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生活节Day6 | 礼敬耆老,上通下达

昨日上午的大课

昨日是“八一”建军节,韦华校长为大课精心准备了两段视频,一段是用十分钟的时间回顾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另一段是从十二集文献记录片《苦难辉煌》中剪辑出来的内容,整整一个小时。

当看到十三位戴着红领巾的少年,向十三位老兵献花、敬礼时,十分感动。“天-地-圣-亲-师”,无形的精神一路下来,经由一个一个的“我”,又流淌至下一代的心田。像“建军节”、“国庆节”等现代节日,尽管不用供奉有形的“五尊”牌位,但心中始终是有那个序位的。就如晚上“青少年教育研讨会”现场,贝壳分享的视频《奔赴星辰大海》,目的是“寻找心中的神明”。

中午,请此次孝亲营的近一百八十位长者用餐,大伙儿准备了丰富的节目,有养正营孩子的合唱《太行山上》,有夸父营孩子的《黄河大合唱》,有奉元班同学、有孝亲营老人自己准备的歌舞,整个现场充满了善意和温暖。人间可以很美好,前提是“正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几位研习营的同学上台,向自己的父母,或公公婆婆表达感恩之情,听到这些真诚的心声,眼泪止不住涌出来。人都是有良心的,故听良心的话,跟良心走,在任何时代都能走得通。

其乐融融,一家亲!
张腾万校长的团队供养每位长辈一份白茶“五福临门”

昨日下午和晚上,见缝插针,安排了一个小型研讨会《如何更好地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与会者都很投入。帮助少年养志、立志,首先身旁的这位成年人要“立诚”、“立信”、“立志”。这个“志”就是人生的航标——与天地之德、与古往今来的神灵是贯通的,那还有过不去的坎么?

有一位公立学校的德育老师,在分享时脱口而出:“礼乐兴邦!”是的,圣人之教,一定是顺天应人,不费劲儿的。经历了近现代的苦难岁月,我们在可贵的和平年代,不是坐享其成,挥霍生命,而一定是要懂得感恩,并用内在的光明照亮下一代前行,成就人,服务人,鼓舞人。就这么简单。

感恩托举的力量!感恩中国正在实践的人!

今日上午,我们组织去卦台山祭祀伏羲,再一次回到华夏文明的源头,那就是天人之际。而这个“天人之际”同时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借助郑重的祭礼,感受“天火同人”——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祝福中国!感激不尽!

接文脉,续祖气
–今日上午,卦台山祭祀人文始祖伏羲

附一.【夸父营同学日知录选编5则】

■ 01

今天八一建军节,主课请了几位孝亲营的老兵们上台。当音乐响起,爷爷奶奶们列队走上舞台,老人们身上还留着当年的影子,宛如许多年前刚入伍的新兵蛋子般满怀激情,他们动作的利落,眼神的坚定,坚定地选择了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最可爱的中国人。当养正营的同学们向老人们敬少先队员队礼,老兵回礼时,仿佛一帮少年们隔空相聚,那是一份无形的传承,我们都要做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特别感动。

为了明天祭祀做准备,晚上我们在夸父营的教室里练鼓乐,外面天已经黑了,教室里的同学们跟着田社长韵曲,安静又庄重,歌永言,很美。

■ 02

今天写了大字,为晚上的朗诵诗会做准备,写得很尽兴,很舒服。大写意它不是画出来,而是写出来,写的是意想。每天下午下课后,感觉心情都不错,一天下来挺充实的。一个生活节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这个礼乐世界。

刘道长和师母是两个非常可爱的人,每次看到刘道长和师母都是笑嘻嘻的。很难不被感染到。

下午课后的美食街很热闹,分享着一天的快乐。

充满着欢乐的文化夜市

■ 03

下午,A班同学和往常一样前往英歌舞营地学习英歌舞,今天把十四槌剩下的动作学完了,这几天练得腰酸背痛,走路一瘸一拐,手还不小心打肿了。我知道这个机会来之不易,虽然我是潮汕人,但是一直没机会学习,所以我的手喷完药,接着听老师分解动作,学不会的动作,午休时就去请教学长。虽然速度很快,稍微能跟上,打着打着,浑身充满了劲,越来越熟练、坚定,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顺畅。

■ 04

晨练时,学长们让每个小组展示,我紧张得手心开始出汗了。一连做反了几个动作,好在勉勉强强过了。激动人心的接力赛开始了,大家都很卖力地跑,卖力地加油打气,哪怕摔倒了,落后了,跑得不是很快,也没有人埋怨。这也是体现“团队精神”的时刻吧!

今天是丁亮老师的最后一节课,这节课的主题是《写書法》。修身养性,老师给我们看了不同书法家的字体,字体丰富,各具特色,有的字圆滚方正,有的字体行云流水,有的字细致紧凑。话说“字如其人”“见字如面”,千人千面,见字如面,大概便是如此吧。

下午的英歌舞课,把“十四”槌给教完了,看到我们因为一个蹲下的动作十分难受的时候,老师开始讲起了他学英歌舞的时候:老师十分严厉,没有蹲马步一个棍子下去,脚收不进去就一脚踩上去,蹲至少要蹲半个小时。有时还蹲了半天,一个动作起码要反复打磨。相比之下,我们现在要幸福得多,老师也十分耐心了。回想之前的生活条件,我们现在的生活改善了不少,因此,更该加倍珍惜,珍惜这份来之不易。

今天读到日志时,有的家长觉得环境十分艰苦,想让孩子“走读”。环境的确艰苦,与家里完全不同的作息时间,拥挤的宿舍,漏水的屋顶,坏掉的水箱,各不相识的舍友……也许确实都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美好,但累、苦、痛、艰辛……何尝不是一种体验呢,这肯定是无法与家里条件相比,但人生就是种种体验,虽然有些时候并不是那样完美,但往后回想起这段日子,却是弥足珍贵的一段时光,这些“苦难”在心中会留下十分深刻的回忆。

将来回忆起这些日子时,那些可能再也无法相见的朋友,那些严肃厉害的学长们,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们,总会在心中起波澜。所以每一天,我们都要当成最后一天过,既来之,则安之,安心于当下,现在,每一刻——这是最好的成长。

■ 05

晚上我们提前集合站队、每人发了枚小陶埙,据说这是老师们纯手工十道功序,做了二十多天,成功赶制一千多枚小陶埙的最终成品,落到每个同学手中,大家每个人的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手中珍爱地握着这枚小埙,我仿佛感爱到了一股温暖从掌心渗进心里。

果真,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营内的温暖在日渐相处中点点闪现,真诚与真诚的碰撞间,这小营地已经不是什么荒郊野岭的小乡村”,而是一片充满爱与美好的“世外桃源”!

今天依旧幸福与充实,祝我们越来越好,祝每位热爱生活的人们得偿所愿!

附二.【养正营同学日知录选摘】

今天的“史记课”是倒数第二次大课,明天就是最后一课了。说起来还真有点儿不舍,因为《史记》带给我更多了解历史的机会。

今天我们讲了齐国称霸的第一步重用管仲;第二步坚守信用;第三步主持国际正义。从称霸周朝,到衰落。每一步颜老师(我的史记老师)都给我们讲得很细很细很细。

先说齐国的衰落,这是因为齐桓公开始骄傲了,他想做有德行的天子才能做的祭天典礼。这时管仲说如果老天爷看见你手里没有一个奇怪的宝物,老天爷就会很生气,在天上罚您,于是齐桓公就不想祭天典礼的事。

再说齐国的衰落,齐桓公死后齐国便发生了内乱。最后齐桓公死后十个月才下葬(头年十月到次年八月),真是连平民都不如!

我从齐桓公这件事看到,不能骄傲,骄傲不会有一个好结果。

充实又饱满的营地时光

附三.【研习营同学日知录选编12则】

■ 01

田社长带着大家唱接圣旨,唱道大校歌,这是第一次好好地跟着唱,有一股气生起,荡气回肠,内心振奋的感受。曾经,这样的感受也出现过,那是集体唱国歌,或者在唱少年先锋队队歌时。不同的时代境遇,依托于当下时刻,需求不同。曾经,心中的呐喊声是“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的人们”,而如今,内心发出的呐喊是“惟正命”。这是最最真切的声音。或许自己来到这里也正是寻着这个声音而来。

■ 02

饱满的日子过得就是很快,转眼课程已过半。

每日的大课,都像镇华老师说的一样,好像在从生命的另一头打进来,借由这样的熏习和输入,感通也就这样自然地来了。

比如今日早课几位长者的敬礼,歌曲,眼泪就这样湿润了眼眶,用大脑想不出原因的,但我相信,这就一定是心头的那个为之一动,用丁亮老师的话说,叫自然。好喜悦,自己这种为之一震的感通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喜悦,因为自然,没有伪装,没有欺骗,就是这样真实的流淌,淡淡的,温暖的,没有藏着掖着的。

■ 03

《澗松老人遮羞詩》(杜忠诰)

現行無不種子流,牛馬也是現行儔。

真我須憑逆體證,順覺為人愧馬牛。

良知本具修德貴,轉得業習始遮羞。

杜忠诰老师身先力行,告诉我们:一切现象皆由种子流转而生,被欲望驱使的凡夫心性始终无法觉悟,需通过逆向修证才能体悟真我。若随顺欲望而活,与牛马无异,需致良知方能超脱。

老师站在那里,就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老师又像一面镜子,看到他我有些惭愧。明知自己志于道的志向不移,却也是知多行少,很容易被逆行中困难绊住脚,也很容易放过自己。老师谈到他不只直面生活中的压力,还自己去找压力,只为了走得快些。同样是人,为何我做不到?真该反省!

总觉得自己还有时间和机会,却不知时不我待!这几日时时调整自己,用正面的视角看待身边一切的发生,尽自己的本分去做好分内的事情,行有余力再去帮帮其他人,让自己的心性在事中更加澄明。至于站桩、静坐、读书、书法和画画,每天都要做,即使时间短也不能不做,回到日常更应增加时间。我们能见到杜忠诰老师这样的榜样,何其有幸,不落实到行动中,实在可惜。向光而行,向阳而生!

■ 04

前几天杜老师旁征博引,把儒释道串起来,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一以贯之。原来一切经典都是心学实学。单纯的背会理解,生命却无法受用。

今天老师直接进入到了实修环节,肯定了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颗跟圣人一样的心。但得冶炼,不冶炼无法提纯。这颗金子一样的心无法显现!

如何冶炼,老师从拳、功、坐三方面讲了一些实修的方法。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最终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取决于自己。老师分享了自己读书,写书法常常到忘我。不精进用功,啥法也不受益。老师说他的一堂课听明白了受益二十年,何止二十年,真听明白了,句句都会受益终身。

老师还分享了幸福开心的法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常怀感恩之心。

这么一反思,自己的所有问题就有了答案。感恩遇见明师,让人生越来越有方向,有希望。

■ 05

戏剧课一周总结:以忠义铸魂,以坚持致胜。

这一周的戏剧课,在江华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同学们的全情投入中,交织着专业成长的收获与精神力量的共鸣。课堂上,每一份感悟都浸透着对表演的钻研,每一次排练都闪耀着团队的热忱。一周的课在八一建军节这天告一段落,剧本已一遍,英歌动作学习已近尾声,八一底色下,“忠义”“血性”的精神底色愈发鲜明。

江华老师的课堂如同打开表演之门的钥匙,从基础训练到角色塑造,处处彰显精准引导的智慧,在细节中解锁表演真谛。有同学们在练声中领悟“气沉丹田”的要义,在反复练习逻辑重音中,体会到“声音起伏源于情感起伏”;有同学在重音与情绪的关联中明白,“不是声调上扬才叫表达,而是让声音成为性格的镜子”。老师对“代入情景”的强调,让大家感悟到“心动才能神动,神动才有行动”,也让我在潮阳双忠文化节的体验中更易贴近角色。在江华老师的诚意与提前沟通准备中,我们的英歌教学师资可谓是天团级别,同学听到我得到这个天团级别的四位老师的亲炙,都惊叹又羡慕。这几天从英歌槌法的细节纠正到舞台走位的节奏把控,老师用“反复练习、精准打磨”的理念,让我们在汗水里收获“英歌槌听话了,手脚成了自己的”,真是越来越好。

在八一建军节的今天,同学们在梁山好汉的故事中找到了精神共鸣。排练《忠义燎原大名府》时,“杀”声震天的呐喊里,是“喊出了血性”的兴奋,是“拧成一股气势”的凝聚,更是对“重生死度外”的大无畏精神的践行。将“新中国的不易”融入表演,感悟到“平时训练苦一点算什么”;以“生同衾,死同穴”诠释梁山魂,让戏剧传递的正能量如同革命精神般激荡人心。无论是花荣“压制城头”的豪情,还是武松的果敢,同学们在角色中触摸到的“义勇精神”,恰与建军节的革命热血遥相呼应,让表演不止于技巧,更成为精神的传承。

“连续不间断排练数回却不觉累”,这是同学们共同的心声。我们在反复走位中熟记18位好汉的角色,在快节奏排练中专注不分神,在难度提升的英歌舞学习中咬牙坚持。在汗水里明白,“熟练所有走位、吃透每句台词”的背后,是“为观众传递真义”的责任。保护嗓子也要练出情绪,以“诚”字立信念,每个人都在“消耗完能量再补充”的循环里,将“坚持”二字刻进排练日常。当所有人因投入而兴奋,因共鸣而凝聚,我们看到:一部戏的成功,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的热血相守。

这一周,戏剧课不仅是专业的进阶,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在江华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以声音为刃、以情感为甲,在角色中践行忠义,在坚持中收获成长。正如梁山好汉的故事终会落幕,但这份“大无畏”的血性与“不放弃”的韧劲,将成为每个人心中最珍贵的舞台记忆。

江华老师的戏剧课排练现场

■ 06

之前从未接触过太极这类的运动体验,也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头脑和身体割裂得这么严重,但是并没有挫败的感觉,可能是丁老师如师如友的教学让我很放松吧。

我感觉这次学完后,这套能健脑能揍人的拳会成为我未来每日生活里很重要的部分。谢谢丁老师,辛苦啦!

■ 07

今天又是迎着朝霞奔赴马老师带领的孙氏太极拳晨练,每日的太极拳学习从晨练开始。每天的晨练不仅让我学习了太极拳,也让我看到了天水不一样的朝霞,每日起床的艰难也变成了期待,有时也在想这是不是大美生生主页中所说的“天人生活”。

跟着马老师学习孙氏太极拳将近一周,从第一天练习后,大腿如灌铅般沉重,第二天上下楼梯成了酷刑。经过几天的练习,感觉自己身体的奇妙变化也悄然发生:酸痛逐渐消退,大腿逐渐沉稳,不再抖如筛糠;感觉气息贯通全身,全身都通畅了,正如马老师诗句中说的“调得脏腑气血畅,滋来津浆百脉融”;最关键的晚上睡眠居然也变好了一些。这些都是身体实实在在给我的反馈。

另外这几天的学习过程中,两位马老师展现的人品也让人钦佩:教学严谨认真、耐心细致,我自己是一个没运动天赋的人,在老师细心教导下居然也能将学过的动作练会了。老师们白天教大家太极拳,晚上还想着结合大家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式让大家学好学会;老师对老年人又特别尊重、体贴。真的感觉到“拳品即人品”!

马凤山、马凤文老师的《孙氏武学》课

■ 08

剑道与养生第五天。五天学完一套剑法,再写点东西,落实这份缘。陌生到熟悉,最初对剑一无所知,到今日可以不熟练的完成一趟剑法和套路,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和努力,更离不开刘道长的指导。从剑指紫气东来-怀中抱月–仙人指路–力劈华山–直闯山门–拨云见日–青龙出水–平沙落雁–行步撩衣-走马回头。每个动作背后,都是对剑道的深刻领悟。

我们是小组练习的,团队的力量无限大,在学习中,学员们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忘不了踏着朝阳一起通臂劲的情景,忘不了一起研习、切磋剑法的身影,忘不了每当我们解密一个招式每个人脸上溢着的喜悦,这份珍贵的友谊将成为人生旅途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一套剑法,离不开老师倾注心血、教导有方。学员们全身心投入,大家因剑道结缘,挥洒汗水,值得!不仅锻炼身体,而且在精神层面也有所提升,培养了专注力、定力,增强自信心与意志力!

一周的心血,没有白费,需勤练习、勤思考、动静结合,在融会贯通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理解和发挥,在历练中不断完善出现的错误与偏差!深学细悟,在感受中感知–感悟–感怀。

做一个主动的人,做一个不负时光的人,不断修已不足,照亮前行,远方的路很宽很通!

用放大镜看别人,一想就通了!用显微镜看自己,照见不足,及时调整!

光与爱同在

■ 09

很感恩在天水遇见的第一个老师就是李步进老师。我深深被他身上的那种讲究灵动的学习方式所感动。学古琴,他会把声音跟五脏六腑关联起来,让每个声音都归引到某处,教我去体验声音的具象去处。在教别的孩子学曲子时,他会不断地引导孩子去体会某些音,表达怎样的画面,将琴音可视化,可感,这是李老师的厉害之处。比如,我之前对书卷气的理解,大多都来自于苏东坡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东坡讲到了书卷气的成因腹有诗书,结果气自华。

今天上课的时候李步进老师这么一补充“进退雍容书卷香”,把进退雍容的气度与书卷气联系起来,顿时,理解更加形象了。我对书卷气是如何涵养的理解也立刻明晰起来,当我们读书读到能够进退雍容的时候,身上自然便有了静气、清气、书卷气应该是有可进可退可守的度,有可雍容舒卷之韵,有可取法效法之仪,因此,需要饱读诗书的沉淀,也要有改变气质的升华,书卷气可以变奢华为淡泊,变沉郁为平和。

欢喜的步进老师

■ 10

三十而立,成为一个大人,而不再是小人,这里的“立”亦是在明明德的体验,是你骨子里对自己是谁清晰,行为上为自己负责,真正来自内在清晰而得,明的是自己,不是外在给你的。

还有一部分,你如果没有这个名字,不是你,你还是你吗。突然对这身皮囊有了些特殊的感情,我们的心灵可以形成很多意象,外在很多东西我们可以着相,而始终让你内在可以安定的根本是这副皮囊还可以支撑你。

快乐真的很重要,如何变得简单和轻松快乐,不是透支快乐,是修行。

感恩一起!

■ 11

今天游学去了石门。爬山前,身处被负氧离子环绕的山林中,老师和我们聊起摄影,他说“有光就有世界,光是雕刀”,还说“摄影是诚意格物,摄影是活在当下,镜头永远不及眼睛感知”,哇,每一句话都让我醍醐灌顶,在光影交织、草木山林间,自会遇见生命本真的通透。这五天行程的筹备不易,老师总提醒我们“慢慢走、慢慢看、慢慢吃”,这种“不赶路”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听完越发觉得,生活从不缺少美,缺的是“站定了,慢慢看”的那份耐心。

下午的学习就像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最触动我的是老师说的“拥抱无常”,像这次游学,计划好大家要拍照片,但由于各种因缘未到,硬要按计划来,反倒没了自由。谁都怕变故,可生活就是这样,夫妻吵架、工作变动,交通意外,不知道哪天就会突然降临,但我们要把精神提起来,就敢面对所有情绪。老师还谈到了“德”“道”“美”,直心是德,道是十字路口的人,或许计划被打乱的烦躁,不过是没看清每个路口都藏着生机,而美就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样子,关于生命的学问都可以用这三个字来会。看来游学,不是走多少路,是让我们每个人心里的这三个字醒过来。

■ 12

看着年轻灵魂在迷雾中的呼喊,仿佛看见无数个时空中的自己——那些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脚下无路、头顶无星的时刻。迷茫如浓雾裹身,焦虑如芒刺在背,自我怀疑如影随形,这些何尝不是刻在每个人骨血里的生命印记?他的每一声叩问,都在敲打我们内心深处从未真正安顿的角落。

所谓“没有方向”,或许正是生命最诚实的起点。当所有现成的路标消失,大地才真正裸露其本真面目。这痛楚的清醒,恰是觉醒的阵痛。我们总想冲出迷雾,却忘了迷雾本身也是生命的质地。与其抵抗这份不安,不如学习做迷雾中的观雾者——看见焦虑如何爬上心头,觉察不满如何在体内游走,像科学家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般,不带评判地凝视这些情绪的游动轨迹。

“护住念头”不在控制,而在觉知。当焦虑的野马脱缰时,试着轻轻唤它的名字:“这是恐惧在奔跑”;当自我批判的利刃挥下时,温柔提醒:“这是旧伤在发作”。每个念头升起时,用呼吸为它铺一条柔软的通道,任其流过而不被卷走。就像台风眼中那方寸之地的宁静,风暴愈烈,愈要回归身体的锚点——脚掌触地的实感,气流进出鼻腔的温度,心跳敲打胸腔的节奏。

真正的共觉,始于承认彼此都是迷途者。当我们放下“指引者”的幻象,以平等的身姿坐在年轻人身边,说一句“我也在找路”,灵魂的灯火反而会在黑暗中相互映照。不必急着给出答案,那些被真诚聆听的困惑,那些被全然接纳的颤抖,本身就在编织救赎的绳索。

痛是智慧的凿刀,迷茫是重生的子宫。此刻所有的不如意,都在逼迫我们放下对确定性的执念,练习在流动中成为河流本身。当年轻的眼睛在黑暗中灼灼发亮,那正是人类灵魂永不屈服的星光——而你我,都是这星光永恒的见证者与传承者。

游学,游心!(王林海老师的游学课已结课,明年再会)

  相关视频推荐  


致敬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最可爱的人!

 欢迎加入”道安青少年文艺社“秋季班!


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发现才华,
建立自信,
逐步走上“大学之道”。
(欢迎13-16岁热爱文艺,对艺术有追求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