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之前未意识到的角度

学习日志2025年4月25日星期五

昨天上午,冀州当地领导来玉泽园基地视察,领着他们到尊经阁、阅览室、音乐教室、武学馆、书画室、书道教室等参观了一圈,并就墙壁上那么多世界级非遗、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牌子,简略介绍了这个“非遗研习基地”的功能。领导很赞赏!

我介绍说,其实,这个基地不只是为青少年服务的,我们服务和支持的是整个社会各年龄群体,比如即将到来的“五一”礼乐共学营,有适合老年人的活动,有适合中年人的课程,有适合青少年的“大锣鼓-英歌舞”,还有为照顾小学低年级孩子准备的“小小夸父营”(含侗族大歌、绘画和少儿武学)。只不过,以青春期孩子为对象的“夸父班”,大家都更关注,因为大众普遍认为今天“青春期”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其实,一个人的自然成长,都会经历所谓“青春期”和“更年期”,随着年龄的变化,身心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但它不一定会成为麻烦和难题。我恰恰觉得,青春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首先,尚未入世,还保有赤子之心,没被社会习气染污;其次,青少年渴望长大,渴望独立,渴望走得更远,我们只要顺着他们内在的渴望去提供各种可能性就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尤其在物质生活普遍富裕、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当今中国,一个人的长大是没有天花板的

可为何那么多孩子厌学、精神萎靡呢?——当我们讨论到当前教育这个普遍现象时,这位领导说了一番话,让我很受启发。他说道:因为像我们恢复高考之后的这几代人,都是受到应试教育的益处,好好读书才改变命运,从农村走进了城市,因此,当我们做了父母,也希望孩子走自己走过的路,好好听讲,认真做作业,争取考个好大学。可是时代变了……

原来,目前的大多数家长都是应试教育体系的“既得利益者”——这个角度是我之前没有意识到的。之前我常常纳闷,我是1972年生人,已经年过半百了,那些80后、90后的父母观念为何那么保守呢?非要逼着自己的孩子死读书,读死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看来,不是年轻的家长思想就一定更开明。——这解了我一个很大的惑。十分感恩!

“经验主义害死人!”许多高学历的家长,教不了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不愿写作业、厌学,用尽了各种办法也不灵,十分沮丧!——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家长在用自己曾经成功的学习经验,去指导孩子,但时过境迁,逼着孩子用自己的成功方法,很可能是刻舟求剑。

毛泽东重视经验,但坚决反对经验主义,他认为经验主义同教条主义一样是有害的。他有一段名言:“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他还说:“做一个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不是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在纸上谈兵的角色所能办到的,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办得到。”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学业有成,或事业有成的家长,你实践的成功经验,不能完全套用在你的孩子身上,也不能完全套用在新一代青少年身上,因为“时”变了。

我以前总喜欢说“理想主义害死人”,是因为早期我在华德福圈子里,见过太多的理想主义者,理想很丰满,但越做越辛苦,在孩子那里也不讨好。可是,非华德福、社会主流的大多数家长,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很务实,很在意“万事看效果”。我不认为,注重实效是不好的,但务实的同时,一定要放在一个开阔的、正在发生巨变的时代背景去整体思考,而不能太短视。

所以,欢迎更多家长参与“道大”的各种共学活动,首先学会玩,学会放松,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将心量打开!不要用自己以往的成功经验,去要求孩子,反而要学会从孩子的视角,重新来打量这个世界。——而当你随时归零,变得生动有趣了,你的孩子也自然容易长得健康、挺拔!

“五一”期间,我们为参加今年暑期“草原勇士营”的孩子和家长准备了两天的“爱的工作坊”。其实,若你成为“道安礼乐大学”的一份子,你就每天都在上“爱的工作坊”。

苟日新,日日新,就是对自己最真诚的爱!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

​◎上午继续学习李元庆老师的课程,有些颠覆了我以往对阿拉伯国家的认识。阿拉伯国家除了盛产石油,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交往,从古代丝绸之路到现在的“一带一路”,尤其是现在美国霸权主义的分崩,中阿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中阿都在近代史受尽屈辱与苦难,目前都处于发展阶段;两地之间交流愈发频繁,都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表现。

不同于教科书上冷冰冰的文字,李元庆老师设身处地去生活、去学习、去感受,亲身体会异国风情,面对面的交流,都是在实践中学习,这是无论听多少课都学不来的。又联想起《寻找中国帆》项目的同学们将要面临的学习,也是探访当地风土人情,亲身去感受,用心去体会,很羡慕有这种“独特”老师的“独特”教学方式,希望将来也能有机会身处其中,向天地、向自然学习。

◎今天在李元庆老师的课上,第一次听说“阿盟抵制以色列办公室”,禁止向阿拉伯国家出口任何涉及以色列的产品,特别感慨。千年之前都是一家人啊!因为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意识不断叠加,最终形成今天无法调和的矛盾。婴儿的生命本来与世界是一体的,只是在后天的教育中被人为的意识形态分裂成不同的阵营。上天有好生之德,祂安放在人人心头的都是普天大同的那个。之所以有不同的文明传统,风土不同,禀受自异。但文明之间不能交流互鉴,反而攻占杀伐,都是辜负天恩。而中华文明能够同时得到阿拉伯文明与希伯来文明的尊重,特别感恩我们文明的祖先。没有走宗教立国的路,而是肯定人人自觉的可能。因此,面对时代的困局,唯有中华文明能够帮这个世界的忙。让不同的宗教回到各自的“本”上,都是面对自己自明的德。君子以同而异,以肯定大同的明德,超越所有的对立。只要有一代人从历史的纠缠中跳脱出来,就可以继续向前创生。

晚上听刘森老师分享他学习笛子的经历。偶然的因缘,从自己做一把笛子开始,结下的不解之缘。想到我们在夸父班的学习,通过接触不同的“艺”,识得生命的各种可能性。在其中就是应该多去尝试,不要太早就陷入实用主义。然后再慢慢确认自己的方向,一门深入。像刘老一样,能够把爱好变成职业,做自己爱做的能做的事,多么幸福!

◎晚上继续观看《大美乐教》,刘森老师讲到他少年第一次接触笛子时的情境,正是我们这般年纪,接到了上天给他的礼物,也是缘。拿起来,一旦爱上,就停不下来,做自己能做的,喜欢做的,用一生的精力玩一支竹笛,玩不够。——通透,自然而然。

◎武学课时丁老师说:“初学时是照猫画虎,学会后就要精益求精。”我反思自己,之前学习各种技能大都不求甚解,学个大概便觉得自己已经掌握,对反复练习感到无趣,这也导致了我对什么都三分钟热度,没有长久的爱好。下午练习英歌时便按照老师说的做,不再敷衍,重复练习,时刻纠正自己的动作,思考怎样才能打出气势。这令我感受到了别样的乐趣,看似更严苛,实际的进步也令自己更愉快。

今天的《大美乐教》中,刘森老师讲述了他与竹笛的因缘,故事+分欢乐,引得大家笑声连连。自己之前也学过三年竹笛,最后却因学业繁忙和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现在来到了夸父班,又重新捡起了笛子,希望可以一直练习下去。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