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日志 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文字及整理 | 中霖
早上一醒来,邮箱里就有了贞明、黄晶老师整理的各个营同学们的日知录选编,十分饱满,十分喜悦。在编辑时,实在舍不得删节。
人,天生是爱学习的,如今那么多孩子厌学,那么多青年躺平,是因为学习的方向搞错了。回到生命的起点,返其天真,从心开始,就一定会“不亦说乎”。
昨天韦华校长主持的大课,请天水西秦腔研究院袁丫丫院长为特约嘉宾,还有杜忠诰老师作为观众的心得分享。人心是相通的,跨越地域、年龄、专业背景等等界限,一个“诚”字不仅使得人与人可以心心相印,而且可以跨越天-人之间的鸿沟,“上天梯”。
韦华校长很用心,随时都在为他的主课“备课”。他查阅《史记》,说程婴不是被屠岸贾杀死的,而是自杀。为何真相大白、大功告成之后,程婴要自尽呢?——因为他要到黄泉之下,去给公孙杵臼和赵家父子报信,让他们早日心安。
这就是中国人的“生死观”。受科学主义和唯物论深刻影响的当代中国人,很难理解这样的观念,认为这太傻了。当余华的《活着》成为畅销书,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经典的时候,我们就逐渐忘了“生之大义”,而只能苟且地活着。
而千百年来中国的普通百姓,都明白一个道理:“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鬼者,归也,人就在阴阳两界来来回回走的,洒脱极了。人一次一次地“出生入死”,背后有“天命”。因此,尽管我们作为个体,微不足道,但我们可以活出生命的高贵。



《赵氏孤儿》里面的那些义士,忠义刚烈,荡气回肠,就在彰显天地之德,而人是可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的。我们都是凡夫,但都可以活出“生之大义”。这个“义”,不是谁构想出来的“意义”,而是天经地义。我们要回到这个传统语境,跳脱西方哲学给我们的思想束缚,回归“天人”的本来面目。
归一,就是归心,就是归天,就是归大,也就是中国化之后清真寺里的那个匾额——“归真”。
基督教进入中土,我们的前辈将那个伟大的力量翻译为“天主”;伊斯兰教进入中土,祂的名字被译为“真主”。其实,从伏羲开始,我们就将祂与“我”打通,称之为“自主”。对“天人合一”有确信,就有了根本自信,而这就是生命觉醒的开始。否则,都在各种修行体系、各种哲学理论的名相上打转,还没入门。





昨晚,与姥爷、校长一道,陪孝亲营的十位退伍军人用餐,为庆祝“八一”建军节做准备。十位军人中,两位是奶奶,年龄最大的八十三岁,以前是火箭军。听长辈们讲他们当兵的历史,讲他们引以为豪的激情岁月,十分感动。军人的气质,最贴近“忠义”二字。忠义,不是愚忠愚孝,而是首先忠于天,再忠于人。如果那个居上位者是昏庸之辈,如《赵氏孤儿》中的晋灵公,作为臣子的,可以死谏。当然,也可以弃之而去,归隐山林。
这就是可亲可敬的中国人!






延安市歌舞团的艺术家们昨天下午已经来到天水。“回到延安”和“回到天水”,是一脉相承的。让我们都做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


明晚,欢迎观看《永远的信天游》
附一.【少年夸父营日知录选编6则】
■ 01
这几天又忙又累,日知录都没时间写了。上午丁亮老师的课,真有意思,对我来说很难的问题,在丁亮老师的几句话开导下,我就明白了。丁亮老师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更有趣的世界。
下午集贤鼓乐很有趣,又学到了很多东西,老师们的课都很难得。能上这些老师的课我很感恩,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里,让我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第一次让我想活好每一天,想上好每一天的课。
■ 02
晨练徒步时夸父班的学长照顾我们,放慢了步速,感恩。山林静穆,与同学们共同在舒适的清晨行走,感受自己,调整自己,很奇妙。
上午共学时,大宝老师给我们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无论听多少遍,依旧很受触动,追寻真理,充实自己,成为一个有良知、有价值的人,希望自己可以每天进步,接近这样的人,成为这样的人。
林明进老师讲得太棒了!他鼓励我们写作时要由心出发,写出自己的东西,而非僵硬地把自己的作文写成“八股”。在林老师的课上,我们发散思维,不断消化、融化、内化、深化。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内心有东西,有真功夫。要有真功夫,就必须下笨功夫——脚踏实地地提升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吴章仕老师说,侗族的歌曲是向着万物而唱的,是与自然交流的。在歌唱时,面对树木、青草、蓝天、白云、微风与细雨,唱出或典雅优美、或欢快童趣的歌曲,像灵魂被洗涤了一遍,放松、平和、愉悦。



■ 03
今天上了丁亮老师的第二节课《活出理想的自己》,“少年志”是今天其中一个话题。
我们听了乔布斯的一段演讲,对此我感受很深:乔布斯的原生环境和一出生的条件并不是很好。后来,他考上了大学,可仅仅入学了六个月,因为家庭条件等因素他选择了退学,退学后他做了很多事,包括旁听了关于字体印刷的课。十年后,他做苹果电脑的时候居然用上了字体印刷。乔布斯在十年前并不知道十年后自己会用上这些,只是当时喜欢就学了。这也证实,我们所有喜欢且认真去学的事都会成为你以后的资源,即使一开始并不会发现它以后能帮助你什么。所以,去做你喜欢的事吧!让它滋养你。
下半节课丁亮老师帮几个同学测了字,我感受到了书法的奥妙神奇,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居然可以从每一个细致的笔画,甚至细微的起笔来看一个人。一个字也可以有这么多延展,书法太神奇了!
下午我按照我的选课去上了潮州大锣鼓,一声声大镲、斗锣与其他乐器的碰撞,听得振奋人心,气势十足。本来还迷迷糊糊的我,敲了五分钟已经困意全无,我也越敲越娴熟。很期待接下来的十多天继续学习!


■ 04
今天写一个关于新同学的事:他是我的组长,心量很大。
我在公立学校待多了,太利己主义了。值日时我很懒,当听说自己任务后就不免抱怨,但今晚小组分享时才知道:当我抱怨拖地麻烦时,组长已默默完成其它任务;当我在宿舍里摆烂时,组长还在打扫。这是黄老师日志中“自觉”的表现。
而我想到,如果每人都有如此担当与自觉,“天下大同”将不只是课本里的概念,而是社会的面貌。说真的,这两天我觉得这个营将改变我的生活与社交习惯,而特别是社交,因为冷漠不能解决社会矛盾,但自觉、担当、热心可以!
■ 05
今天的英歌舞课上学习了许多内容,受益匪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练平槌时跟鼓声一起练,速度十分快,有好几次我都差一点儿跟不上,这让我感受到夸父班的学长能练好英歌舞,并且能跳得十分有气势,很不容易。又过了一会儿,我们加上了腿上的动作,难度再次升级,而且大家的动作还要一致。当我回想起夸父班学长们跳的样子,才感受到那十分具有士气的背后,是无数的练习与付出!


■ 06
昨天晚上看了西秦腔中的《赵氏孤儿》,今天早上朝会袁丫丫院长又来给我们讲秦腔,还当场展示了一小段。秦腔不只是演员要在台上唱戏和结合各种技巧,还有妆造,更是要台下的乐队配合好。据我观察,一般演员唱词时,乐器只有扬琴、弦乐之类的,是跟着语调来拉的;而每句词结束之后,演员会有一个亮相动作,就会加上锣、鼓、板一起;念词时就是板来配合。如此人与乐的配合就可以让秦腔更有风骨,有大西北的气质:豪迈、洒脱,更是那份大情大义,不知生,焉知死。
今天杜老师在讲心。“心”,祂一直都在,只要你看见,知道就好。“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录像机;耳朵则是录音机;阿赖耶识就是仓库。要让心始终是去觉光明,念一生水平就波动,都会进到仓库,常常觉光明整个人都是光明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些都是可以帮助你们快点回家的,去找到回家的方向,人都是要(会)回家的,无论是觉悟还是无奈(先迷失道,后顺得常)。不断地听,不断地回家。
——一个人不断地学习成长才是最大的幸福;帮助别人成长也是。
——越平常的事情越特别。
——修道是时时修道,因为你时时在道中。

附二.【少年养正营同学日知录选编3则】
■ 01
早晨,伴随着鲜花和阳光,我们踏上了去往营地的路。阳光洒在大地上,照在我们身上,让人心中生起暖意。我们一路观云卷云舒,很快便到了。
一天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甲骨文课,老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为这节课注入灵魂。老师为我们讲解“圣”字的甲骨文,品茶的道理,“福”的演变由来……
■ 02
昨天上陶艺课,是我最喜欢的课。有意思,只不过太难了,一直没成功。
我还当上了组长,因为我个子最高。昨天我们组值日,让我去清理厕所,恶心。不过这也告诉了我一个道理:要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因为这样清理起来就不会觉得太恶心也不会太费力。希望大家也能做到,这样别人也比较轻松了。
昨天是个平凡但收获满满的一天。
■ 03
印象深刻,老师讲的“圣”字,我觉得很有意思。有意思在于“聖”字一步步演化成“圣”字。
还有,我觉得有时候和自己现在呆一呆也挺好的。
还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和大家一起玩玩游戏,唱唱歌,时间就“哗啦哗啦”地流走了。




附三.【成人研习营同学日知录选编13则】
■ 01
第一次接触到“古剑道”,跟着刘道长练习,做通臂劲,很惊喜,指尖有酸麻等感觉。易筋经感觉还要加强,划阴阳做得不太好,揉搓和开合的手势很有感觉,很高兴愉快地入门。
■ 02
今日授剑仪式,是我第一次见到,并作为参与者,触动很大。以礼始,每一次的行礼都体现对老师的尊重,对先祖的敬仰,更以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很感动老师对学生的严谨,这是当下教育需要找回来的。
尊师重道,厚德载物,让它长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把自我放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学生,学大。
剑道练习中,需要不断地进行移动、转身。要求身体部位之间相互配合,从而能有效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弓步,后退步鹤形多等动作,需腿、腰、上肢等部位协同发力,长期练习可使身体在运动中更加灵活稳定。这么多好处,体验练习,增强身体协调,练习是必须的。虽胳膊、腿各部位的肌肉都麻木、酸疼,我想这是提升力量之机,忍一下,得一阵子身体轻松。
剑道练习中,对精神层面有更高提升:①培养专注力与定力。②增强自信心与意志力。③调节情绪与缓解压力。
我们团队五组同学都在组长的带领下,让团体合力发挥最大能量。这个方式,使组员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完成练习任务,提高与他人沟通力,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共同的爱好中交流和互动,增进参与度,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做一个主动的习得人,而不是文化的简单理解。深入学习,叩问己心,对身心有益的珍贵财富,敬仰——习得——创生。
■ 03
今天是学习古剑道的第二天。今天,有乐队的朋友来伴奏,我们举行了授剑仪式。我拿到了一把长长的木剑。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招式:力劈华山和拨云见日。老师说我们上午练力劈华山走了一千多步,是有点累,但是老师说要练够一万次才能够把这个招式练好。真的是,想拥有功夫必须要多练习呀!
我们习惯了用头脑去学习,有时丢失了用身体去学习的能力。练剑正可以提升这个能力。



#《论语的实学》学员分享#
■ 04
今天是第一次听林明进老师讲课,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因为自己经学的底子很薄,怕听不懂。结果两节课听下来,一度被师生之情和家国大义感动落泪。
为什么毓老能有几万学生,由内而外心悦诚服?因为他不仅熟谙经典,而且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作为伪满洲国的要员,他与国外政要打交道,却单单没被定为汉奸,而是抗日人士,因为他曾手刃多个日本人还被其追杀。因为抗日,一个叫刘柱林的陌生人敢冒风险,给他换了黑色唐装逃跑,他才侥幸躲过大劫。1947年到台湾后,爱新觉罗姓氏敏感,他身份证上用的是救命恩人刘柱林的名字,知恩图报,这个普通的名字也铭记在学生们心里。
“我是满族人,你们应该叫我蛮夷”,虽然孙中山推翻了清王朝,于毓老来说有着国恨家仇,然而他超越了这些,认为中国文化高于一切,“我一个满人都在宣扬中国文化,你们对中国文化还没有信心吗?”有仁有勇,自律修身,高风亮节,才能深得人心。
另外印象很深的一点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度误导了多少人!此处还有前一句是“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为”的二声和四声意义截然相反,此处应为二声。生而为人,要修养自己,养道德雅量和浩然正气,坦荡挺立于天地之间。君子不器,天大地大人亦大,人胸怀天地,才能成为大人。而不是自私自利的小家子气。
■ 05
一个“学生”,让我就深度思考!多么浓缩的一个词,国学真的博大精深!要不是林明进老师耐心细致的点拨!可能我永远都不知其义!
十分感谢林老师的分享!





■ 06
今天课上,林明进老师反复提到夏学就是大学,大学就是天学,大人之学就是顺天命,向自然学习。
老师还讲到天性就是人性,天命之谓性。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可以与天地参。老师还讲到,性相近,习相远。老师还讲到学生,就是学着“生”,学着“生活”。那么 “性”到底是什么?对这个字背后的本质模模糊糊,搜看《説文解字》:“性,人之陽气性善者也。从心,生聲。”我理解或许那是人之为人的东西,如同一个东西的物性就是它之所以成为那个物的本质的东西。人有一个本性,那就是作为人而存在的天性,这个性,是相近的,是善的,每个人都拥有的。
当我们从母胎里降生在世上那一刻起,我们就需要学着在这个世上生存,成人,并且学着去把我们的具有同天一样的人性发挥出来,尽其性,才能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大”人。
而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教”“育”是不可少的。老师今天提到“教”:是上行下效。需要有“上”行,“下”才会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上”行。“己立而后立人”,所以前提是“己”要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活着需要修为自己,方能成人,成大人,方能教化他人。
#《教育戏剧实践》研习坊学员分享#
■ 07
我虽是老志愿者,却是个新课长,但所谓“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的小傲慢,还是很快把自己打脸了,自以为与老师沟通很充分的自信成了自负。比如江华老师问:“人来齐了吗?”我只好尴尬地说:“没数。”就是我连基本的“签到”都没做。这一天,老师没茶水喝;放学了,主课室座位没有恢复……啪啪啪,打脸好精彩。晚上的课长会上我说得不多,因为一切都在学习与改善中,而且有强大而及时的支持,比如总协调俊英老师请来自家先生把桌椅摆好;比如物资组帮忙把白板纸送达……用支持帮助成长,再没比这更有力了,大美!
戏剧课堂于我也是全新的,在这里以“学渣”自处,感受着“差生”的松而不懈。整理大家的课堂作业,发现各位学员在戏剧课上都收获颇丰,感受各异又充满共鸣。江华老师引导大家熟悉剧本与角色的方法让人印象鲜明——通过一遍遍大声说出自己的角色名、与他人的关系及性格特点,让每个人快速与角色建立连接。
从最初的紧张拘谨,到逐渐放开声音、融入角色,大家在反复练习中,不仅加深了对自身角色的理解,更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将陌生人变成了如同家人般的存在。这种方式高效又直接,让学员们在一次次开口中,逐渐摆脱自我束缚,真切感受到“舞台上即角色人生”的深意,也让第一幕的排练愈发顺畅,仿佛零散的珍珠被巧妙串联,让大家对戏剧的魅力与角色的塑造有了更鲜活的体会。
#《乐记与诗性的国度》学员分享#
■ 08
这次当课长是自己主动申请的,因为自己专业的缘故,心里有一点想要跟老师多交流的小私心;也想要锻炼自己,像黄老师说的服务人,如何更好地服务人,学了那么多总要在事儿上练习。很感恩这次机会!
正式上课前跟步进老师聊天,关于上课的方式老师说他不是来传授知识的,而是生命状态的碰撞,随机生发。我第一次当课长,脑子里脑补了很多我要怎么先接引管理好课堂,怎样做好老师和同学的服务工作,怎样怎样列了一长串。但一个念头出现,不是我要怎么开展工作,而是我这个生命怎样与老师、与班上的每一位同学相遇,是生命的共学共乐啊。就像步进老师说的生活嘛,得放松一点,别背负那么多东西,于是卸下脑袋里背负的这些条条框框,在当下生发,跟着老师用真实的生命状态去碰撞。
所以一天的课程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步进老师用他活出来的生命状态,用他体证过的生命经验在给我们上课。
首先感觉自己是在上课,因为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很多我不曾涉及到的内容,心里不断感叹:哦,原来还可以这样,原来是这样!老师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新天地。同时又感觉呢不是在上课,因为我感受到自己的心随着老师的那个流一直在流淌,老师讲的很多点都能跟自己的生命点滴相合,不断的“嗯嗯”就是这样。时不时不知道自己怎么了眼泪就流出来,很多的感动,很多的共鸣就这样自然而然的生发出来。很美妙!
文字在此刻显得有点苍白无力,有些感受只有自己的生命去当场体验,在当下活出来,这也是步进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他自己的生命状态!



#《悦乐人生–经典与当代生命》学员分享#
■ 09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抑郁症在人群中越来越多,中国近年多项调查显示,约10%-2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杜忠诰老师说:“不开心就是有结没有解开,小结不解变大结,大结不解变死结。”抑郁症患者难得开心,郁结心中,除了吃药,还可以自救。哪怕是假装开心,也能触发类似开心的神经反应,总比什么也不做强。
更重要的是学会转念,让自己开心起来。我们的世界是个整体,超越了二元对立,我们又何必执着于一端不变。正所谓“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儒释道三家的经典都是帮我们解开心中的结,助我们开心,获得幸福。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是君子面对一切都是正面思维。每当我们不开心,给自己一个转化的按钮,慢慢强化这个本能,我们的生命会充满阳光。任何习性的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天一点点,365天就能走一大步。
■ 10
今天课堂上老师给我们用最直白的话讲了什么叫做幸福?如何高兴起来?
杜老师说,人最大的幸福是通过不断学习,实现逐步的成长。而在你心有余力的时候,通过自己的成长,又恰好感染了别人,推动了别人也跟着成长,那就是更大的幸福。这样我们的生命会活得越来越有意义,这就叫生命的增值。
杜老师还说,一念翻转可能是通往高兴比较容易的路。老师说,世间所有的所有都存在矛盾对立面。当你遇到烦恼或者困境在低谷的时候,你要想象在地球的另一端,还有一个你,在被开心和幸福包围着;当你觉得骄傲自大高高在上的时候,也要提醒自己在地球的另一端同样有一个我在卑微的生活着。
老师的话,让我想到“烦恼即菩提”,更是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帮助自己找到那个“中”,中来了,心一定就平了,心平了,人就可以像个人一样活了。
杜老师又说:耳朵是收音机,眼睛是录音机。哇,多么真实而又形象的比喻啊。果然上天赋予人种种都有其独特的意义。那么就又回到镇华老师的话上“如何用好我们这颗心”。同样,如何用好我们的眼耳,当然是,用我们这颗心的“平”去转念不好,相信所有的来到皆有利于我,然后就听的都是妙音,看的都是美好。



■ 11
这两日又有种被杜老师的教棒敲脑袋的感觉。
老师从十六岁开始一日不敢懈怠,40岁还去留日读博。老师那句“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修功不打坐,一生都是错”,老师看书写字修学练功都是用一生在努力。我这种资质,在生命成长的课程上,经常凭借小聪明,给自己找借口偷懒,不好好努力,一门深入。
今日老师在书上提字写上了“女史”二字,是我人生第一次被人称呼为“女史”。老师以前曾经说过:“人生在世,有两件事非面对不可:一是知识艺能的训练,二是心灵生命的安顿。”我想只有做到这样的人,又或者就是师母那样的女人,才配称得上“女史”吧。面对这二字,惶恐、惭愧、不敢当。但也感恩老师赐予的这二字,希望有一日我可以做一位名符其实的“女史”。

#《太极文化与中庸之道》研习坊学员分享#
■ 12
今日感悟:
一、中道智慧:减法中的生命觉醒
今日课程最深刻的启发是“中和之道”的实践意义。老师以武术为喻,点明真正的功夫不是盲目叠加技巧,而是通过减法回归身心平衡。如同“一头羊再练也打不过牛”这个比喻太贴切啦,终身难忘。
钟老师所言:现代人精神困顿的根源恰在于信息过载与欲望膨胀。反观自身,曾经的我就陷入“学得越多越焦虑”的循环中消化不良,故,当钟老师说:真正的成长是剥离冗余,让内在清明自然显现。我是感同身受!
钟老师带领我们推手体验中,老师示范“不对抗、不抓取”的松柔状态,轻轻化解外力。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际冲突——以往总以硬碰硬,扛着竹竿进城直来直去的处事模式,伤了对方也伤了自己,而“中和”恰是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不对立不等于逃避,而是以柔承刚,转化矛盾。这种抉择力,正是“慧”的体现。
二、静定与行动的阴阳平衡
“知止而后有定”的练习让我重新审视“止”的功夫。如孩子般纯粹的专注力,是当代人最稀缺的能力。课堂站桩的片刻,感受到“中轴建立,妄念渐消”的安定感。老师说的“念头不是你,永恒不变的心才是你”,提醒我跳出情绪漩涡,回归观察者的清明。
而“动如脱兔,静如处子”的诠释更颠覆认知:真正的行动力源于静定后的精准抉择。反思曾经的自己常急于行动却方向模糊,吃尽了苦头,故对在“安而后能虑”中下功夫特别认同,因为:心安,才能明晰路径和过滤杂音。
三、和谐:宇宙的底层逻辑
下午老师说“和谐是宇宙运作的秘密”一语道破天机。老师以身体为例:疾病即失衡,健康即各系统协调统一。太极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健康是整体势能的流动。这不仅是武术心法,更是人生哲学——当工作、家庭、健康形成“众缘和合”的生态,矛盾自然消融。
四、实践体悟与未来方向
1. 减法生活:每日“信息断舍离”,减少无意义消耗,留出站桩练功的时间。
2. 松柔训练:在人际冲突中练习“不着力”,先觉察无意识的思维定式,再以柔化刚。
3. 调频能力:用站桩或书法快速回归“中轴状态”时刻处于放松状态,这是最至高的养生。
最后:感恩钟老师给我们播种下“中和”种子,已悄然破土。如钟老师所言:“但得一,万事毕。”这条路无需外求,只需持续清扫心尘,让本自具足,自性圆满的智慧呈现。感恩钟老师带给我们这份超越武术的性命之学,愿以知行合一,抵达“从容中道”的生命境界。



# 林海老师游学组 #
■ 13
从今天起,做一个喜乐的人。
伏羲庙,“与天地准”的牌匾下,林海老师对一位学员说:“你还没有开,心开了,就不会有愁苦相。”那句话,一下子击中了我,想起自己的孩子曾经说过我,对自己太克扣,活得不开心。初听之时,我还有些不以为然,但这一刻,面对翠柏掩映后伏羲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开眼看世界”的那份惊奇喜悦,我看清了曾经的自己没有真的对自己好,没有活出生命本有的喜乐、开怀,对不起“开天一画”的初心。当下即对自己说,今天是喜乐的开始。
在陇东朗朗的阳光下爬上卦台山,敦厚的黄土包裹着一座不大的伏羲殿,心里说,对了,应该是在这皇天后土之上,伏羲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体四季流变,察山川胜势,为人类文明画出第一道自觉的光芒。阳光把环绕庙宇的黄土路晒得滚烫,学员们纷纷脱下鞋袜,直接用身体与深厚的黄土相应,阳光热力在脚下升腾,全身洋溢在天地的大暖中。闭眼,松风飒飒,渭水在远远的脚下低声吟唱,我们同八千年前先人们沐浴着同样的阳光,踩着同一片热土,吹过伏羲爷的风,今天也吹过我们,念及此,感动的泪又盈满了眼眶。
庙堂并不宏伟,柏树也不及城中伏羲庙古老,但一样的亘古静谧,一样的敬意生静净。在这样的阴凉下,听王林海老师讲后天反先天,讲“能婴儿乎”的先天之本,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真有如沐清气的明澈。世界透过伏羲那双开天之眼,向自己迎来,原来自己做了自己的主,生命即刻回到本来的样子。老师说老子和孔子,接续伏羲法脉而来,一直贯穿中华文明。玉蕴灵山,尊卑自牧,在伏羲殿前,有幸听真实活出来的师长讲一点心里话,此生有幸。
晚上,易俗社三人组问礼林海老师,林海老师说,礼敬伏羲,根本奉元,即是超越一切意识形态的分野,惟精惟一,齐庄中正,心意圆满。

相关视频推荐
天一生水,正本清源!
(7月28日上午的主题大会分享节选)
▼

忠义刚烈,荡气回肠!
(西秦腔《赵氏孤儿》节选)
▼

活动预告
奉元立大始!
王韦华校长对谈林明进老师
(明天上午8:30在线直播,欢迎扫码预约观看)
▼

欢迎加入“道大”奉元班
人人能自觉,风行化天下!
你愿不愿意为自己的慧命负责?
切身地投入到文化重建的历史洪流中!
(欢迎年满18岁以上的朋友们,加入这所没有门槛的大学)
▼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