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店与书院的随想

学习日志2025年8月25日星期一



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日】三岛毅

昨天上午在昆明璞玉书店的活动,办得很成功,非常感谢明心书院的阿弘沁和孔竖飞老师等善知识!这十几日,陪同林明进老师一路讲学,得到各地道友的鼎力协助,十分感恩!

2006-2008年,陪同胡因梦老师在大江南北办活动,主要是在书店和大学,那时各地读书的氛围很浓,而且许多人开始转向,关注内在生命成长。时隔近二十年,实体书店纷纷消亡,高校的氛围也有很大变化,故此次林明进老师的巡回演讲,都是请各地共学团体协助,而不是直接与大书城和高校合作。这前后的许多变化,令人感慨!

不过,大连有魔方城市书房,昆明有璞玉书店这样的“新文化空间”的涌现,让人很欣慰。这个社会需要书香,那些“零食店”、“奶茶店”若变成书店或书房,该多好啊!诚然,当前图书的定位和内容质量,也让人有些苦笑不得,譬如,在璞玉书店,目光匆匆一扫,就能看到许多书名和包装都很酷的书——《性与美:颜值的进化史》《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人类是怎样霸气上天的》等。

但从一个大时代的转向而言,我们应当包容各种声音的存在,不同而和。每本书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灵魂,各美其美。作为一个出版人,我乐于看到文化繁荣的局面出现;至于“文化导向”的问题,若只是用大禹的父亲鲧“水来土挡”堵截的方式,可能效果不会好,而应当用大禹因势利导、疏通水道的方式,才能长治久安。

在中国传统社会,读书人在人群中占比少,书籍分类很简单:经、史、子、集四大部。而进入现代社会,知识普及,重视分科之学,图书分类按照西方的文史哲、自然科学等细目划分,图书出版品种的数量大大增加,各种新见解、新理论让人目不暇接,这对学习者而言,是一件好事,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如何看待“博”与“约”的关系?如何从“一”到“十”,然后又从“十”返“一”,这需要有整体观

一般的读者不思考这类问题,所以一进书店,就容易被琳琅满目的书籍淹没,就像一般的知识分子,也很容易陷入某个学科领域而不能自拔。《大学》说得好:“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对于人类的文明大厦而言,古今中外,各家学说、各种文艺作品,极其丰富,如何主动地去了解,追寻前人的足迹,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需要有时时省思的功夫。

孔子这位大学长,是极好学的,他的许多心得值得我们借鉴。譬如,他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读书不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不结合个人的修身,那么你很可能学成个书呆子;如果你只是苦苦思索,枯坐冥想,而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探索,那么你也会停滞不前。

又譬如,《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关于“由博返约”,孔子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对此,颜回十分有体会,他曾感叹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请注意“博之以文,约之以礼”这句话中的“礼”,指的是什么?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我们又着急地推行“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所以造成了“现代汉语语境”与“传统语境”的鸿沟,这个鸿沟还不仅指表面上的“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差异,其根源是“天人隔断”。中国人的学问一定是“天人之学”,它是放在“天道”与“人道”两相映照的大格局中来看待一切问题的;而现代知识分子受“人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只注重人的思辨和理性思考,而疏略了“意识的本源”(即“文明的本源”),故求新求异,而不像孔子那样“好古,敏以求之”

朱熹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有体会的话!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我们对宋明理学家有极大的偏见,认为他们是“礼教杀人”的帮凶,是迂腐的读书人,其实他们比今天大学的教授要强太多!因为他们学的是“天人之学”,礼者,天理也。

惟有“与天地准”,才能由博返约,化繁为简。当年,阳明在龙场悟道,得力于“玩易”,故通达圣门,得了千年圣学的一点真骨血。

在天水生活节期间,有青年朋友和我谈论关于当今书院的定位问题。其实,很简单,在现代知识体系方面,书院是无法与现代大学相提并论的,而当今书院能超越现代大学唯一的理由是:解决治学的大根大本,即“立人”二字。古书读得再多,文章写得再漂亮,若不能“立人”,那么就是本末倒置,误人子弟。

今日下午将陪韦华校长去修文拜谒阳明先生,现摘录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全文,供同学诸君参考: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立 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勤 学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评:林明进老师在毓老上万弟子中,资质不算是最聪慧的,但他勤学笃行,一边跟随毓老学习经典,一边在教学一线耕耘,脚踏实地近五十载,才有今日之成就。可做“大先生”!】

改 过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责 善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某于道未有所得,其学卤莽耳。谬为诸生相从于此,每终夜以思,恶且未免,况于过乎?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上午参加了林明进老师的新书发布会。再次见到林老师,林老师还是那十分有标志性的微笑,讲课方式依旧幽默风趣。

讲了许多,“母难日”与“庆生会”的区别,还有现代人对古代语句的误解。原来一直以来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指女子有才华但不炫耀便是德。“最毒妇人心”,不是女人心,而是辜负了别人的心,“最毒负人心”

原来这些人尽皆知的句子,都有不同的意思,是我们误解了。

◎今天上午,母亲带我去做了以太按摩,在等待时,偶然听到了竹笛声,吹奏的是《我的祖国》,在这个年代还能听到那种前辈们的歌,实在是难能可贵!那个旋律还记忆犹新。

晚上,与父亲一起读了今天的学习日志,对“中国人自古是有信仰的,一画开天,肯定天的心就活在我们的心头”,有些感触。人人皆是天之子,天的心就活在我们的心头。

中国人是有信仰的,不是迷信,而是“信天”,天德是我们人人本有的,是我们的“根”,“信天”才能壮游人生。

◎下午渤璠兄抵达书院。明天李步进老师和古琴班的同学们就要离开了,而林明进老师也恰好明天就到,真是感恩有如此机缘能与这么多良师益友有机会一同共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谓同道中人啊。

中午步进老师聊音韵时也顺带聊到咒语和符文,老师讲的角度很有启发。世间最常见的象就是音像和影像两种(当然还有鼻舌身意),而这些象中本身都带有特殊的能量,就如看到笑脸自然会有喜悦之情,看到忧郁的脸自然会不舒服一样,而符文和咒语就是借由这些载体去唤醒和使用一些我们平常察觉不到的能量,其实就是感而遂通,通则一体,就像《易经》:“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不由得感佩华夏先人造字的大智慧,音象一体,每个字都能直接接通天地的精神,文以载道。故学文一定不能只停留在字里行间人为的思辨中,更要跳脱“人意”回到祂配天的本意中,与身边一切因缘交感,此谓格物。晚上打鼓时也在想,打鼓只不过是借物以正心,鼓点并不是思维的设定甚至也不是借鼓声想表达什么,而是与鼓中的风雨声、浪涛声还有雷电声交感,来化育自己,变化气质。

晚上古琴班的同学们做了这次古琴课的一个小结,古琴雅集的名字叫“如清凉境,生欢喜心”。结尾仍是《阳关三叠》,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感恩所有的因缘,如此殊胜,何德何能!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