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日志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文字及整理 | 中霖
昨日是生活节暨中国文化课程研习营的第一天,我到各个课堂都转了一圈,看到不同年龄的同学(无论是少年养正营、少年夸父营、成人研习营、老年孝亲营)都在忙各自的事,十分浓厚的共学氛围,感到很欣慰!有不少学员也反馈说,每天有大课的集中,又有不同的工作坊,各取所需,不同而和,感觉很好。
的确,像这样一所“大学”,也是应运而生,是这个新时代的产物。下午课后与十位青年互助营的同学座谈,他们一天下来,感受也不错,大家分享各自的心得——这就是最基本的“互助”。自觉,觉他,随时都在发生,我们都是凡夫,故我们需要成长,而各自成长的体会分享出来,相互启发,相互照见,这是最平常、最自然的学习方式。
几位大学生都说,上大学期间,很少与班级同学交流,几年书读下来,班上的同学都认不全。而面对社会的复杂,心门是关闭的,可来到这里,感觉可以打开心扉,乐于与人交流。我鼓励青年互助营的同学“串课”,他们此次来研习营之前,没有选课的环节,所以有一点“特权”,可以去不同的课堂多感受,扩展精神的维度——因为从小的分科之学,到高校的专业主义,把我们的视野局限住了,而来到“道大”,横向去了解,互通有无,可以体会到何谓“万法归一”,何谓“美美与共”。
晚上少年夸父营、少年养正营的老师们开会开到很晚,每一位志愿者老师都很用心,也很尽心尽力。夸父营的老师们反馈:上午的大课,有一部分孩子年龄小,不太坐得住;里面人多,孩子们坐在后面,有些同学说听不懂、听不清、看不见。也有老师反馈,孩子在入营后外出参加活动时见到父母,情绪波动会比较大。
对未成年人而言,临时组建的班集体,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学习节奏,都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相对于去年新疆的夸父营和养正营,今年的条件有很大的改善,更主要的是孩子们的学习内容丰富了,像林明进老师、丁亮老师、颜铨颍老师等亲自给孩子们上课,每日下午,集贤鼓乐、泉州南音、侗族大歌、潮阳英歌、潮州大锣鼓,还有养正营同学的陶艺、笛子和埙课,选项很多,至少孩子们不会觉得无聊。因此,从今天起,夸父营同学暂时不来参加上午的大课,而是改为班级的内部共学和分享。第二周若有适合孩子的大课主题,届时再领孩子们一起来共学。









昨日,韦华校长主持的大课,主题为《伏羲庙前的叩问》,请王林海老师谈他对天水的感受,以及何谓“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我则在一旁做“翻译”。
林海老师从麦积山石窟的造像艺术,谈到“一心世界”,谈到我们要超越对“中国”的狭隘理解,超越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回到天下一家的大格局。毕竟空,宛然有,佛教中国化就是一个“归一”的过程。有空不二,执着于“有”,执着于“无”,都是边见;而伏羲一画开天,体悟出“天人合一”、“阴阳一体”,效法天地化育之道,就是华夏文明的起点。这个起点不得了,使得这个文明从一开始就肯定人的自觉,而没有落入“神人二分”,没有落入到宗教或哲学的偏执。
对应近代以来我们的文化处境,为了救亡图存,全盘西化,百年来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一直陷入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唯物-唯心、感性-理性、主观-客观、形而上-形而下……如今要完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是要正本清源,回到我们的人文始祖伏羲,回到我们的先天之本。
惟有如此,才有“中道今来”!回到人人本有的良知,源头既清,波澜自阔!
生逢其时,何其有幸!祝家人们在天水两周的时间,尽情享受“天人生活”!做一个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文化的消费者。生命的转化,业力的扭转,就是从具体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卡顿”化解开始的。



附一.【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4则】
■ 01
今天起,生活节就正式开始了,在青山绿水间,上千人在湖边、在树下,在千人的大家庭里学习生活,最棒的教育便是美妙的生活,比课堂笔记更重要的是日常的一笔一画,不抱怨床硬,不抱怨饭难吃,很感恩。
第一堂戏剧课也开始了,从角色慢慢入手,一遍遍呼喊她(角色)的名字,仿佛与角色合一了。下午我们再次大声介绍自己,自信、开朗,大家一起让纸上的名字站了起来,无比生动,很开心,两周后的我们将会更加金光闪闪。
■ 02
一天的节奏,我完全能适应,可能是第一天强度不大,故不怎么累。
晚上听了西秦腔《赵氏孤儿》,之前看过,但在现场,身临其境,演员们的演技也很好,感受真的不一样!更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人的血性。





■ 03
今天上午上杜忠诰老师的课,老师的讲课风格很幽默,是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天真,但是讲的内容又很有深度,老师说他把他有收获的分享给我们,而踩过的坑,也提醒我们。那些都是他亲身的生命体会,由此来指引我们走上我们自己回家的路。
很庆幸这次课没有选错,当时得知可以选研习营的课时,还没看到课表就毫不犹豫地跟妈妈说,我要上杜忠诰老师的课,是因为前年在珠海的开放大学,第一次听到老师的讲座,而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知道的不多,但是我从来不会被问倒,因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时就十分赞叹这位老师坦荡。而今天他又在课上讲了这句话,于我而言是再次的提醒,“一个诚字便可通天”。就是如此。在新疆天山天池,与老师一块爬山,光是一路上聊天就给了我许多指点,受益匪浅。很喜欢老师这个人,他在教我们要用好生命的每一秒,不可浪费,不可虚度,凡事都是学习,都是成长,只要当下就知道。
下午又接着上丁亮老师的课。相对于杜忠诰老师,丁亮老师没有这么幽默,他更加关注整个华夏文明的延续和人类命运的走向。老师讲话很慢,语重心长,一直反复提醒着我们,不要受整个西方的大势影响,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能立得住。讲中道文化的脊椎骨,从天命、中道、大学一路下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法自然。
我想,来这里我们要跟老师学习的,就是在AI时代如何为自己“救赎”一条路,同时更是为了全人类!
——听进去了,触动了你的心,这就是来电,通电了,整个人就通了。
——对古人的话、经典上的任何一句话,一定要对号入座。
——让我们的生命变黄金吧!
——中国的文化就是你自己的心。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过得幸福美满就是平常事。
——千万不要做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不要做社会都羡慕的事,不要占便宜,不然就是轻贱自己。



■ 04
今日搬完桌椅会到宿舍后就11:30了,洗漱完便将近0:00了,但今日所学过于丰富,觉得还是有必要进行一个梳理。果然,本以为收获满满,结果提笔时,一时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有时我们也许听了,但并未过心,要真的学会的第一步是先要自己会讲出来,最后是要行出来,这才是真会。所以,日知录很重要,每日录“知”积少成多,才能有所成长。
上午杜忠诰老师的课,老师提到一个人叫王财贵,这位先生我不是第一次听说了,之前在薛老师的《乐以忘忧》中也看到过这个名字。王先生说,人要从小就开始读经典,起初,南老很支持他,可是后来却是反对他。因为学过(不中)了,同学们都停留在表面背诵的字数上和理论上,并未真正地践行,这样的反噬不如不学,倒是浪费了时间和生命。
后来王先生又说:一个人要是过了13岁还未学习经,那么这个人便没救了,于是杜老师又用自己一生的成长,告诉他人的一生什么时候一切都还有可能,都还有机会成圣成贤。其实只有当我们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成贤,我们才有可能成贤,若我们连这个发心都没有,如何谈成贤?当我们有了这个发心再往前前行,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比珠宝还辉煌。
下午林老师也说到君子和小人是没什么区别的。成德之人为君子,未成的方为小人,但要注意的是“未”≠“不”,我们都是小人,但都在成长为大人的路上,都有可能成长为大人。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常,但因为平常,所以正常;因为正常,所以非常……所以一定要自信,信我们能成君子,只有自信才能自得,自得才能自在,自信是我们行道之根本,君子不信不立,这个心不只是诚信,也是自信,对于自己的一份确信,若我们对自己都不信,又如何立得住?
接近尾声,老师写了两句话:“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两句话很有意思,里面的两个“为”是一个多音字,每个音都是不同的意思。若是将这个为改为第二声,那便是修为、修行的意思,但是倘若把他改为第四声,便是自私自利的借口。两个不同的意思,最终要看我们如何体会,就像杜老师说的一样:对面是佛是魔,全看我们自己的一念之间。感恩两位老师及学长们!



附二.【研习营同学日知录选编8则】
■ 01
杜忠诰老师悦乐组,今天老师讲到集义养气,他从十六岁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一天不努力。这一点让我很受震撼,只有做过的人才知道老师这种坚持多么坚定。不管立了何种志向,只有脚踏实地,一步步坚持,每天前进一点点,才能走一条临老不叹息的路。这一点值得我在日常中一点点落实,一步一步地活出来。
■ 02
作为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八零后,我是典型的有学历没文化,估计是因为到了40多岁了,“愚钝”的我这两年终于有机缘可以坐到传统文化的课堂里熏习薰习了。感谢林明进老师充满热情的真诚分享,信息量很大,摘录了一些对我有触碰的片段,供各位同学一起学习。
一、中华文化是实学,是实在、实际、实用的学问,用古人的智慧来启发我们现在的智慧。智慧是超越时间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对经典没有感受。原因很简单:读不懂。所以更愿意去看容易读得懂的西方哲学、西方心理学。一方面实在是因为我悟性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没有遇到有缘分的翻译官(今天大课上黄明雨老师说“我是一个翻译官”有感),我立志以后也做一个翻译官或者说是桥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亲近传统文化,当然这要从自己好好读《论语》开始。
快餐文化盛行的现在,的确需要“入世”的翻译官让大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实用、有用,才能更好的传播。比如说今天的课让我这个只会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文盲感受到有趣,不知道哪里开了一点,不知道哪里通了一点,中华文化的实用、实在、实际,着实不符合“实用主义”们的急功近利的习气。所以林老师说我们需要在需要和有用之间找到平衡。而这种平衡是需要智慧的。
二、人性力、道德力基础上的智慧力才是能服务人类的。
我的理解就是先得学会做人,智慧才有可能是造福人类而不是祸害人的。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各种发明创造先进的科技玩意儿层出不穷,这些到底是在造福人类还是残害人类真不一定。就比如说游戏的发明者,深谙人性,也不得不说没有智慧真发明不出来,但当游戏成了商业谋利的工具,人性和道德被利用,这种智慧造成的破坏性很大。
三、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林老师解:山不转路转,路不转水转。通达思变。此谓圣之时者。
我们原来上学时候学过“识时务者为俊杰”。现在才明白“识时务”并不容易。拿我自己举例,以前常常不能变通,一点点事不如意、人不如意就会梗在那里。比如说住宿和预期不符,看到的人和自己的期待不符,都会生气。这次来研学营也算是看到了自己的一点小变化。这次的活动估计也算是我毕业20年来第一次参加的千人活动,人多当然就会遇到各种“不顺眼”的事,放在以前精致的利己主义必然是会很难受的。这次在吃早餐、午餐、住宿、交通、大会场去观自己,发现能“变通”了,“随和”了。心量变大了也更懂得感恩了,能够看到别人的不容易了。1300多人的活动对组织者来说极不容易,大家就撸起袖子能干点啥就干点啥,实在干不了的不抱怨、心怀感恩也是很好的。
四、“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后面八个字现在常常被我们曲解。林老师说:“为”,读第二声,而不是第四声,这很不一样,为(第二声)是修为的意思。修就是去掉不好的,养不足的,比如说长养自己的道德智慧。
原来这句话的本意是这样!人不修为、成长、精进自己,天理都难容。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不一日三省呢?真是振聋发聩啊!
还有很多片段,都不知不觉输入了我的心田,震动了我的小小心灵。何其有幸,能够在并不太平的时候来到这样人杰地灵的地方享受一场文化盛宴,唯有感恩!


■ 03
《剑道与道家养生》课,与刘道长交流,了解我作为课长今日需要做的事儿。亲和的道长,如沐春风,一点点教我们入道。由于是52人的大课群,分组练习,签到考勤是必要的。接下来进入第一环节:自我介绍(姓名+省份+学剑道的初心)。听了学员们的分享,我也是很感动,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是一种责任,也是对家人、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有52个声音,分层分年龄,但都向阳心生,有着同样的愿望,立志,勤学。
第二环节:5分钟通臂劲(易筋)。去年在天山就有学长分享,也是零星练习,酸爽,今日在道长的带领下,有功法与心态的关注,只觉后背热热,双臂双手张开与大地平齐,有一种飞的念头,身轻心空(5分钟到位),好有力量!
大美生生,我爱这份缘分,能安心的去接续老祖先的智慧。
■ 04
道家养生的方法让我又长了见识;练习手肘和手的灵活度;发现自己的手很灵活;但不够柔软;感觉练习让身体内外的部位得到连接;很神奇~
■ 05
今天古剑道课上学习了很多内容,受益颇多。感受最深的是做通臂劲的时候,两分钟的时候就感觉是自己极限了不可能再撑下去了,没想到最后竟然也和大家一起坚持了5分钟,而且是两次。战胜自己的感觉很爽!
还有让我意外的就是一天下来都很有精神,一点没走神(之前我不管听什么课都难以集中精力),一天下来仍然感觉元气满满、神清气爽,很神奇,而且背部也感觉比之前挺拔了……
刘道长洒脱的授课方式我也非常喜欢。希望自己以后能把道长教授的这些内容坚持练下来,哪怕把其中一种坚持下来。



■ 06
钟鹰扬老师的《太极与中庸》课,太极的核心是“中道”心法——保持不偏不倚的平衡状态,像站桩时的“松”:头顶虚空、脚踏虚空、手若浮萍。这种状态能转化情绪(如焦虑变平静),提升生命质量。
成长六境界(南老心法):一、立志向善(保持初心);二、身心充实(吃好睡好才能练功);三、内心富足(不依赖外物);四、散发光芒(生命自然有感染力);五、持续转化(普通人也能成圣);六、与道合一(像太极回归宇宙本源)。
实践智慧:“着力即差”:不过度用力,避免对立消耗;站桩要融入生活,否则失去意义;教育孩子要守中道,未来更需心灵成长。
简单真理: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化”字(转化困境);信守“本自具足”,减少外求;真正的老师是“法”而非人,依法不依人。
站桩后身体有轻安自在,气感充盈的感觉,对“松而不懈”的中道精神有了微妙的感觉,铭记:在生活中保持觉察,感觉站桩“松”的状态。



■ 07
老师今天讲到“充实之谓美”,在我自己看来,每天做好并完成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那就叫充实。可老师今天讲到,生活中做的那些件事有意义或没意义,你喜欢或不喜欢,让你开心或是不开心,只是自己给贴的标签。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心无外物。
不被那个表相所困惑,不产生对立,越对立越焦虑紧张。只要心底升腾起那股富足感,当下就很美。而内心富足,便能滋养身边人。
“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做父母的,活出那个“人”样,孩子便差不到哪儿去。 对于将来会做妈妈的我来说,又一次的警醒了自己“活在当下,追求内心的富足,用自己的光照耀孩子”。
下午站桩,钟老师给我举了个大拇指,哈哈哈,让我备受鼓励。告诉自己,继续加油!
■ 08
分享今天学习侗族大歌的感受。
老师说侗族唱歌的时候是为了疗愈与平复自己的心情。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分为男生和女生,即是阴阳和乾坤。在侗族寨子里,乡亲之间发生矛盾或者是纠纷都会通过音乐来解决。歌声是温柔和谐时,问题就都解决了,如果我们现在所有的人都可以用歌声来解决问题,那我们的社会岂不美哉?



相关视频推荐
活出来,不只是一句话!
(昨天主题大会,王林海老师分享与天水的缘分)
▼

欢迎加入“道大”奉元班
人人能自觉,风行化天下!
你愿不愿意为自己的慧命负责?
切身地投入到文化重建的历史洪流中!
(欢迎年满18岁以上的朋友们,加入这所没有门槛的大学)
▼

本文图片来自
泽芳、栗兵、爱萍、丽娟、毓宽等大美行者。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