练了“云手”这一招。发现这次的“云手”与丁老师教的略有不同。

晚上在外用餐,很开心。

◎国庆第二天,下午钟鹰扬老师的课。老师先讲“天人合一”,打太极要运用天地的力量,化有法为无法,化有限为无限;“中和”对应“体用”,和黄老师主课讲的大同小异,我听得很认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今天是在玉泽园国庆的第二天,见到了许多“非遗”老师,心里很兴奋地想学习。

下午我就如愿上了钟老师的太极课,讲得很通透。他的每一句话中都有一个深奥的点,比如,太极不仅是一道武术,更是与肢体相通的学术,课程也很有趣!我们互动的过程中也收获了不少。

◎今天主课黄老师讲有一位学长说自己最近有点迷茫,想问问老师该怎么办?那时我在想,我会不会也像这位学长一样呢?但我觉得无论是或不是,只要从某个情绪里跳脱出来就好了!这也是一种很有用的感觉。

来玉泽园的人增加了不少,真热闹。发现所有事情其实没有那么难,都是自己想来的,只要真诚用心对待,就不会很差!

我很喜欢马老师的蒙古舞课,跳得时候真感觉自己有草原汉子的豪爽,跳舞也很滋养精神! 

◎很久之前就听过“中体西用”的洋务派思想,但一直没明白“体”“用”究竟是什么意思。钟老师的太极课上讲到站桩即为“体”——基础的、根本的。经常听老师讲“但得本,不愁末”,今天忽然就明白了为什么要“以中为体”了,是在坚守我们的“根”啊。无论做什么都是要夯实基础,从实际出发,而不是好高骛远,追求缥缈的东西。

(慧安、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