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5年10月1日星期三
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
——《周易·系辞下》
昨天在网上找影像资料,供昕炜老师参考,作为今日国庆晚宴5分钟左右的视频剪辑的素材。看到各地都在组织烈士纪念日活动,很感动!
【背景资料: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军队有关部门应当在烈士纪念日举行纪念活动。举行英雄烈士纪念活动,邀请英雄烈士遗属代表参加。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每年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国家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纪念仪式,缅怀英雄烈士。】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不仅是感恩和追忆自家有血缘之亲的先辈,还要共同缅怀我们共同的文化祖先和革命先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对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基本判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善于斗争,勇于革命,也善于建设,善于团结。
我在读青年周恩来的资料时,对“志于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道者,路也,对一个人而言,如何对此生负责,如何坚定不移地走完短暂的一生,是很具体的。1971年6月,周恩来总理接见日本外宾时,日本友人询问有什么“养身之道”,周总理回答:“在漫长的中国革命战争中,有许多同志都牺牲了,为了把牺牲了的同志的工作承担起来,我们活着的人更要加倍地工作。我每天都以此激励自己。这也可以算是我的‘养身之道’吧。”
尽管周恩来没有用传统的语言表达,但他一生的所言所行,就是“中庸”之道最生动的阐释: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九三阅兵,以及九月三十日国家公祭,由最高领导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其意义就是《中庸》里讲的: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请注意,这里出现了“上帝”一词,这个“上帝”不是基督教里面专指的那个“神”,而是“上天”,祂无形无象,中国人自古是有天道信仰的;同时,我们感恩先祖,承继他们的精神命脉,文明才得以源远流长。懂得“敬天法祖”,治国之道,易如反掌矣。
个人为学、修身,与治国之道一致,同样要将“敬天法祖”放在首位,惟有接通天线,承续祖德,你才不是飘泊的灵魂,你才有为人之根本。由于百年西化,我们很容易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其实,服装、礼仪形式虽然变了,其精神是一味的。习近平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昨天敬献花篮时,穿的是洋服(西装),他们不必恢复古装,但他们接续的是亘久不变的天地精神,落实在人间。
大家都熟悉少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典故,在那个岁月,“寻求真理”很具体地落实在一个民族危亡最关键的问题: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如何让旧中国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就如李大钊先生所言,斗争只是手段,而团结互助是目的。如今的中国,国力强盛,正不可阻挡地走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我们这一代人的天命是什么?需要同学诸君自己参悟。
祝福中国!感激不尽!
(中霖整理)
附:《海棠花祭》【作者:邓颖超,于1988年4月】
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离开了我们,不再回来了。
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了这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
你住了整整二十六年,我住的比你还长,到现在已经是三十八年了!
记得那年你参加日内瓦会议,家里的海棠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的海棠盛开,我就特意剪一枝,托信使给你带到日内瓦。
遥想当年,我们之间鸿雁传书,越过海洋从名城巴黎到渤海之滨的天津。
有一次,我突然接到你寄给我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上面写着: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
因此,我们的爱情生活不是简单的,不是为爱情而爱情。我们的爱情是深长的,是永恒的。是根据我们的革命事业,我们的共同理想相爱的。
海棠花开了,你离开了它们,离开了我们,你不再回来。你到哪里去了?你到哪里去了呀?
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你经过春风的欢送和踏雪的足迹,已经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也漂进了黄河长江,经过长江黄河的运移你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你不仅是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服务,而且你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世界的和平,一直在那里和人民并肩战斗。
同志、战友、伴侣,听了这些你会含笑九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