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随笔2025年9月16日星期二
这个学期,我们增设了一个新的班级——“道安青少年文艺社”(简称“文艺社”),学制10周,免学费,滚动招生。旨在支持更多的青少年,一是通过这样与体制内教育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不上任何学科知识类的课程,不做作业,不考试,看看能否激发孩子们对生活的热情、对学习的兴趣;二是对那些热爱文艺的孩子,做一些具体指导,鼓励和支持他们今后深入艺术领域的学习。
慧安老师担任文艺社的主班老师,她希望我能找时间单独与文艺社同学聊聊,于是,我想组织文艺社同学开个小小读书会,就吴军博士的《元智慧》一书,讨论一下如何帮助我们变得更有自信、更有光彩。
上周关于吴军先生的几篇读书笔记,我对他有所保留,可能大家以为这位吴先生不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恰恰相反,这位吴军先生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地方。尽管你将来不一定要走和他同样的道路,尽管你的智商或许没有他高,不一定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但是没关系,他对“如何为自己负责”这件事极其清醒,并且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上的细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譬如这一节:走出小圈子,才能获得更多经验和阅历
很多既聪明又努力的人很容易把自己限制在现有的、固定的朋友圈中。在这个朋友圈中,大家都知根知底,彼此非常信任,于是相处起来都觉得很舒服。但问题是,在这样的朋友圈中,大家的想法太相似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都是固化的。如果一个人几十年都在同样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中转来转去,完全没有意愿走出去,那对他的发展必然没有好处。
几十年来,我遇到过很多比聪明、比我成绩好的人,他们几十年都在同一个领域工作,按理说应该很有成就才对。但实际上,他们取得的成就和他们的年龄、所受的教育、工作经历以及个人聪明程度远不相配。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一直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转悠,有的人甚至几十年的生活都不超出北京市海淀区的范围。他们当中也有出过国的人,有的甚至比我出国更早,但他们即使身体离开了故乡,心也还在原来那个小圈子里。有人出国两三年后,又一头钻回原来的圈子,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中。这种现象在今天年轻的留学生中也非常多。
人要想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和阅历,就要接触、了解不同的人,了解他人的智慧、想法、生活方式和生活轨迹,再把这些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培根在其随笔中讲到了通过旅行与人交往、增加自己见识的重要性。他在《论远游》一篇上来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远游于年少者乃教育之一部分,于年长者则为经验之一部分。”
培根认为,远行“与其说是去旅游,不如说是去求学”。出门前要事先做好准备,这样到了国外“有何事当看,有何人当交,有何等运动可习,或有何等学问可得”,心里就有数了,否则就“犹如雾中看花,虽远游他邦但所见甚少”。作为经验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培根非常看重经验对人认知的重要性,而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阅历。如果一个人原本有机会更多地见识世界、结识他人,却因为自己在思维上的惰性而囿于自己的小圈子,实在可惜。
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人,不一定每一个都比我们强,但他们在一起,一定会全方位超越我们自身。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新思维、新观念,甚至新的发展机会。
又譬如:你是你达成目标道路上唯一的障碍
尼克松在回忆录《角斗场上》开篇讲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没有一种努力是不伴随着失败的。要在一个月、一年,甚至两三年内不遇到失败是有可能做到的,一生都没有失败过则是不可能的。比暂时的失败更可怕的,是不知不觉地走入困境。暂时失败后还能重新开始,但不知不觉地走入困境后,你可能不仅不知道该如何走出来,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处困境。人和人命运的差别不在于处于顺境时谁走得更快,而在于遇到困境时谁能走出来。
困境是留给你以后回过头来看的,不是给你现在看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困境就像一道难题,是让你解决的,而不是把你拦在这里,让你在人生路上从此止步的。当你走过这个困境,无论是如何走过的,回过头来看时,你都会发出两个感慨:首先,困境不过如此,我是能够走过来的;其次,如果不是遇到了那样的考验,我也不会成为今天的自己。
我有时会想,如果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困境,那我的生活基本上也不会发生什么改变,今天的我和十年前的我可能没什么区别,十年后的我和今天的我恐怕也差不多。或许我唯一的变化就是不断衰老,能力变得越来越差。
布朗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好,我一直铭记在心。第一句是,“如果你挑容易的事情做,你的生活就将艰难。”第二句是,“你是你达成目标道路上唯一的障碍”。人在遇到困境时,最可怕的不是困境本身,而是因为困境变得消沉,如同被斗败的公鸡,打不起精神。这就如同在股市上,最可怕的不是股价暴跌,而是对股价暴跌本身的恐惧。
你可能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遇到困难和失败,有些人会长时间陷入消沉,无精打采,或者经常抱怨,“我怎么就这么倒霉啊”“我怎么就没有某某运气好啊”;有些人则像布朗说的那样,会把失败当作一种历练。人天生并没有多大的不同,但为什么在对待困境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据我观察,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经历已经把他们塑造成了不同的人。
再譬如:成熟的自律
在任何国家、任何文化中,自律都被看成一种美德。一个人要想成为自己的主人或者社会的主人,就要做到自律。但事实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一点。有些人问我怎样才能做到自律,过去我也说不到点子上,因为很多在我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比如早起、不暴饮暴食,确实有很多人坚持不下来,但我说不出原因。后来,我读了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 Scott Peck )写的《少有人走的路》一书,发现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了什么是自律,以及怎样做到自律,我觉得很受启发。
什么算是自律?遵纪守法或者做到自我约束就算自律了吗?其实,自律所涉及的内容比简单的自我约束更多。过去很多宗教组织和帮会组织内部有很多严格的规定,以至于里面的人不敢做某些事情。这只是一种被迫的自律,或者说不成熟的自律,因为那些人其实备受煎熬,以至于在组织管不到时会悄悄违反规矩。比如,很多禁酒的国家总会有人私自酿酒并且形成交易酒的黑市。但是真正在饮酒方面自律的人,即使有人把美酒端到他面前,他也不会喝。我们所期望的自律是后一种自律。如果一个人做不到成熟的自律,自己的行为却各种被限制,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心理问题。用俗话来说,就是会被逼疯的。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派克谈到了逃避责任和失去自由的关系。他认为,不自律就会失去自由。一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和他所拥有的自由是成正比的。比如在一个单位,一个人总是怕承担责任,凡事都要让领导点头再做;遇到麻烦时,首先想到的也是如何逃避责任,那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在单位失去自由,成为他人的附庸。
有时候我们说一个人很不自律,也是因为他在逃避自己的责任。责任虽然可能是一种负担,但往往也支撑着一个人自立。逃避责任,一时间好像可以让人得到解脱,长远来看却会让人陷入更长时间的烦恼,因为逃避责任必然导致失去自由。
失去自由之后,人就会成为牺牲品——别人的牺牲品、单位的牺牲品、社会的牺牲品。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心理很容易变得极不健康,还会感觉都是外界在迫害自己。你可能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有的朋友总会向你抱怨各种事情,觉得所有人都在针对自己。其实,如果追溯这些抱怨的根源,有时未必是外界在迫害他,而是他自己先选择了逃避责任。
我们说一个人要自律,最重要的不是要遵纪守法等,而是要勇于承担自己身上的责任。责任可能会让人感觉沉重,但不受这种沉重,人就无法真正成熟。
对未成年人而言,“沉重”这个词有点沉重,意味着无形的压力和承担。我们再来看好习惯的养成—— 把改变习惯的注意力放在启动上,而不是放在完成上
万事开头难。很多人想每天跑步,事先想得很好,觉得每天只花半个小时就可以了,但是能做到的人其实很少,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懒得换鞋子、换衣服、下楼,或者懒得去健身房。但是,只要换好运动服装,开始下楼,后面的事情就很简单了。哪怕一开始只打算跑5分钟,等他们真的跑起来了,就会发现跑5分钟和20分钟的麻烦程度几乎是相同的,于是通常就会跑足够长的时间,跑到累为止。
很多人觉得,如果一件事容易做、方便做,就能养成习惯。克利尔在《掌控习惯》中也讲了这个观点。不过,根据我的观察,虽然不能说能否坚持做一件事与这件事的难易程度无关,但两者的关系也没有那么大。下面不妨来看一下三个很小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早上起床。很多人喜欢赖床,闹钟响了,想着按掉之后再睡3分钟,但常常一睡又睡过去10分钟、20分钟。早上的时间本来就紧张,少了这10分钟,可能就会被堵在早高峰的车流中,最后晚到公司半个小时。听到闹钟响就起床是件再容易不过的事了,但是很多人都做不到。
第二个例子,用跑步机跑步。今天很多人家里都有跑步机,但很多人是买了跑步机却常年不用,剩下的小部分人中也只有一部分会定期使用。买跑步机显然是为了更方便跑步,更便于养成锻炼的习惯,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讲,更方便并没有让他们养成跑步的习惯。
第三个例子,手机、电脑上的各种学习软件和在线课程。很多软件开发者的初衷很好,想要提高青少年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特别是要帮助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取得进步。但最后的结果是,有学习意愿的人,不管有没有这些工具都在学,只是有了以后进步更快;没有学习意愿的人,则不会因为有了这些工具而养成好学的习惯。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有助于养成某个习惯呢?事实证明,遇到上述情况,人是需要有点狠劲的,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怎么才能做完这件事上,而要放在每天必须开始上。比如,早上习惯赖床,就要有点狠劲,闹钟一响,就要一骨碌爬起来,其他的事情等会儿再说。想锻炼,到点了就去换鞋,哪怕今天不想跑,也要先把鞋换上。
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书时,晚上经常去游泳。虽然是室内游泳池,但在冬天,换了衣服后,我还是要磨蹭好一阵子才会下水。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到了游泳池边,脚伸下去感受一下水温,然后就直接跳下去。这不是一个科学的下水方法,但却是能够保证我毫不犹豫下水的最有效的方法。一直这样迅速启动,只要能坚持21天,你就习以为常了。而能够启动,习惯也就形成了。
明天我们还可以继续选摘《元智慧》的片段。那么,什么是“元智慧”?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吴军博士的这本书当然也有许多似是而非的地方,所以,我对他的表达用了“清晰地入世”,而非“清醒地入世”。若你想超越他,大概从少年时期就可以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请问:这个更扎实的基础是什么?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