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中庸》
昨天下午,在贵阳育才自然学校参访,有不少启发。
这所学校是由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或曰流动人口子弟学校)与一所华德福学校合并而成,有近四百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至九年级。前者有约三百个孩子,后者有八十多个孩子。了解到这所学校的历史,逐一进到每个教室参观,颇有感慨。
曾几何时,各大城市有不少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尽管办学条件简陋,但作为公立学校的补充,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国家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压缩民办学校的比例,其目的是避免民营资本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其实是好事,只不过不少用心做教育的小微学校受到“牵连”,经历了“关停并转”的生死考验。
育才学校的王心福副校长是布依族,原本是华德福家长,受命于危难之际,不仅帮助原来的华德福学校顺利度过险境,而且对农民工子弟学校有很深的理解,有志于将两者做深度融合;并打算在贵阳郊区为许多厌学、辍学的青少年,专门办一个“青少年生活实践基地”。这是有远见的。
在目前的国家体制中,民办教育一定是公办教育的补充,而不可能替代。问题是,这种“补充”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真正可以成为公立学校都敬佩和学习的“有效补充”,这需要办学者具备大历史观和文化的担当。
教育与文化,一体两面。从本质而言,教育即“以文化之”。教育一定是人为,只不过这个“人为”,要法自然之道。受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不少朋友对所谓“闭环”有执念【注:所谓闭环,是指一个系统或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每个环节都相互依存,互相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在产业运营和企业管理中,闭环已经成为了一种备受推崇的管理方式和工作理念】,认为在一个自洽的封闭系统中,资源利用可以最大化。其实,从意识上而言,这是对自身最大的限制。
用产业思维去面对教育和文化的工作,很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思维窠臼——将人视为消费者,无论是多么崇高的理念,其本质就是生产和推销某种商品。这里面忽略了一个最大的生命背景,那就是“天地之德”,那是最大的“开源”【注:开源(Open Source)全称为开放源代码。市场上开源软件层出不穷,很多人可能认为开源软件最明显的特点是免费,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开源软件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开放,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得到软件的源代码,加以修改学习,甚至重新发放,当然是在版权限制范围之内。譬如,DeepSeek就属于一种开源AI模型】。从这个角度而言,教育最大的“闭环”就是天大,地大,人亦大;而最大的“开源”,就是天地之心——先天之本也。
地扪“春秋论坛”之后,再到各地调研、参访,看得更清楚了。一个伟大的转折年代,有不少人已经觉醒,只是他们需要相互印证,相互鼓舞。就如牟坚老师所言,民间力量的相互联合,将有力地推出社会风气的转化。
感谢中国还有实践的人!祝福所有的大美同行者!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
◎这周厨房值日,再次回到了熟悉岗位。经常在厨房帮忙,对切菜等许多工作越来越熟,慢慢的,感觉这些事儿已不再是一个工作,自然而然的,就去做了,很轻松,很愉快!
◎昨天下午,家一同学就回到了玉泽园,为我们所有人、以及这已消失过半的春季,带回来了满满的天真。如这渐渐炎热起来的暖阳一般热情、直接。就是要向家一学习呀,直心,去做那个最真实的我,不隔人心,活在自诚上。时时便如家一这般,便是自性之诚明,做明白的真人,不过一念之诚而已。
◎今天的鼓乐课继续学习韵曲。想到昨天李祎凡学长讲到的:“学习打击乐,更加需要学会韵曲。”鼓乐里不仅要对有形的“律”有把握,更要体会其中无形的“韵”。文乐部分的“韵”是可以通过音声感知的,而打击乐的“韵”虽然不能够由耳门欣赏,但可以由心去体会到。即是心念与乐声的应和中生发出来的。不是为了让别人听见,始终贴紧自己的修身。这也很像在夸父班的学习。每天固定的生活作息就是“律”,但又与军营严格而单调的纪律不同。这里每一天都是鲜活的,日日都有长进,就像鼓乐中的“韵”一样。同样的一件事情,我与它应和的方式改变,回馈自己的就大有不同。
(慧安、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