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经地义,就是这样!

这一周,有短期访学的家长带孩子来玉泽园,晚上读书会的人不少。千里徒步前,每日学习《毓老师札记》,特别提神!

两位参与共学的老师在日志里写道:

◎晚上整理笔记的时候,感觉对老师说的字后面都有天道,有些感觉。咸,感,情,性情,天命之谓性,物有物性,人有人性,天性落到人,事物上就是阴阳两面,一体两面。感通,通情达理,类万物之情,通人情,通物情。个体和所谓的集体是融为一体的,现在的“我”立在天地间,不要骄傲,不贬低,但也不要自卑,唯有感,清醒的活着,顺着这,尽人之性,不妄作。只要自己不作,就不会自作自受。

毓老师提出“奉元”二字是对“三千年大变局”的回应,这位百岁老人的心量气魄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王镇华老师办书院回应的是“百年大局”。夏学华夏,做学问对应当时的时局,奉元—德简—道安,最后到自己个人正命。德简,内圣的问题,道安,外王的问题,兴礼乐,根源于道统,跳脱“五四”迷思,回看天际下中流。抖落传统僵化的,直奔大道,大道至简,确立根本自信,在生活实践中,尽其性。

◎主课上,孩子们对考试和学校好恶的感受很真实也很现实,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个体,回答竟惊人的一致!心被戳到的感觉,心疼孩子们!看着他们有的好动,有的安静,有的腼腆,有的话多,但这就是真实的呈现!是我们成人太虚伪了,不走心!孩子们普遍讨厌形式主义,讨厌被安排,言及校领导演讲假大空的时候,我反问了一句:你们不觉得黄老师每天讲的这些也假大空吗?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回答:不一样。其中一个孩子的回答让我很感动!他说:学校的领导浮于形式,听着就很反感;黄老师的话是从心里说出来的,要是黄老师是我们学校校长,他讲话我肯定愿意听。足以可见,孩子们有多敏感!是我们把自己活小了!让孩子都看不起!突然理解了他们的千姿百态,不正常是想要正常的深情呼唤!愿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像黄老师这样的师长,自己也要成为能够助力孩子们的先生。

【天道可行,天德可期】

晚上读书会听得真过瘾!虽然同样的话,听了不止一遍,但仍然备受鼓舞!“政治,乃众人之事。无论在朝、在野,以天下为己任者,都关切众生疾苦,都关心政治。”唯有华夏文明可以让世界回归和平,让国与国之间和谐共处。无论黄皮肤的、黑皮肤的,北半球的、南半球的,美国的、日本的……都是同一个天父地母的同胞兄弟,人格绝对平等。何以见得?天经地义!看,那高度和谐的大自然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天道)。何以行之?法自然(天德)。天道可行,天德可期。行“王”道,兴“王”教。礼乐教化,便可。就这么简单。唯乐不可以为伪!良知对良知,无隔。“世道太平,则大地人类都是圣人。而天子之位与权,不属于一人,乃边属于普天之下一切人。”老祖宗真是了不起!心胸之大,格局之大!为自己生于兹、长于兹,祖祖辈辈滋养其中而感到万分之荣幸!

【发挥历史主动】

圣人以【神道】设教,肯定人人本有的【神通】,【心领神会】、【感而遂通】。【群龙无首】、【望子成龙】、【天工开物】……都是对人的高度肯定,肯定生命恒久不已,落实到我们这一代人,尽性而活,而已。

光有好的愿望(善心)不行,要做真正能降妖除魔的齐天大圣!

晓杰老师读到今早日志,反馈道:

昨天,在谢茂松老师的一次讲座中,也提到儒家和信仰的问题。他说,儒家具有时时的“道德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一神”信仰。以圣人为标准的自省,就成为重要的功课。大致是这个意思。我对此深有感触,有的时候,这种道德危机感,有可能显化为一种社会道德规则的束缚,在潜意识中形成自我苛责和评判,进而,转化为对人的苛责与评判。可喜的是,中国文化中的道、佛两家,为儒家道德危机感找到了出口,使中国人得以在出世与入世的往复中,达成生命精神的延展和超拔。近代,西方文化的全面侵入,是对中国社会道德规则的一种颠覆,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唤醒。在这个过程中,当我们意识到,不能被一种社会道德规则紧紧缠缚,又不能如浮萍般精神涣散、无处可依时,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与信仰又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在我们的生命中重新焕发生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正是。

诚然,儒释道、易医武,这都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在今天大开大阖的时代,特别要化繁为简,直至根本,就是“奉元”。不仅“三教可一”,而且“百家可一”、“万法可一”也。

因为,那个“一”,就是天经地义,恒定不变的。就是这样!

【《毓老师札记》之《大易篇》选摘】:

◎天动无妄。无妄,诚。诚者天之道,于人事则诚动无妄,俱合天之四德。无往不利。反之其不正于天道,处世不正于诚,则有灾眚,不利有所行也。语云:一诚天下无难事,不诚无物。

(卦象)(乾)天,(卦象)(震)为雷,动。无妄,诚。诚者天之道。法天动之诚。得天之四德。

◎以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历史,则皆为前言往行,参大畜卦可知其蕴。

以今日之分类言,史为史,则皆为故事演义,是酒足饭罢谈资耳。

◎观颐,观其所养也。法天、贤、民。

养有二义,1.养内圣之功、2.养外王之业。必须自求口实,不可假以他人,求字义深。口实者,即上大畜之多识前人往行以养内圣之功 ,非单求饮食也。

观颐:法天之养万物,养贤养天下民以成外王之业,故曰养(颐)之时大矣哉。

◎物畜然后可 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顺自然之势而成教化。事上曰养,孝也。扶下曰育,及人曰弟。“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孝为人道始。故言孝。

◎颐:贞吉。

养正即吉。蒙以养正,圣功也。

何以言贞而不言正,贞者正固而不易(失)也。故曰:“贞者事之干也。

口实:口中之实物也。

1、养身:以各之体质不同,所需不同,故所求之实当不同也。伟大事业富于健康之身体,养身为第一要也。

2、养德(修身):人各有所短,去所短,益己之不足。修身日损,修道日益。人之所短不同,所益亦不同,亦自求实之之道也。所实当不同也。

3、养天下,养天下之法因人之智而异,故下手处和结果亦不同,有的为其大,有的为其小,故有大人小人,大德小德之不同,此皆实之义也。实身、实体、实国。实体者食物也。实身损短益不足。实天下惠民为要。惠之以物,惠之以教,惠之以智,皆实己、实人、实天下之实务也。X莫能易,皆自求之也。自求也,自试也,自新也……自,义深,有主动义,有办善义,有健义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