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天水)道安礼乐生活节”首次增设了“青年互助营”,虽然这次参加的青年朋友不多,但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和启发,现选编青年营同学的学习心得如下:
◎对于第一次参加道安礼乐文化活动,心里是十分期待的。
最大的感受是大家相处的氛围十分和谐友好,给我一种“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觉。我主要体验了太极八卦掌与复元之道,太极非争,复元之道,首在松沉,经过丁老师的讲解,抛开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慢慢放松,但也突然发现原来身体早已在无形压力下悄然紧绷,每一寸肌肉都习惯了对抗的姿态,忘了如何“松”,也不知何为“沉”,这也是我在这里学到的第一课。
对于和大家愉快相处的这两周,我其实很喜欢这种氛围,不管在哪遇见仅仅见过一次面的同学,又或者是吃饭时碰上的陌生人,大家都可以愉悦洽谈,谈谈自己的感受,讨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见解,又或者从各种角度看问题,都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像小时候的近邻,可以说上话的亲近。
【注:更多分享请详见文末附录】
感谢这些青年朋友的真诚分享!使得我们对这项工作更有感觉,也有信心做得更好。为了更充分地支持青年朋友,我们调整了“道大”校历,为“大美青春营”的报名者设计了未来一年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10次免费共学活动,详见下文。

关于“道大”的介绍,以及往届“道安礼乐生活节”的介绍,可参阅“道安礼乐生活”官网:
www.daoanliyue.com
或:直接扫描二维码登录“道大官网”

我们的“道安礼乐生活节”脱胎于辛庄师范每年暑期的“中国文化课程研习营”,前面七届,主要任务是支持一线的中小学老师和家长,补习传统文化;从去年新疆的第八届研习营开始,鼓励一家三代同行,尤其鼓励爷爷奶奶们来到研习营现场,体验礼乐生活,故从去年开始,重点突出“礼乐生活节”。而青年这个群体,我们较为陌生,从今年天水“第二届礼乐生活节”开始,增设“青年互助营”,发现其实青年朋友也很需要一个开放的、包容的交流平台,故从现在开始,我们愿加大力度,支持青年朋友的成长,故将“青年互助营”更名为“大美青春营”,并提前预报名。
凡申请参加明年贵州“第三届道安礼乐生活节”的青年朋友,可在未来一年内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免费参加以下活动:
(温馨提示: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招募对象
年龄为18岁-36岁,性别不限,学历不限,职业不限。
第三届道安礼乐生活节之“大美青春营”总人数不超过100人。报名满额为止。
报名费用
即日起,可申请报名2026年“第三届(贵州)道安礼乐生活节”之“大美青春营”,预缴营费1500元(不退)。然后可免费参加以上10次活动;由于其中部分活动有人数限制,故每次活动需提前申请。交通、食宿费自理。
门票、食宿费、研学费用等,根据实际发生金额,自己承担。
报名方式
报名通道
▼

报名联络人
▼

王煦老师
道安礼乐大学/北京大美生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025年9月2日星期二
附录:【青年营同学学习心得选编】
◎这次礼乐生活节十分热闹,场面非常隆重,节目表现得特别大气震撼,气势磅礴,很精彩。
这次多了一个新组织——青年互助营。在其中,和同龄人一起交流相处,一同玩耍摆摊,既充实又丰富,也有趣。朋友们非常友好、大方、团结。我也与几位营员相识并相处。我在青年营中,不小也不大,也是青年人了,因为青年营今年刚成立,人员尚不多,但也其乐融融。



◎《一场温暖的成长邂逅》
在参与大美生生青年互助营的日子里,我收获了一段无比珍贵且独特的经历,内心满是感慨与触动。
我很开心在这段时光里我能遇到这些很好很好的人(有学识渊博且温和耐心的黄老师,心系乡土且质朴热忱的杨老师,温润谦和的丁老师,温文尔雅的子玥老师,热心且真诚的伙伴们,打太极遇到的温柔漂亮姐姐和她瘦瘦高高的女儿,哈哈)。
刚踏入互助营,陌生的环境和面孔并未让我感到局促,老师和营友们真诚热情的态度,瞬间就驱散了我心中的不安。简单的小参中,大家从最初的羞涩到逐渐敞开心扉,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那一刻,我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氛围正在慢慢凝聚。



互助营是比较占优势的,哈哈哈,这也是我们独有的特权。可以先选自己感兴趣的课体验再做决定。我和鸿鸿第一天早上选择的是新疆舞,新疆舞的节奏有点快,可能因为我们刚去有点不适应吧,但还是坚持上完了第一天的课。后面的时间我和鸿鸿一起去了丁老师的太极课,这也是让我最难忘的。那不仅仅是一堂技能课,更像一场关于身心与联结的温柔启蒙,让我对“互助”有了更细腻的理解。
丁老师说:“太极是‘守中’,也是‘和合’。自己站稳了,才能帮别人;大家节奏齐了,才好看。”现在想来,这又何尝不是互助营的意义?就像我们练太极时,既要专注自己的呼吸与动作,也要感知身边人的节奏,在“自我”与“他人”之间找到平衡。课上没有竞争,没有比较,只有一群人慢慢摸索、共同进步的温暖。结束时,大家围成一圈做收势,掌心相对时,能感受到彼此手心的温度。丁老师说:“这就是‘气’的传递。”我想,这份“气”,是耐心,是善意,也是我们在互助中收获的力量。
这场太极课,让我在一招一式里读懂了“互助”的真意:它不是轰轰烈烈的帮助,而是藏在细节里的体谅;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彼此的支撑与成全。大美生生的温暖,或许就藏在这样的瞬间里,像太极的余韵,轻柔,却久久不散。
团队合作扎染也让我深刻领悟到协作的力量。一开始,大家各有想法,进度缓慢。但随着交流的深入,我们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发挥各自优势,最终成功完成挑战。那一刻,大家欢呼雀跃,彼此之间的距离也更近了一步。这种在合作中建立起来的默契和信任,是互助营给予我的宝贵财富。
在这里,学习氛围也格外浓厚。知识讲座涵盖了多个领域,每一场都让我受益匪浅。讨论交流环节更是思想碰撞的盛宴,大家围坐在一起,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不同的见解相互交织,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许多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
更让我感动的是营友们之间真挚的情谊。当有营友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其他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我们一起成长,共同进步,彼此的支持成为了我们前行的动力。
大美生生青年互助营,不仅仅是一个活动场所,更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大家庭,一个让我收获成长、友谊和力量的地方。这段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激励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也让我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其中,续写属于我们的故事。



◎参与生活节,经历扎染,遇古城石缝向日葵,在孝亲营撞见老人情绪波澜,诸多片段像染缸里的布料,浸泡出对成长、对世界的思索,也催生出向师长探寻答案的迫切。
染布时,没人能预设最终图案,扎了拆、染了晒,纹样才慢慢显形。这像极了我们在迷茫里打转的青春——总纠结“适合做什么”,却忘了先“动手做些什么”。《大学》说“物有本末”,或许答案就藏在具体的行动里:学做菜时摸到对烟火的偏爱,养花草时撞见对自然的执着,在实实在在的“做事”里,才能摸到自己脾性的纹路。




读温铁军老师对世界理论的探讨,联想到我们这代年轻人,常被西方话语体系下的“成功标准”裹挟,考公考研、追名逐利,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就像文中提到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体系,长期让我们在认知里有“对抗感”,可我们却不自觉用这套标准框住自己。
该学学“立足历史与实践”的眼光,别被单一的“成功模板”绑架。中国有自己的历史纵深、实践土壤,就像那些从石缝里长出来的山与树,我们的成长也该扎根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生活,在“率性”与“做事”里,找属于中国年轻人的活法,别让“西方标准”盖过“本土体验”。
铁军老师说要“做中国研究,完成思想破局”,这戳中了年轻人的“认知困局”——我们太习惯用别人给的框架想问题,活成“思想的附庸”。就像染布时总想着“该有什么图案”,却忘了“扎了拆、染了晒”才能出独特纹样。
天水的生活节像染缸,把“做事的体验”“叩问的困惑”“理论的启发”全泡在里头,染出对成长的新理解。也盼着听听老师、校长的答案,聊聊怎么把“理论”融进“青春”,让“扎根”变成“成长”。
生活节是一场流动的课堂,让我在做事里照见自己,在遇人时叩问边界,有意识地生活。带着这些同行的欢笑,独行思索,继续扎进“具体的生活”。
感恩大美生生,感恩每一位老师和志愿者们,感恩每一位少年的热血,感谢遇到一群同行的青年人……明年贵州见!




◎作为青年营的一员,我全程参加了第二届道安礼乐生活节,这次生活节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大家相聚的氛围——不管是来自哪里的人,不管是小朋友还是长辈,都在一片欢声笑语里因为礼乐文明,天人生活聚到一起。组委会安排的活动都特别用心,让大家能围坐在一起聊天交流,不同的经历和想法碰出好多火花,也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很多种可能。
尤其是特别感谢杨云标老师。每天早上他都早早起来叫我们晨练,不管是活动筹备还是青年营的事物,他总是忙前忙后停不下来。做扎染体验的时候,和我们一起动手、一起讨论配色和图案。平时不管是活动安排的问题还是大家生活上的小事,他都特别关心,指导我们的时候也特别有耐心,方方面面都想得特别周到,让我们心里一直暖暖的。

本文图片来自第二届道安礼乐生活节。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