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5年9月11日星期四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一也。
——《中庸》
昨天,拜托贞常老师网购的吴军先生的书都收到了,先翻了翻四卷本的《文明之光》。
之所以,将吴先生的作品都找来,是因为他是当前知识精英的典型代表,于科技和投资领域都有很成功的实践经验。所以,借这位科技精英人士的文本,看看今日主流精英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有哪些穴位是可以拿来推敲的。
这套书有两篇推荐序,也值得说道说道。第一篇序的作者是王石,大陆很有名气的地产商。他对吴军的这部作品有一个描述,还比较准确。这位万科的创始人写道:
用如此短的篇幅,概述如此恢弘的文明画卷,那么这幅拼图必然是写意的、散点透视的。在我看来,贯穿全书的“意”有三:一、进化观点;二、科技-资本黄金组合;三、反英雄史观。
……说到利润,由于儒家讲“士农工商”,再加上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人羞于谈“利”,认为它总是与“自私”挂钩,狠斗私字一闪念。其实亚当·斯密《国富论》推导的是“自利”(self-interest,而非自私selfish)导致利他的过程。长期来看,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不外乎3个G: God【神】、Gold【金子】、Glory【荣光】。古希腊人的科学艺术,为的是Glory,很多研究没什么直接应用价值,情怀令人赞叹,但对其他文明的可复制性就不容乐观;中世纪时伊斯兰教大扩张,靠的是God给予的强悍动力,但马放南山之时,就是这个文明衰微之始;纵观人类2000年来的历史,只有Gold代表的利润因素,才是超越一切民族和文化的普适动力。吴军博士以科技-资本的组合,解释瓷器的演变;解释欧洲的大航海为什么能够持续,而中国航海在郑和之后就戛然而止;解释为何荷英资本主义模式成为世界主流;解释历次工业革命的起源。这是全书第二个“意”。
王石对作者的“进化史观”有所保留,对该书是否一直保持“反英雄史观”也提出了一些反例:
第一册的目录中,前两章只出现了汉谟拉比一个人名;但到书的后半部分,史观有些动摇。……他在行文中,对富兰克林、爱迪生、焦耳、史蒂芬森、奥本海默等既懂科学发明又懂经营管理的人,表现出格外的敬意。这与作者在硅谷的工作经历密不可分,同时也提醒我们:近代以来,荷英开创的经济体系席卷全球,脱离具体商业模式的“发明”“创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不可持续。
然而,王石对“资本是技术创新背后的推手”这一观点坚信不移,他由衷地说:“这让我想到了万科的经历,万科1988年股份化改造,1991年上市,是深市‘老五家’之一,万科成立30周年之际回头看,若不是当年借助了资本市场的神奇力量,在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中,我们根本无法走到今天。”
以上红色划线的部分,都可以在读书会上仔细推敲推敲:是真的如此么?
请注意,我们看待一个事物的角度。如果我们被某种流行的理论套住,先入为主,大概你后面说的话都是在重复别人的思想,或者成为了别人观点的注脚。
第二篇推荐序的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物理系教授,他在这篇长序中也阐述了他对历史的看法:
我们读历史时往往会问,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历史的起源,是有人类以来最常问到的深刻问题,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创世记”传说。人类文明绵延数千年,直到我们这一代,才真正了解了时间的原点。今天,我们知道,宇宙是在大爆炸中产生的,宇宙的年龄为137.98±0.37亿年,地球的年龄约为45.4亿年,恐龙是在6500万年前消失的,现代智人的年龄约为20万年,人类有文字的历史约为5500年。正如吴军在《文明之光》引子中所提,若将地球的年龄缩短成一年,则人类仅在最后的半小时才出现。所以,我们要读懂人类文明史,更需要从宇宙形成的原点出发,用大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在大历史的尺度下,更能在统计平均的意义下去掉那些偶然因素,留下宇宙演化与文明进步的真理。
人类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奇妙物种,我们要找到普适于宇宙与人类的第一性原理,必须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那就是能量、信息与时空。它们的结合,产生了能量密度与信息密度的概念。(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物理学家引进了熵的概念,后来发现熵的统计意义就是信息,两者是等价的。)
宇宙大爆炸后,刚开始,宇宙中充满了基本均匀的微小尘埃,随着时间的推移,尘埃的密度也开始发生涨落,有些密度比较高的地方,通过万有引力的作用,把别处的尘埃逐渐吸引过来,尘埃间的距离会变得非常近,能量和质量的密度也会大大提高,超过临界值之后,有一种新的力会起更大的作用,即强相互作用力,它使得原子核在碰撞时产生核聚变反应,聚变反应成为新能量的来源。通过这个机制,形成了恒星和星系、从此恒星点燃了宇宙之光。
相似地,人类刚出现的时候,分散在地球表面,通过狩猎和采集维持生存,此时人类的能源更多来自狩猎获取的动物。由于动物资源有限,所以人口密度不会达到临界状态。直到一万年前,人类发明了农业,开始了耕种,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带来能量,维持人类的生存,可以说人类利用了一个新的能源,即太阳能。这一新能源导致能量密度极大提高,也造成人口密度的极大提高,形成了村庄。能量密度的提高,为人们更紧密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进而产生了语言和文字,从此点燃了文明之光。
这位物理学家描述的宇宙史和人类文明演化的过程,很生动,但有似曾相识之感。再看看作者吴军本人介绍他著书的过程吧:
这四册书创作的素材,很多来自于我十几年来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并参考了我阅读的大量论文、书籍和收集的实物。当然,写文明故事本身回避不了历史,并且涉及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在这方面我一般采用通行的看法。比如关于人类的起源,我选择了同源说(即现代人源于东非),虽然大部分印第安人不同意,中国的一些学者也不同意。对于宇宙的构成,我选择了标准模型(即按照目前的理解分到夸克为止,虽然一些辩证哲学家一定要说夸克也可分)。有关经济学和金融领域的一些看法,我主要参考了斯坦福大学夏普教授和普林斯顿大学麦基尔教授在 Google 授课时阐述的观点。这些观点,很多是值得讨论和争鸣的,但是我并非写学术专著,未必一定要让读者接受其中的一种,我会尽可能采用最新、最流行的观点。如果读者不同意其中的一些观点,也没关系,因为透过这些具体的事例了解文明的重要性才是本套书的目的。写书的目的是抛砖引玉,引起读者的思考,而不只是为了灌输内容。
本套书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的。第一册讲述从人类文明开始到近代大航海共八个专题;第二册讲述了从近代科学兴起到原子能的应用的另外八个专题;第三册介绍了直到二十世纪的音乐、艺术和一些科技进步,尤其重点介绍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并且在最后引出我们当下必须关注的环境和发展问题;第四册介绍了影响近代文明发展的科技、艺术和政治领域的重要进步,并重点介绍了从1到 N 的发明创新过程。由于各章内容差异较大,可能不是所有的读者都对全部的内容感兴趣。好在每一章都是独立的,读者可以挑着读。为了方便读者选择,我对各章大致进行了以下分类。历史:第一、二、七、八、十一、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二十、二十六章。科技:(略)。艺术:(略)。政治:(略)。
后记——写书心得
做科研首先要选题,写书也是如此。我写的书从科技到教育,再到人文,看似涉猎范围广泛,其实我选题并非随意为之或只是根据读者的兴趣来选,而是遵循一个严格的过程。具体到《文明之光》第四册的八个专题,都是我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之所以选定书中这些专题,依据的是如下原则。
第一,必须是我比较熟悉的专题,而且在这些专题的研究中,我必须能得到其他作家得不到的资料。换句话说,不仅是不熟悉的内容我不会写,那些别人比我更合适写的内容,我也不会去写。
第二,必须是读者感兴趣的题目。我求学时就不喜欢讲台上的老师不顾下面学生的兴趣如何,自顾自地灌输想法,因此我写东西一定会顾及读者的兴趣,而且要用大家爱读的方式写出来。
第三,必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文明之光》写的是历史,但是我在选择专题时,要看那些内容对当下大部分读者有没有现实意义;如果没有,即便内容再精彩,我也不会涉足。比如,明朝建文帝到底是否死于靖难之役这一类故事,对历史学家很有意义,但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了解了这样的真相只不过是多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总的来讲,我虽对历史感兴趣,但更会向前看,我不会沉溺于历史故事中,更希望通过了解历史,帮助我们看清未来。
例如,在《文明之光》第四册中,我用了三章的篇幅分别介绍印刷术(及其对宗教改革的影响)、启蒙运动和明治维新。它们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让人们懂得知识使人自由,社会总是不断进步的。我还介绍了美国的进步运动,它对认识和解决中国当下的很多社会矛盾有借鉴价值。
第四,我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各种问题(包括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并一直在强调文明的力量。作为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我非常看重的,其实它可以被看成是我所有作品的主线。
在确定选题之后,通常我会立即列出一份大纲。有了大纲,就可将一本书分解为章节,一点一点地写作了。大纲的另一个作用是保证每一章有一个明确的观点,章与章之间有一个连贯的主线,并且随着一章章内容的展开,不断强化同一个主题观点。写大纲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毕竟在长期构思全书内容期间,我对大纲已反复推敲多次。但是写大纲是一个习惯,很多时候一件事能否做好、不仅要看本事,还要看习惯。
接下来就要做很多功课了,和一些作家不同,我会把写书看作是研究课题之后写论文,动笔之前必须要做足功课。我一般要做这样三类功课。
第一类功课是读书,我一般会把与每一个题目相关的书籍读一读,看看别人从哪个角度入手。如果一个视角已被普遍采用,我就要换一个角度。通常,我读英文相关书籍比中文的要多,当然有时候也会读一些中译本。不过中国讲述事实的书居多,有作者独到观点的书还不够多,而且有些中文图书讲述事实时会因种种原因被迫做一些删节或断章取义。在这些方面,英文书有其优势。
第二类功课是要查阅和组织材料,与做科研时的查阅文献完全一样。今天互联网比较发达,查阅资料比较容易。为了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或者搞清楚科学原理的细节,有时要阅读很专业的文献。比如在写这套书第四册介绍 DNA 的一章时,我把那些著名科学家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论文都读了一遍。所幸,他们的论文简短而又清晰(常常只有两三页纸),连我这个生物专业门外汉读起来也不觉困难。
第三类功课就是真正地上课学习了。为了写好与遗传有关的内容,我真的通过 MOOC 平台在 MIT 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修了一些课程。之前为了写与物理学相关的内容,我在斯坦福大学听了一些在线课程(那时还没有 MOOC )。现在 MOOC 平台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学一门课也就100美元左右,还能拿到一个证书。
做完这些功课,我有时会和相应领域的世界一流科学家们讨论他们研究领域的课题,如果我们之间能够深入讨论,说明我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前面提到,我只喜欢写那些我有独特资源的主题,其中的一种独特资源就是这些各行各业的精英朋友。尽管我不可能做他们研究的课题,但是至少我能够把相应的内容写清楚了。
做完功课后便开始写作。我写作一般都会利用零碎时间,包括在飞机上、等小孩、和朋友约了吃饭之前,等等。有时候只有三五分钟,也就写上几十个字,但是积少成多,平均半年就能写出一本20万字的书。有些人见我写书比较快,便质疑我是不是没在公司里好好工作,实际上那些人要是将平时无所事事地玩手机、 K 歌、逛街,或者在公司里做无用功的时间攒起来,恐怕比我写书的时间要多出很多。
这样利用碎片时间写出来的文字可能显得七零八碎,全书写就之后,我会坐下来把每个章节重新写一遍。这时候我就需要绝对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了。以前我的夫人有时看我坐在桌子前很长时间,好心地给我端杯水,我会告诉她这个时候除非地震了,否则不要走近我,不要和我讲话,有事情等我起身后再说。打那以后,她只要看到我一个人在冥思苦想,就不再来打扰我了。我曾经和朋友们讲,最后修改书稿时,要如同古代犹太人抄写《圣经》一样虔诚而心无杂念。
即使这样完成的书稿,相比大家看到的书,还是非常粗糙的。接下来我会征求编辑和一些读者的意见,调整框架结构。有些时候,重新调整完框架结构,整个章节读起来和原来的完全两样了。与此同时,我和编辑会找一些领域的专家看看内容有无常识性错误,比如张首晟教授帮我看过关于物理学的内容,这本书中涉及生物学领域的内容,我请了我的合伙人、生物学博士徐霄羽女士把关。等得到所有的反馈意见后,我会修订一遍,到此,书稿就可以正式交给出版社去做文字细节的编辑处理了。之后来来回回的编辑校对,都是一些事务性工作,处理起来相对容易。
对我而言,每写完一册书,其实就等于学完了一门课,或者做完了一个课题,而书本身则相当于课题的研究报告,只不过我会想方设法写得生动有趣,让读者爱看。我一直觉得,做事情成功与否,不完全靠灵感、靠智力,更要有一套系统的方法。上面这些心得,是我对自己写书方法的一份总结与回顾。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在选书的时候,很容易被作者的头衔、受教育背景、成功经历等影响。作者越有名望,越有学识,似乎他的作品可信度就越高——相比较无名之辈东拼西凑的图书,我们以这些为衡量标准,无可厚非。只是,若整个学术共同体掉入了某种以假设为前提的理论模型中,而大家的认知又都受限于这个模型,哪怕像吴先生这样勤勉、认真的作者,他写的《宇宙史》也未必是可靠的。
正巧昨晚包场,陪孩子们看电影《窗外的蓝星》。诚然,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令人鼓舞,一些从太空回望地球的画面也很美丽,但我更感动的是三位宇航员在太空站过春节,与家人对话时的温情。
心物一如,天地感而万物生。在中国人的“天人观”中,没有人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斯坦纳博士也说过类似的话,唯有“人”才能滋养地球,“人”才是宇宙的中心。所以,地球家园如果被我们糟蹋了,凭极其有限的航天技术,其实人类哪里也去不了。有人说,没关系,地球毁了,他可以移民火星,一样活得很好——这完全是疯子的想法,不能当真的呀!
我们都活在宇宙的家中,是一个大家庭,一定要善待彼此,告别战争,做和平勇士!
【文艺社、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徒步时突然疑惑“用心”到底该怎么做?徒步完就想通了。这就是主动与被动的区别。自己用心去控制脚迈出一步,这是主动。被动是不经意间或随大众不自知地迈步。用心走路就是去感知每一步的递出,脚踏实地将自己融入身边的草地,感受徐风拂面,杨柳依依,或像晚上的井声井和,明月康桥。
蒙古舞本来跳起来僵硬,难以连贯,即使分解动作,每一个单独跳起来都熟练异常,可在突然一节分解动作做完,整体再从头复习一遍,却一气呵成。虽然后面慢了两拍,但很丝滑,一气呵成,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很舒服!
◎今天把蒙古舞的组合全部学完了,后面的几个动作比较难,跳得双腿快要拧成麻花了。经过后面几次的练习,进度突飞猛进,竟然可以完整地跳了出来。
晚上,老师把影院包了下来,请大家看《窗外是蓝星》这部电影。其中宇航员提到,阻碍探索太空的不是医学而是心理学。离开太阳系去探索更远的宇宙,要克服的是离家这么远的恐惧和想家的感情,对此我感受很深。从远方跨越两千多公里到此学习,我的心里是很忐忑的,有对家的感情和对父母的思念。但这只是两千多公里,而他们去的更远更久。
◎今天晚上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窗外是蓝星》。这部电影非常好看,我发现那三位宇航员在那个神秘、危险又美丽的太空中,也会笑,就像在地球上一样。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很多,但不会写。这是一部非常不同的电影,讲的是另一个地方的另一个故事,那个地方有很多星星,其中有一颗蓝色的星星……
“妈妈,你看,我左手是星星,右手是月亮,我把它们都掉了。”这部电影让我回忆起和妈妈一起看星星,是小时候的回忆。我好像也让我妈帮我摘过星星呢!
◎暑期有缘学习到了大学步法,与以往走路不大相同。几天以来感觉到不仅要更加省力,并且整个人处于较为中正的姿态,此消彼长,会逐渐将以往的恶习缓解,也会对自己有所帮助;凡事都是可用心的。
书道课上,不仅自己觉察到了,老师也提出:整个人会不自觉地“松弛”。除了写字,还与日常生活相关,日常的言行举止也会影响到人的状态,因此,觉察不是可有可无的事儿。如果仅只在某一方面突出,平时的习惯也会影响当下。
晚上观影《窗外是蓝星》,最受感触的是空间站从空中记录着我们所生活的地表。身处的城市也仅为点点灯光,宇宙之大,人类如此渺小,但时间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再怎么辉煌的文明也不过弹指之间。世人都知晓李白,却无人知道唐朝的富商。精神的价值要大于世俗的财富,但当今人类为了物质需求,像几百年前的西方人一样,在茫茫宇宙中寻找“新大陆”。实际上,只要人在短暂的一生中活得有价值,死而无憾,便不必寻找去永生的方法;如果活得很空虚,那么再活几辈子也无济于事。
(慧安、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