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日志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文字 | 中霖
日知录整理 | 贞元、贞常、中霖
此次进草原,带了两本书,一本是《爸爸背后的菊子》,另一本是《风:凌子风自述》,供孩子们分组共学时参考。
读到凌子风导演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很是感慨!在艰苦而且冒着生命危险的敌后抗战岁月,那一批文艺青年竟然活得如此生意盎然,今人不如也。选摘部分文字如下:
那时,不停地演出,不停地行军,都是军事化生活。早上起床打绑腿、打背包、集合点名,每天早晨都要读一个小时的书,之后才工作,有时也讨论,数年下来确实读了不少书。
白天紧张地创作、排练,还自做化妆品、道具、服装等,晚上就搭台演出。我们演出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话剧、歌剧、歌曲、歌舞、曲艺、街头剧、儿童剧等。我们还帮助建立和辅导农村剧团,教大家怎样唱歌、跳舞、扭秧歌、排戏、化妆、写诗、写标语等。那时,几乎村村有剧团,处处有歌声、有街头诗,一片朝气蓬勃的抗战文艺景象。
来边区不久,我们演出《黄河大合唱》也是自己的乐队伴奏,由周巍峙指挥,我朗诵,演唱很有感情和气势。后来,我听过许多《黄河大合唱》,总感到没有我们那次演唱得好。我们还到各军分区演出,我编导了《拥护蒋委员长抗战到底》的活报剧。
在敌人不断“扫荡”和封锁中,边区的生活十分艰苦,山地贫瘠,农民吃糠咽菜,种点地打点粮食就支援革命队伍。春荒时期,粮食不够吃,我们尽量节省以减少农民的负担,我们也吃过树叶、树皮、野菜,那时我们与群众真是鱼水关系,生死与共。我们什么苦都能吃,因为心里有个革命理想,就是抗日,抗日就是革命,想着胜利了还要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西战团”团员很多,有田间、方冰、邵子南,这个团很了不起,一直坚持在敌后活动,给群众、部队演出。写《白毛女》的邵子南是“西战团”的,他是诗人、编剧,还是五台山受过戒的和尚。他参加了革命,不得了!他是文学家,天才。——他非常博学,书读得很多,那会儿很多剧本都是他写的。邵子南告诉大家什么野菜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他还带着我们挖野菜,大家都拿衣服兜野菜,回来煮着吃。
冬天在一个地方开饭,吃着吃着就有情况,日本人来了,我们集合马上走。日本人从哪儿进的,我们就往哪个方向走(逆方向行动便于突出包围圈)。走时,饭碗就得拿着,休息时可以再吃。可吃的时候饭已经变成大冰块了,啃都啃不动!小米饭冻上了,只能拿牙一点点一层层地刮下来再吃。
行军中有时候我们睡的房子没有房顶,铺点草就睡觉了,下雨就得赶快躲,下雪就落在身上。下雪时,第二天早上起来被子上都是雪,谁也看不到谁,都被埋在雪里了,大家互相喊着:“坐起来了噢!”“哦!”抬起身,一个被窝一个被窝的彼此才看见。
还有在一个地方演出演到半夜,忽然下大雨,大家赶紧散了,山洪有时会突然下来,有的队员被水冲走,抱着大树才被救上来。我们的观众也有被水淹的,我们被困在村子里出不去,没得吃,就扒树皮吃、找野草吃。这些事,没有亲身经历,真的难以想象、难以体会。
抗日战争我长了五六年虱子,那时我们没有衬衣衬裤,冬天就光着身子穿棉袄。晚上睡觉的时候,把棉衣、棉裤翻过来挂在外面冻,想把虱子冻死。睡老百姓家里,睡之前借老百姓的笤帚扫扫衣服上的虱子。有句话说虱子多了不咬人,习惯了就无所谓了,身上虱子多得随便你说哪儿都可以摸到,脖子底下、胳肢窝底下、裤腰里,一抓一个。
女同志最倒霉,虱子在头发上下虮子(卵),一个个小点,撕不下来,烫也烫不死,没事我们就在太阳底下你给我抓,我给你抓,我们管它叫“革命虫”。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乐趣,那时不管行军到了什么地方,都住在老百姓的房子里,不管什么房子,哪怕是老百姓的仓库,只要我们一住进去,这屋子就变样。我的屋子总是很漂亮,绳子从这头拉到那头,手绢、洗脸手巾搭上。我不管住哪,都要布置好房子,哪怕睡几个小时,我也要把画挂起来。

与牟坚老师交流,她也很感慨。她父亲是读书人,又是抗美援朝的老革命,所以受过很好的家教。她说,每个时代的风气不同,如何改变风气,需要有大人先行,因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中国的文字很神奇!一个“风”字,涵义极其丰富。它可以指自然界的气候现象,又能描述世道人心,如“不正之风”,“歪风邪气”,“整顿风气”,“世风日下”等等。
这段时间,纪委重提“八项规定”,严厉禁止“违规吃喝”。有不少人抱怨,对白酒行业和餐饮业是重大打击。诚然,“吃喝风”仅仅靠政令法规是不够的,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导之以正,心悦诚服。
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深受欧风美雨的影响,不是“左”,就是“右”,很少回到“中”。但想“反右”,用“左”去反,历史证明是不行的,惟有超越现代所有左的和右的意识形态的对立,回归自然之道,才“无咎”,才“悔亡”。
王镇华老师当年送给辛庄师范的六个字很厉害——“自明,自然,中肯”。天德在人心,祂是自明的;天道不远人,祂的呈现是那么自然而然;待人处事,治国安邦,都不离“中肯”二字。
“中肯”,首先要敢肯定,人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慧杰老师此次进草原做志愿者,第一次与这么多孩子们朝夕相处,她很感慨,在日知录中写道:
“老师,今天晚上的星空好美啊!我能看会儿星空吗?”
“老师,昨天晚上我看到七颗星星,今天晚上我看到了几十几颗。”
“老师,好想把星星画下来。”
“老师,你看远处的天空是墨蓝色的!”
……
太治愈了!孩子本是如此这般天真烂漫的模样!
有一位孩子今天小参时分享:这两天感觉心变得更平了,也不那么焦躁了。刚来的时候会很想妈妈,晚上会攥着妈妈写的留言信躲在被窝里抹眼泪。现在也觉得在这里挺有意思的,就不怎么想家了。
孩子的成长总是让人很感动,又是如此鼓舞人心。人人都是天之子,是上天的孩子,只需要把他们还给上天,交给大地,万物都是他们的老师。天地间有无限生机。置身其中他们自然而然就能慢慢地找到自己的那份天心!

孩子们单纯,因此,从孩子身上能给成年人许多启发,如果你善于学习的话。——由此扩展开来,社会风气的改变,也是要遵循自然之道,相信人的自觉。仅用法规文件来管束人的行为,不是根本解决之道。
于是又想到孔子,当年他面对的也是一个风气不正的时代,他称之为“礼崩乐坏”。那么,孔子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孔子不是掌权者,所以他没法制订“八项规定”让那些官员去遵守,他只能从“导之以德”入手。听上去,孔子的做法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他所做的工作才是根本之道。尽管在孔子活着的时候,他的努力(存养慎独,化育参赞,删述六经,有教无类)未能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但他重申的“礼乐教化”恩泽后世,功在千秋。
如今,人们都以为《诗经》只是文学,其实《诗经》反映的就是完整的“礼乐生活”。表面上,《诗经》记载的是周文明的模样,其实透过那些具体的诗文,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礼乐生活”是立体的天人之学,有“颂”,才有“雅”,才有政通人和,惠风和畅。
我们当今时代,最缺的就是“颂”。家里没有明堂,心中缺乏对天地的敬畏,缺乏对祖先的感恩,总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个个面目苍白,精神涣散。
“颂”的根本涵义是“敬天法祖”,有别于宗教信仰,也不只是歌颂伟大领袖歌颂党。《诗经》里的“颂”是生命的赞美诗。譬如,《周颂·敬之》曰: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
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维予小子,不聪敬止。
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我们“道安礼乐大学”的校歌,就是对生命的礼赞。惟有效法天地之德,一个人才能做到“正命”。而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惟有以天地卡位,才能做到重建信仰,拨乱反正,社会和谐,国泰民安。
祝福中国!礼乐文明,重现华夏,这一天不远了。无限感恩!




附一.【草原勇士营日知录选编4则】
■ 01
上午的骑行比较平淡,我们的七人小团体也非常团结,蓝天白云青草绿地,马队行走其中,忽有一种天地间有个“我”,好奇妙的感觉。
小参时围坐在草地上,就今早日志进行了讨论。对“立五尊”,看到这么详细的解释,好像都很平常,感恩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包括陌生人,同时更要知道和感恩自己的根,不做飘泊的灵魂。
■ 02
我前两天骑马就没怎么疼,今天基本上就很正常了。感觉骑马的时间过得很快很开心,就是中间有点困。
今天的日志令我特别有感的,是那句“我们的中小学校以呵护和栽培‘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为办学宗旨,而不是简单地以升学录取率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作为一个体制内的学生,深感内卷的恐怖,到初中很多人都会因学习压力太大而崩溃。不过我比较乐观,也会释放压力。



■ 03
今天读了黄老师写的日志,可我还不是很明白:到底什么才算真正“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呢?
【中霖回复:所有人都有生身父母,不像孙悟空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所以,感恩父母是天经地义的道理。而父母上面还有父母,还有父母的父母,祖祖辈辈,因此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生命信仰,是“敬天法祖”,这与基督教的“敬天爱人”相比,更落到实处,更注重文明的传承。因此,这个文明的优秀子孙特别重视“继志述事”,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要做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未必是学霸,未必是有权有钱者,只要用行动去履行一个人的本分(如乡下的奶奶),尽其性,无害于他人,无害于社会,就是好样的!】
■ 04
今天下午,上丁老师的武学课。课前老师反复强调,习武先习德,学武并非是为了去霸凌、炫耀,而是为了保护那些被欺负的人。让我不禁想到古剑道老师刘道长,也曾提到过习练剑术并不是恃强凌弱,而是修身立品,惩恶扬善。
老师们一遍遍的谆谆教诲,令我十分感动。是啊,武学,乃正心健体之学,若去做坏事,这发心便不正了。道安武学,学武安道。


附二.【草原大本营日知录选编3则】
■ 01
今天上午课上,冯刚老师再一次向我们确认了拍有关生命成长的纪录片,这让我更是心潮澎湃。
他提出有关唱蒙古歌亦或是放声歌唱对于心情有疗愈作用的理念,使我尤其感兴趣,并希望能在日后付诸实践。
除此之外,今天向冯刚老师习得更多系统的知识,有关焦距、机位造型等方面,相比昨天的思路更为清晰了,也更有成就感了。
中午午休,与冯刚老师一起爬上铁栅栏拍摄,与伙伴相互拍照,学习不同焦段所呈现的不同效果时,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
今天傍晚有美丽的晚霞,不知大家是否也有抬头好好欣赏过,仍旧希望未来的日子有更多意外之喜,无比期待!


■ 02
时间飞逝,对自己、对组员都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事实上,作为副组长,不一定要把所有活儿都揽自己身上,这可能并不是最合适、最有效的方法。尽管没找到更加完美的方法,但我还是认识到了一点:一位优秀的领导人是能将整个团队集体做到最有效的整合,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能力。往后还是用心去学习,感受与当下的环境相结合,与天地准,学出来的,体会出来的,才是最真实的。
晚上对于“我愿意”三个字很有感,这两天有一些大本营学习者有消极情绪,也有勇士营同学退营的情况,这便是没有建立在“我愿意”的基础上。身边同龄人经常抱怨吃不好,喝不下水,没了手机就与世隔绝了等等。的确,姥爷也提到,对比以前,现在我们的生活过于安逸未必是好事,在大本营稍微艰苦的条件便受不了,这并不是谁的错,而是当今主流如此,所接触的人如此。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拨乱反正”变成了当代我们每个人的头等大事。
对于我个人而言,吃住方面真的挺好的,吃饭吃到最后,都是夸父班同学在津津有味地解决同学、老师吃不完的饭菜。但对比外在的物质生活,内在的精神生活很饱满,来到一个全新的道场,与新同学打交道,生活学习,一天下来都很充实,没有什么闲散的时间,很有收获。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给老师、同学装样子,而是无论做什么事,愿做不愿做,我都去抱着一个“我愿意”的心态去做。这在以前很难,自己不喜欢就随便做,但通过一年以来的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发现原来人还可以这样去活,原来还可以这样去做事,有些颠覆了自己十三年以来许多的“大众观点”,活出最真实的自己。因此,但凡生活都用“我愿意”的心态去做,便少了很多烦恼,都去用平常心接受就好。这是我第二次进草原学习的最大收获。
感恩在这条永无止境的道路上,曾与我同行和现在一起在路上的同学及诸位先生,以及众多同路人,人人皆是贵人,共同影响了我,或成就了现在的我。在今后的路途中,定会怀着赤诚之心,用“我愿意”去证明,去实践,既不枉父母先辈,不枉此生活出天人该有的面貌。成“大人”,再去影响别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便是这样由一代代人传续下来,道贯古今,只要遵循那个无处可见,却又无时不在的那个天道,便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前祂在,现在祂在,将来祂也还会在。
美美与共,感恩不尽。

■ 03
这几天的学习很充实,同学们相处得十分融洽,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还挺开心。
摄影课除了学习基础的技术知识外,冯刚老师还提到摄影最为重要的“三正合一”,所谓“三正合一”,即心正、世界正、技术正。除此之外,我认为最不容忽视的便是摄影师的表达能力。之前一向不爱闲聊,和组员及其他同学都没有过多的交流,因为交流话题太过肤浅而毫无深度,今年才慢慢发现,这是一种自己以前极其厌恶的所谓“学长”的高大上与优越感。
导致如此的原因可能是读了太多柏拉图的文章吧。其实聊天与交流不需要棋逢对手,把自己的位置放下来,会发现大多同学与你没什么不同,都有趣,也都有自己的想法。
敢于表达和交流,能使许多以往的成见烟消云散。
今天日志中写到对中国未来的信心。谈谈个人感受,现国内国外乱象繁多,难免使人担心,中国的前途在哪?世界的希望在哪?——这是废话!或许人们还未看见,但这个时代必将会有成千上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只不过大多数都还被困在校园里,丢失了本应有的格局。



附三.【来自冀州小小夸父班的报道】
■ 01
书道课上,看到墨在砚台里,像“黑湖”一样,什么也看不见,摸不着;而一旁的笔洗那纯净的水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过了一会,那根笔的墨滴滴入水中,成为了几缕乌黑的蚕丝,那盆水渐渐被熏染成了淡淡的黑色,这个过程很有趣。
晨练很累很累,练完后我很饿,想冲进大明堂把饭都吃个精光,但我克制住了自己。今天一天的课都很丰富多彩,饱满。
■ 02
今天我很开心,写毛笔字的时候,我写得很工整,每一笔都重重地压在了纸上,老师也很关注我。我写了三张,每一张都对自己很满意,其中还有一张挂在了墙上呢!



■ 03
今天我对书道课感受很多,我们先写的是线。我们安静地开始研磨了。老师说,你的心要和墨在一起。在我把心静下来时,什么东西都跟我没有关系。我可以感受到墨在说话,那声音很小,你的心真要和墨连在一起。我们又写了一段时间,老师说,你听听笔在纸上的声音。好像笔在走路,小宝宝要慢慢地走,不要贪快。
万物都要用心去做。
■ 04
晨练来到小广场,我突然感觉一股神秘的气给我身体添加能量,让我神清气爽。后来道长让我们把手搓热摸在我们疼痛的地方。我照样子做了起来,就觉得身体舒服多了。当最后收功灌气的时候,我感觉两股力量从手指之间窜了过去。
上书道课的时候,雷蒙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口诀:“老翁荡桨,农夫耕犁”。我牢牢地记着了,还学以致用了。希望明天的书道课更有趣。



欢迎加入“道大”奉元班
人人能自觉,风行天下!
你愿不愿意为自己的慧命负责?
(欢迎年满18岁以上的朋友们,加入这所没有门槛的大学)
▼

欢迎加入”道安青少年文学社“秋季班!
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发现才华,
建立自信,
逐步走上“大学之道”。
(点击海报,即可查看招募详情)
▼

本文图片来自
中霖、牟坚老师、冯刚老师、学荣、鹿莉、慧杰及毓宽。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