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之际的中国青年 与 中国老年

学习日志2025年8月28日星期三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于1917年,时年19岁

北京昨日下了一整天的雨,从头一天夜里就开始,淅淅沥沥,大概是为九月三日的大阅兵“清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风起云涌的当今世界,老祖宗的这句话很值得回味。

瑞芳老师没回内蒙,而是住在晓杰老师家,这几天还要继续拜访和约谈几位老师。昨天下午,我们就在晓杰老师家,与一伦老师、牟坚老师开会,讨论“革命发展的大好形势”;傍晚,晓杰老师下班,我们开始研讨今后“青年工作”如何开展——如何为中国青年助力。

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似乎因为年龄段的不同,生命的议题变化很大——其实,放在整个人类大生命的脉络来看,同一时代的人,年龄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我们的岁数都是此生的年龄加上无限长,都是老灵魂,久别重逢于此生。

我是爱观察人的。读大学时,因为学校就在南京市的中心地带,一出校门就是繁华的商业街,所以常常独自溜达出去,看各种人;有时就待在新街口川流不息的十字路口旁,观众生百态,旁边就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还有经常在那里摆摊的乞丐。

我们是否可以从一个中年人、或一位老年人的脸庞,看出他/她童年和少年的影子?像我们已经活到这个岁数了,更容易有这种感觉。遇见老同学,或年轻时的同事,就能想起他/她年轻时的面貌,感觉对方似乎一直没长大,还挺活泼的;或者感觉他/她活得很沉重,背负了太多东西。而面对陌生人,或不太熟知的人,其实也是一样的心情,一眼就能看到他/她的心里去。

人,一次一次出生入死,循环往复,在天地间周流,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愿意对自己慧命负责的朋友们,需要认真去参。

不要被一时的成败套牢,不必为此生的悲欢离合困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句话里,不仅指所谓的责任担当,更是对自我意识的超越,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可成其大。

相对于传统社会,由于技术进步,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现代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形态,譬如关于“老龄化社会”的讨论,备受关注。据资料介绍,“老龄社会指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的动态过程,按照联合国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比22.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6%。”不少人担心未来中国,因为迈入所谓“超级老龄化社会”【注:根据联合国标准,老龄化社会分为三阶段: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7%-14%为老龄化社会,14%-20%为深度老龄化社会,超过20%则为超级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会放缓,甚至会停滞。而中年人开始担心自己将来的养老问题,青年人也早早地焦虑,不敢成家,不敢要小孩……

其实,都是自己吓自己。“老龄化社会”不是坏事,恰恰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们要做的是:将“青年”、“中年”、“老年”的年龄划分界限往上调整。据说,联合国于1985年首次将“青年”定义为年龄介于15岁与24岁之间(含15岁和24岁)的那些人。如今,我们完全可以将“青年”定义为年龄介于18岁与34岁之间(含18岁和34岁)。

而“老年人”,按照联合国的规定,通常将60岁或65岁视为老年人的起始年龄。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即“凡年满6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属于老年人”。传统社会,“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日中国,年满七十的长者比比皆是,这是时代发展、文明昌盛的表现之一。对此,我们应当感到高兴,而不应悲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因为有了安定的老人在,这个社会才能有完整的、祥和的礼乐生活。

要注意,有人擅长兜售“焦虑”,尤其是金融资本家。问题是:给保险公司交了钱,就能保命么?给教会捐了钱,就能保平安么?——这背后的逻辑,细想之下完全站不住脚。可是,近四十年以来,我们受金融资本主义灌输的“价值观”影响,凡事都用钱去衡量,保值、增值,生怕“我”会贬值。相比之下,学学我们的大学长孔子吧,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人人皆有其天命的,若你走在你本有的人生轨迹上,一定是顺天应人的,该死则死,该活则活。人生自古谁无死,怕死能解决问题么?我们活着,最重要的是尽性而活,配天法地,将精神的维度尽量撑开!如此,才对得起上天的心意。

惟有感恩!无限祝福!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今天中午独立做了一顿饭,虽然只有两道菜,但真的挺难,锅也差不点儿糊了,做完后也是一地狼藉,真不简单!

晚上帮妈妈做明日酱肉包的面胚,和面挺难,把我都和急了,后来,慢了下来,开始用“心”了,此时,面开始“听话”了!以后,做什么事情,必须用“心”才能做好、做完美!

◎今天,下厨做了汤面,说实话,这还是暑期第一次自己在家里做饭,有些惭愧。吃罢汤面,身体热热的,但比起昨天在姥姥家吃的面,还是小巫见大巫啊!

晚上,与父母一起共读了今天的学习日志,对“文化不是表演,而是生活;文化不是形式,而是精神的凝聚”这段话,印象深刻,就像我们在天水的礼乐生活节一样,我们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也在鼓舞着他人,超拔猛醒,拨乱反正,重建天人生活。

◎早上一起床便发现外面还在下小雨,细雨绵绵。天虽然阴沉沉的,但是家里家外都因为下过雨,空气十分清新,给人一种“新”的让人向上的力量。天地时时都在养育着每一个人,用心感受便是!

上午看完今天的日志,便开始阅读《朝圣之旅》中5月30日、31日的日志,尤其是看完黄老师和家长们写的日志,感觉与今天日志的主题“郑重而从容地活着”十分汇通和相应。刘老,家长队的师长们每天都能在“心底”与当天的生活形成“碰撞”,或者感悟到以前的生活,或者从往事中找到“真正能让自己活出来”的已经辨明的答案。活出来,关键在于你用心去活了没有。

瑜伽课上继续跟着瑜伽老师调整体态,老师们练的动作看着很简单,但是真正把每一个动作细节做到,是很难的。边用心做,边用心去“理”去“顺”,做的动作也越来越到位了。唯有“身心共清”,做事才会又好又清。

◎近日晚上去拜访了之前的同学以及平玙老师家,和不同的同龄人交流,还是有很多收获。在体制内,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安心工作;在离开学校时,要学体制内学不到的东西。学习不只是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走出校园,安居在家,还有广阔的天地,还有生活,需要主动地去开展,活出来。故学“生”要学会学习,很重要,要会用心,不只是陷在功利心窄化的学习里。

读到今天的《时事报道和评论》,身临世界历史的十字路口,生逢其时,文明的发展不只是科技力量的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可大可久地发展下去,是所有文明传统共同面对的问题,存小异,求大同。

◎今天林明进老师在达生讲堂讲了一上午《论语》,神采奕奕,也算是这次在大陆最后一场“新书发布会”。非常感恩,有幸听林老师这样的大先生讲“论道之语”,见证一件“大事”。

这是第二次听林老师讲课,与两年前在德成学校听时又感觉不太一样,很受启发。林老师一开始先讲了“修立”两字的深意,孔子讲“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指的还不只是狭隘的“学费”,而是“十五而志于学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十五岁后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为人处事上磨炼,学习掌握做事的分寸,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夫子说这样的人我没有不教的;立者,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不立则事不成,修立二字就是阳明讲的“立志,勤学,改过”,也是我们要成其大必要下的切身功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书院能近悦远来,就是要从我们每个人修身开始,书院参与到时代中与时俱进再到引领时代风气,道统传续,也就是有人“立身行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啊。

老师讲到“母难日”和“庆生会”,此中有大义,但很惭愧,以前自己都不很注重这件事情,真是感恩母亲生身的大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中国人对待生命的大智慧,因为生生之不易,所以我们更要“学生”,学元。这一生要对得起身边天地圣亲师的生养大德,一个诚字通天,明明白白来往,“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贞亨。”

老师最后重新讲了《学而第一开宗明义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个人修学可总结为“学不厌,德不孤,教不倦”,而放到人生大方向上,更有“学时”大旨:

【学】是自觉觉人的大格局

【时】是知进知退的大抉择

学习时: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君子而时中。

既得时:近者悦,远者来,大人以夏学华天下。

未得时:潜龙勿用,隐道于民,宜居易以俟命。

听完老师的分享,特别鼓舞,也庆贺老师完成人生的一件大事,把《论语》接着讲,成之者性也,继之者善也。从天的角度看人,天地之性最贵者,就是大人,就是我们每个人,在所值时代都有无限可能,可以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如何活,是我们时时的抉择,精一执中。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