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5年9月12日星期五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中庸》
昨天上午,与部分同仁共学,主要就吴军《文明之光》一书的两篇序,以及作者前言、后记的部分段落,共读并反复辨明。期间,不由想起“九三”阅兵之前,习先生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的确能感受到我们正处在惊涛骇浪的世界历史之中国时刻。
故下午整理时事材料时,再次细读了“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江宇舟的长文《全球治理倡议,是中国在新时代的亮剑举旗》,并提醒同仁们重视:没有大是大非观,就容易在枝枝叶叶上纠缠。看待孩子教育问题,是如此;看待医疗问题、养老问题,是如此;看待文艺或科技工作,是如此;看待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问题,皆是如此。这个“大是大非”,一言以蔽之,是否合乎“公天下”的大道。
下午读吴军的另三本书《浪潮之癫》《硅谷之谜》《具体生活》,你会发现像吴军这样的知识精英们,完全为美国的价值观折服。由于他们是技术派,把科技创新看成是推动文明发展的第一动力,缺乏对“人心向背”的敏感,以及对底层民众的基本同情,故他们对人类文明的走向完全失去了判断,而站在了维护金融资本主义的坚定立场。简单而言,就是他们完全不懂政治,不懂得何谓中国人的“天下观”。
选编前两本书的部分段落,供大家参阅: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处在了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十几年到几十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一百多年前算起, AT & T 公司、 IBM 公司、苹果( Apple )公司、英特尔( Intel )公司、微软( Microsoft )公司、思科( Cisco )公司、雅虎( Yahoo !)公司和Google公司,也许还有接下来的Facebook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它们都曾经是全球性的帝国,统治着自己所在的产业。【评:大家对“帝国”这样的词目前都不敏感了,而科技精英与资本的联手,就是赤裸裸地追求企业帝国梦,并毫不犹豫地实行技术殖民。】
这些公司里面大大小小的人在外人看来都是时代的幸运儿。因为,虽然对于一个公司来讲,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证它长盛不衰;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讲,一生赶上这样一次浪潮就足够了。对于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来讲,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评:2000-2002年期间,我在海南出版社海外文化编辑室工作,我们这个出版团队曾经出版过一大堆如《浪潮之巅》的引进版图书,如《数字化生存》《蓝血十杰》《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索罗斯旋风》等,都是那个时代最畅销的财经书,配合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可这些书也的确影响了许多人,使得他们开始追逐“美国梦”。】
◎要预测未来是很难的,但是看看过去和现在,我们也许能悟出一些道理。我希望将我这些年来看到的和听到的人和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帮助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对当今世界科技产业的发展有系统的了解。我会谈一谈我对每次浪潮的看法,对上述每个公司的看法,以及对其中关键人物的认识。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也要提到间接影响到科技浪潮的风险投资公司,诸如 KPCB 和红杉资本( Sequoia Capital ),以及百年来为科技捧场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 Goldman Sachs ),等等。【评:这就需要回答“科技是为谁服务”的问题了。就像毛先生《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文艺是为谁服务?”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如今,我们仍然要参这个话头。】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硅谷是世界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科技之都,对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正是由于硅谷在科技领域的成功,也造就了无数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一些年轻人在短短几年间就做出了他们前辈一辈子没有完成的发明创造——从集成电路、个人微机、以太网、 Unix 操作系统、磁盘阵列、鼠标、图形工作站到网络浏览器( Web Browser )、关系型数据库、视窗软件、 Java 程序语言、全电动力跑车,等等。作为回报,他们集的财富超过欧美一些名门望族几代人的积累。在2007年美国富豪榜上,前五位(共有六人,其中第五名是并列的)有一半来自于硅谷。很多人津津乐道好莱坞比佛利山庄的豪宅,其实无论在规模和价值上,它们与硅谷旁边的小镇阿瑟顿( Atherton )的豪宅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评:将个人才华的发挥,所谓实现自我价值,与“美国梦”捆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知识精英走的路。可对照当年的“抗大”,那么多白区青年奔赴延安,他们追逐的是什么梦呢?——我对“中国梦”这三个字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我的周围便聚集着许许多多憧憬着创业成功又无所畏惧的年轻人。他们朝气蓬勃又聪明肯干。由于种种原因,我时常需要认真地倾听他们创业的计划。坦率地讲,我对这些沉溺于创业梦想的人泼凉水的时候多于鼓励的时候。虽然我知道他们更需要鼓励,但是在硅谷这个环境中,他们已经得到了无数的鼓励。因此,我觉得不必要的客套和言不由衷的鼓励可能会促使他们更加飘飘然,这样他们如果创业不仅会血本无归,而且会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毕竟,硅谷的竞争太残酷了,成功的机会太低了。
我有时会开玩笑地说:“如果你不相信这辈子会被汽车撞死,为什么相信能中硅谷大奖?后者的可能性更小。”他们也会开玩笑地说:“也许是利令智昏吧。”我们不妨看看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据统计,即使是在网络泡沫高峰、创业最容易的2000年,创业的小公司最终能成功的,或者上市或者被收购的,不过2%~3%而已。绝大多数都夭折了,这些创业者也就默默无闻了。人们从来就是只记得住英雄的名字。网络泡沫破碎以后,我在 Google 面试过很多创业者(他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某某公司的创始人),他们中不乏很聪明、专业知识扎实,又很有干劲的人,这些优点远远不能保证他们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何况,其中很多人不适合创业。【评:这就是“淘金梦”,是“美国梦”的一部分。】
◎由于生活所迫,硅谷的人在外人眼里都相对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图。在硅谷不提供股票权的公司,几乎找不到技术人员。按规定,一个雇员工作满一年就能按期权的价钱买下股票(这个过程叫 Exercise ),因此形成了一种在某公司工作满一年,拿到股票期权立刻走人,再到第二家、第三家公司的风气。如果说风险投资是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成本,那么很多硅谷雇员则是分散他们的生命来期望有朝一日在一家公司能中上硅谷彩券。在硅谷一两年换一个工作是很正常的,员工也就没有忠诚度可言。这不是个人的问题和错误,是生活压力使然。
硅谷就是这样一个“嗜血”的地方。坦率地讲,硅谷的生活质量达不到美国的平均水平。但是,几十年来总有无数的年轻人把这里当作开拓自己事业的首选地,因为它给人机会和梦想。
◎硅谷的第三个特质是多元文化。硅谷地区虽然从领土主权上来讲属于美国,但是从商业、移民的来源、做事情的方法等诸方面来看,它更应该被看作是全世界的硅谷,而不仅仅是美国的硅谷。很多中国的各级领导来硅谷都喜欢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创造力如何超过美国?我的看法是,在国家层面,今天已经很难讲中国和美国谁更具有创造力了。但是,那些领导实际上是在把硅谷等同于全美国来跟中国做比较,这种比较意义不大,因为硅谷实际上是全世界创造力的浓缩,并不完全代表美国。我也曾经向中国的一些领导人建议,中国如果要想打造一个真正的硅谷,甚至是比硅谷更卓越的开发区,最好的办法就是给100万印度人、100万犹太人发绿卡。【评:听上去很开放,背后的逻辑需细思量。】
◎拒绝平庸是很多人都懂的道理,但是很多地区、很多公司和个人都不愿意去做,并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当然这些理由常常以“实际困难”和“具体情况”等字眼出现。我生长在一个大院里,里面有一些老员工,历史上他们对这家单位绝对有大贡献。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大多已经退休,没有退休的也不再活跃,早就不是当下工作的主力军了。但是这些人依然住着大院里最好的位置,因为没有一个机制能够请他们离开,新加入这个单位的年轻人则是工作的主力军,并且是未来的希望,却只好住在周边地区。这种情况在中国很普遍,因此一个地区在发展一段时间后出现暮气也就不奇怪了。如果能像硅谷那样,通过市场机制,把最有价值的资源重新分配给最优秀的人,这样才比较容易保持朝气。【评:不懂得春秋大义,就没有真正的大历史观。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目的始终如一,就是为了“公天下”。今天许多党员干部也忘了这个初心,所以很容易腐化、堕落,跟着“美国梦”走了。】
昨天我没在学生食堂吃饭,而是独自回到父亲的卧室,陪他喝了点酒。供桌上有我的祖父、祖母和父亲的遗像。我给父亲买了两个包子和一碗小米粥,那是他去世前喜欢吃的。
祖父去世得早,他走的时候,我才两岁。所以,他看着我,大概有点茫然,他不确定眼面前的、他已长大的孙子,目前走的这条路意味着什么。
祖母陪着我长大,不识字的老奶奶,她是裹小脚的,极善良,极勤勉,在家族里最德高望重。她微笑着,对我说,没问题!做你想做的吧!
父亲也微笑着,望着我,说,我为你感到骄傲!
10月中旬,我们将在延安研学期间,举办两天的小型内部论坛。我想,邀请函中可写如下两点会议主题:
- 我们的文艺服务谁?
- 如何植根于丰厚的中国文化土壤,开展文艺的新局面?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