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随笔2025年10月29日星期三
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
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
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萃卦·彖辞》
一国之总理,无论处理外交事务,还是处理国民经济问题,看待教育、文化事业,乃至对文艺工作的具体意见等,都是从整体出发的。所以,我们要学习这种整体的思维方式,才能从大处着手,同时又能做到小中见大。
周恩来总理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是懂文化的,懂得以礼待人,尊重不同而和,是华夏礼乐文明的杰出代表。可惜的是,当前我们的许多干部,都是技术官僚,缺乏文化的涵养,所以对于教育、对于文化的认识停留于表层,既不能安顿自己的身心,也无法做到率众以正。
因此,民间要发挥积极、主动作用,不能等待政府发号司令,不能依赖官员,而应主动参与历史的变革和文化重建事业。下面选编总理的部分文章,供同学们参阅:
文一、把文化普及于人民
【一九四六年二月五日。这是中共南方局发往中央的电文中,周恩来在重庆文化界座谈会上讲话的节录。】
目前在文化界及其他各界人士中,有些人对形势有两种想法:一种是清高,对政治改革甘居旁观地位;一种是怀疑,缺少信心。这都是错误的。我们以后更应该加强团结,对政治改革工作,要积极,负责,认真,谨慎。
关于文化界的问题,在宪草原则上已规定了文化的性质:民族、民主、科学、人民的文化。这就要求文化界把文化普及于人民,提高他们的科学知识,提倡文学自由,推动全国的民主运动,把我们的政治意见广为传播。并争作为人民服务的先锋。
文二、部队文化工作的任务
【一九四八年六月三日。一九四八年五月,党中央机关迁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抗敌剧社在西柏坡附近夹峪村为中央领导同志演出了多幕歌剧《不要杀他》、独幕喜剧《喜相逢》、秧歌剧《大庆功》。这是接见抗敌剧社全体同志的谈话节录。编者有删节。】
文艺要有中国的传统、情调和气派。成功的文艺要能激动人的思想、情感,引起共鸣。你们要深入群众,用文艺把部队活跃起来。部队需要战斗的文化,在艰苦的斗争生活中,特别需要。
我们的任务是提高部队的文化生活,部队需要战斗的文化生活,在一场恶战之后,需要文化活跃。
我们今后的任务艰巨,为适应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剧社应有几个把戏剧工作视为终身事业的人,以奋斗终身的决心,为部队创造出好的作品来。
要写反映胜利情绪的戏、鼓励生产的戏。不要老演苦戏,太沉重了,马上就要胜利嘛!写喜剧难,写快乐的戏还要演得成功。快乐的场面这么多,会写不出快乐的戏那才奇怪呢!
文三、对旧文化要批判地继承
【一九四九年五月十六日。这是在北平对南下工作团的讲话节录。】
我们前几天纪念了五四运动三十周年。我们年轻时参加五四运动,追求新的理想,但那时的环境和今天的环境完全不同。今天,你们正处在革命大潮中,又有了三十年的革命经验供你们学习借鉴,你们的认识是丰富了,可以说是后来者居上了。所以,你们对新旧观念的认识,应该和我们当年不同,应该更进步一点。为什么我要提出这一问题?回顾三十年前,我和你们一样,是一个普通学生,一个旧家庭出身的孩子。我们那时几乎全是封建家庭出身,读的书也不如你们现在读的容易懂。那时,我们对旧的东西一概不要,以为旧的都不好,新的全好。这就是从旧观念到新观念转变初期的一个简单的观点。今天你们一定比我们那时清楚,不会这样简单了。但是值得说说。
我们走入革命,创造新的社会,当然得脱离旧的观念,创造新的观念。问题在于如何建立一个新观念。过去我们否定一切,就是说旧的一切不好。固然旧的观念不否定,就不会脱离它。所以,青年人应该有这种初步的认识。同志们站在新的观念上,敢于拒绝旧的,在新基础上观察世界,进而改造世界,这是必须的。三十年前,我们反对封建家庭,甚至脱离家庭,想改造家庭和社会。这种动机基本上是好的,你们现在应该有这种精神,学习这种精神,就是敢于否定旧的。但是要否定它不对的,不是否定它的真理部分,不是所有事物都不好。像封建制度就必须消灭,帝国主义侵略制度必须打倒,国民党统治必须推翻,这种态度不应动摇。当年五四运动反对封建,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认为凡孔子所说的一概打倒,这在当时是需要的,因为当时是封建统治。要冲破黑暗,建设新的社会,需要这种精神。但那时认为旧的、历史上留下来的一切都无用,因此变成了否定一切。须知旧文化也有可用的,可以批判地接受。“五四”时期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很幼稚,而今天你们则进步了,一说很容易就懂了。这就是说,我们不要否定旧的一切,而要把旧文化里的可用的部分接受下来,即批判地接受。
新社会是从旧社会生长出来的,每一代都是从上一代传下来的。所以不能否定旧的一切。所有参加革命的青年都应有这种态度,对旧家庭、旧社会制度不好的方面,应该予以否定,但这种否定不是对其中好的、应该保留的而说的。对旧的东西取根本否定或全盘接受的态度,都会使这一社会无法改造。
文四、关于基督教问题的四次谈话
【一九五 O 年五月。这是在基督教问题座谈会上的谈话要点。出席会议的有京、津、沪宗教界民主人士和中共中央、政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人。】
五月二日的谈话
一、中国不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在中国,宗教同政治一向是分开的,所以宗教问题不像欧洲政教合一的国家那样严重。
二、基督教是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反抗罗马教皇的专制、实行宗教改革而建立的一个新教会,它在当时的社会上曾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近百年来基督教传入中国和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却是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联系着的。基督教是靠着帝国主义枪炮的威力,强迫中国清朝政府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获得传教和其他特权的。因此,中国人民对基督教曾产生一个很坏的印象,把基督教叫作“洋教”,认为基督教是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分不开的,因而也就反对基督教。
三、在二十年代,曾有过一个规模很大的非基督教运动。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七年,非宗教大同盟对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所做的许多坏事以及所发生的许多坏影响,清算了一下。这个清算是针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但是应该指出,自五四运动以来,基督教里面有进步分子,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他们是同情中国革命的。比如大革命时期,基督教青年会以及其他宗教团体中的进步民主人士,曾掩护过一些从事职工运动的革命分子和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时期,基督教青年会等宗教团体也起了很好的作用。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有很多基督教进步人士同情并参加了反蒋、反美斗争,反对独裁,反对内战,因而受到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迫害。解放战争获得基本胜利以后,在北京召开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宗教界的进步民主人士也有代表出席。
四、今天,美帝国主义仍企图利用中国的宗教团体来进行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活动。
中国的宗教团体应该怎么办?
第一,要把民族反帝的决心坚持下去,割断同帝国主义的联系,让宗教还它个宗教的本来面目。今天宗教界自己发起了一个民族自觉运动,把近百年来同帝国主义的关系清算一下。当然,这种关系有自觉的,有不自觉的。基督教里面有没有甘心情愿做帝国主义走狗的呢?自然是有的。
第二,宗教思想是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不同就是不同,不必隐瞒。我们只要求宗教团体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肃清帝国主义的影响。我们不搞反宗教运动。我们所遵守的约束是不到教堂里去作马列主义的宣传,而宗教界的朋友们也应该遵守约束,不到街上去传教。这可以说是政府同宗教界之间的一个协议,一种默契。
第三,宗教团体本身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要建立自治、自养、自传的教会。这样,基督教会就变成中国的基督教会了。
五月六日的谈话
一、基督教最大的问题,是它同帝国主义的关系问题。中国基督教会要成为中国自己的基督教会,必须肃清其内部的帝国主义的影响与力量,依照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的精神,提高民族自觉,恢复宗教团体的本来面目,使自己健全起来。
二、宗教界(包括基督教青年会在内)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各宗教之间和各教派之间就应该加强团结,联合起来,研究怎样服务于中国人民;就应该在民主与爱国的立场上,健全自己,使宗教活动有益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一个宗教团体,对新中国有无益处,要以爱国与民主两个条件来鉴别。如果这个宗教团体在政治上是拥护《共同纲领》的,是爱国与民主的,那么这个宗教团体便是对新中国有益的。
三、宗教的存在是长期的。中国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不是一个基督教国家。所以,传教是要受到若干限制的。在土改新区,在乡村,最好慢一点。东北是我国的一个新国防区,在教会同帝国主义的关系没有搞清楚的时候,在基督教还没有成为完全是中国的教会的时候,不要去增加复杂性。
四、关于基督教团体中的外籍人员和外国捐款问题。
我们不再请外国传教士到中国来,因为外国传教士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做帝国主义的工具,而我们中国人很难看清他们。不请外籍传教士,对基督教本有好处。至于已经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除了他们自愿要求马上离开中国或者已发现他们有反动行为证据的以外,我们并不马上要他们走,他们可以等到双方合同期满再走。
基督教既然要清算同帝国主义的关系,自力更生办教会,那就不应该再向外国募捐。我们要有自己办教的准备。
现在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我们不向别人低头,不依赖别人。但是,我们也不盲目排外。这个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教育团体。因此,对每一笔外款,要加以辨别,如果是有附带条件的援助,就不能接受。
五、基督教团体在拥护《共同纲领》的基础上,怎样辅助社会进步,应该研究一些具体的工作。你们对政府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出来。
文五、艺术的人民性和民族性
【一九五五年十月二十日。这是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节录。编者有删节。】
既然我们是人民的艺术队伍,是代表着胜利了的中国人民的艺术队伍,首先就必须具有充分的人民性。
人民性这个问题,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已经指出了,《新民主主义论》中也讲了。从那时以后到现在,经常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这次出国,特别是到西方国家【注:指一九五五年八月至十月,中国青年艺术团、中国艺术团、中国杂技团、中国民间音乐杂技表演团、中国古典歌舞剧团、中国越剧团等先后到波兰、瑞士、苏联、芬兰、意大利、阿尔巴尼亚等国访问演出】,为什么受到这么热烈的欢迎?我说有两个条件:第一,就是中国人民的胜利,这是政治条件;第二,就是人民的艺术,这是艺术条件。
仅仅有艺术条件还不行,过去中国也有出国的京剧团。梅先生、程先生在京剧艺术方面,有谁能超过他们两位?当然,我也希望将来有人后来居上。但那时他们出国能受到像现在这样的盛情欢迎吗?会不会有四十多次谢幕?现在出国跟过去就不同了。这就是说,不是因为艺术上的造诣已经很高吸引了人,而是胜利了的中国人民吸引了人。六万万的中国人民胜利了,这是震动世界的事情,影响了世界上广大的人民。这是第一条,没有这一条不会有这样的场面。不仅西方国家如此,兄弟国家也是如此。因此,不管是艺术团,还是杂技团、越剧团等等出国得到的荣誉,首先要归功于人民。没有中国人民的胜利,没有抗美援朝的胜利,不可能影响这么大。外交上也证明了这一点,没有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抗美援朝的胜利,能够有日内瓦会议的成就?能够有万隆会议的成就?那是不可设想的。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我们一定要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中国人民。我想凡是出过国的,凡是跟人民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人,不会不由衷地产生出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我们应该把中国人民的胜利摆在第一位,要继续前进,为人民服务,为祖国争光,为世界和平奋斗,这样就会更加增强我们的责任感。
其次,才是在艺术上的成就。如果艺术上没有成就,那么像我这样站在台上,讲几句政治的话,也许还有点用处,如果连唱都唱不成调,哪能谢幕四十多次?我们要使艺术受到人民的欢迎,艺术里面必须充满着人民性。
……人类历史都是贯串着这样一个人民性,即真正代表人类的是劳动人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其中也包含着你们的精神劳动。精神劳动是建立在体力劳动的基础上的,艺术家不仅有精神劳动,也有体力劳动,舞蹈家不就是体力劳动吗?不过,这个体力劳动更优美了,把它提高到艺术的水平上罢了。这种精神劳动,贯串着人民劳动的精神,这就是人民性的根本条件。
人民性就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性,这是我们能够懂得人家的艺术和人家能够理解我们的艺术、欣赏我们的艺术的根源。民族形式那是特殊性,没有共同性的思想贯串,是不能被理解的。日本那个戏形式上很难看,头一次看,有几个娃娃献花都搞错了,把娃娃吓住了。也可以想一想,我们京剧的大花脸一上台,外国孩子上台一看不吓倒啊,也是要被吓一下的。可是,人家为什么能够欣赏我们的京戏?叶盛兰的尖嗓子,人家也不大容易接受,像巴黎报上登的一样。但是你演的东西人家也能理解,这首先是因为它包含着人民性,是人民的艺术。全世界的人民中,尽管有一部分人没有参加劳动,但是他们同情劳动人民,具有劳动人民那种善良性格,所以他们也能够理解。反对剥削同情被剥削,反对压迫同情被压迫,反对残暴同情被欺凌,反对侵略同情抵抗,这些人民性格历史上就有,一直流传下来,不然,古典戏、民间故事戏、神话戏等有历史内容的戏剧为什么都受欢迎呢?就是因为这里面具有人民性。这样的艺术外国同样也有,不论是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还是今天仍处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的人民,同样喜欢这些东西。比如印度的三部电影,在座的不少同志看过了,在电影周是很受欢迎的。为什么?因为这几部电影里面也具有人民性,有的片子还很成功。如从《两亩地》中我们看到了农民热爱土地,失掉土地的痛苦,以及土地被抢走,被迫地离开乡村的悲惨遭遇,因此受到广大农民的同情。电影表现了农民到了城市得到了城市劳动人民的同情,也得到了剥削阶级的压迫,表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摧毁了农村,广大的劳动者失掉土地的痛苦。这就是得到了人民同情的东西嘛!当然,最后如何解决,这是决定于一个国家政治方向的问题。《两亩地》最后的结局,在那样的环境中也只能做到那样一个程度。我们的影评家袁水拍同志提出电影中的缺点,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在那个地区,那样的片子也正是反映了那个地方现实的一方面。作为一个革命斗士、一个共产党员,当然应该提出更正确的结论来。例如《流浪者》的结局,在那样的社会里,不可能使良心和法律统一,儿子成为牺牲品,结果统一了。它是迁就了那个社会制度之下的法律了。尽管如此,在我们看起来它还是有缺点的,或者说结局是错误的。但是,它反映了人民性,反映了许多现实的人民生活。它反映了人民喜闻乐见的是什么,同情的是什么,憎恨的是什么,这是真实的,抓住了典型,深刻地抓住了生活的本质,这些地方就是值得称赞的。拿日本的三个戏来说,像《双蝶道成寺》,也反映了人民性、人民的理想。我们的《白蛇传》,最令人高兴的是雷峰塔倒了这件事,连鲁迅都大书而特书,这也是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梁祝》更代表了人民的理想。我们有《秋江》,日本就有《双蝶道成寺》,这不就是人民思想中的共同性吗?人民喜欢什么,憎恨什么,要推翻什么,我们就应该把人民喜欢的东西表现出来。要认识到人民性是共同的,这样我们拿出去的东西,就能获得人家的称赞,人家来的东西我们才懂得欣赏,才能理解、学习。
我也有一个慢慢的学习过程。我和陈毅副总理在前年看了印度的艺术表演,他们舞蹈还容易接受,他们的歌唱因为不懂得唱词,就觉得音调很低沉,认为这大概反映了热带人民的一种性格吧。但内容的好坏就听不出来,音乐也是这样。当我们到印度访问过了,慢慢地就觉得熟悉了,再听他们的民族音乐合奏就和以前不同了。经过几次接触,才慢慢地了解到他们的东西也是有思想性的,就能够理解他们了,他们的音乐、舞蹈、戏剧也就能够欣赏了,再跟电影结合起来就能够更加深刻理解了。我们现在回忆一下,印度这三个片子,尽管内容、思想性方面还有很多缺点,但是因为有一定的人民性,又配合上适当的音乐和歌曲,所以给人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使我们看后,到现在还时常可以回忆起来。那么,我们自己的电影音乐怎么样呢?只有《白毛女》还比较好一些,因为它过去是一个歌剧,我们从延安一直听到现在。电影《白毛女》又重新把音乐、歌唱在银幕上表现出来。可是另外的例子你们能举几个?很多片子的音乐跟故事本身的结合很弱,在这个地方放这个音乐,在那个地方也放这个音乐,没有结合的特点,就不深刻,使人没有印象。要让人了解作品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不好是不行的。所以,要表现好作品的人民性,还要有好的艺术形式来配合。
……想一想,我们在国内的表演、出国的表演,有没有这样完满的人民性呢?确实还有很多缺点。当然,一首歌、一出戏、一个电影,不能那样完满,也许这一方面差,也许那一方面差,但是,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作品就应该更完满一些。比如,古典戏比较不大容易完满,因为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它总有一些缺陷。但是,为什么我们古典的传说最受欢迎的是《梁祝》呢?因为它不仅是写了悲剧,而且写了理想,这就表示中国人民是有理想的、有希望的,并为之奋斗的。现在理想变成现实了,人家就感觉到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一个鼓舞人的、向上的力量,它推动着中华民族生存下去,强大起来。所以,我们的《梁祝》就超过了英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因为它那个悲剧里没有理想,而《梁祝》则化为双蝶,还能够双宿双飞,到新社会这个理想又变成了现实。这个古典的民间故事戏,就有了活力,人民性就完满了,历史传说也就流传至今。《白蛇传》上的雷峰塔倒了,这一倒,就表明中国人民有一个理想在。
孙悟空受压迫,为什么天宫不让他摘桃?蟠桃大会不请他,欺负他,歧视他?这就是像现在联合国不恢复我们的合法地位,你不恢复我就来一个“大闹天宫”,试一试看。所以,孙悟空这个戏,我跟李少春同志说,你就找几个人结合起来,把这个戏搞成一个非常完整的长戏,而不是一个短戏,甚至可以演一晚上,两小时到两个半小时。当然不要后面那一段,孙悟空被如来佛抓到手掌上去。那就能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一种性格、理想和希望,不过典型化在孙悟空身上,就不一定跟《西游记》上完完全全相同。
讽刺剧也是这样。《聊斋志异》上狐狸精的事情特别多,在那里是蒲留仙用鬼、用狐狸来批判封建的压制,实际上是反封建的。四川戏在这一方面就有它的特长,敢于批判、暴露。陈毅同志是川剧的“里手”,是内行。我同他从万隆回来的时候,领略到了川剧的好处,他点戏我看,《聊斋》戏演了几出。川剧可以演这一类的戏,演鬼,那真是淋漓尽致,有很强烈的讽刺性。各种地方剧都有它的特点,要把它的特点发挥出来,把它的好处发挥出来。可是现在呢?你说《梁祝》好,每一个剧种就都演《梁祝》;说《秋江》、《小二黑结婚》好,大家就都演《秋江》,都演《小二黑结婚》,这样没有几个戏演了,也没有东西出国了,这样怎么行呢?有人民性的艺术作品多得很,单是剧种就多得很嘛!中国有这么多的民族,历史这么悠久、这么丰富。如果说我们物质方面的地下资源没有完全开发,我看,我们精神方面的文化资源也同样没有完全开发。谁要忽视了这一点,就是没有爱国主义精神,也就没有国际主义精神,就没有为世界人民作出贡献。人家讲,你给人家呼几句,那叫国际主义?那是不够的,那你就只是一个随声附和的人,不是一个有所建树的人。有所建树的人,应是把自己物质的、精神的财富都贡献给世界人民的,这才是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所以,我们在文化领域,不仅不要妄自菲薄,还要鼓舞别的国家、别的民族也不要妄自菲薄。我们研究历史上的东西也可使作品的人民性更完满。
我们现在有些作品的思想性很弱。比如荷花舞,“那里面有多少思想性?”有人问这个问题。每次荷花舞出国都很受欢迎,在兄弟国家受欢迎,到南亚也受欢迎,到巴黎也是受欢迎的,那是什么道理呢?你们也可以问:“那里面有什么人民性?”事实上,人民性还是有的,因为它表现了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的精神。当然还有歌词也使人感到了新中国的气象。尽管演的是古装舞,但是使人们感受到的是新中国的歌舞,演员是青年,更表现出一种集体、乐观的活力,有一种旺盛的生命力,这也是人民性的表现,也是受到欢迎的。一个歌舞,也不能说它没有思想性,可是如果把刚才说的乐观、集体、生命力的气氛去掉,你去演演看,是不是会受欢迎?那就一定会得到不同的效果。至于讲到现代文艺,那就更需要有丰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精神。这并不是要把政治口号都搬到舞台上去歌唱,而是说作品如果适合了那样一个内容,同样可以打动人。所以,在这方面我首先要求从人民性这一标准出发来衡量现代和历史的作品,来改编历史的作品。我们现在创作的作品,无论是哪一个形式:音乐,戏剧,电影,都应该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人民性这样一个有灵魂的东西,就是要有活。既然称之为艺术,就不是标语、口号,不是一篇演说,它总要有生命,有生命就要有生活。为什么我们有些电影现在变得一般化、概念化,受到了大家的批判?因为生活太单调了。
我最近看了有关一个勘察队的纪录片,这个纪录片拍得很好,是花了工夫的,各方面的镜头都结合起来了,但就是缺乏生活,从头到尾都是勘察,勘察,勘察。这里面没有穿插一些生活,给人的印象不深。完全可以穿插生活的,因为你那个地方一定有生活,你能说那些青年男女从早到晚就是勘察,勘察,勘察?比如我来给同志们讲话,如果我开始就把我的提纲念一念就走了,那很好,节省精力,但是大家听起来就会索然寡味,那就没有印象。我们的电影没有生活来贯串,怎么能把思想性表现出来?人的生活天天都有他的思想性,有他的人民性。所以要有完满的人民性,就要用生活来贯串,把人民性在艺术里面充分表现出来。
不管是哪一个部门,只要是一个文艺队伍,就在文艺表演上有成就。光有政治、思想,没有艺术形式,那是不行的。所以,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性、政治性的基础上来提高艺术水平。这方面我们可做的事情就太多了,也显得太不够了。我刚才忘了讲,我国的杂技在世界上也是很受欢迎的,那里头也可以表现出我们爱和平、爱劳动、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的社会主义精神。
总之,我们的艺术还要提高,还要丰富,也要学习别的民族的长处。民族形式对于艺术很重要。你要通过民族形式的艺术来影响世界人民,那就要拿出一个很完整的艺术作品来。凡是现在出国受到欢迎的作品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只有真正的有思想性、有人民性的作品,加上民族艺术形式的表现,才是最受欢迎的,因为这是统一的。在我们现时的文艺创作问题上还有摇摆。倘若食古不化,那就变成复古主义了,这是我们坚决反对的。我们为什么要革命?就是要把旧的东西、腐朽的东西排除掉,然而并不等于否定一切民族传统。对于我们的民族传统,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好的我们要保存起来,还要发扬它。要保存和发扬,那就需要有选择、有批判地接受,这就需要花很大的工夫,不能粗暴地、简单地把要发扬的东西随便改革,把本国和外国的随便结合,结果弄得四不像,不能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使人家不高兴看。我们不论是在南亚、在西方或在兄弟国家,最受欢迎的还是那些有丰富的人民性和民族形式的艺术。就是说,人民性是我们的共同性,民族形式是我们的特殊性,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人家就能欣赏,就感觉新鲜,也就会产生鼓舞的力量。
文六、《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高度的艺术性
【一九五六年四月十九日。这是观看浙江省昆苏剧团演出《十五贯》后对剧团同志的讲话。】
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
我们不但要歌颂劳动人民,揭露反动的统治阶级,也需要像《十五贯》这样的戏。不要以为只有描写了劳动人民才有人民性。历史上的统治阶级中也有一些比较进步的人物。人民在那个环境中,没有办法摆脱困难,有时就把希望寄托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历史上的事情,正如我们现在所做的一些事,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看起来也是很可笑的,但是我们现在还是需要做的。比如打仗,到那时人们看起来会感到很奇怪,可是我们现在有时还得打仗。
我们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犹如小孩从母体中生产出来一样。我们还或多或少地带有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残余,官僚主义就是这种残余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有的官僚主义者比戏中的巡抚还严重,这巡抚是我们的镜子。《十五贯》中《见都》一场那面堂鼓就很好嘛。你要见他,他官僚主义,不见你;你一击鼓,他就只好出来了。虽然这并不完全是事实,但是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一种愿望。我们现在有些官僚主义者甚至在“击鼓”后还不出来,我们有的官僚主义者恐怕连这个巡抚都不如呢!这很危险。况钟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这是符合于唯物主义思想的。
毛主席说的百花齐放,并不是要荷花离开水池到外边去开,而是要因地制宜。有的剧种一时还不适应演现代戏的,可以先多演些古装戏、历史戏。不要以为只有演现代戏才是进步的。昆曲的一些保留剧目和曲牌不要轻易改动,不要急,凡适合于目前演的要多演,熟悉了以后再改。改也要先在内部试改,不要乱改,不要听到一些意见就改。
老演员年岁大了就要走下坡路了。我们希望下一代比我们好,要好好教他们。我们犯过的错误,不要让他们再犯。青年的热情很可贵,但没有经验,有时像一阵风。舵还得要老同志把。演员学习文化很重要。主要学语文,结合学些历史、地理、数学等。昆曲的表演艺术很高,只要你们好好努力,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文七、《十五贯》是改编古典剧本的成功典型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七日。这是在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都文艺界著名人士举行的昆曲《十五贯》座谈会上的讲话。编者有删节。】
《十五贯》轰动了全国,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昆曲受过长期的压抑,但是经过艺人们的努力奋斗,使得这株兰花更加芬芳了。由于它土生土长,到底还是经得起风吹霜打的,现在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应该承认,“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提出后,我们还没有圆满地执行,昆曲在解放后多年来受轻视,就是一例。这说明我们的成见还很多。北京有两个著名的北昆演员,我们虽也叫这些老艺人教徒弟,但没有提倡昆曲。浙江昆苏剧团是自己奋斗出来的。在解放前,他们为了继承发扬昆曲艺术,曾组织了个小剧团,到处流浪。解放后,他们继续奋斗,终于受到了重视。这也说明一个道理:只要奋斗,就有出路;不奋斗,就无法生存。在我们的新社会,只要你在正确的道路上奋斗,是会产生成果的。决定性条件是自己奋斗。当然,基本的大前提是现在社会变了,但主要还得靠自己努力。粤剧也是受了批评以后奋斗出来的。广东粤剧团代表在中南区会演时受了批评,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后,回去就革新。一九五四年我看了粤剧,演得比较好,有很大进步。现在行家马师曾回来了,气象就更不同了,更提高了。粤剧也有它自身的发展历史。过去我们只看到它的缺点,要求过高,对粤剧的艺术性和人民性忽视了。现在他们埋头苦干,不怕受挫,和老艺人结合搞改革,局面立即改观,使粤剧发出了新的光彩。两个剧种的成绩,都是奋斗不息的结果。《十五贯》和《搜书院》在政协礼堂演出很受欢迎,剧场加座了,真是公道在人心。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都应受到重视。
昆曲的改革可以推动全国其他剧种的改革。你们的奋斗可以转变社会的风气。《十五贯》的演出复活了昆曲,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奠定了基础。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有收获,但这次演出更有典型性,应该庆贺和传播,在报纸上多加宣传,予以表扬。这是第一点。
第二,《十五贯》是从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改编的,改得切合了历史主义的要求。它改得恰当,没有把不符合历史的思想和现代词句硬加进去。原来的本子从“熊氏二难”写起,改编后发展了。况钟、周忱在历史上是有的。周忱写得到家,况钟的实事求是合乎历史,过于执也写得恰当。剧本的水准很高,文化部评价低了。《十五贯》有着丰富的人民性,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不仅使古典的昆曲艺术放出新的光彩,而且说明了历史剧同样可以很好地起现实的教育作用。有人认为,历史题材教育意义小,现代题材教育意义大。我看不见得,要看剧本如何。现代戏如果写得不好,教育意义也不会大。比如最近演的一个话剧,写得很实际,但严格要求,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还不够高。有的戏过了一个时候再看,就不那么动人了,不能持久。这说明加工修改的重要,要继续丰富和提高。同样,《十五贯》还可以再改,但大体上水平是高的。《十五贯》一针见血地讽刺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是成功的。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在现在不是个别的。现代戏还没有一个能这样深刻地批判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这个戏,公安人员看后感动极了,对党政各级干部,对广大群众都有教育意义。
第三,《十五贯》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使人们更加重视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这个戏的表演、音乐等,既值得戏曲界学习,也值得话剧界学习。我们的话剧总不如民族戏曲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有些外国朋友认为,中国话剧还没有吸收民族戏曲的特点。现在有些话剧团准备演《十五贯》,这是好的。中国话剧的好处是生活气息浓,但不够成熟,话剧台词就像把现在我们的说话搬上了舞台。演员要注意基本训练和艺术修养。戏曲要能听,还要能看,这才算全面。演戏曲要有很好的修养。要有领导。要集中人才。现在有些老演员不演戏了,但仍要尊重他们。要有“种子”,每个剧团有三几个好演员。主角可将配角带动。传淞、传瑛是这样做的。我们提倡集体性、统一性,演出要互相配合,个人与集体结合起来,在集体中发挥个人作用。
过去的宫廷供奉只是个人表演,是最糟糕的。
第四,《十五贯》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榜样。这个剧本是改编古典剧本的成功典型。它不只在昆苏剧团可以采用,在有条件的时候,其他剧种也可以采用,但不要勉强。如果真的所有剧团都来演,也就没有人看了。可以先后不同地试试,能演则演,也可修改。老舍已经改了,可以试一下。不能说昆苏的就是标准本,各种版本都许可。这个戏在国外也有影响,有些国家的大使和政法专家也来要剧本。可以出国去演,首先是昆苏剧团,其他剧团也可以去。
古今中外都有好东西,都要学,不要排斥。不要认为古的东西没有演头。昆曲有很多剧目,要整理改革。很多民族财富要好好发掘、继承,不能埋没。只要大体好,有些缺点也无妨。首先要有人民性,要站在同情广大人民的方面。我们把历史的东西搬出来,是否就背离了现实呢?要看作品的内容。封建制度是坏的,但统治阶级中也不是一无好人,尽管他们对人民的同情是有局限性的,但是那时的人民对这些人还是歌颂的。况钟是官,但同情人民,这就难能可贵。林冲逼上梁山,延安时称赞了这出戏。革命是逼出来的,从统治阶级营垒中背叛出来的人更是逼出来的,这有什么奇怪呢?写历史题材,不一定光写劳动人民。
历史剧总是塑造典型,不是照搬历史上的真人。况钟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但戏里的况钟是典型的,没有受真人真事约束。正史上的周忱是好的,但戏中的周忱有些不同。人们可以根据传说进行修改。批判戏里的周忱是对的。不一定完全符合历史,还是要塑造典型。宋景诗也是如此,人民对他的看法和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完全相同。我们不能拘泥于历史。迁就事实塑造不出典型。剧本受事实束缚,就难以写好。现代革命斗争的史实,不一定都照搬到舞台上和银幕上,这有困难,写出典型就行了。《十五贯》没有受这种束缚。
我们搞艺术,不要只是搞一种单调的东西,要善于吸收,对外国的也是这样。一个民族和国家,其所以能够存在,总有它一些长处。尽管以往的社会制度一再改变,但人民是永生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民总是有自己的优秀的东西。我们要学习别人的东西,但要防止盲目性。只有学到了家,才能说是吸收。昆曲和其他剧种都要保持和发扬自己的特点,也要把别人的长处吸收过来。要把人家的化为自己的,化得使人家不觉得。出国访问是个学习的好机会。以前常出国的只是京剧,以后其他许多剧种经过努力也可出去。出国剧目不能光是那几个。几十个国家都来邀请我们,我们的外交也要靠文化和贸易,这是件重要任务。
第五,《十五贯》的思想性很强,反对主观主义,也反对官僚主义。封建时代的官僚主义是很坏的,主观主义也草菅人命。今天干部的主观主义也很误事,性质是一样的,思想方法差不多。主观主义需要官僚主义的庇护,如没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不能这么厉害。巡抚是个官僚主义者,代表了朝廷。戏通过两相对照,称赞了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作风,正义的作风。提倡实事求是,是戏的一条主线。这个戏还批判了旧社会的五毒(赌、嫖、偷、杀、骗)恶习。娄阿鼠是很毒的,我们不须问他的出身。这种人在破落地主中往往更多些。五毒恶习尽管更多地存在在剥削阶级中,但在一些劳动人民身上也是有的,这是受了剥削阶级的影响。不能说凡是坏人都是封建剥削阶级出身。所以,娄阿鼠的家谱可以不交代。这个戏还赞扬了群众公论和社会同情的力量。群众本质上是实事求是的,但有时也会被大浪压下去。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个戏也批判了酗酒等坏习气。尤葫芦的性格写得好,他乱开玩笑,闹出了乱子。
正义的线贯串在人民身上。在旧社会,劳动人民身上有不少好东西,但在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身上也有好的东西。尽管我们对整个封建的剥削制度是否定的,但他们有些制约的办法也还有可取之处。如戏中这样表现,况钟去见周忱,周忱不见,况钟击鼓,他就不敢不见了。我们国务院,人民群众要见我们,有的也难见。况钟把金印拿出来,周忱不敢接受。击鼓、退印,就是况钟对付周忱的办法。现在有个风气,对领导不称首长就会有人怪。目前我们所谓保卫首长的某些办法是有缺点的,老百姓想见做“官”的是多难啊!我们也需要一套制约的办法。《十五贯》教育我们做“官”的人,让我们想一想,是不是真正在为人民服务。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