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深入历史,是心灵转化的良方!

学习日志2025年7月6日星期日

临近期末,梳理总结过去一个学年的实践经验,同时对下一步工作的部署、拓展进行调查研究,心情很舒畅。在海边,我喜欢观察海浪,看着海潮一波一波,层层递进,奔涌不止,这幅图景特别令人感动!

这几天的东山岛特别热闹,《寻找中国帆》项目的第二期接近尾声,贝壳老师邀请孩子们的家长到东山岛参加结营展示,并当面交流;慧安老师带着夸父班的几位同学及其父母,也去现场观摩,探讨下一步学习的可能性。冯刚、昕炜老师也专程去配合拍摄和记录。

慧安老师整理的孩子文字有:

今天是极为丰富的一天!

早上我们在净山名院用本地独有的方式,为天后妈祖举行了一场简单而又隆重的祭祀,过程中天上的太阳也一直被云朵挡住,结束时一放鞭炮,那大太阳才露出灿烂光辉,特别吉祥。

下午,跟着《寻找中国帆》二期的同学,坐上帆船,由学长们亲自驾驶,顶着很大的风浪,在东山的海湾里体验了一把。不远些就是满天乌云,浪一层比一层高,打在船身上,震得船头上下摆动,身后是清澈发蓝的海水。带给人一种极不真实的感觉。因为天气因素,所以还没开出多久船就回港了,大家一起把帆船拉回岸上后,就坐在一起,进行今日的总结。篷子外的雨哗啦啦地下着,篷子里学长们一个个分享出今日的所感和不足。赞叹,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也可以变得和他们一样,独立起来呢?

刘森老师常提醒我,应当将你们的工作及时总结,如何去面对问题和困难,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而不是走完了就完了;随时总结,思想上不断提升,这很重要!——很惭愧!尽管每日梳理孩子们的《日知录》,自己也随时写点心得,但不系统,总觉得随缘而生就好,不想那么郑重其事地做所谓的战略思考。但这几天思考“鲁艺”的历史,与老一辈革命家、艺术家、教育家的子女,近距离接触,面对当前文艺工作和教育工作的普遍困境,觉得是应该深入思考,总结几条工作原则,供同学们、同事们参考。

首先,我们身处的中国发展的这个历史阶段,到了一个关键期,官方有一个形象的表达——“改革的深水区”。其实,从晚清“洋务运动”开始,我们是十年大变,一直在不断“改革”。从晚清政府,到北洋军阀,到国民党政府、共产党的新政权;从瑞金到延安,从建国前到建国后,从邓小平主持的改革开放,到当前政治、经济等各项工作的调整,我们一直在不断试错中前行。如果缺乏长远的历史眼光,很容易被眼花缭乱的社会现象干扰,对未来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缺乏信心。

近几年,“经济下行”,许多人都觉得工作比以前难干了,无论体制内的朋友,还是体制外的朋友——这是因为大家常常陷入一种思维惯性,顺风顺水,感觉很愉快,很舒适,风向转了,遇见新的困难了,就不适应,容易悲观。用刘老这样“大时代”走过来的长者的话来说,就是:“还不成熟,不懂得生活,不懂得历史发展的规律。”

刘老看似普通的这么一句话,其实十分深刻。如果我们要借鉴当年“抗大”和“鲁艺”的经验,用最朴素的方法,去帮助青少年心灵转化,就是要将他们放在真实的生活当中去历练,《寻找中国帆》是一种做法,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办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去航海,去造船,很酷,很吸引人,但是也很烧钱,未必适合所有的家庭。去徒步,去种地,去冀州中学苦读,很枯燥,未必孩子们个个心甘情愿。因此,教育是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韦华校长让我思考,除了东山岛基地的做法,像修立书院、像德成学校等“大美同行单位”该如何协助,更好地配合。——其实,除了青少年,还有奉元班的成人同学,恰恰可以充分利用我们在各地的实践基地,找到各自适合的生活场域,过一种不同的学习、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报名上课。

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尤其在今天,大家被专业主义、应试教育、流水线生产的刻板模式困住的时候,恰恰可以来一次“大解放”:让孩子休学半年、一年,会耽误什么吗?工作不好做了,不妨停下来,早点“退休”,过一种别样的生活,让自己重新活一回,这不是很棒的尝试么?

我们要做鼓舞大众的文艺,要做服务大众的教育——而这个“大众”不是整齐划一的标准活法,而是无数“小众”的联合,大家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一种活泼、流动、充满热情的新局面,就会在全国各地展开。我们需要各种“基地”,也需要“大串联”。

昨天上午,拜访了电影导演凌子风(1917-1999)的女儿凌丽阿姨,并邀请下周她来玉泽园住几天;下午,拜访了音乐教育家向隅(1912-1968)、唐荣枚(1918-2014)夫妇的儿子向延生老师,向老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专门研究中国近代音乐史(1840-1949)。向老师已经八十七岁高龄了,但是思维清晰,十分豁达,他知道我们想开办“道安青少年文艺社”短期训练营,帮助那些热爱文艺、对艺术有追求,或者暂时找不到精神出口,失学、迷惘的孩子,特别高兴,专门为我们题字:

道安 延安 一脉相承!

的确,我们就是这样想的,也正是要这样去做。“奉元立大始,延安又道安”,这正是“道安礼乐大学”坚定的发展方向!

感恩各位先生的鼓励和提携!感恩无数前辈的精神感召!我们也一定会带着孩子们,走进这个不断在行进、不断在壮大的“革命队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昨晚观影《蓝风筝》,感触良多。“风筝”似乎在象征一个人的命运,始终都被一根无形的线牵着,身不由己。电影聚集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更能让人对这场运动给人们带来的冲击感同身受。过去议论“文革”的时候,同情更多地被给予被打倒的“反革命”、“右派分子”。但以“施暴者”面目登上舞台的红卫兵、红小兵们,同样可怜!不仅因为青春年华的荒废,更因为这样的狂热的偏态,深深改变了他们生命的轨迹。或是在愧疚、悔恨中度过余生,或是始终对社会抱着一种惯性的仇恨。历史是灰色的,这其中没有非黑即白的对与错,而是无数个体生命的纠缠。祖祖辈辈的苦难积成的共业,在“我”身上如此真实。就像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仇恨在一代又一代生命的接续中不断地积累,剪不断,理还乱。唯有超拔,回到文明够大的开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五四运动的遗续。“五四”的前辈们,他们的热情如同河水一般,在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肩背上的三座大山。然而这批青年多数对此是缺乏自觉的,故而在斗争结束转向建设的时期,洪水泛滥了。诚如钱穆先生所言,一种文化过于强调“冲突”“矛盾”,一定不是可长可久的。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意识的钟摆,仿佛又从文革时期集体发烧,摆动到现在普遍的颓废、躺平,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皆非正命!如今方兴未艾的灵性教育,虽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也不是究竟法门。当年毛泽东就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有过论述,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跳脱集体意识的周期律。像丁亮老师说的:“出去了,再回来”,回到错综复杂的意识背后的“无意识”,回到生命本来那份澄明朗朗,天清地宁,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朝会,雷蒙老师带的课,在观看完一个又一个的西方美术及中国近现代美术后,我们再折回到国画的画作,内心的那些压郁之气顿感消散在九霄云外。了了几笔,详略恰好。透过画更是有豪壮之感。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文艺向来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作之物都对观者和社会有深远的影响。为什么在革命、改革期间,别人都在闹革命,却仍有那么几位老先生做着这些对革命“无益的”事?这是一分诚恳的坚守,守住多少年来,我们祖辈的那么凝聚而有力的力量。因此,在现在这个散乱的时代中,我们更应该回到古画,接续这份力量,对得起祖辈,更对得起自己生于这个时代,祝福圆满!感恩先辈的付出!

◎今天上午书道课,不仅上溯了中华文明的心性历程,同时从四大文明古国的源头开始,到今天文明发展的历程。

百年以来,“古老的中国承接了四大文明古国的特质,同时也承接了其共业。”特别是从文艺复兴以来神、人的二分造成了西方信仰的坍塌,我们全盘西化,涤尽自身的僵化,亦承接了“两希文明”的这份业力。

“时”到了,面对大变局,中国人古今一贯,没有变的,要自觉,要接续,才能承上启下,从这里出发,才可以给世界一个新的整合的方案。

各尽其性,拨乱反正。

◎时间飞逝,完成了一幅作品,比较满意,浑厚,有力,饱满。

晚上,和同学们练习南音,产生了共鸣。与古人的性情相结合,吹出来的音符被灌进了生命,独立却又互相关联,那么和谐自然,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又细腻无比,大美其美!

(啟源、慧安、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