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转场去西昆,孩子们都在收拾、整理东西,我插不上手,就回到旅馆梳理一下此两周珠海研学的收获。

首先感谢王韦华院长和四於书院的接引,孩子们在屋边村度过了两周美好的时光,看了大海,去了澳门,参与和见证了“大美成人礼”,听了杜忠诰老师的书道讲座。我还顺便参访了惠州的“共同成长”华德福学校和珠海的春彤华德福学校。

关于潮州大锣鼓的艺术感染力(其实就是鼓舞人心的力量),这次大家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今后为期四周的“青少年礼乐共学营”(第一期可安排在今年11月5日-12月2日,冀州),就可以安排潮州大锣鼓和武学、绘画的组合。

关于道安艺术大学的筹建工作,进展也十分顺利。冀州当地的朋友对我们很信任,现在冀州的市委书记都惊动了,希望我们帮助当地把“文旅工作”升级,而这正是道安艺术大学工作的一部分。大人之学,当然要造福一方,利益国家。我们在冀州落地的第一个项目是“道安礼乐文化节”,首届举办日期,可定在2024年12月21日(冬至节,周六)-2025年1月7日(腊八节,周二),我们要将潮汕文化、闽南文化、云南和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内蒙古草原文化一并引进冀州。以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的活跃,故“会馆文化”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似庙非庙,似衙非衙,似宅非宅。”形容的就是会馆。那么会馆是什么呢?会馆是中国社会中一个半公共性的功能建筑。会馆的兴起源于科举制度的盛行。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科举考试恢复,全国各地的学子进京赶考考取功名,但是这些学子大多家境贫寒,人生地疏,落脚之处难寻。一些早期在京任职或从商的乡亲,就相互筹措资金,购置了一些房产,为自己的同乡提供遮风避雨的地方。当同乡或者同仁在京谋事或者旅居之时,有个可以谈事情和休息的地方。

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嘉靖、万历时期,会馆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明清时期的会馆大体可分为3种:北京的大多数会馆 ,主要为同乡官僚、缙绅和科举之士居停聚会之处,故又称为试馆;北京的少数会馆和苏州、汉口、上海等工商业城市的大多数会馆,是以工商业者、行帮为主体的同乡会馆;四川的大多数会馆,是入清以后由陕西、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迁来的客民建立的同乡移民会馆

明朝至清中叶,北京公开演戏的场所很少,大部分戏剧的演出是在会馆的戏楼里举行,所以,较大的会馆都建有戏楼。保留下来的湖广会馆大戏楼、银号会馆的正乙祠戏楼、平阳会馆戏楼和湖南会馆戏楼等,都是难得的北京戏剧活动的历史见证。从2021年开始,北京市推出了“会馆有戏”系列活动,文艺院团可以进入京城会馆旧址进行演出。2021年12月,临汾会馆上演首场“会馆有戏”特色表演,与颜料会馆联动,带来一场文化盛宴。会馆展厅中,猴戏、变脸、魔术、滑稽表演等民间艺术轮番上演,表演不设舞台,演员在观众面前演、观众围着演员瞧。时而“美猴王”跃到观众眼前握手互动,时而小丑艺术家为小朋友送上气球,沉浸式的表演,赢得观者频频叫好。因此,某种意义上,一座会馆就是一个展示地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有戏”只是会馆活化第一步,还可以有会馆有言、会馆有神、会馆有味,再现聊家常、品乡味、听乡音、看乡戏、表乡情等的完整会馆文化。

我们的工作团队,原本就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大家可集思广益,看看“会馆文化”能否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