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庙宇”如何建设?

学习日志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文字及整理 | 中霖

格者,正也。物者,事也。格物,即正事也——这是阳明先生对“格物”二字的解读。

阳明于1508年谪居贵州修文,于龙场开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位圣人。因先生的示现,多少人唤醒了慧命,对天赋的“良知”生起了正信,善莫大焉!

我曾于2007年独自到修文,拜谒阳明先生。又于2020年5月,带夸父班同学从湖南长沙徒步到修文,走过“阳明之路”,一直受先生的鼓舞。昨日下午,陪同韦华校长、红学、瑞芳等同道再次到修文,重温先生事迹,依然十分感动。

阳明生前,经历坎坷;死后,也备受争议。就如孔子,有人视其为至圣先师,也有人认为他是不得志的“丧家犬”。但无论后人如何评价,像孔子、阳明这样的我们文化共同的祖先,其精神穿越时空,一直在照亮我们前行。

优秀的讲解员在解“致良知”
阳明悟道之处
阳明祠匾額
阳明祠

昨天日志,提到书院的定位,进一步明确地说,书院的根本不是学习所谓“国学”,而是“立人”——这个“人”不是工具人,不是所谓“高级动物”,而是“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也”。“立人”之事,是天大的事,须时时做格物的功夫。

此次陪同林明进老师一路从兰州、北京、天津、上海、大连、成都、兴义、昆明,巡回讲学,遇见不同的团体、不同的因缘,格来正应,很是欢喜,十分感恩!

从兴义之后,又与韦华校长、和昕先生汇合,畅谈“礼乐生活”重建之大事,对于我们当下的“时位”,更加明朗。我们每年暑期办一次“礼乐生活节”,不是自嗨,而是点火;有了新疆和天水的这两次经验,我们更有信心,将礼乐生活常态化,推动各地“礼乐社区”的建设,而在贵阳双龙镇将有实质性的行动。

24日下午,我们开车从昆明返回贵阳的途中,聊起未来三年礼乐生活节的主题,从“为中国加油”开始,到配合“华夏一统”之大事,大家都觉得顺理成章,正是吾辈之使命,责无旁贷。聊到关键处,恰好经过安顺“龙宫”,惊动了龙王,天降大雨,神人感应,真实不虚。

重温2024年10月19日的一篇旧文《文化的庙宇,流动的学校》,其中韦华校长、和昕兄的发言仍然掷地有声,现摘录如下:

韦华校长先谈到中国书院的传统和任务:一、人格养成。书院教育,即君子之学、大人之学;二、学术交流,书院的治学与今天公办的高校、学术机构有所不同,一定要明了现代书院与公办学校的差异性发展【评:今年10月的“春秋论坛”,我们将在延安举办,其主题为“新文艺与兴礼乐”】;三、培养对象乃“士”(有独立人格),核心人群侧重于哪个年龄段?——应配合“少年养志,成年养德”……【评:我们为中国加油,更要具体到“为中国少年加油!为中国青年加油!为中国教师加油!为中国军人加油!为中国的建设者们加油!”】

相应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主题,教育也要完成自身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超越性(指的是精神超越、思维超越),又有社会性(习俗性,化民成俗),大学之道,落实在“亲民”,就是带动、教化(感化)一方。书院是积极入世的,这一点是对宗教场所的超越。

相对于向经典学习,如何接地气,向生活学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礼乐失,求诸野。和昕提出,书院就是“文化的庙宇,流动的学校”,在当前这个社会大转型时期,大有作为。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现代书院的探索,不仅可以弥补中国主流教育的缺失,也将成为民间层面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于修文阳明祠,见匾额“天地常新”四个字,感动不已!吾辈将继续前行,配天法地,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附:【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2则】

■ 01

今天晚上,与父母一起共读了今天的学习日志,与《一辈子做学生-——“论语接着讲”导读之4》。对其中的一句话:“唯天下至诚,能够尽己之性,能教化天下之人,这是政治永恒的真理”,十分触动。

记得曾经听过的一个故事中,主人公讲到:“我坚信,唯有真理与正义,才是真正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法则。”的确,我们有我们的法则,求真理、做真人。

■ 02

今天学习日志的第七段(孔子好学的那一段),自己边想了想在草原上的这两周生活,很有共鸣,看完整篇日志更是很感动。跟着黄老师,听到的这么多古圣先贤的智慧,在自己“向内”的劳作和成长上都能帮到忙。以前每次放假,回到这个“社会”中时,看着种种乱象,会有排斥之心,母亲也提醒自己要包容种种现象,这就是真实的世界。我也觉得这样的自己是有“问题的”,但是一直不知道怎么去像黄老师及所见的各位老师一样既能“看清”又能“包容”这个世界的种种。在勇士营与自己组的每一位组员都有过深入交流,骑完三匹马之后,对“生命”有了相对中正的见解,每一个生命其实都有它值得学习的地方。故梳理一下草原勇士营的收获。

今年的草原勇士对自己来说是十分不一样的,连自己都没有想到会做B组的副组长,与以前一位矛盾稍微有点大的同学合作带领B组,对自己来说,从来没有一段时间自己真正负责过,觉得根本配不了这个职位。现在,回头来看,十分感恩,因为当上了副组长,与每个组员有了很多接触。在与他们交流时,就是“生命与生命的链接与学习”,有了草原营最重要的收获,让我体悟到了“每一个生命的尊贵。”

7月草原勇士营掠影

第一周后半段是B组干厨房值日,大家都能准时准点过去,把值日做好,真是有些意外和喜悦,每一个人都是向好的。第二周,我们组开始排练要结营仪式上表演的《黄河大合唱》,请我们组最年长的女組员来指挥大家,大家都唱得有模有样,大家都愿意认真做事。尤其是在大草原上唱,所有组员的内心似乎都被温暖的“连”在了一起,实然就感觉到了天地间有一个我,是多么应该自豪和自信的事,在天地间展现出我的“大美”是每一个人的本分。牟老师还带我们学了《我的草原我的家》,边望向前方无边无垠的草原,好像可以将“天地之情”和“万物之情”装进心里,草原在亲近、滋养我们。这次因为各种原因,总共换了三匹马,其中有一匹马,十分稳重,别的马大跑,它才小跑几步,一直处于“垫底”位置,几次旁边的马都受惊狂跑起来,它十分从容地正常跑着,心里很感恩它对自己的照顾。后来就时常去摸它,内心升起深深地感激与学习之心。

今年的勇士营第二个收获就是从承担中找到了一点“做中会巧做”的感觉。尤其是在每天早上的装车和中午的卸车上,很有幸能经过敏涛老师的同意,天天能跟着他一起参加和协助他装车和卸车。按照敏涛老师教我的方法,干得更快了,也舒服了。这其实也是下学期要进步的一点,如何“劳而时习之”,作为学长既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能把班上的责任和任务完成好,很感恩能在勇士营的承担中找到一些这种感觉。“长大”其实也就是这样,通过反复的实践,积累了很多做事的经验,在经验中,回照自己身、心、脑,去改进,想到做这件事的一个既好又快的方法,其实自己也就“长大”了!修身长大,一定要在生活中做事,在做事中学习。

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带领B组同学练十步拳时,如何“教”有了体会。尤其是讲十步拳的每一式时,怎么去用语言去表达和同时自己去做出来。怎么在讲上,能讲出来就让别人听懂,大家至少可以把动作做出一个大概。自己也是边想,边去讲,边做,慢慢地更会讲了,每一次讲时,都是一次对动作再学习,再梳理,更理清与理顺了。一定要自己保持着一个“谦卑心”放下自己“会”的那种心,与每一个交流和学习,自己才会越长越大。

这次勇士营,听每日的朝会、在大草原上骑行、每日的武学课,都在养自己。虽然承担了一些劳作,但是每天都是舒适与放松的。尤其是看到“广阔的草原”,心里都是那种广阔、自信、和无边的对“做一个人”的感慨,更生起了一种自豪,想做大人的感觉,骑在马上就油然而生了。自从那天这种感觉有了之后,对“立志”去“立”一个“什么样的志”突然就有了一丝感觉,而且这是在自己的自豪与自信之上有感觉的。草原行还让我更主动向别人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心头明显地舒畅了。

虽然在草原上骑马和学习只有两周,很感恩老师让我当副组长,感恩自己骑过的三匹马,感恩教练,感恩天地间的大草原!唯有每一个人与身边接触到的每一个生命都能郑重、友善地接触、亲近、交流、学习,细心去品味每一个生命,感受和学习每一个生命,自己才会越长越大,越长越广,越长越快。

草原勇士们,明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