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需要被引导的”

学习日志2025年7月3日星期四

昨日,将《大鲁艺》第五集看完了,十分感动!“文艺”的功用是什么?——长久以来困惑的问题变得明朗了。

百年“全盘西化”,我们陷入西方的意识形态而不自知,尤其是知识分子。“乡下的奶奶”倒不怎么受影响,她们仍然遵循天经地义的大道理——人在做,天在看,三尺之上有神明。但被科学洗礼后的现代知识分子反而变得迷茫了。

一百年前的“我”在哪儿?一百年后的“我”在哪儿?——这个问题需要每个人自己寻找答案。而在科学理性的思维惯性中,这样的提问被认为归入玄学领域,是不可知论,知识分子不屑于研究此类问题。其实,天地悠悠,“时”不停在变,但总有不变的“道”可以依循。所以,学习中国文化为何如此重要?就是要学习、体会何为“可大可久”之道。

现代人自以为“先进”,比古人高明,其实很短视。因为受科学理性的影响,尤其是经典物理学的思维,对“时间”、“空间”的认识基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其实这是片面和狭隘的。“时”、“空”都是后天产生的意识,在庄子那里,都可以超越,然后才可以逍遥游——请注意,这不是幻想,更不是做梦,而是对人的“意识”有整体、透彻的了解。

万法唯识——人常常被自己欺骗,其实就是被“自我意识”限制住了,然后怨天尤人,捶胸顿足,不是很可笑么?

昨天下午,就关于“鲁艺”的学习心得,与几位先生通电话,特别是与刘森老师交流,非常受益。刘老讲,孩子是需要被引导的,走千里徒步很棒,需要好好总结,但走完之后依然要引导,否则很容易退转。是啊,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干部,也有被枪毙的。

刘老说,人老了,也依然需要被“引导”,这件事很重要。刘老讲话的特点很有趣,他常常是“话里有话”,需要你用心琢磨、体会。他不轻易给出结论,而是抛出问题,“叩其两端而竭焉”——这非常高明,把各种情况摆出来,让你自己寻找答案,做自己的主人。

人生没有简单的对错,只有“义”和“不义”。义者,宜也。这个“宜”,也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而科学理性的思维就过于“简单化”,似乎有标准的生活模式。草原上漫步的马儿为何幸福?因为它们没有受过科学教育,不懂得何为科学标准,不懂得何为道德规范,故它们可以随心所欲,而且对自然环境、对他者无害。

人因为有了自我意识,所以比较麻烦。刘老讲得好,一个人年龄大了,仍然需要学习,仍然需要被“引导”——这个话很厉害!平日我们不好意思这么说,不敢这么说,其实就是这么回事。为何将孔子、老子、庄子这类人作为我们的学长很重要,因为他们心里有一个准绳,可以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而普通人尽管很善良,很朴实,若心里不能做到“与天地准”,那么就很危险,随时会偏离出去。

大哉!伏羲!至哉!尧舜!这些了不得的学长,一直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因为有他们在前面,所以我们也“可以”!与天地参,尽己之性。

感恩不尽!无限祝福!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主课上,对“三位值得学习的学长”进行了分组讨论,昔日的学长在眼前浮现,有相处过的,也有听说的,他们高大的身影引领了我们,真城地待人处事,有一份热便发一份光,在实际行动中可以学到更多,不比教室里差,尽其性。

下午练大锣鼓,因为太热,休息时大家都到室外的长廊透气,每个人汗流颊背也兴致勃勃,这便是玉泽园的生活,怀有对圣人、对前辈生命的敬畏,真正走进民间,用切身体会学习,不只学表面,更是了解、融入,文艺工作者不能脱离民众,因为那些才是最根本的东西。

◎主课上接着分组讨论,“在夸父班最值得学习的三位学长?”——这把我的思绪带到回忆中,回忆往届和现在的一位位学长,哪一个不是诚恳、笃实。踏实认真,这不就是为自己的慧命负责吗?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天性与天命,他们有志向,知道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同时也在鼓舞别人。这是我们的同龄人,最为真实。这就是我们最近的榜样。他们用先行者的经验作为我们的引路灯。作为后浪,更应该加把劲儿,冲上云霄!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