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日志 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文字及整理 | 中霖
昨天下午四点,去冀州中学报告厅,为该校组建英歌队做了一场动员报告。夸父班同学现场有展示,同时简单介绍了潮阳英歌舞的特点以及华夏礼乐文明的传统。
清华大学国际文化节连续两年邀请我们走进清华校园,展示中国民间非遗文化传承,也给了孩子们一个打开视野、激发学习热情的机会。十分感恩!今年“大美礼乐团”受邀进清华展示英歌舞,但由于国际文化节的日期延后,夸父班同学要去千里徒步,可能就无法参加,改为以冀州中学同学为主力。我鼓励冀中的孩子们要好好练习,充分呈现出中国青少年阳刚、义勇的精神风采。
英歌舞不同于当前流行的街舞。它不是用来娱乐自我的,而是有祭神驱鬼的功用。今年央视春晚,也邀请了潮汕地区的一支英歌舞,与谭维维同台演出,“神圣舞蹈”成了歌星的伴舞,这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现。




人类各文明早期,都有天道信仰,而这一点在今天学术主流的历史叙事中,却成了愚昧、落后的代名词。现代人崇尚科学理性,自以为人类能理解一切、征服自然,这是很大的妄念。诚然,我们尊重“以人为本”,但须追问一句:人以何为本?
世界各文明传统若追根溯源,追到天人之际,那一定是同一个源头,即本于“天”。当然,“一神教”将无形无象的“天”,人格化为“造化主”,认为这位喜怒无常、了不起的神开创了一切,也可以毁掉这一切。我们可以善意地理解,这不过是古希伯来的那些先知们,为了传教方便而采取的一种寓言式表达。在古老的华夏文明的叙事中,大道无言,故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在重新接续中华文化命脉的今天,我们要重新认识“天”、“地”二字。由于深受西方“现代人本主义”观念影响,中国的“现代语文教育”中,解读汉字时,都将其概念化和物化,故我们要重新识汉字,回到传统语境,对那些面熟的汉字逐一“正名”。
譬如,“天”,不仅是《现代汉语词典》里定义的“天空”,也不是它描述的“迷信的人指自然界的主宰者”。《说文》曰:“天者,顚也。至高無上。”多到位!汉字多义,在现代语境中,我们往往只取它形而下的涵义,而对形而上者道之义却浑然不觉。故现代汉语的语境窄化了中国人的精神空间,简单粗暴的解释伤害了中国人的心性,这是大事,不可不察也!
《乾卦》彖辞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天”开创了万物包括人类,但“天”从来没离开过我们,祂不是一个旁观者和主宰者,故“道不远人”这句话完整的涵义是“天道不远人”,再补充一句:“天德在人心。”——这就是“天人合一”、整全的“天人观”,而这就是华夏文明自古以来的生命信仰。
譬如,“地”,《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一、地球;地壳;二、陆地;三、土地;田地;四、地板;五、地区;六、地方……而《说文》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从这个表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阴阳一体”的思维观念,在这里,“地”与“天”是相依存而生的,前者有形,后者无形,故“天人观”,也等于“天地人”的生命观。“天”与“天-地”的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万物资始的“天”包括阴阳二分的“天-地”,而“天-地”乃至万物,又都统于一,即“天”。
《坤卦》彖辞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这里的“地”,不仅指我们脚踩的大地,更是指可以感受、可以触摸的“天”的身体,即我们身处的大自然的怀抱,祂的德行就是包容万物。故《系辞传》曰:“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人心里有了“天地”,就有了对生命最大的诚恳,就有了对周遭一切人事物的敬意。心里没有“天地”,就只活在自我的牢笼里,一辈子就如一只无头苍蝇。故《中庸》赞曰: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贝壳老师特意提前一天,来到玉泽园,商讨《寻找中国帆》第二期的工作。昨晚,就推荐的八位夸父班同学的情况,逐一向贝壳老师作了介绍。同时,外面还有五位同学提出了申请。这两天,贝壳老师会与这些孩子当面交流。
我们身处小康时代,国泰民安,孩子们的成长有太多的可能性,可其父母受狭隘的集体意识限制,总是担心孩子的未来,要么害怕孩子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要么给孩子过度呵护,逃避主流社会。其实,一个人来到人世间,有天生地养,父母只是尽其天职,助孩子一臂之力即可,千万不要将自己的理想或恐惧强加给孩子。人人皆有天命,但一个人要从懵懂无知的状态,逐渐有意识地走上合乎天意的路,需要有明师指点。
而贝壳、金晖老师就是难得的明师。贝壳、金晖老师在闽南地区建设的“青少年生活实践基地”,是夸父班的升级版。虽然说,夸父班注重生活实践,但比起贝壳、金晖老师的“实践基地”,我们做的只能算小儿科。而这两位阅历丰富、率真谦逊的先生,之所以愿意陪伴和引领青少年成长,非常重要的一点,他们懂得“天高地厚”,愿意托举中国的未来。
而年少的同学们,是否能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是否知道“天高地厚”,那就看各自的造化了。
感恩无数有德行的先生护佑!祝福所有的孩子!




附:【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
■ 01
今天主课观看关于李大钊先生的专题片《绝笔》,很惭愧!人活着,不只有肉身的存在,还有那股精气神,站在生死关头,可以活出那份洒脱与大气,大义凛然。生在今天这样一个和平年代,更要用功,学习要找到学习的旨趣,勇猛精进,不能放逸。大历史中,无论是生命的实践,还是读书做辨明的功夫,都要接上这口气,才不辜负了大美的中国。
上午自己就中日外交和中阿合作的时事进行了整理,发现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中国发展的新格局,可以说是在以美国主导的意识观念下的一次革命,故中国的发展不仅是大国竞争之事,而是面向人类未来的发展,其中有无数革命先烈的大愿和华夏文明深厚的生机。革故鼎新!
■ 02
主课,学习了李大钊先生的文章《新纪元》。从前的世界持强凌弱,弱肉强食。“真理都在大炮的射程涉围内”,军国主义者的观念根深蒂固——强权即真理。为了不成为别人的“盘中餐”,大家都奋起直追,不甘落后,总是人心惶惶。而现如今,要进步,要合作,不能抢夺,要共事,不能撕杀。想求生存,应该互相友爱。想享幸福,应该努力奋斗。
下午去冀州中学参加动员大会。见同学们英歌舞一跳,起一身鸡皮疙瘩,头上那根弦“嘶”的一下拉紧了。英歌舞传递出的“忠义”、“刚烈”、“义勇”的精神,正是我所欠缺的。回到玉泽园,心里波涛汹涌,久久不能平息。




■ 03
朝会上,共学李大钊先生的文章《新纪元》,观看了关于李先生英勇就义的纪录片《绝笔》,特别感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多少义勇之士前赴后继,死生以之,用笔杆子、枪杆子在乱世之中闯出一个新纪元来。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死生以之是现象,那个至死不变的精神,在现代汉语语境里,是因为有一个至高的理想为支撑,而在传统语境里,只是一个字——“义”,为所当为,各正性命。从自己的本心出发,自然格出善慈。顺着这个去活,自然就是“勇为”,故“义”是体现在内在的独立人格当中,以内在天赋的良知为出发点,天地撑开,本来就那么广阔,所以全不担心“我做得了什么”。“勇”则发用于外在缘中,以义理为支撑,放开去活,听天的话,顺命而为,这样的“勇”,可以超拔于生死之上,生死不过是意识界的分别而已。《心经》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穿越所有意识界的分别,站在整个天地的高度看缘起缘落,自是义勇之士。重现义勇之精神,从古至今是一贯的,很简单——敬天法祖。
下午去冀州中学,参与英歌舞动员大会,看到我们在之前的种种活动上的那份郑重,很感动,我们不只是技艺的传习,更是那个义勇的一脉相承。我们祖先的精神世界是那么灿烂刚健,我们就朝这个去,学进去,活出来。

奉元,德简,道安,惟正命!
天大,地大,人人都可以活出天地的大美!
欢迎您成为“道大”的一员!
(点击海报,即可查看奉元班招生公告)
▼

心中有“天地”,
活出青少年“义勇”的精神!
百川大美成人礼,祝福大美少年。
▼

本文图片来自
中霖、王煦及《绝笔》第二季纪录片。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