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5年3月27星期四
昨天下午,有秦皇岛的家长来访,父子俩带了一位朋友。其中,父子俩参加过潮阳英歌舞共学营,孩子目前读高一,学习成绩不错,但有点迷茫。父亲很开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颇有心得,孩子小学是在南怀瑾先生的太湖大学堂读的,初中回到体制内。父亲希望孩子不要受主流意识的束缚,开阔眼界,走自己的路。
随行的那位朋友,坐在茶室的时候东问西问,你们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有没有什么评估体系?毕业的孩子有没有成功的案例?——我说,先带你们参观一下吧,然后我们再聊。从男生寝室、书道教室、道安武学馆、书画教室、三楼禅堂、尊经阁的音乐教室、主课教室、阅览室,再到大明堂的学生餐厅、东别墅的厨房、客厅等,转了一圈,回到茶室坐下。这位朋友的态度变了,没那么多问题了,说:明白了,尽管孩子们只在这里待两年左右,是一个过渡期,但这个过渡很重要。
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生命的实践。若问来夸父班学什么,最简单的回答就两个字——“立志”,或曰“养志”。大明堂正中,有啟源老师淘来的一幅旧匾额,上书两个字——“务本”。但得本,不愁末。今日教育的困境,不是办学条件不好,也不是大家不重视、比古人笨,而是舍本逐末,注意力都放在了那些枝枝叶叶上,忘了立人之根本。斯坦纳博士发起的华德福教育挺棒的,但是将人精神的发展讲得过于复杂了,还是中国的圣人之教,简洁明了,直指本怀。
名者,命也。父母大人或家里长辈,给孩子取名,是欢喜而郑重的,也是一份美好的祝福,希望孩子能活出他的“大名”之真义。可能我们很多人,从小没有太在意过自己的名字的深意,只当成了一个熟悉的称谓。所以,到了成人之前,我们重新来识自己的“名”,大概会有别开生面的感觉:哦!原来我应该活成这样啊!今日主课,我们可以玩一下这个游戏,看看大家是否真正认识自己。
《说文》曰:“名者,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天地间走来一个“我”,冥冥之中有某种命运的安排,“我”要知我的“命”,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一辈子跌跌撞撞,浑浑噩噩。
昨天中午,立品的总经理兰老师也从北京过来,下午该谈的事谈妥了,晚上为她接风。一聊起来,兰老师到立品工作,已经整整十八年了(中间有几年回家帮着看外孙)。人的一生有几个十八年?十分感恩!
正好前天课上聊到“立品”二字,我说,“立品”是很辛苦的呀,一个“品”字,是活在众人之口中,要经得起别人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要经得起千锤百炼。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又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看来,辛苦就是我此生的命,如《蹇卦》。蹇者,难也,险在前也。《蹇卦·彖辞》曰:“见险而能止,知矣哉。当位贞吉,以正邦也。蹇之时用大矣哉。”所以,尽管艰难,也能走通,故认命就好。
【潮阳留学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26日)】
◎今天经历了一次很不一样的请神仪式,因为今天迎接妈祖,所以现场来了很多很多人,都想上第一波香,但人数太多,所以上香的人只能限量。但是有很多人想挤进队伍。所以本来是打英歌的我们就成了妈祖的“保安”。我们相互抓住对方的英歌槌,围住队伍,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往里挤,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虽然很不忍,但我还是得守住自己的位,香灰一个劲的往我身上掉,烟也熏得眼睛睁不开,现场人山人海。最后终于结束了。我坐在椅子上,心里一阵唏嘘。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那你真应该来潮阳看看。真正的信仰不是为了讨好神明,而是将自己的那颗赤诚之心发用出了,心诚则灵,看到现场这么多人手里拿着香诚心祈祷,其实我心里非常感动,在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明天早上还要早起去队里上妆,明天就是正式的游神了,所以今天要早点休息。
◎今天接妈祖下车,人特别多,大部分都是奶奶们拿着香,都往妈祖的那边挤,可能是太热衷于这信仰了,我们便变成了栏杆,为了防止混乱,今天没有打槌。
今天最感动的是我们拦了的奶奶们,她们手里拿着香,当接到妈祖后,刚好路过了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们都在那嘻嘻笑笑的拜,不知道是香熏到我的眼睛,还是太阳太刺眼,我莫名其妙的掉下了眼泪,看来这个信仰已经有了传承,看见天真无邪的笑,似乎就是祂在笑,很感动。
【福鼎留学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26日)】
◎今天是上午去弹琴,把这一周多学的曲子再复习了一遍。当把大曲子中的指法放回简单些的曲子里时,手就变得很熟练流畅,就更加清楚自己手上的习性,更加清晰老师说的手上的工夫该如何下。如此琢磨着弹琴,手一定时时都是新的,这么觉知着用意,心也一定时时都是新的。
到了下午,步进老师和师母又带我们出来玩。薄云掩日,春风伴着山中各种香气袭来,温润而舒适。我们先是去走了一下山,漫山皆是一行行整齐排列的茶树,深绿色裹着点星嫩绿铺遍一座座山头,正逢每年此时的大采,时不时在绿意正浓处便能看见三两茶农正采着今年头道的银针。不禁感叹如此大的茶田要采到什么时候,每天在老师家喝的茶,都是如此得来的呀。
后来又到山下兴福寺。老师与住持师父是知交。在寺院天台上,我们围坐着喝着茶,搬来一床琴弹。于我特别有感的有一曲《普庵咒》。因为弹得挺熟,就不怎么用意去弹。自己听着听着忽地忘却了耳朵究竟是在听琴,或是耳朵在弹,琴在听。有那么一瞬好像确有这种感觉,很喜乐的觉受。
晚饭也是在寺中吃的。一碗素汤,一个素包子,一个素饼子,吃得浑身暖洋洋的。想到寺中师父每天如此朴实的生活,一定是欢喜的吧。
【玉泽园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26日)】
◎今天早上读到在全国四方学习的同学们的日知录,满满的生意,也很受启发。“扬起风帆,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学习不只是考大学,或者学习一门技艺,其背后还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活。所有的教育都离不开自然,可以处处见生机。
下午继续整理阅读笔记,作为今天的中国人,要感恩,更不要辜负了先辈的努力,在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下我们才有更多的希望、更多的可能。可以重新在文化上认祖归宗,继往开来。故学而时习,做这个时代的学生!行出来。
晚上细读了《寻找中国帆》小分队日知录选摘,感触很深。出得去,回得来,返求诸己,就在一个“诚”字。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会越来越有厚度,这件事情急不得,时时做自己的主人。
◎读爱新觉罗·毓鋆文化基金会出版的《作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留取背影俟史评》,感叹中国人的精神不曾断绝。“崖山之后无中国”,的确,文明的传承容易出偏差。宋朝受理学、重文轻武等影响,没那么刚健而溺于文,经不住蒙古铁蹄的践踏,至此中华文明陷入千年之久的衰败。
虽然政治的传统中断,汉人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压,但自伏羲以降的文明命脉不曾泯灭,一直有人传递这华夏文化的真骨血。毓老说自己生不逢时,“先我的没看到,后我的没赶上”,念兹在兹,救国存亡,“闻之者,追根;见之者,不放;身之者,真干。”
在以前的生活中,从来没听说人可以活得与天一样大,更没想过“天下兴亡,在予一人”。而来到夸父班,一下听闻到几千年传续来的圣人之言,一时承接不住。现代汉语的语境离孔子、老子太远了,受了现代意识的影响,与我们的祖先有隔了,竟不知其所云。
看了毓老的手迹,发现和黄老师每日主课所讲极为应合,更加清晰我们每日所闻都是从毓老师一脉传递而来。回看从前的较单一生活环境,需要走出小家,不断拓展思维的边界。这个世界如此错综复杂,不经历,不知其中滋味。心里常如明镜,以不害为前提,多尝试,出去闯!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