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四风”与正家风

学习日志2025年9月1日星期一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
——【明】王守仁《长生》

昨天去乌兰察布,到的时间早,就去新华书店转转,买了几本书:《一严到底:纠“四风”》《八项规定:铁规砺新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负面清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例详解与问题答疑》。

书店销售员见我买这些书,挺好奇,问我哪个单位的。我说我没单位,买来自己读。销售员一脸疑惑。哈哈。作为资深出版人,读这些出版物,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另一方面很容易找别人的毛病,这是职业病,不好。

什么是“纠四风”?将《一严到底》这本书从前言、目录到正文,翻了一个遍,也没看到一个严格的定义,何谓“四风”。不得不查百度,百度曰:“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说实话,读这几本书,心里很不忍。完全是《小学生守则》之类的表达,如果党员同志是这样的认知水平,真让人挺担心的。但因为我是出版商,很清楚这背后其实也是一个大商机。我曾经在北京和平门全聚德烤鸭总店(距离中宣部很近),就亲耳听到有某出版集团的老总和我说,今年效益非常好,就因为有这类主旋律的出版物。

呜呼!党风,社会风气的改变,还是需要从家风始,早上读到昆明的一位读者写的文章,是她参加林明进老师讲座的笔记,很详实,很用心。现转载如下,供同学诸君参考。“风”由自心开始,如此才能“八风吹不动”。可叹!可叹!

《把林明进老师《论语接着讲》接回家,把中华文化的种子带回家!》

编者按:

8月24日有幸去璞玉书店参加由昆明明心书院主办的林明进老师《论语智慧的当代实践》分享会。哇,发现咱们经典的智慧,真的是“活”的!同一场讲座,不同的“人”听出了不同的“收获”,可用在不同的“时”与“事”上。先分享我“有感”的几点,再分享与朋友们流动的感悟吧!

【目录】

一、从“弘夏归仁”到“弔者大悦”

二、生日的主体与仪式

三、常见现代语境对经典的误解

四、关于传承与《论语接着讲》

五、反求诸己的觉察与调整

六、朋友流动实践经典“活智慧”

七、知行合一|社区共育的行动实践

【正文】

一、从“弘夏归仁”到“弔者大悦”

林明进老师开场即讲“论语智慧的当代实践,要「以古人的智慧来启发我们的智慧」,重在落实到生活。

接着林老师从李罡老师所题“弘夏归仁”四字说起,感慨昆明文化底蕴深厚。“弘夏归仁”不仅体现了主办方的文化追求,也见证了到场听众的文化素养。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种子正在云南、在昆明落地传承。这从“弔(吊)者大悦”的丧礼中可见。

林老师通过一个相关的故事,阐释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诸多误解。

此语出自《孟子·滕文公》,“吊者大悦”的深意是:吊唁者看到逝者后代将丧事处理得完全合乎礼仪,告慰逝者在天之灵可以安息而感到欣慰。

林老师讲到丧礼的习俗,丧家请来吊唁的人吃“白事酒”(比较简单便宜),既表达对逝者的至哀之情,又表达对来吊唁的邻里亲友的感激之情。

林老师依经解经,引用《论语·为政》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指出孝道是贯穿父母生前死后一以贯之的。

启发:对“弔者大悦”有感与我在云南巍山、楚雄见到的丧家门上不同颜色的对联有关。

楚雄过春节时,门上有不同颜色的对联,据我公公说,逝者去世当年办丧事时用白色对联,过年时,丧期在第二年的用黄色对联,在第三年的用绿色对联。三年守孝期满,张贴“除服”用红色对联。

巍山的讲究有些不一样,据说跟逝者年龄有关。

粉红色对联,一般用于60岁以上且无长辈在世的逝者。黄色对联,一般用于不满60岁的逝者。 绿色对联,主要用于较为年轻的逝者。蓝色对联,有些地方习俗中,守孝第二年可能会使用蓝纸对联。褪色后呈白色的对联,粉色、黄色等对联经过风吹雨淋,时间推移后逐渐褪变而成。红色对联(除服联)三年守孝期满时张贴,寓意“除服”,表示丧期已满,生活向前。

当我看到这些不同颜色的对联时,我也感受到文化的根还在云南百姓的生活里。同时也感受到这些地方的人不忌讳死亡,对逝者的哀思不是人走茶凉,而是一年又一年的延续。

在楚雄,我看到公公婆婆,每年不论如何清明节与中元节,他们都是要回到老家去祭祖的。老一辈对亲人与祖先的感恩与思念在切实的行动里,我们这一辈也要续上,传给下一辈。

二、生日的主体与仪式

昆明场的讲座有不少学生来听,林老师特别给大家讲了“母难日的礼仪”,说这也是传统文化留给学生很好的作文素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日称为“母难日”,主体是母亲而非自己。女子15岁/男子20岁前,母亲在过生日的孩子醒前煮两个蛋,念念有词地给孩子“滚蛋”,寓意“消灾解厄,运转宏图”祈愿孩子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成年后,自己操办生日,当天吃素吃粥,感谢母亲生养之恩。

林老师引《易经》屯卦“刚柔始交而难生”和末卦“未济”,阐释生命从一开始就面临困难,最终也不圆满,故应以追求圆满的心面对不圆满的人生。

我对此有感,源于从小到大我和弟弟妹妹们过生日时,爷爷奶奶都会给过生日的孩子煮两个鸡蛋,同时也会祝我们平平安安像鸡蛋一样“滚得顺溜”,两个鸡蛋,寓意好事成双。关于生日吃两个鸡蛋,我终于在林老师的分享中找到源头。

同时,先生这边孩子是不过生日的,在他们的意识里“孩子过什么生日!”一方面是说“小孩子没为家里做什么贡献,不因庆生长养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傲慢心”;另一方面说“长辈在,孩子不过生”,大概也与“母难日”有关吧!这边通常是60岁以上的老人才庆生。为此,我对先生这边的习俗也多一份理解。

但个人还是觉得可以执其两端,取其中道,我还是会给孩子、自己、家人过生日,延续传统煮两个蛋,煮一碗长寿面,吃素、放生,感恩母亲,把清洁房间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

三、常见现代语境对经典的误解

林老师针对几个被严重误解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正本清源的解读:

与之对应的“男子有德便是才”都重在提醒男子与女子都要重在“修德”上。

本义:男子有德而不见其德,方为大才;女子有才而不炫耀方为柔德。

 02.“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出处佛经《佛说十善业道经》「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为”读wéi,劝人【修为 wéi】修己、修身。人生为wéi己,修为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不修为自己,天地不容。

 03.“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强调的是大丈夫要修“度量”。

丈夫,丈者,长(助)也;夫者,扶也;言长万物也,帮助天地化育万物之意。大丈夫的“量”就是这样大。

 04.“最毒妇人心”:实为“最毒负人心”,指负心之人的狠毒。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原文「蝮蛇口中草,蝎子尾后针;两般犹未毒,最毒负人心。」是说:天下最毒的事,莫过于背叛别人之心。

05.“无奸不商”本义“无尖不商”, “无尖不商”出自俗语“无尖不成商,无度不丈夫”, 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将斗装满之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尖儿。因此无“尖”不商。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层面,不将自己不想要的强加于人。②己所欲,施于人:积极层面,将自己想要的给予他人。③己所不欲,施于人:邪僻层面,存恶心害人。④己所欲,勿施于人:小器层面,吝啬不舍。

当理解为“己所欲,施于人”,「你想要的别人也想要;你不想要的,别人也不想要。」

“伸手要是容易的,但是反手给是需要学习的。要学学天地之间的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07.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出自《论语·为政第二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攻:第一解,治也,研究;第二解,攻击,打击。

本义:攻击和自己不同的学说,这是有害的。

 《中庸》第三十章:「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譬)如四时之错行,辟(譬)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有容乃大”是礼义之邦、是礼义国、是中国的大胸襟、大怀抱。华夏学术的入手处在“学大”和“用中”。

“君子不器,有容乃大”,林老师这样一讲,视野更开阔,我们甚至可以透过看见别人,来更加了解自己。

四、关于传承与《论语接着讲》

“弘夏归仁”,夏是指“华夏之学”。

林老师阐述了“夏学”的深意:夏有“大”的意涵,大学就是要学大人之学,学做大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中国的“华夏观”是:天下一统、世界大同。华夏之学讲天下一家思想,从“格致诚正”发展到“修齐治平”,讲的是从自己到别人,再关顾到天下苍生的学问。

林老师讲师承与使命——接着讲的意义:

“毓老师一百岁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明进啊!有机会你要把中华文化的种子带回家!」  他又说:「明进啊!有能力你要回家,好好地把四书五经接着讲。」

2014年8月6日,在辽宁抚顺新宾毓老师灵前,我发大心许大愿:有生之年讲一遍全本论语、写一部依经解经论语。

2016年3月起,于台北市龙颜讲堂(奉元书院商借)花了五年完整讲一遍论语课,花了七年孵育成《论语接着讲》,大美生生视频《论语这样讲》177集。

今天我终于可以大声地说:「毓老师,遵照你的嘱咐,我把《论语接着讲》带回家了!」

 《论语接着讲》出版人黄明雨老师分享道:毓老既是林老师的老师,也是林老师夫妇的证婚人,林老师虽不是毓老学生中资质最聪慧的那一个,但一定是最踏实笃行的那一个。

这种“师承”关系体现实学实干的精神——“听了就去做,一边教,一边学,一边将从毓老那里学到的放到国文教学中实践。”

现在有向道之心,好学之心的人不少。可惜现代语境对经典的理解存在诸多误解。

他对比了现代与传统对“人”的定义的差异:《新华字典》:“人是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高级动物” 。《说文解字》:“人者,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礼记》:“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也”。

现代意识的隔阂,导致天人断裂,而中国哲学的核心正是“天人合一”。修复文化的断裂,重建“天人合一“,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行!

五、反求诸己的觉察与调整

林老师正本清源的解读,像一面明镜,发挥着经典智慧的“镜映”作用,我也从中看见自己。

1.“女子无才便是德”,让我看见自己“显摆”才能的时刻。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切忌“文饰”!切忌“文胜质”!切忌“华而不实”!

2.“为wéi己之学”让我看到自己还是有“好hào好hǎo名”,在外,不在内的状态。会在意别人的评价,就像写这篇回顾文章,想写全、写好,不辜负一些朋友的期待。但我知道,我无需为取悦任何人而写,我只需要给自己一个交代。

3.“最毒负人心”,是我蛮惭愧的点,我知道自己“辜负”了蛮多人的信任。我很容易承诺,又容易辜负别人。尤其容易在自己状态很好的时候,以自己的“最佳状态”水准,承诺一些事情,但又会在自己状态不佳时,停滞不前,内耗自责,陷入循环。“最毒负人心”,我不仅负了别人,也负了自己,并且中毒不浅。

4.“无尖不商”,还父母和做生意的人一份“清白”。被“无奸不商”误导,我对做生意的父母有一些误解,甚至这也导致我对“金钱”有些不屑,我坚决不从政,不从商,有一份读书人的“清白感”与“傲慢心”。却不知道感恩父母辛苦做生意(有些商品只能赚几毛钱)把我和弟弟养育大,供我们上大学。再用“无尖不商”的视角去看父母,我看见父母在广安那样的小城镇,他们的生意能维持,全是靠老顾客回头客。而每到过年前,妈都会提前批发一些不锈钢盆、围裙等日用品送给老客户们……是我错了,自己学经典学得不究竟,还误解他人。

5.“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曾经我“净相”很重,认准一种理念是好的,就不容易接受与之不同的观点,其实是把自己“活小了”、“活狭隘了”。天地很大,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能世界大同。

六、朋友流动实践经典“活智慧”

我们一起把《论语接着讲》请回家,一起学“生”吧!

为什么要读华夏之学?要学生?

林老师讲:我们到学校当学生就是要学“生”,生就是一株草从土里长出来,生就是活。我们学生,就要学着怎么活?就人来讲不只是活着,它还有“怎么做成一个人”。

“学生”从学做成一个“人”,进一步做一个“君子人”,最后做成“大人”。这是“内圣”的功夫。  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谓圣”。这是“外王”的境界。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生)最贵者也。」

 学生到学校就是要学陌生的知识, 学生到学校就是要学生存的能力, 学生到学校就是要学生活的趣味,  学生到学校就是要学求生的韧性, 学生到学校就是要学生命的价值,  学生最后要学习生生不息的使命。

昆明明心书院的孔竖飞老师,是我特别敬重的长辈榜样,作为孔子的后代,她说:“要把林老师这套《论语接着讲》给她大家庭中的子侄辈每人请一套,作为家庭共学之书,把文明、智慧接回家。鼓励大家把疑问放在心里,带着疑问去读书。”

朋友YT受“屯”卦克难的启发,释怀孩子成长过程就是要在克服不同的“难”中获得成长的,坦然陪着女儿去面对成长过程中要面对的“难”。屯卦克难的精神,不仅适合孩子,也适合我们成人。

朋友HD感慨林老师70岁能不辞辛劳传道授业是对毓老的师承。我们没有师承,工业化的学习方式让我们也浮躁了,有多少人承受得起“时间的雕琢之力”呢?而父母的言传身教会给孩子带去一生的“时间雕琢”。这番感慨也给我很大的启发!

朋友D,语音跟我分享她梳理的笔记与心得,感受到她思路清晰又详略得当,还贴近自己的生命。

她说:老天给一滴水,要活出一池荷塘,老天给一池荷塘,要活出一片汪洋。

感受到她就在“活大”的路上!

朋友Z,感慨能接到传统文化的智慧还是挺珍贵的,老师35年专注做一件事,挺让人佩服,她请回《论语接着讲》,还翻出蔡志忠老师的漫画,这结合挺妙,一个极细微详细,一个极简有趣。

还有一些无法赶来的朋友,要坐等我的笔记分享,感谢朋友们的期待促成了这篇回顾文章!

但愿这篇回顾,不负林老师的分享,不负自己付出的时间,也不负朋友们的期待吧!

学生罗小畅2025年8月31日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