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运大同”是务实的行动,而非空洞的理想

学习日志 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文字及整理 | 中霖

日知录整理| 慧安

昨天主课,组织同学们观看李世默演讲视频,然后结合《中庸》谈了谈:对集体意识的突破,一定要回到“天-地-人”的生命大图景。在传统语境中,“道”一定是天地之道,而不是人为的道理、学说、理论。

老子、孔子等圣人,我们可以与他们精神往来,但很难用西方哲学的思维来理解和定义他们。读书,目的在明理,但常常是迷者执文泥象,悟者得意忘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道,可道,非常道也——这个“道”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更不是美好的愿景和理想。《易经》是一部“天书”,也可以说是一部“道书”,它描述的各种现实世界的“象”都是在不断变易的,此刻呈现这样一幅面貌,下一刻就“变卦”了。而天地间所有现象,背后有着恒久不已的力量在推动,终而复始,变动不居。线性的逻辑思维,机器智能可以模拟。但天地变易之道,正如《系辞•下》所言:“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而机器智能更无法“体会”。故大家要生起大信心,惟有人可弘道,人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康南海【注: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广州府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误人不浅!他自称圣人,借尊孔之名,却将两千多年的“经学”釜底抽薪。他作《新学伪经考》【初刊于1891年】,宣布《周礼》《逸礼》《古文尚书》《左传》《毛诗》等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因此都是“伪经”。而他的另一部著作《孔子改制考》【1898年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刊行】,则将孔子描述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革命者,而“六经”皆孔子为托古改制而作,尧、舜等都是孔子改制假托的圣王。

康南海受西方文化的启发,欲将孔子之教打造成“圣教”,借《大同书》描述出了类似共产主义的美好图景【注:《大同书》于1884年始作,成于1901至1902年,1913年在《不忍杂志》上发表两卷。193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十卷本。利用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和《礼记·礼运》中的大同思想,又吸取了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指出当时中国处于“据乱世”,必须向已进入“升平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看齐,然后才能进入“太平世”,即大同世界。具体描写了“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人类社会远景】。这幅图景极大地鼓励了青年毛泽东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在1949年建国之际,写道:“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而共产党人则找到了这条路。(引自《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

在今天,我们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二十大报告》对“第二个结合”的具体阐述】,必须超越康南海对孔子的误读,还原孔子的本来面目:孔子不是教主,而是承前启后,传续华夏文明道统的诸多圣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不是儒家的理论和教条,而是载道之文,里面有圣人悟道的心得,特别值得我们重视。

德成学校在教学楼外墙书写着《礼运大同篇》选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德成学校的张腾万校长,没有将“礼乐大同”当作空洞的宣传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指南。作为一个外乡人,来到西昆,创校十七载,并不是为了实践自己的什么教育理想,而是一直默默托举这一方天地的百姓。张校长常常说,“西昆需要什么?这才是我们首先要关心的。”

明书桥(注:此桥是去年9月28日西昆座谈会倡议修建的,感恩许多善缘共同成就)

不少人对张校长有误解,以为他要办一所一流的学校,成为一位教育家;其实,德成学校是一所再普通不过的民办乡村小学,只是这里的老师十分诚恳,家长们也很简单朴实。张校长从来就没有企图心,要将德成学校打造成一个“精品学校”。有人来找到张校长,想给他投资,将“德成”打造成教育产业的一个品牌,被张校长谢绝了。有人建议张校长,引进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便吸引更多从城里来的挑剔的家长,扩大德成的影响力,张校长不为所动。因为他心里装的不仅是一所德成小学,而是整个西昆。

中国的学问是实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何每年我带夸父班孩子来西昆祭孔,而不去曲阜祭孔?曲阜虽然是孔子故里,但孔庙的商业氛围太浓,当地文旅部门只是将孔子当作了摇钱树;曲阜也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尼山文明论坛,遗憾的是,坐而论道的都是学者,与当地百姓没有关系,也不可能通过几天的论坛就移风易俗,带动当地社会风气的转变。

而西昆不一样。在张腾万校长的默默支持下,西昆村民不必将孩子送到镇上去读幼儿园和小学;许多原本在外务工的村民,返乡从事茶业生产,德成学校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因为有了德成学校和西昆这一方净土,也吸引了一些愿意回归自然,过简单生活的城里人,他们有的带着孩子来,有的带着老人来,还有的参与学校的工作和西昆整个礼乐社区的建设。

去年首届孔子礼乐文化节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每个人做事都是在为自己打算盘,这似乎无可厚非。但是,若每个人都活在生命的孤岛上,关在自我的牢笼里,这样的社会就会逐渐成为精神的荒漠,而许多人是无法忍受这样令人窒息的生活的。

“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从来就不是缥缈的梦想,而是圣人眼中的真实世界。你不认为你和孔子是一家人,但孔子确信天下所有人都是同一个天父地母的同胞,故他时时“仁以行之”。【注:《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

我想,若王镇华老师还健在,每年9月28日能来大陆参加祭孔活动,我一定邀请他来西昆,而不去参加那些级别更高的盛大典礼。因为,镇华老师很确定:普天大同的“那个”就活在我们每个人心头,礼乐生活要围绕着这个真切的“大同”来开展;而有了德成书院这个文化庙宇的西昆,已然是一个礼乐大同的社区,已经做到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故近者悦,远者来。

无论是古老的乡村,还是现代的城市,礼乐社区的建设并不难。只要有像张腾万校长这样的“乡间士”的自觉,就能带动更多人,鼓舞更多人,因为人与人的不同是“小异”,而人心的深处是超越了所有意识形态的“大同”,祂是天赋的。祂就是天地之心。

西昆的精神高地–德成学校

附:【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3则】

■ 01

“山,宣也。”西昆这个四面环山的地方,每天都在下雨,山上云雾很多,天阴沉沉的。每天的雨,像山的宣泄。山,云的水气集中落下,落下后再升腾,升腾后又落下。山的生机,草、木、虫、鸟、泉水,都是因山而生发出来。天地之大啊!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气候,但是不同的气候依然可以有不同样貌的动植物生存。“天地养万物。”

■ 02

今天是来到西昆正式上课的第三天。来到这里,整个人都静下来了,脑子也更有条理。主课上老师说:“用心养精神。”我在想怎么用心养精神?直到午睡过后站桩时,慢慢感觉身体,与大自然天地万物相处。时不时有些微风细雨,或是狂风暴雨……

站完桩后身心通畅,有劲的!那是心在养我的精神,天地在养着万物这应该也是一种轮回吧。

下午田社长给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鼓乐算不算“礼乐”中的一部分?我觉得算,“鼓乐”承载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历史的一部分,那也是“礼乐”的一部分啊。是相通的存在,缺一不可。西昆村是一个朴实“有华”的地方,“有华”是指历史悠长的礼乐文明。

感恩天地养万物

■ 03

上午主课看李世默先生的演讲视频,有些感触:黄老师讲过,要以不变看万变,从“一”来看。显然,没有什么制度是永远好的、正确的。因为时间在推动,它本身就是在变的。不同时候,应有的答案也是不同的。但不变的是,不管用什么政治制度来治理国家,其主要目的应当是让人民幸福、国家安康。有了人民,才有了政府,才有了国家。因此,所谓的“民主”不能只放在政治上空谈,而是放到人民生活中去,如何更利益百姓?

西方“民主选举”真民主吗?乍一听,让人民自己来选,好像是很民主。但人民未跟选举人密切接触过,只通过演讲、电视了解,其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二来,漂亮话大家都会说,但让个演员、一个商人来主政,毫无经验,如何干好?只有可能把政治玩成他新的“职业”。这样,人民次次选,次次不满意。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应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做出调整,这就是中国70多年之间发展快的原因。

下午上课时,田社长再次抛出昨天的问题:鼓乐里有礼乐吗?——有的,这是必然的,万物中都有礼乐,就像社长说的一样,我们能看见的都是“礼”,那是基本的框架,而其蕴含的就是“乐”,那是框架的内核,是看不见的,要去体会,去运用。看完主课视频更有体会了,治理制度就是礼,文化精神就是乐!

乐由心生–集贤鼓乐共学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