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画展·观西昆·观正定

又回西昆

学习日志 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文字及整理 | 中霖

日知录整理| 慧安

昨天一早五点半乘大巴,离开玉泽园,去往正定机场,中午顺利抵达温州;在家长朋友的热心安排下,用过午餐,又驱车去往福鼎西昆,一路平安。

在正定机场候机时,由于到得早,就顺便带孩子们参观候机厅内的一个画展。这是河北美术学院毕业生的作品展,以前来这儿乘机时也看过,这次画展又换了一批学生的作品。

画展作品局部
画展作品

我让同学们看完之后,分组讨论三个问题:一、看了这些画,有何感觉?二、如果让你来创作,倾向于选择怎样的题材,画展中有没有你中意的作品?三、若画展中的题材、风格你都不喜欢,你独立创作,你会画什么?

孩子们的分享很鲜活,归纳起来,大体如下:一、能感觉到这些作品画风大多比较细腻,很写实,作者有一定专业水准,只是有的作品看不懂,不知作者想表达什么;有的关注平日生活中人们不太注意的角落,很真实;感觉作者在创作时似乎不带情感,笔触很理性,看了心里空落落的,有点压抑;二、喜欢街景、快递站、老物件、拖拉机、缝纫机等题材的作品,还有与舞狮等非遗有关的题材;三、如果自由创作,更喜欢田园风光、人物,用大写意的手法,表现生活的美好

《马》

看画,就像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我们要能看到作品背后的那个灵魂他想表达什么,他的生命状态如何。当前艺术学院训练出来的学生,专业技巧都没问题,无论是美术学院,还是音乐学院,只是他们的专业能力用来表达什么,他们自己也很茫然——乐由心生,画也由心生,他们的心灵是干涸的,当然作品就显得干巴巴的,没有活气。

最后让孩子们评两幅关于马的作品,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两匹马生病了,不健康!

——这就是当前文艺界的真实写照,艺术家的才华不知道要用来表达什么。他们看到的世界是死寂的,没有天地,没有阳光,没有爱,只有内心的孤独,而艺术评论家们美其名曰——“星火微光”:“这个展览呈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艺术样态:它不追求宏大叙事,不标榜前卫姿态,而是忠实于个体存在的温度与真实。”

策展人以《艺术作为存在的证词》为题,在画展入口处表达了他的艺术主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作品呈现出对日常经验的重新发现,一个被反复描绘的宿舍窗口,一组记录食堂餐具、贩卖机的特写画面,一系列关于校园角落的表达——这些创作选择暗示着一种珍贵的认知:艺术不必远求于奇观异景,它就蛰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褶皱里,这种将平凡转化为诗意的能力,或许比任何宏大主题都更接近艺术的本质。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份关于“存在”的证词,证明在这个数据至上、效率优先的时代,仍然有人愿意停下来凝视一片树叶的纹理,记录一段无用的回忆,保存某种无法被算法量化的情感。当一位创作者选择用三个月时间面对一张宣纸,或者用无数刀痕表达光线的变化时,他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存在主义的实践——通过这种专注的劳动,存在获得了密度与重量。

正定机场内的画展

从以上文字中,能感受到艺术家们的精神困境——他们不想服从“数据至上、效率优先”的社会大生产的主流生活,“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

百年西化,我们的文艺与国际接轨,其实不知不觉也走进了西方哲学、艺术的死胡同。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了”,西方的文艺就不再有神性的光芒。从事艺术创作,要么服务于商业游戏(在拍卖行掂斤论两),要么就越来越绝望,那些特别敏感的艺术家要么抑郁,要么自杀。

文艺不是附庸风雅的闲事,更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关切到民众精神风貌的大事。我们的关注点,不在改变文艺界,而在于呼唤涌现一代新人,涌现鼓舞人的作品。不远矣!就在十年之内!

下午大巴抵达西昆,小雨沥沥,云雾缭绕,天地之大美从来都在,只是我们被人为的那套观念束缚住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是对生命的哀叹,而是赞叹生命的一种内劲,终日乾乾;当我们象天法地,直探生命的本源,就能活出生命的饱满与丰富。

文艺社的同学在正通、慧安老师的带领下,这两天在正定游学。晚上读到正通的游学笔记,里面有那份“有孚颙(yóng)若”【注:出自《观卦》彖辞,意为心怀诚信、肃穆敬仰之貌】。这就是中国人的正信:“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这个“神道”不是宗教,而是礼乐教化: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来必然是“礼乐共同体”。无限祝福!

礼乐教化–德成学校的孔子像

附一.【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 01

今天要转场了,本来今天是要4:30起床的,但昨天大巴车就到了,所以就改成了5点起床。早上匆匆忙忙就上了大巴,坐到飞机场。因为提前到了大概一个多小时,老师就带我们去看了一个在飞机场的小画展(我记得是河北美术学院)。看了一会儿,老师让我们分组讨论,然后让组长分享一下组员们的想法,我觉得那些画大多只注重技巧,没有灵魂,也没有神,不像古人画得很耐看。黄老师说古人的画很养人(我很赞同),因为没了像幼儿一样的灵气,或像黄老师说的,没了神。

■ 02

一早,我们便踏上回南方“家”的路,到达机场等待值机的时候,有空余时间,黄老师便带我们去看了一旁的一个画展。都是由当代毕业生所画。第一眼望去,不可否认他们的技艺高超,但随着时间推移,越往深看,就会越发现这些画好孤独,十分僵硬,他们的灵魂好似被挖空了一般。画画的目的是什么?正是因为画画不带着目的,才让人心生喜乐;不是发自内心的,不足以称为画。

到家后,先向孔子行礼

■ 03

清晨,明月高照,天还未亮,大家就动身整装出发,乘上了前往机场的大巴。临到正定机场时,碰巧遇到,老师便带我们欣赏由河北美术学院同学带来的毕业作品。而后分组讨论,谈到现代艺术的困境,我想起曾经与江华老师交流,我表达我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但江华老师对我说,可艺术需要感性。结合画展,似乎有了新的感受。我想,这大概并不是理/感性的二分,而是一个人在面对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时,是以什么样的精神与心态去面对它的。

面对很多艺术作品时,通过画面,很容易直接接收到透过表层,作者内在映照在水墨上的精神。譬如,今早的画展,每幅画的基本功都很硬,可画面却无形的僵硬无趣,更有同学直言:“他们像是被逼出来画画的。”

无论是哪一种的艺术,其实都是内心的写照,精神世界的扩大,也照应着你“视野”的开拓,你发自内心愿意看到听到的东西便也会越来越多。这时再把他们“搬”到为你主导的纸张上,那便是有灵魂的,那是栩栩如生的,那是超越二维纸张的生发。

下午,到达西昆村内,淅淅沥沥的小雨,为我们洗尘。以山林峭丽,一步一景,孔子庄严的雕像屹立于德成学校正中,焕发的神气撑成整个道场。还是熟悉的感觉,教室、宿舍内,老师在我们来之前已经帮忙打扫得一尘不染,心在神在,不论是走在哪,都是步步生莲。诚然,感恩不尽!

德成学校一角

■ 04

下午到达西昆村中的德成学校,快到西昆时下起了雨。窗外的山云雾缭绕,很美。下车时,雨还在下,到孔子像前行礼,周围是雨声和蝉鸣,很静。

礼毕,一位老师说,欢迎回家!是啊,欢迎回家,就像回到了家,这里也载满了回忆,四海为家,入乡随俗。

■ 05

转场到了熟悉的德成学校,雨点随之掉落在头上、身上,洗掉了奔波带来的疲倦。远处山腰云雾缭绕,宛如诗境,相较之下,机场的画展中低糜的作品便黯淡无光了。感恩。

■ 06

今天我们坐大巴从玉泽园到正定机场;之后飞机飞往温州,并在那吃了午饭;饭后又坐大巴到西昆。16时,我们到达西昆,正在下雨。在德成的老师们带着伞热情地接待舟车劳顿的我们。妈妈为了接我,昨天就到了西昆。刚下车,就油然升起一种熟悉的感觉。

我在德成读了三年,对这里的村俗和村规都很了解,很明白。如:在村里,初一和十五都要上香敬鬼神,孔子诞辰之日要祭孔;在校内,进出校园时要向孔像行礼,不能踩孔像的影子,师生见面要行礼问好等。不过,此次回到母校,却由此校这一届的毕业生骤变成了客人,此一时,彼一时。6月24日还是毕业生(那天毕业),此时却成了客人,真让我唏嘘不已。

傍晚,我遇见了学校的安保处主任夏老师,他明显比六月份见面时黑了许多,他那黝黑脸上露出了笑容,一看就是很想我,我也很想他。

■ 07

一天的行程,终于来到了福鼎德成书院。一进福鼎市就开始下雨,车开到一座桥上,两边是山谷,云雾缭绕,蒙蒙细雨,好似仙境,美极了。下车时也在下雨,不过我并没有打伞,绵绵细雨冲散我的疲惫。背好包,抬头看向那个熟悉的台阶和竹林,那是通向德成学校的小路,十分赞叹,真的美极了。从正门走进校内,孔子先生的圣像静静立在教学楼前。随后,同学排好队,向圣像郑重行礼,最后才回宿舍收拾内务。相比去年更有经验了。这次来德成学校,不只是学习集贤鼓乐的,还有更重要的学礼。为人最基本的就是要有礼,懂礼,礼乐。有礼,就能“和”,与天地同和。

当看到校边的亭子时,早已迫不及待,又下着小雨,收好东西就打着伞,背着琵琶去了那里,坐下。记得去年我还在这跟学长学呢,时间好快,感恩!

在德成学校的第一课,今日主课掠影

附二.【正通正定游学随笔】

正定,古称真定。真者,精诚之至也。正者,是也。不二。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正定”亦佛教八正道之一——正见、正思维、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利他无我为“正”,心地无念为“定”——致心一处、不动不乱。《六祖坛经》云: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今日正定游学第一站,是禅门临济宗祖庭,临济寺。寺庙山门之后,劈面就是临济开山祖师义玄大师衣冠澄灵塔,立在大雄宝殿与山门之间。祖师立意,释迦殿前挺拔一座舍利玲珑塔,澄明朗然,灵空交光,当仁不让。

德者,德行也,德行之得。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彊而义。

临济寺澄灵塔

临济义玄大师从黄檗希运禅师学法33年,弘扬希运禅师所倡启“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门新法。达摩东渡三百余年后,义玄问黄檗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黄檗禅师举棒就打,义玄三问,三棒笞之。大愚禅师指点:这个希运,老婆心切,还对你那么亲切叮嘱,你也是真愚笨,还跑到我这里来问错在哪。义玄言下大悟,说道,原来希运的佛法也不过如此。大愚一把抓住他说,你这个尿床鬼,刚才还说不会,现在又说不过如此,你究竟知道了什么道理,快讲快讲!义玄捣大愚三拳,回头就走,去见希运。希运禅师说:“怎么这么快就回来?大愚说什么?”义玄把大愚和尚所说转述。希运禅师说,这老东西,下次见到他,要痛打一顿。义玄说,还等下次?现在就打。接着就要给希运禅师一掌。黄檗希运便喝:“这疯颠汉,却来这里捋虎须。”

临济义玄禅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尔且随处作主,立处皆真。”义玄禅师之后,无准师范、雪严祖钦、希叟绍昙、密云圆悟、虚云古岩、本焕乘妙,不绝如缕。

下午再访开元寺,偶经梁氏宗祠。先民过化存神,祠堂显象开明正大,洁净朗然,与开元寺一味。开元寺须弥塔,远望神采斐然,乐舞铿铿,是正定第一美人也。

道者,所行道也。理也,众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也。顺也。由也。治也。引也。从也。

天工开物,人工代行。人心转物为灵,观者游于其中,是游于其灵府中矣。天地悠悠,是谁人灵府生生不已?

开元寺须弥塔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