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生活节Day4 | 乐以亲和,化成天下

昨日上午的主题大会

昨日上午大课前,天和之声琴箫会馆赠送此次生活节每位学员一枚伏羲埙,虽然这枚可挂在脖子上的埙不大,却实在是珍贵的礼物。

靳振彪老师说,在远古时代,埙不只是乐器,更是一种礼器。这句话意味深长。礼、乐,从源头上来看,从来是不二的。到了后世儒家,却变成了“礼教杀人”,中国女性裹了一千年小脚,这个历史教训不得不引人深思。

主课对谈时,靳老师讲到所有的人为都是“不自然”的,而中国的古乐八音克谐,就是道法自然。这句话也很值得我们细细体会。教育、艺术、文化,都属于人为,都是人的后天意识在起作用,但它也应法自然之道,否则没有生命力。但是,从人类文明整体的角度而言,“自然”与“不自然”也是不对立的。只是人造物需效法天地造化,否则只是昙花一现。

可叹的是,多少西方哲学家、艺术家钻进了死胡同,尤其进入20世纪之后,许多哲学家、艺术家自杀。这些历史教训同样值得我们省思。

靳振彪老师的大课分享
埙曲合奏《曙光》
张田芳老师向延安市歌舞团演员赠送伏羲埙

最近,网上有一则大新闻:“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目前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对释永信出事,我一点都不奇怪。二十多年前,《中国青年》杂志社摄影师黑明找我出过一本书,是少林寺僧人的摄影集,封面就是释永信的全身照,这本书的书名是我取的,名为《寂寞喧嚣:我与少林的故事》【作者:黑明摄影、李阳泉撰文,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因这本书的缘故,与释永信见过一面,他住在西直门外的一家宾馆,见面时说自己上火了,正在服药。当时,我就有点感慨:一个出家人,心却如此不清净。

杜忠诰老师昨日赠我一本书,是他为《虚云和尚自述年谱》作的新点校本。杜老师在书末《点校感言》中有一段话,可供同学诸君参考:

虚云大师曾说,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双好眼睛,具有见事能分辨是非邪正的“金刚正眼”;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不论听到什么人说的什么话,一听就能知道他想的是什么的“顺风耳”;第三,要有一副无所不容受的“好肚皮”,才能广积博蓄以成其大。这三样,前两样是关键,大致可以用“择法眼”三个字来概括,而第三样“好肚皮”,则是学人修福修慧的基本条件。

能具备这三样好,修行就容易上路,且不会“上伪善知识的当”。目下举世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功利思想影响,且不说一般世俗,即便社会精英,乃至大学殿堂的学术中人,也都迷染甚深。所谓心病还得心药医,像大师《自述年谱》这样平和的上品法药,正是娑婆人间极佳的清凉剂与还魂香。

杜忠诰老师点校和题写书名的《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我们的生活节已经进入第四天,今晚八点,有延安市歌舞团带来的精彩演出——《永远的信天游》,敬请观赏。

另外,福建福鼎西昆德成学校张腾万校长带领团队,也来到生活节现场。这几日,张校长都会在桃源酒店中堂设茶席,请大家品茶聊天,也欢迎随时来交流。附上昨晚张校长在“文化夜市”开幕时的讲话:

踏上这片土地,朝圣之念自然而生,这应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同的血脉印记。中华文明历经沧桑,更于大变之世,巨浪狂潮下,风雨飘摇。时代需要有人来唤醒这古老的印记,共建共有之精神家园,“道安”应时而生。

很荣幸受黄老师团队邀请,从福建福鼎来到伏羲故里天水参加“第二届道安礼乐生活节”,学东方智慧,寻文明之源;现东方微笑,迎四海嘉宾。

尊老爱幼,是中国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是刻在中华文明里的基因传承。所以听到这次有两百多位长辈也参与活动,心中欢喜,便怀恭敬,供养每位长辈一人一份白茶,取名曰:五福临门。并免费提供文化节期间所有的日常茶饮,取名曰:流芳百世。是尽绵薄,助力道安,共兴礼乐。

取天上之水,泡福鼎白茶,润中华儿女。

愿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百世流芳,祖德之风,入百姓家。

昨天,第二届道安礼乐生活节夜市开集
丁亮老师和雅梅老师也来逛夜市啦
孙映柏老师也来了
青年互助营同学在蜡染
其乐融融的礼乐生活

附一.【少年夸父营日知录选编6则】

■ 01

主课靳老师带我们吹埙,主会场内响起了千年前的声音。琴箫会馆还给我们每人送了一支小陶哨,很喜欢。

下午,鼓乐课田社长带领我们从《石板头》唱到《石榴花》,说道:“鼓乐,鼓乐,击鼓鸣乐,鼓点与乐器的配合纵横交错,却不混乱,好极了。” 

■ 02

今天上午我们D班和C班上了林明进老师的作文课,要上一周。这是第三场,林明进老师讲了写作文的几个致命要点,使我这个对作文充满抵触的人打开了眼界,原来作文没有这么难,只是因为一些问题和一些心理压力造成作文没写好。我恍然大悟,原来不是作文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下午我们上了集贤鼓乐课,学了《石榴花》,我快要睡了,突然让李袆凡学长叫起来吟唱《石榴花》片段,这次又应验了田社长说的那句话,古代音乐能让人入睡,果然我又陶醉了。

田波老师的《集贤鼓乐》课

■ 03

今天一觉醒来天塌了,天旋地转,头痛欲裂,身边的舍友们都起来了,匆匆忙忙地走来走去。我慌忙爬起来,摸了一把额头,呀!滚热的。我又让朋友摸了摸,都觉得发烧了。老师过来了,摸了摸,又是交给我几包药,又是嘱咐再休息一下,不要去晨练。

几个舍友又是塞药,又是带早餐,又烧了热水,还嘘寒问暖。桌子上放着杯子,杯里装着小米粥,抱着杯子躲进被窝里,心也热乎乎的。大家都很关心,好像一家人一样。这让我倍感幸福温暖,像在自己家一样。我也越来越适应这里新的生活。

晨练可以补回来,但大课补不回来了。朋友说还有一个小时上大课,于是我下楼,却发现同学20分钟前已经走了!!我很着急,老师也在想办法,最终跳上车,出发了……

今天上大课时,给我们每个人都发了一只埙。老师上台吹另一只埙的时候,我真的感受到来自上万年前的伏羲的埙声,它在呼唤我们,它跨越历史,跨越时间,亘古不变,还是那样沧桑,那样悠扬。

感恩天和之声琴箫会馆赠送的伏羲埙

接下来是丁亮老师的课,这节课主题是恋爱。其实一提到恋爱,大家的脑海里想到的都是不太好的事情,但少年少女纯真的喜欢与好感其实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也是一种自然规律,平常心看待就好。其实喜欢做的事也是恋爱,无法去爱一个人也无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坏人是无法去爱上一个人的。因为坏人的身边事物都很坏,你怎样看待这个世界,世界就是怎样。你将看见的都是你自己想看见的。

这让我想起之前在书店看到的一本书《吸引力法则》,只不过这是心理学的理论。虽然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世界真的是自己心的显现。举个简单的心理学例子:一只笔放桌上,一只蚂蚁经过,会认为这是一座大山/障碍/……;一只小狗经过,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只香肠(食物/玩具……) ;但一个人经过,看到的就是一支笔。我们看到的,就是自己所了解的,是我们心灵的化现。

这又回到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日志上,我十分赞同人天生爱学习。但为什么人天生爱学习呢?对知识应是一种求知若渴的状态。但为什有那么多人讨厌学习呢?其实我之前也有自己的看法,至于我:不仅仅是因为热爱学习,也觉得学习能让我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世界很大,很精彩,世界正等待着与人交换秘密,太多未知与无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也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很愿意去触碰世界的边界,哪怕我触摸的只是冰山一角……

■ 04

青鹃山的生活平常又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四处都很热闹。中午听姥姥姥爷分享上午的学习,看着他们兴致勃勃,还说我们住的依山傍水,比皇帝还幸福,很高兴,几百个家庭在这里,过着舒坦的日子,一起学习,比任何夏令营、补习班更好,更美。

戏剧课如常进行着,进度很快,一切都是急速版,而快速的节奏又让我们没有犹豫的时间,更加熟练,坚定,也更自信了,发光并不是太阳的权力,我们也可以,在舞台上越来越自在。期待这部大家完成的作品。

■ 05

建立对“万物之大信”。

上午的大课是靳老师主讲,最后我们一起上台,用伏羲埙吹奏了《曙光》。因为一些谱已经记不清了,所以上台时还有一些不自信和心理波动;但当埙声一起,突然就受到了一丝鼓舞,仿佛有一种温暖的陪伴,马上心里就更自信了,这就是“伏羲古乐”吧,一直在给我们的内心一种“温暖的力量”,让我们勇敢地在正道上前行。

下午的鼓乐课十分感动,自己终于找到了吹笙的正确方法。其实,通过“呼”与“吸”,也能把那个“真情表达出来”,自己也更将心放在了当下。

同学们韵唱的声音,虽然时时有人会“跑调”,但是大家唱时都那么真切喜悦,自己心中突然也信心百倍,我们都非常棒,这样教下去一定能学会的。

晚上为生活节美食雅集开场,自己也参加了大锣鼓的开场,有好多曲目也好久没有练习了,打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错误,但是越打越放开、越自然了。“心”时时自信而又从容理性地在打,时时都要有一种这样的“心”,生活自然就真正美好。

前几日看到夸父营同学的状态,其实是有一些失落与急躁的怒气在里面的,心里是有一些不舒服的,但今天心里就更高兴与“放下”,有趣味地与营员生活和相处了。

相信每一个孩子,自己才会越带越“看开”,也会越带越好! 

■ 06

拂晓,队伍便出发徒步,组内分好了工,其中两位夸父班同学压队,我则当上了领队。虽说只有短短八公里,但带上这么一只混合部队心中还是有些压力。不同于千里徒步,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中间的那个“度”并不好把握。好多次稍微提了点速,队伍就有人拉开四五个身位。通过调整呼吸,逐渐找到了徒步的状态,前面一组的距离越来越近,我则带领我们组不紧不慢尾随在后。正如林明进老师所说: 找到适合自己的游戏规则,便不难了。

正转头察视队伍,再回头,母亲也在徒步,迎面走来,擦肩而过,仅对上了一个眼神,尽管没看很清楚,也没看很懂,但几乎落泪,也许有欣慰,也许在责备还没换一条裤子吧。又想到母亲那句说过无数次的话,“无论你想干什么,妈妈都支持你”,又是鼻头一酸。回想起以前的作为,愧对于父母长辈、列祖列宗,没能做好一个后辈的责任,同时感恩能被引导走上正轨。

这学期以来,皆在尽心尽力学习,越往前走,越体会到“敬畏”“感恩”二词,重拾作为炎黄子孙的天理良心。

徒步日志里的一句话:何其有幸!生在中国!何其有幸!此生做一个觉悟的中国人!

感恩!

日日新,活出每一天的郑重

附二.【成人研习营同学日知录选编12则】

今天课上,田波老师给我们分享了笙这一特别的乐器,提到了其一特点“和”,应和前天田社长问的关于中国礼乐,用一个字描述,就是“和”。想到早上主课靳老师分享的关于东方乐器和西方乐器的区别,他说东方的乐器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个性的,保有着自己,而西方的乐器追求共性的。这一点满让我新奇的,印象中西方人更多的是个性彰显的,反倒在中国我们个性是没那么强调的,更多的是强调共性,共有的天性,人性。而在“乐”上面却恰恰相反。有一点好玩。

从草原回归城镇中的生活,这些天我也已经逐渐适应。今天课上接触了新的内容,昨天画竹子,今天画兰花。

第一节课的时候冯钟云老师讲希望我们放松,不要不敢画,画错了是毫无危险的。我觉得很对,人在紧张压迫的环境下无法发挥灵感创作。所以在后面所有动笔画画的时候,我都是以自信的态度下笔,纸笔会回馈意外惊喜。今天的兰花画起来不如前几天的竹子随心所欲,我明白不能沉浸在不适里,所以放下毛笔拿起钢笔——笔墨画累了就换成硬笔写生,保持自己对画画的信心和新鲜感。

写生蔬菜的时候收获有很多,当我试着去模仿植物生命时的状态,我的画面也被赋予了生命力。

剑道课程进行三天了,三天的时间触动很多,从破冰介绍到授剑仪式到剑法练习,有欣喜有感动有坚定。当道长将剑双手递到我的手上时,双手竟有一丝丝的颤抖,不是紧张是激动,神圣感与恭敬油然而生。昨天“力劈华山”一路“劈下去”,几次想要放弃,扭头看到学友那坚定的眼神,高下立判,咬着牙也要坚持走下去,尤其看到几位小朋友,他们坚定的眼神,沉稳的步伐让我甚是感动,“信”在那一刻具像化了。这也是共学的意义吧!这两天还有一个小插曲,母亲在孝亲营,刚来旅途劳顿有些上火,嗓子疼,她问了一位这里的工作人员在哪里买药,没想到工作人员二话不说安排帮她买了送来,也没有要钱就走了……还有其他一下所见让她也很是触动,尤其是大家的生命状态,母亲昨天和我说:这真的是回到毛主席时代啦!

今天是江华老师戏剧課的第三天了,在这三天当中慢慢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从最开始的紧张不安,不敢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到现在能够非常自信地在舞台上表达自己,更加自信地表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

在这个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周围人的帮助和支持。非常想感谢老师,还有搭挡安明俊(戏剧中角色),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慢慢地能够走出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恐惧。

通过这几次的排练,让我慢慢地感受到一个真正好的演出,不能只靠一个人,而是要靠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与付出,而自己也要为这部戏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同时,也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和感受到英歌的独特魅力。

在这三天的排练当中,我更加相信自己一定能演好,无论在这个过程当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江华老师的戏剧工作坊

今天的戏剧课相当紧凑、高效,有些马不停蹄的感觉。

课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记忆和表达台词的练习方法。江华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特别的建议,并让部分学员反复做了练习,体会很深。方法是,先慢慢说,三倍速、六倍速、九倍速。慢慢说了以后,再快快说,快快说了以后,再慢慢说,如此,自由进退。当快和慢都练到极致的时候,上舞台就可以从容地以合适的语速来把握、表达我们的台词。中午我用这个方法练习了一下,果然可以让我对台词记得更熟,把握得更到位。下午的排练,确实感觉顺畅了很多。期待之后我可以继续努力,让台词长在我身上。

第二个部分,是上午英歌舞的练习。英歌舞比昨天还要累,一上来就伴随鼓点连续打了很久很久,复习昨天学习的动作。虽然很累,但确实是让昨天学到的内容更扎实了。我也很感谢几位学过英歌舞的夸父班同学给我指导一些细节,她们很有耐心,指导得很细致,让我受益很大。英歌舞老师们也给我做了一些单独的辅导,让我对一些要领,比如说手要举高,如何能打出更好看的槌花等等帮助很大。更重要的是,两位老师都说我和第一天相比,进步很大,真是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今天我们还新学了一套七星槌的动作,挺新颖的,有些战舞的感觉了。虽然我掌握得还很不熟,但是我觉得自己能学下来就是很大的成功了。今天上午课程结束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写一个词,作为对今天的概括。我写的是“进步”,基本荡除了前两天学习英歌舞时,因手腕不够灵活导致基础动作总是不顺而升起的挫败感,内心慢慢立起了信心。

第三个部分,是角色人物关系的真实感。今天下午在排练第二幕时,我感觉与剧中的妻子和女儿更加熟络和亲昵,更像一家人了。我记得这是江华老师在第一天上课就提到的角色间的亲近感,其实这也是人物真实感的基础。这一点我蛮上心的,这两天我也有意厚着脸皮去推动自己和“妻女”的关系往更“近乎”的方向发展,看来效果不错。

还有很多想说,留到明天吧。

钟鹰扬老师在课堂里,和同学互动,演示“水”的状态,当我们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就能化解压在我们身上的力,我们自己就不会被伤害。而生活中,我们能保持“中正”态度,会转化,所有的病痛,烦恼,不开心都可以被和谐。

那作为好的医生是能用实惠的方式让病人的身、心恢复到平衡的状态,以达到健康。而我们自己需要做的,便是每天做功夫。 

那作为一名好的老师呢?我想是不是就如老师所说“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活出自己的光,再用自己的这光去照耀学生,有多少光就照亮多少学生,用生命状态去影响学生。 

钟老师在课堂中也提到,无论孩子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这点我特别特别特别特别赞同,因为任教的这几年里,在观察在思考,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学校环境,孩子的表现不一样是为什么。再了解孩子们的家庭生长环境,父母自己的状态,发现当父母焦虑,对生活没有了那份热爱,孩子在学业上和行为表现上稍微欠缺。若父母做好自己的事,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热爱生活,在这样的父母的滋养下,孩子的状态一定也更好。《乡下的奶奶》里也有提到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所以好好做功夫,未来成为能滋养孩子的母亲。

看到昨晚大家在群里讨论,心里很感动,我们的老师要是都能这样好学,体悟,实践,我们的孩子就都有福了。

林明进老师昨天说,把文化的种子带回家;我应该留在大陆,多教几个学生,把道传下去。课后会把PPT分享给大家,不会自己留着。他和大家介绍和推荐书,也只是想立品不要因为出这个书而亏钱,不为名利。

其实,能让人真正敬服的只有德行,不是权势。就像大风来吹,人会把帽子捂紧,而阳光温柔地照耀,人就自然地摘下了帽子。

步进老师提出的许多理解角度,我从来没想过,但仔细一琢磨,还真的是合情又合理!

妙,被固有认知固化了的我的大脑啊,就这样被唤醒了!

另外,老师想到河洛雅言的读音去读《诗经》,我真是太兴奋了。《诗经》是最好懂,又最难读的,韵脚一直让我琢磨不透,感觉自己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王维的故事,让我有了很多新的领悟。以往每次读到,安史之乱期间王维的行为,我心里难免会升起一种“这么怕死吗”的情绪,导致读王维后期的许多作品,都觉得是“无奈又故作不在意”,带了一层滤镜的。今天老师提到,“士”的担当,才理解了他的为难,一死了之,一了百了,有时候真的是意气用事。“勇士”好做,凡人难当,就是这个道理吧。

最后,我深深被老师身上的生命力所折服,如果我离开了迫使我学习的环境,我可能早就躺平了。成长起来,又不苛责他人,这更是很难。

对每个生命此刻的状态都有一种慈悲的爱和怜悯,这是我从老师身上读到的了不起的能量,感恩相遇,还好,对我的生命来说,还不算太晚!

今天,李步进老师继续昨天的“天授、神喻、师心”的文明发展脉络,从上古神话伏羲、女娲的故事到夸父追日,再到共工祝融,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细细地和神话在一起”。在李步进老师的解读下,这些神话故事,完全不是我们普遍了解的那般粗糙和费解,完全都在情理之中。老师从这里理出文明的进展(并隐含音乐的发展)真是太有意思了!然后从伏羲一路讲到文王,河图洛书这样我以前认为的天书,居然也顺理成章地被梳理进了进程里,好像也是可以被理解的语言。

然后,课程终于好像一点点进入“音乐主题”了——为何“河洛雅言”是天地之音华夏正声?诗经里的音韵系统原来和我们现在用的普通话系统是不一样的!“韵”这个东西,本是诗歌和音乐里极其重要的。怎能不通?又如何能进入诗歌和音乐之本美?然后由音韵为抓手,在今天下午终于进入了《阳关三叠》的介绍。结果一介绍就是精彩纷呈的两小时,信息量实在太大了!感觉以前演唱作品实在太“鲁莽”了。若你连诗歌的立意都不清楚,又如何能传达诗情呢?夹杂太多自己个人的东西,又有多大意思呢?

感慨一位讲音乐和古琴的老师,要把音乐的来龙去脉讲清楚,真的需要渊博的知识。老师好像什么经典都读过,且是细细读过,且都是互证互关的,老师还有很多自己的有趣设想,实在也是合情合理!于是就这样,音乐,终于不再轻飘飘地只供人娱乐,宣泄情绪,而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需品,必经之路,甚至终凝聚成人类文明的璀璨明珠!

这一路被李步进老师梳理得酣畅得很啊,仅两日就已经解决了我说不出来却氤氲在心里的很多问题。甚至一些我没意识到的阻塞,都被打通了。这样的课真的可称之为贵生、养生、利生啊!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听到李步进老师的课!(另:老师课上的知识量实在太大,感觉很多信息都没被我抓住。感觉自己知道的太少,活得太粗糙。加油吧!)

昨天早上醒来,第一时刻一个念头出来,步进老师这些打破我认知的内容都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学习完两周回去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最好能推荐几本书!课间跟老师提出这个问题,老师说慢慢来,从一个点去深入。可是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是不是有书推荐我们看?老师笑了笑。

今天早上醒来第一时刻的念头,我现在的固有思维模式是向老师要一个答案,他直接跟你说你可以看什么书?可是老师在课上明明给了你方法:探寻——叩问——印证。是需要自己去从自己的点出发,去探寻,去叩问,去印证。这一刻我豁然开朗,老师是在引导我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哇,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是否能跳出自己的固有模式,老师的点化你是否能接到?妙哉!

每天的课程内容信息量非常大,坐在床上回顾,我第一时刻抓到的点是什么?含而不坠。老师说这个词的时候我盯着他的眼睛看了很久,我突然感觉他的眼睛跟早上大课西秦腔的脸谱眼睛的精气神是一样的。老师也讲到戏曲演员表演时含而不坠的状态,我有些感动,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体会含而不坠的状态。这不就是我们学声乐时给学生讲的要保持高位置,要丹田深气息,要这要那一大堆的规则要求,我们的文化用四个字就可以把整个歌唱状态描述的特别清晰。更重要的是含而不坠还有气韵的状态,而不只是声乐技巧里真实的你要吸多少气。文化自信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浸润到我们的身体感受里,我如何更好地把不同文化的精髓融合化用,给到了我很多教学和自己学习的启发!

几位同学在群里分享了他们的收获,我读着这些文字,补充了很多我没有抓取到的内容,心里很激动,这就是共学分享的力量啊,大家学习背景不同,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学—受—化—用,可以给到其他同学一些补充和启发,感受到这个场能量满满!

今日是游学的第三天,上午我们组前往大地湾遗址博物馆,一睹了千年彩陶的风采,那些彩陶没有文字,却藏着比文字更深厚的道。王林海老师说“象”特别重要,在老祖宗还没有文字的时代,就是依靠图像、声音这些“象”来传递意思。大地湾彩陶的形、线条与图案,实际上都在诉说着气的动静,这听似玄乎,实则是让我们接上老祖宗的那股劲儿。如今,我们过度依赖文字,反而遗忘了眼睛看、耳朵听所能直接感受到的东西。我们常把老祖宗的时代称作“原始”,却未曾意识到那才是“真人时代”,老祖宗在简陋的条件下,用泥土捏出圆润的陶器,绘上流畅的图案,那份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比我们坐拥丰富物质,却常常活得粗糙敷衍,是我们弄丢了对生命本真的信任。

拍摄于大地湾遗址博物馆

下午,坐在秦安的文庙前,聆听着老师分享,当千年古柏的影子洒落在身上,内心也仿佛被慢慢打开。王林海老师让大家尽量盘腿而坐,他说:“能盘腿坐,就和传统文化有点连接了”,原来传统从不是书本里的字,而是藏在身体的感知里。中国文化的根早在伏羲时代就扎稳了,“一画开天”定了天地的位,当老师提到头顶牌匾上的“中和位育”时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教育要保护儿童先天生命力,回归文化本源,可以通过书道等艺术法门接续文脉,守护先天本性,书道是“文中之武”,提笔不是练技巧,是练心——站着写字如站桩,还要练气,写出“骨肉精血气神”来,这可不是随便看看视频就能学会的,现在好多人写字写出颈椎病,那肯定是方法不对,那些被我们当成“艺术”的书法,本是载道的船,能把伏羲、孔子的智慧,顺着笔传到今天,可现在,它成了展厅里的摆设,成了评奖的工具,多可惜。

王林海老师告诉我们:“游学是游心。”看着彩陶上的纹路,仿佛能触摸到先民捏土时的温度,想着书道里“骨肉精血气神”的线条,忽然明白了点什么是“身心合一”。我们不必做给别人看,不必困在他人的评价里,像孩子一样真实地活,让心回到本位,这或许就是“后天返先天”的真意。

乘物游心–王林海老师在泰安文庙前分享

未和林海老师见面之前,通过辛庄师范挂的老师的一些书画、琴房所见老师的插花作品与老师有过一些神交。学生不才,不是专业艺术鉴赏家,所看的艺术作品也非常有限。但自知还保留着一些自己的天性,我被老师作品里的生机和绚烂深深打动。心里也想着希望某天可以面见老师,果然作品即人,百闻不如一见,老师亦如我所想之真人。

也非常幸运在自己按下所谓“事业”暂停键的当下,在林海老师的接引之下在天水在中华文明创世者伏羲氏的故乡接续上祖宗的文脉,真正走上回家之路,不再是无根飘泊的灵魂,沉寂的中华血脉在身心里苏醒。

几日游学:伏羲庙的千年古柏,卦台山的黄土高墙,麦积山绵延一千六百年的佛像微笑,大地湾八千年前的村落以及文庙前古柏作华盖,孔子圣像在后的讲学和小参,无一不殊胜,无一不让自己以身为华夏子孙而自信和荣耀。

深深感动于先辈们在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上生生世世一代又一代地创生。感谢所有缘份。

赞万物之化育,与天地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