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就是立精神

学习日志2025年9月24日星期三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周易·系辞上》

昨天下午四点半,女儿从首都机场发短信来说:“已顺利登机,预计北京时间凌晨三点半落地。”

我回复:“一路平安!好好照顾自己,注意安全!祝福你!爸爸”

因女儿的缘故,走上教学一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陪了女儿九年。之后,就没再为女儿操心过。她在维也纳读了两年高中,自己申请了十所欧洲最好的大学,都拿到了offer。后来她选择了慕尼黑大学,独自在那儿读了三年,之后申请研究生,也是自己一手办理的。

一个人长大,最重要的是精神独立。“独立自主”,不等于“个人主义”。许多孩子长到青春期,有些自以为是,对父母、对周遭的成年人都有点不屑,美其名曰“叛逆”——这是很大的误会。

就如一个婴儿来到世间,需要剪断脐带,自己呼吸,自我造血,自我成长,不再依赖母体;一个人精神的发育,也需要在成人之前,剪断与父母的精神脐带,要自己去经历孤独,面对黑暗,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而在学习精神独立之前,需要明白一个精神发展的大方向,此之谓“立志”。否则,很容易彷徨,甚至漂泊一生,找不到精神的归宿。

“出去”,“回来”,就如丁亮老师喜欢描述的那个图景,无论你走得多远,最终还是要回归。一个人的“英雄之旅”,就是通过深深的入世,去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起点是天赋的“明德”,终点也是这个至善,而“我”只是一个体悟“道”的载体。

“我”的生灭、起伏,都是人类大生命恢弘图景的一部分,尽管微不足道,但可以小中见大。惟有明了人的精神发展的起点与终点,才能充分地开展你的一生,并且可以做到全身而退,善始善终,走完人生之旅的那一刻,就是真正的回家;而不是成为孤魂野鬼,四处游荡,不知所终。故知“天命”是一件大事,若离开人世之前,对“天命”完全无感,那么就是糊里糊涂来,糊里糊涂走,浑浑噩噩一生,可悲矣!

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而言,他们的精神归宿在美好的彼岸世界,那里无忧无虑,不像人间这么多挣扎、辛酸和不堪。“志于彼岸”,比完全没有方向的人而言,精神显得更安定,毕竟他有希望、有期盼;与那些苦苦追求世俗成就的人相比,“志于彼岸”也显得更超脱些。但宗教的消极作用是,宗教信徒对世间事兴趣不大,通常也不太愿负责任;而若将他的“出世”捆绑某种前提条件,譬如必须忠诚于教主、教团、教规或上师,那么他可能会变得十分刻板、偏激或狂热,甚至不惜成为“人体炸弹”。因此,皈依某种宗教,虽然让人比较欣慰,但不是究竟道。

在现代汉语的语境里,“立志”常常与“树立某种理想”混为一谈,因此,“立志”二字从传统语境的“志于道”滑落到世俗的奋斗目标——无论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还是为国争光,勇夺金牌,实在有些遗憾!

阳明龙场驿悟道之后,强调“立志第一”,是指首先人的精神要挺立。我们见不少学者,学识渊博,思维敏捷,但“学识”、“思想”不等于“精神”。乡下的奶奶不识字,但不卑不亢,精神自主,比大多数教授、学者要活得透彻。还有各类有才干的人,比如能干的官吏、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们也很有光彩,也为社会做了许多贡献,但未必完成了“精神自觉”。

这两天上午《中说》读书会,有意将话题扯得远些,从马凯硕到李世默,从政治制度的比较到意识形态的辨析,目的是为了让大家体会“中道今来”的必要。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故立人之根本,要立在这个“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上。这个“中”不是虚无缥缈的,祂是两极撑开,上达于高明之天,下通博厚之地,乾坤并建,故古人称之为“立人极”。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故道不在遥远的彼岸,我们所有的人类都活在天地万物一体之道中,就是宇宙的家中。而在这个无边无际的时空当中,一定有你的“位”。每个人的命运轨迹不同,但有冥冥之中的某种力量,提醒你什么是适合你的,什么是不适合你的,若走“对”了,祂会默默地点头;到了人生的某一时刻(孔子说自己是约五十岁的时候),会恍然大悟:“这就是我的天命”,没有白来,无限感恩!

王镇华老师喜欢说“超拔猛醒”,那是针对入世较深的成年人,提醒他们不要埋头于世俗的得失计较,而要关切自己的慧命,走在上天让我们该走的正道上。也就是提醒他们不要糊里糊涂地活,而要“知天命”,从而顺天命,尽性而归。

“立志”二字不只是适合于少年,任何真正愿意为自己慧命负责的成年人,都应该“志于道”。用弥勒菩萨的话来说,就是“发无上的菩提心”,在这件事上要有极大的“欲望”。否则提不起精神,骨头是软的。

啟源老师收集了几份读书会的反馈,其中一位刚进入奉元班的同学,她的先生写来对李世默演讲视频的观后感:

任何一种制度都有缺陷都没办法完美,都会有腐败等问题出现,全世界两党选举和一党提拔都有好有坏,但重要的是要走自己独特独有的社会主义特色的道路,就是跟着共产党走 (和自身发展一样,不跟风得活出自己特色敢于做真正的自己才能获得成功) 才符合自身的国情,共产党最高领导人也是从基层(村干部扶贫或街道书记等)做起的,都做到亲民,止于至善。年轻人要从学习如何真正做到平易近人开始,不要光嘴巴说要看他怎么做!这才是真实践出来的应该被组织部提拔的共产党领导候选人!

现在中国的确还有很多大部分年轻人的思维,依然一味想着做官谋私利作为发心而不自知,内心没有真的把民众放第一位。如果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没有在这一辈年轻人心里面植入并立住(大志向),那未来30年的中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就像越来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没人敢站出来、环境污染问题没人统筹解决等等。其他省份我不知道,在深圳我敢说大部分拥有提议权的区的市的人大代表70后80后这些,提的议表的决,都是为了他们自身利益出发,和真正的造福人民八竿子打不着一处,当初他们挤破头脑进人大政协,都是为了巩固家族当初改革开奋斗留下来的红利和势力的延续,说白了就是偏向物质这类而非精神,这是非常非常可悲的,甚至很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也会被带偏。越发觉得觉知太重要。

这位先生的话是十分恳切的,忧国忧民,所以社会风气的带动,需要“士的自觉”。士者,事也,从一从十,能干人也。一个社会光有能干人还不够,这些能干人若只想着给自己捞好处,那么大多数不怎么能干的民众很容易被操纵和愚弄,这就是所谓“精英政治”的特点。能干人的精神自觉,意味着他们不与民争利,反而愿意无私地去服务他人,托举他人,就像德成学校的张腾万校长。他不是党员,也不是人大政协委员,但他比共产党员还要共产党员,因为他在行菩萨道。所以张校长十分肯定地说:“真正的共产党员就是在行菩萨道。”

就如这位先生说的,所有人为的制度设计都是有局限的,用佛家的话来讲,“有为法”都是有漏的,而且会被聪明人利用。所以“无为法”才是根本。道器不二,有无相生,故“立志”之后,要“勤学”,这个“学”要紧贴生命,紧贴生活实际,实事求是,理事不二。而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同学诸君而言,要想成为群众的领头羊(未必入仕,像张腾万校长这样就很棒)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结合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思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才能不断拓展自我意识,逐渐进入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状态。

“立志”、“勤学”之后,就懂得了“改过”,就会时时生惭愧心,而在这条不断自我完善(修身)的道路上,需要有同修道友,相互“责善”,否则也很容易陷入“法执”,一头扎进某门某派某个小圈子,很危险。

在此,我再郑重提醒一下:参与了“吃水喝饭”修行团体的朋友,一定要止步,否则害人害己,会让你的家庭不得安宁。

以上对阳明“四事规”【注:原名为《教条示龙场诸生》,是阳明在贵州龙场为学生立下的训诫,即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共八个字】的进一步阐述,不是什么新理论,仅供大家参考。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今天站桩,感觉自己更能静下来了,并且浑身发热、出汗,且能站更长时间了。

下午学了一种新乐器:笙。笙,外表奇特、美观,吹起来别有玄机。它的内部还有几个孔。非常练气,像吹气球一样。

◎今天秋分,但在南方,四季常青的,依然绿意葱葱,感觉不到秋意;而此时的冀州,已经秋意满满,处处皆秋凉。

今天雨一阵一阵的,下一会停一会,还时不时地刮大风,台风“桦加沙”来了,将要在闽粤省界沿海处登陆。三天前,即9月20日,在正定国际机场登机口前,看机场电视上的天气预报报道称:19日至28日,福建会有强降雨。天呐,28日正是孔子诞辰日,那天下雨,那该怎么办?

不过我们还是从容乐课,排练不管刮风下雨,我们会庄重举行这场祭祀这场祭祀一定会圆满成功

◎早上和下午我们都站了桩,虽然早上站的时间比较短,但感受却是最深的。站桩要全神贯注。上午我做到了,下午我没做到。上午我感受到有气在周身包裹,劳宫穴有气在运转。站完后,我的手很干燥,很热,抚摸着我的脸,好舒服!

主课,是我上过最清醒的一节主课,因为听明白了,接下来就是行动了。要为自己而活,一切都要靠自己,学会独立自主正是我需要学习的。

集贤鼓乐课上,我唱的比昨天要熟了许多,好开心呀!今天还学了乐器,我选了长笛,挺想选箫的,我家里有长笛,便就选了这个。今天韵曲时,由学长们带我们练,他们配合得好厉害呀!打起来帅气极了!一下子就有了韵曲的感觉,果真还得配着乐曲才有感呀!

今天下午突然说要唱侗歌,以为好久不练会很不和谐,结果很完美,对祭礼上唱的侗歌有了点信心,因为大家稳,我也就稳了。

在读《中庸》时,有句话很有感触,下午做值日,干得比平常都要干净踏实。这让我想起了主课上老师讲的话:“只有踏实才能向上走,来这儿是教你‘慢’,这并不是指教你如何变傻,而是告诉你不要耍小聪明。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今早发现一件神奇的事。

开合桩时,手中会有小股气流游走,双手相合时还会有微小阻力,暖暖的。收时将手放在小腹上,暖流传进身体,很舒服。

下午时而下大雨,半空起雾,衬得大山在雾中若隐若现,美极了。

◎早晨跟下午都站了桩,细细品味,站了一会,手指发热,闭上眼睛感受,自身融入于整个环境。暴雨狂风席卷进屋,感到自己身体随风摇曳,睁眼看到窗外的树木亦是如此,自己就会生出一种脚扎进土地里,从其中上来的感觉。左右摇摆,就是不倒,像是我也融进自然之中,与其他树木一样开花结果。一种我自怡然不动,任你肆意狂吹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感觉。

◎到这儿的第四天了,时间好快!每天早起开门见山,都会感叹:真的好美!下雨时,一切像幅水墨画;晴天时,又像色彩分明的油画,但回过神来,不就是现实的写照心灵的触动吗

(慧安、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