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随笔2024年4月9日星期二
上午主课,就文中子的“先王以是继道德而兴礼乐者也”这句话,尝试着做了一番阐述。
首先,这里的“道德”,不同于世俗的道德规范(世俗的道德,是约定俗成,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常常被称作“美德”,但它还不等于那个无善无恶、不生不灭的“天德”)。因此,“道德”包含“道”与“德”,是一体两面的:前者是上天的身体,万物一体的大自然、大生命(包括人类社会在内);后者是天的心,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
而每个人的“我”,无始有终,有生有灭。“我”的身体是亿万年大生命演化的一部分,是上天伟大的杰作,而“我”的意识,也是带着人类整体意识的背景以及每个人先天的色彩,各不相同,各有来路。
故,“我”一次一次的重生,能够每次作为新生儿降临世间,不带沉重的思想包袱,是上天的恩典,特别值得感恩。同时,“我”的一生短暂,要特别值得珍惜,在短暂的一瞬当中,要完成生命的自觉,即让“自我意识”底端“天的心”复活,而不仅仅是“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固步自封”。
动物、植物以及边缘村落淳朴的民众,活得很安泰,是因为他们的生命顺应自然之道,值得“我”尊重和学习;同时,“我”作为“天地之心”,是要主动活出天命的,而不仅是被动地顺应自然。尽其性,既包括主动活出“我”的天命,同时主动承担同时代众生的命运。
因此,“我”作为乾坤的孩子(即惪道的孩子),立于天地之间,尽管有形的身体如此微不足道,但无形的身体(即精神)可以通天达地,贯通天人。对此有了悟,可谓大丈夫!以此为前提,当然可以恰当地看待生死,看待男女,看待成败。
而圣人制礼作乐,就是法自然之道,帮助建立人世间的和谐。故有“惪道”为前提,才有“礼乐”之精神,这样的礼乐生活才能滋养到所有人,才能呈现出群性之美。
以上,是对中午教师读书会讨论内容的一个梳理和小结。
这两天,啟源老师配合,与几位来到地扪的家长分别约谈,并与几位同事也充分交换看法。面对当前教育整体的低迷,如何帮助各地教育的先行者们突破瓶颈,向上一跃,这是我们愿意全力支持的。
收到绝大多数家长关于“青春期”的看法和疑惑,首先非常感恩!父母大人们都很诚恳,愿意全力支持孩子的成长,并且从自身做起,所以,有这么开明的家长,孩子们是有福的。也有家长给我留了几道作业,希望我回应,现汇编如下,供大家共同参考:
◎关于暑期社会实践的事情,想听听老师的看法?现在的孩子适合哪种类型的工作呢?(我提出用他音乐的特长,去做些相关的工作,他说会“社死”)要怎么引导孩子面对“抛头露面”这件事呢?感觉我还没有找到原因,更是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回复:我想,首先要肯定孩子愿意去积极“工作”。当然,“工作”的方式和途径很多,如果将“工作”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让精神得到扩展和充实,那么在家安静地阅读,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工作之一,未必要去“打工”。譬如以我为例,每日整理学习笔记,并且愿意开放地与各种人交谈,就是我的“神圣工作”之一。
其次,如果想扩展孩子在现实生活层间的交往面,可以鼓励他做点力所能及、也符合他这个年龄阶段的工作。比如,像“快递小哥”很锻炼人,但比较辛苦,也不太安全,所以建议成人之后可以尝试,但现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还为时过早。可尝试找一个可以作为接触社会窗口的工作,比如在书店做店员,在超市做理货员等,工作强度不大,但能见到众生相。或许比去餐厅做服务生要好些(去餐厅端盘子,考验更大,可能会受不少委屈;若孩子愿意挑战,也未必不可)。
◎一是尊重孩子意愿的边界在哪里。尊重孩子的意愿但不等于接受孩子这个阶段不成熟的选择,这个我特别同意。寒假里孩子其实试探着提过不回夸父班的可能性,但我坚定得告诉他在家自学是不可能的,他需要一个环境来支持他的工作和成长,这一对话过程甚至动用了一些父亲权威的压制。如果在家自学不可能,和回华德福学校、回公立学校相比,孩子没有任何疑虑地选择回夸父班,这也是我们一家共同认为目前的最佳选择。但我也知道曾经黄老师会给他选择去不去马来西亚的自由,这个造成了他各种思虑和纠结。以及是否按时写日知录的自由,我听他说有过很多天不写日知录而不被责怪的经历。我自己在家里也有对他有时慨然承诺、但反复催促迟迟不能完成甚至最后不了了之的无力感,这种情况下到底是应该发挥父亲的权威要求他必须完成,还是尊重他的天性静待花开,这是我时常困惑的一件事。
二是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关系问题。我非常认可孩子应该培养圣人之道和大人之道,但我也担心在没有太多实际社会生活经历基础上的一心求道,是否会让孩子变得浮在空中根基不稳。假期里去欧洲,我们没有说教和拔高,就是一个经历。但从孩子自己写的游记来看,大多是宏大的感想,诸如命运、血脉、时代、本性等文字见诸笔端,而少有我本以为一个少年更容易表达的那些鲜活的小事。我不是说这样不好,但也担心是否有所失衡。这个学期之初通话,听他说在厨房帮厨做事很多,真心希望他把几件具体的小事做好、坚持做下去。
以上两点困惑,一是如何在尊重孩子和施以影响之间平衡(哪些事、到什么程度),一是如何在帮助其培养远大志向和脚踏实地做小事之间平衡,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进一步指点。
回复:由于长期我们受西方现代文明“天赋人权”观念的影响,觉得“民主”和“自由”是最高明的理念,故对待孩子也想表现出很“民主”,不“专制”,可是有时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主张,故忍不住会动用“权威”。或许,我们要跳脱狭隘的“人权”观,回到更根源的“人格”观,在中华文化的脉络里,不那么强调人权,是因为我们的圣王肯定“天赋人格”。人人皆可以活出“天地人”的大格局,上街游行示威没有用,你活不出来,怪不得别人。因此,“尊重孩子意愿的边界”是一个假问题,在中华文化的语境里,就是一个“位”字,它是灵活的,因时因地制宜,因人而变,无法规定。
第二个问题,关于远大志向(在您理解中,其实已经变成了远大理想)与务实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不在“天-人”架构中探讨问题,都是平面化的思考。立志只有一个根本,就是恢复“天人”的本来面目,即《复卦》讲的“复见其天地之心”。这不是外在的追求,而是内圣的功夫。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更是我们的本分,故“志于道”,必须落实到“游于艺”,就是解决“心物”的关系,乘物游心,在世间做到进退自如,游刃有余,此大人之学也。
◎“从心理方面的观点来看,这时期也是一段危险时期,诸如猜忌困惑、犹豫不决、沮丧气馁,以及突然发生的智力衰退等现象,都是此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不知为何,我对“猜忌”两字印象最深刻,也最想探究一下:猜忌的背后是对人的不信任吗?是自己有了对人和事更独立的看法之后,感觉自己是对的,容易对他人的所言所行有一种天然的质疑心态?或是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更敏感,想抓住,又不放心,根源是不是对自己其实不确信?对于权威,比如老师、家长,形成一种天然的抗争意识。潜台词是为什么要按照你说的做?我能想到的应对猜忌之法是:真诚地与孩子相处,对他的提问或抗争不躲闪,把自己做人、做父母的本分做好,不忽视、不压制、不讨好。
回复:从字面上来解释,“猜忌”就是猜疑、妒忌,肯定是不健康的一种思想和情绪状态。从您提出来的几个问题来看,“猜忌”背后当然是缺乏信任,不过,建立信任是很不容易的事,孔子讲“人无信不立”,这个“信”还不仅指信任他人,更根本的是信不过自己。试想,一个信不过自己的人,怎么会真正信任他人呢?
真正精神独立的人,对不同观念会有清晰的判断,不会迷信,但也不是质疑,而是尊重并留有余地。对于所谓“权威”,有一种想抗争的意识,问题不出在孩子身上,而是那些所谓“权威”身上。故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一定不要勉强孩子,不要以“权威”自居。
参阅【王镇华老师谈蒙特梭利】:
吸收性心智与敏感期
这个德跟道,跟婴幼儿有什么关系呢?婴幼儿最重要的两个核心观念,一个就是吸收性心智,小孩子0到3岁基本上是无意识的,两三岁之际才开始有他的自我意识,这个无意识就是觉,也就是0到两三岁是老天爷在带他,否则怎么会1岁多就开口讲话,有人说是魔法,如果魔法有这么厉害,我们各种语言他都应该会了嘛,是不是?为什么只会你们家讲的那种语言,所以小孩子一个就是吸收性心智,在我们的文化上就是道德的德。
另外,他那个红通通的身体,每天都在长在冒的身体,他有敏感期。敏感期是昆虫的一个专有名词,毛虫从茧出来以后,它有向光的敏感期,它会沿着树枝一直爬,爬到树梢,其实它是向光,但是这一个本能让它能够吃到树梢的嫩叶,它只要吃几天,身体茁壮了,向光的敏感期消失,它就到处爬,也就可以到处吃了,这个特性,荷兰的一个昆虫学家建议蒙特梭利对其在小孩身上发现的敏感阶段也叫作敏感期。譬如说语言的敏感期、动作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社会行为模仿的敏感期,有八九种之多。
良知与良能
蒙氏这两个发现,我非常惊讶,没想到和老掉牙的圣贤古书所说的一致,居然同是天赋的生命体,人本来生下就带来的两个东西:其一为吸收性心智,即良知,学习吸收像海绵一样;其二为身体的敏感期,即良能。良知良能,我们很熟悉的两个字,在我们生活中却越来越依稀,也就是(若尊重良知良能)生命本来是活得好好的,是不是?曾经每一个人都很神,怎么活怎么舒服,可是开始用这个心,用得很厉害,就越活越辛苦。
我最近眼睛有一点不忍看外面,我常常看到一个老人坐在那边,没有东西挡他,他却被自己的观念,认定在他自己的位子上,他也不想理别人,别人也不想理他。各位要是不好好用自己的心,有一天也是那个样子,谁都一样可以被自己的观念捆得死死的,然后坐在那边。
那时候,我就想到佛教的苦、业力的深;其实看穿了,只是他把他的良知良能疏忽得太久、丢弃得太远。我们就算是自己的心用到再偏离,你那个良知良能还是好好的在心里,你还是自由的,你还是可以没有事情仍然欣赏着万物的丰美;问题是当你用二分的思想,觉得我的心已经是这样,我认定的观念是这样,大概我已经离开那个天赋的自然很远了。
主体这件事情,中国圣贤的经典,从有意识的方向讲透的时候,居然碰到婴幼儿,他是天赋带来的吸收性心智与敏感期,刚好碰头。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