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辞旅顺海云间,千里征途一日还

学习日志2025年6月30日星期一

昨日坐了一整天的大巴,从大连回到冀州。一路欣赏沿途风景,感受大好河山!

很难想象,不到百年,这里曾发生过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惨烈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轰轰烈烈的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以及全国人民手持红宝书、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邓大人主持的市场经济改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晚上十点半回到玉泽园,基地的老师、家长们早早就在这儿等候、迎接,久别重逢,分外亲切。坐下来,聊起参加今年高考的夸父班同学的情况,当前的国际政治风云变化,不禁想起昨日读到的一则文章——《2049年,全世界都会到中国参观学习》。这是《环球时报》记者的采访文章,选摘部分内容如下:

【背景资料】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K)是一个传奇人物,被看作是“科技预言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出生于1952年的凯文·凯利就在其著作《失控》中预言了很多今天已流行的科技,如云计算、脑机接口技术和虚拟货币等等。1999年上映的美国科幻动作电影《黑客帝国》主演基努·里维斯曾透露,导演要求其在读剧本之前,必须阅读《失控》。

最近凯文·凯利在他的新书《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中,重点提出“2049酷中国”概念。留着标志性络腮白胡子的凯文·凯利,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现在距离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还有不到25年时间,这是思考中国未来一个非常合适的时间点,是勾勒各种可能性、想象中国与技术突破关系、中国在世界中的角色及中国可能创造的全新未来的完美时长。他还预言,“25年后一个很酷的中国将向世界输出最棒的游戏、AR(增强现实)、音乐和艺术,供全世界模仿”。

环球时报:您在新书一开篇就提到,“我相信中国将是未来世界中最强大的力量之一”,您说这一信念是基于自己在中国数十年的游历。《失控》中文版中,您介绍说自己20岁就开始在美国和亚洲之间穿行。能否介绍下您这些年游历中国感受到的变化?

凯文·凯利:这些年来,我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住在美国硅谷,但我经常游历亚洲。就在6个月前,我刚刚到访过中国。在这次旅程中,我从上海浦东机场开车到苏州,数小时的车程里,沿途的高楼大厦让我惊叹不已,城市发展规模迅速,令人难以置信。前段时间,我也关注到了美国网红“甲亢哥”在中国旅游的视频,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场面非常火爆,这些视频也进一步刷新了我的认知。

中国生产的无人机在世界上很有名气,在美国人眼里甚至世界很多人眼里都是很酷的。还有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也在让中国变得更酷。我上次在中国旅行期间,也体验过中国的电动汽车。中国汽车目前尚未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虽然当前美国市场仍以日系、韩系和德系汽车为主导,但如果未来有机会,我会选择买一辆中国电动汽车。我认为中国可能会制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电动汽车,世界上每个人都想买,品质比特斯拉还要好。

环球时报:2049年,“酷中国”将是什么样的场景?

凯文·凯利:我试图想象一个未来很酷的中国。在这个“酷中国”中,城市会极具未来感,以至于全世界的城市规划者都会前往中国参观学习。中国将简化外来移民程序,国内城市将竞相吸引全球顶尖人才。这些城市干净、整洁且极其安全,众多初创企业将致力于研发令人兴奋的创新产品。中国的超音速喷气式飞机将在数小时飞越大洋。中国的科幻电影将位居各大榜单之首。中国如此之酷,甚至会面临间谍问题,因为每个国家都想窃取其知识产权。

环球时报:您在书中畅想,AI(人工智能)、脑机接口、镜像世界等技术的融合,将彻底颠覆我们的生活。能否描绘下2049年的世界什么样?

凯文·凯利:这本书并非传统的预测性作品,而是构建了一系列具有可能性的未来图景。世界发展有多种不同的道路,甚至可能是相互矛盾的。我不讨论消极的情况,比如哪里会发生战争或者灾难。我主要描述的是那些积极乐观的道路。人类不可能真正拥有乐观的未来,除非你先去想象它。

到了2049年,大多数智能手机将被智能眼镜取代。如果你在厨房戴上智能眼镜,那么当你看向橱柜或者冰箱时,会看到里面的物品,而智能眼镜会直接将在物品上方显示其保质期。再比如,到了2049年,每个人都会拥有像私人秘书一样的AI助理,它会像我们手机上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导航软件一样普遍。

环球时报:上述变化,是否将重塑目前全球产业格局?

凯文·凯利:上述影响不会是即刻产生的,全球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建筑行业和零售行业等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例如,沃尔玛和亚马逊这类巨头可能会受到来自智能眼镜的颠覆性影响,因为消费方式或许会被彻底改变。而为镜像世界提供底层AI技术的超级公司不会是今天的谷歌、脸书、亚马逊、百度或者其他任何高科技公司,因为地缘对于未来技术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印度反而很有可能“渔翁得利”。

环球时报:您预测,到2049年时,机器人、自动驾驶、太空探险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届时,中国将在全球扮演怎样的角色?

凯文·凯利: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做得很好,中国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制造机器人的能力,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最好的机器人设计者,而不仅仅是制造商。此外,我也注意到,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突破,中国的生物科技企业已不再局限于仿制西方药物,而是正在自主研发创新药品,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

环球时报:对于中国来说,应该如何经营自己的“酷实力”?

凯文·凯利:在我看来,日本、美国、新西兰以及英国目前拥有一些“酷实力”。比如,日本、美国、新西兰的电影出口产业很发达,他们能够生产出品质很高的电影作品。英国也有一些很“酷”的元素,比如英国音乐、英国戏剧。对于国家来说,一两件东西并不足以让一国变得很“酷”。它可能需要一百件东西,甚至更多。你必须要生产出全世界都想要的东西,而且是最好的东西,不能仅仅是模仿和复制。

中国需要持续打造像电动汽车一样的创新产品,不仅是机器人、药物、智能眼镜一类的科技产品,也要关注电影、音乐等文化类产品,最重要的是能够吸引人们,让他们想玩、想听,这才能形成所谓的“酷实力”。而形成这样的“酷实力”,还需要有完整的生态系统支持。正如中国制造业的成功得益于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众多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才实现了在无人机、影像设备、智能手机等领域的突破。文化产业的繁荣同样如此,不能仅靠单一群体,而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共生的“热带雨林”式生态,这才是形成真正“软实力”或者说“酷实力”的关键所在。

“变酷”的内涵已不局限于制造优质产品,更体现在高质量文化产品的输出上。我希望能为中国变得更酷贡献一份力量,同时改变一些人的固有印象。中国正在创作吸引全球玩家的游戏作品,从2024年开始风靡全球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之所以爆火,就是因为它将中国传统文化变得更酷了。中国还制作出具有国际水准的电影,尽管目前这些电影主要在中国国内市场更受欢迎。这种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我看到了中国酷实力提升的无限可能。

我想,中国读者看到一个外国人如此评价未来的中国,大概都会有点兴奋的。只是透过这些“酷”的图景,我们需要看到更长远、更深层的文明背景。英国学者、伦敦经济学院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教授在《为什么说中国不是“民族国家”,而是唯一一个“文明国家”?》一文中指出:

所谓的“民族国家”,则是近代以来,特别是在欧洲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形成的国家,它由一个或多个民族为主体所构成,形成独立的政治体。这些国家通常围绕民族认同建立,国家的形成往往以血缘为纽带,促进同一民族的人在同一地区生活,最终演变为一个政治实体。

西方国家中,大多数国家以民族为单位,如美国、法国、德国等,它们的民族认同感非常强,国家的定义与血缘和文化紧密相关。而中国,在这种思维体系下显得独树一帜。举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在乌东地区,许多当地人希望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这种现象正是民族国家特征的体现:基于血缘、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强烈归属感,推动了人们对民族的认同,甚至影响到国家之间的冲突与战争。

当前,中国的崛起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西方国家对此感到既惊讶又担忧。尤其是对于一些西方国家而言,随着中国力量的逐渐壮大,他们开始担心中国的崛起会颠覆现有的国际秩序,改变由西方主导的全球格局。更深层次的担忧是,西方一些国家有着较强的侵略性思维,认为中国的崛起可能带来新的国际冲突,甚至导致世界局势的剧烈变化。

然而,在中国民众看来,中国早就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当前的复兴只是回归到原有的轨迹。中国的复兴是建立在和平的基础上,不会威胁到其他国家的安全。正因如此,无论是从文化认同,还是从国家层面来看,想要中国继续生生不息、传承下去,必须有继承这个文明与国家的力量。研究表明,那些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的文明更能够保持其延续性。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延续性正来源于它独特的国家观念。首先,逻辑思维的差异是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思想大多是儒家学说,这种思想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中。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注重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崇尚节俭、仁爱等美德,这种文化特质一直延续至今。

与西方的自由主义相比,西方国家强调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在西方,当国家出台某些政策时,常常会用自由与否来判断其合理性,而不是从社会整体的福祉出发考虑。然而,儒家的思想则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注重集体利益与道德规范的平衡。

再看教育理念,儒家思想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向善的,因此家长应通过引导和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而西方则有一种较为严苛的教育理念,受基督教信仰影响,很多西方人认为孩子天生带有原罪,需要一生努力赎罪。这种教育方式促使他们在培养孩子时采用更强硬的手段,强调纪律和自律。

西方社会更强调个人主义,许多人更关注个人利益,而对家庭和国家的认同感较为弱化。宗教信仰的差异也进一步加剧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国的宗教信仰较为自由,并且大部分中国人都是无神论者,对于是否信仰某种宗教并不强求,而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信仰的对象。以潮汕地区为例,那里的人们信仰的神明不仅限于传统道教神祇,还包括民间的祖师爷和财神等。这种信仰方式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正是中国文化宽容精神的一种体现。

政治纽带方面,中国自西周时期实施宗法制,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结构,这一结构在今天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中国人习惯将国家看作一个由大小家庭组成的大家庭,而血缘关系则是家庭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

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使得中国即使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仍能维持相对的稳定。即便政权更替,百姓对“中华”这一身份的认同始终未变。中国的复兴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特别是人们对中华文明的深厚认同。

借着他者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对熟悉的生活产生某种新奇感。故也将为南塘合作社牵头的《到中国去留学!》招募方案拟写的一段引文,摘录在此,供同学诸君参考:

不知您是否读过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The Long March,The untold story by Harrison Evans Salisbury)一书?

如果您从未去过中国,那么建议您读读这位普利策奖得主的著作。这位已故的美国作家曾以76岁高龄,怀揣起搏器,带着打字机,历时74天,爬雪山,过草地,穿激流,登险峰,终于从中国的江西到达陕北,完成了他自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寻访。索尔兹伯里写道:

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是中国人的传奇,长征燃起了拥有十几亿人口民族的梦想,使中国沿着无人能够臆测的命运一路向前。

不知您是否读过另一位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江城》(River Town)?当时,这位《纽约客》杂志的记者客居北京,我们在南锣鼓巷的一家咖啡厅见面,我想出版《江城》的中文版,因为我被他细腻的文笔打动。与充满激情的索尔兹伯里不同,何伟是一位旁观者,他写道:

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不知您是否读过意大利汉学家唐云(本名博尼诺·加博列拉,Bonino Gabriella)《发现温州》(Alla scoperta di Wenzhou)?这位马可·波罗的老乡,如今安家在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温州。之所以给自己取名唐云,是因为她很喜欢唐代诗人李白,还喜欢那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她说,希望自己和唐代来往长安的外国人一样,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唐云认识中国民间的许多非遗传承人,她说:“民间交流越多,消除的误解和偏见就越多。”

中国,一个古老的文明,一个年轻的现代化国家,在发生巨变的同时,仍然在民间保持着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除了去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现代大都市,您是否渴望一场扎根土地、连接心灵的留学之旅?您是否想跳出大学教室,在田野、村落与山海间学习真正的中国文化,与可爱的中国人交往?  

这一次,我们邀请您——  

以“留学生”的身份,走进中国的乡村与自然,在中国的青山碧海间,与乡土智者、民间艺人和生态农人同行,开启一场关于文明、生态与生命的深度学习。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坐了17个小时的大巴,我们回到了玉泽园。有一个多月不在了,许多基地的老师出来迎接,走进宿舍,熟悉的味道,很亲切。

这次回来,算是整个学年的收尾,很快又要离开,在玉泽园的学习也快结束,这儿可以说是夸父班的根,有了基地我们才有机会向外学习,要珍惜,不混日子,在这里便是得认清自己是谁,才知道该做什么事,无限感恩。

◎早上五点,告别大连当地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路坐大巴返回了冀州。这一路值得感恩的人太多了!这个时代太好了!在蓬勃发展的今天,未必要去做多么轰轰烈烈的事,有多大的名气,但每个人都可以配合这个时代,深入地实践,尽自己的本份,做一个可爱的中国人,接天线,续祖德。正是经历了百年的苦难与辉煌,这个文明更加可亲可敬,依然源源不断地开展下去。往者屈也,来者信也!

夜晚十点三十分,衡水湖对面的玉泽园亮着灯,倒映在湖面上,真如回家了一样,十分亲切。明天就要各自开展新的学习,永远做“学生”,感恩!祝福!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