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呼和浩特

学习日志 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文字及整理 | 中霖

昨天一早乘高铁离开北京,陪同牟坚老师来呼和浩特调研,同时物色合适的蒙古舞老师,请到冀州去教学。

在高铁上,牟老师给我看她关注的一些优秀舞者的视频号,让我思路大开——当今时代,传播手段这么便利,舞蹈、歌唱都可以通过线上来教学,“让文艺改变生活”就变得更容易了!——这也帮助我们进一步清晰了“草原艺术大学”的定位。

既然有了“道安礼乐大学”,为何还要创建一个“草原艺术大学”?起初,牟老师一直追问我这个问题。这件事情,当然不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而产生的,而是出于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文艺界现状的长期观察和思考。

如果说“道大”的任务是建设“新礼乐”,侧重于“中国人的信仰重建”——“让普通人也能过上天人生活”,那么,“草艺”的任务就是建设“新文艺”,侧重于“鼓励和引导健康的群众文艺”——“让文艺改变生活”

如果说“道大”是以当年延安的“抗大”为榜样,为解决中国的当务之急培养骨干队伍,那么,“草艺”对标的就是延安“鲁艺”,让文艺唤醒民众,并影响民众的精神风貌;

如果说对应《诗经》的“风、雅、颂”,“道大”侧重于“颂”——祭祀文化,从历史悠久的“非遗”传承中汲取营养,那么“草艺”则落实在“风”——日常的文艺生活,让普通民众都能热爱、学习艺术,“让艺术不再是脱离生活的高高在上的技艺,群众不再不明就里地只有膜拜或被动接受”(牟坚老师语)

如果说“道大”的行动是“经”——接天线,续祖德,道贯古今,那么“草艺”的行动就是“纬”——风行大地,德合无疆。

感恩生在这个时代!就如《二十大报告》中所言:“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有什么好犹豫、彷徨的呢?我们正在经历的不仅是以“中美博弈”为焦点的“百年大变局”,也不仅是从1840年以来的历史低谷中走出来,经历所谓两百年的“历史三峡”,更是开千年新局,浴火重生的华夏文明将引领人类走向和平发展的大道。

大哉!华夏!壮哉!中国!

参观乌兰察布博物馆
马鞍

昨天下午,与刘森老师通电话,请教关于蒙古长调与《汉赋》长吟、蒙古呼麦与魏晋名士“长啸”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刘老的指点和鼓励。刘老鼓励我们大胆去探索,深入民间,感受时代的气息,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新路子!

昨天接触了当地的艺术家们,今天还要去乌兰察布艺校参访。我们不仅要为“道安青少年文艺社”开设《蒙古舞课》,夸父班同学也要学习蒙古舞,并提升歌唱水平,让玉泽园充满歌声,让同学们的身形更加挺拔,健而大美!

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乐习不倦也

昨晚饭间,当地的艺术家们尽兴歌唱

附一.【成为你的同行者——一位妈妈的日志】

晚上整理书柜,偶然翻出女儿小时候我们一起制作的“故事集”,纸页已微微发黄,旁边还挨着一本童话书,画里那个被她用笔涂得面目全非的“坏财主”赫然在目,让人忍俊不禁。

记得那时,她看不得任何故事里有一点“坏”的存在,幼儿园里电视里的女巫会把她吓得哇哇大哭,非要关掉才罢休。那时的我,只觉得是她胆小。如今再回想,黄老师那句“自他不二”点醒了我。那何尝不是一种最原始、最纯粹的共情?她的心,还毫无保留地与他人和万物紧紧相连,故事里角色的痛苦,就是她切身的痛苦。直到现在,她一如既往的会为书里主人公的遭遇愤愤不平。

这份“不二”的赤子之心,是多么珍贵的宝物啊。

那些我们一起排演戏剧、自编故事的下午,阳光都像是金色的。我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那是我和她最爱的链接方式。如今,我的小姑娘就要14岁了,即将背上行囊,去往夸父班,开始她自己的“千里徒步”。我心中有万般不舍,更有无限祝福。

小时候一起排练戏剧的画面

翻看着夸父班那密密麻麻、丰富多彩的校历,从福建西昆的礼乐到陕北高原的民歌,从潮汕英歌的豪迈到草原的辽阔……我知道,她将要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去“共情”,去体验何为“吾心即众生”。而我,似乎也该从“带领者”和“玩伴”的角色中毕业了。

我不能再带她排演小小的童话剧,但我可以成为她人生大戏最忠实的观众和最用心的共鸣者。校历上那些“与夸父同行”的活动,像西昆的敬长礼,延安的共学营,就像是给我的邀请函。我希望,我不再是作为妈妈去陪伴,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同行者,去和她一起学习、感受、震撼。我们要创造新的、属于两个成熟个体的共同记忆。

我准备了空白的《夸父之旅成长纪念册》,期待她能成为这本书的主笔,用文字写下鲁艺窑洞里的感想,用画笔记录下柘荣剪纸的花纹……

而我,也会在另一边,通过和她分享我的阅读与生活,为这本书提供另一个视角的注解。待寒假归来,这将是我们共同编辑的第一本“非虚构”作品,记录着她精神的足迹,也见证着我们的共同成长。

黄老师说惟有学“生”。是的,生活、生命、生长。孩子要学习如何生长,而我,也要学习如何做一位14岁少女的母亲。

我不再担心她心思单纯,因为我相信,在夸父班,她的单纯会被淬炼成一种强大的理解力和悲悯心。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跟上她成长的步伐,从“带你看世界”的人,变成“听你讲世界”的人,并永远是你灵魂旅程上,那位最温暖的——同行者。

女儿小时候珍贵的作品

附二.【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3则】

■ 01

今天晚上与母亲一起共读日志。我对一个地方非常有感:“诗情画意,对这个注重物质的时代是奢侈的,而‘文艺’之所以可以化育人,就应该有那份从容与奢侈。”

虽然文艺的“那份从容与奢侈”在目前大多数人眼里是无用的,但就像老师说的那样,无用之用才是大用。人的一辈子都用来学习的,不是学呆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非常能体会到,物质生活是永远替代不了精神生活的。

■ 02

晚上,与父母一起共读了今天的学习日志,与《一辈子做学生:“论语接着讲”导读之五》。

对这段话——“仁者的境界并不远,只是‘尽性’而已,不是吗?孔子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值得我们好好想一想,孔子讲的不是什么大道理,不就是教我们做成一个人,做得成一个仁者”,比较有感受,再结合孔子说的那句话:“殷有三仁焉。”就更加有感受了。

这三位仁者之士,“不能则止,毅然去之;披发佯狂,囚禁为奴;遭致剖心,宁谏而死。”这是他们的选择。这是我们的榜样,而不是现在社会的那些明星们。

没有他们,也没有现在安宁的日子,感恩一切舍生取义的仁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03

从假扮到真我之路

今天看了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前半部分有些昏昏欲睡,后半部分让我泪流不止,尤其看到那四个小妖怪把自己本可以修炼成仙的,只能使用一次的魔法大招,全都赌在了对抗妖怪的战斗中(为了救一群童男童女),结果修行前功尽弃,变回了最初的小兽时,我哭了,因为我觉得这样的结局对他们很不公平,同时也为他们的义勇之精神深深打动。这种“义”的精神,还让我想到了最近看的《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师傅为救自己的徒弟,牺牲了自己。我想到了自己,这次去夸父班上学,为了我的小猫“九月”眼下能得到妥善的照顾,我也突破自己,多方与家人沟通,为九月寻得一处安心住所。

还有一个片段是,四只小妖经历了很多磨难后,觉得自己其实不用假扮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可以靠自己真实面目去取经,跨过了自己内心的障碍,突破了自我。这也让我想到了今天的自己,当有人骂我时,我为了保护自己,也假扮成不在意,但当我最后选择继续留下来打球时,我发现,我对篮球的喜欢才是真的,它比别人的评价要强大得多,原来,我也不用假扮强大,我的热爱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致敬每一个勇敢出发的自己!
人人都是齐天大圣!(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如何在慧命上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