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娇!

学习日志2025年8月23日星期六



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

——【明】徐霞客《黔游日记》

昨天一早五点二十,乘出租车去成都天府机场,到了机场,没想到人那么多,一点不亚于北京大兴机场和首都机场的繁忙景象。十分感慨!想起明末清初之际的四川人口由于受战乱和灾害骤减,“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不禁唏嘘!

再想想此刻俄乌战场上的炮火,以色列军队对巴勒斯坦人的屠杀,更感到和平之可贵,天下文明之重要。于是,排队等待安检的时候,拟偈子一首。以《天人观》为题,具体如下:

滚滚尘世人,百年一回轮。

战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投胎为哪般?只为破无明。

后天返先天,凡夫菩萨行。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航程,飞机降落贵州兴义,见满目青峰,美不胜收,由衷地感叹:真是大好河山!有幸此生投胎中土,见证并参与一个饱经苦难又充满活力的伟大国家的发展,无比感恩!

将林明进老师在万峰林附近民宿安顿好,我和瑞芳,陪同韦华校长一行去鲁屯古镇等地考察,探讨明年第三届“礼乐生活节”在此地举办的可能性。晚上,在笔山教育院,听林明进老师的第八场讲座。讲座现场,老老少少近百人,十分认真好学,令人感动!于是回到民宿,请林老师、韦华校长谈谈各自感受,有关各地学习的风气以及所谓“国学”的处境。

林明进老师来大陆讲学前前后后有七百余场,对大陆的情况是熟悉的;同时,作为台湾的“作文教父”,他一直在关注大陆高考作文满分答卷的水准。他的真实感受是,从高中生作文水平来看,在过去十几年里,大陆高中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下滑得很厉害。

王韦华校长作为资深的教育专家,在珠海乃至广东地区,尝试支持体制内教师的素养提升,将传统文化引进中小学校园,做了大量工作,也感觉到困难重重。

透过这些现象,我们的确要仔细研究一下“为什么”,以及“如何做”。

从这一路林明进老师的八场讲座现场,以及与各地朋友交流的情况来看,好学者、有向道之心者各地都有,像兴义这样的四线城市学习风气甚至更浓,只是长期受知识教育体系和科学思维的影响,人们在“学习”这件事上(包括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误区。简单概括,有如下三点:

首先,人们习惯于追求“新知”,满足于不断掌握新概念、新理论,觉得知道的越多,越有智慧。孰不知,“新知”是层出不穷的,以有限的精力去追求无限的未知,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其次,现代人受历史进步主义观念的影响,总觉得文明是不断进步的,古人的智慧有限,他们留在书本上的只言片语,很难对今人有切实的指导。虽然觉得传统文化也很重要,但只是稍微了解一下,知道有这么回事就放过了,还是习惯于听新的见解,新的观点,而不喜欢“老生常谈”。

最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注重头脑的学习,生活实践力、社会实践力远远不够。我们“意根”的运用常常陷入逻辑假设的思考,处于类似机器人的理性思维的空转,而没有温度,没有眼耳鼻舌身前面五根的觉受,身心严重分裂,更别谈“天人贯通”了。

以上这三种思维习惯的改变,自我意识的转化,十分重要!如果对此缺乏足够的觉察,学再多知识,哪怕能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也无济于事,不可能通古今之变。呜呼!不仅想起阳明先生《拔本塞源论》中对读书人的种种描述,以及他生前的无奈感:

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漬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观。于是乎有训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侈之以为丽:若是者,纷纷籍籍,群起角立于天下,又不知其几家,万径千蹊,莫知所适。

世之学者如入百戏之场,欢谑跳踉、骋奇斗巧、献笑争妍者,四面而竞出,前瞻后盼,应接不遑,而耳目眩瞽,精神恍惑,日夜遨游淹息其间,如病狂丧心之人,莫自知其家业之所归:时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而终身从事于无用之虚文,莫自知其所谓。间有觉其空疏谬妄、支离牵滞,而卓然自奋,欲以见诸行事之实者,极其所抵,亦不过为富强功利、五霸之事业而止。圣人之学日远日晦,而功利之习愈趋愈下。其间虽尝瞽惑于佛、老,而佛、老之说卒亦未能有以胜其功利之心;虽又尝折衷于群儒,而群儒之论终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见。

古人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其实,这句话是不透彻的,有志者一定要向阳明先生学习,直接叩问圣门,不得千年圣学的那一点真骨血,就永不放弃。德者,得也,就是天道在人心上的那一点默契呼应。日日有体会,时时有心得,学以聚之,就逐渐养成“大慧命”。这件事不难的呀!无非是把“本末”的关系颠倒过来,既然众人南辕北辙,舍近求远,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走简易之道。

阳明在《拔本塞源论》开篇写道: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

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其教之大端,则尧、舜、禹之相授受,所谓“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而其节目,则舜之命契,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

盖其圣心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手持,足行,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盖其元气充周,血脉条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此圣人之学所以至易至简,易知易从,学易能而才易成者,正以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

同学诸君,对以上文字应反复咀嚼,对“接续圣学,道贯古今”生起大信心,方有大成就!

幸哉!幸哉!人生难得,好自为之!惟有祝福!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今天一早冒着大雨去了图书馆,一整天都在馆内,下午又一本书读完,出去寻找下一本书,在每个书架间寻找喜欢的书是我的乐趣,这时,闻到了一股恶臭,才发现一位乞丐正在看书,在旁边的架子上,放着大量的、散发出异味的袋子,老乞丐看得津津有味,丝毫就没有觉察到我的存在!

心中忽生起烦恶,觉得这种人图书馆也让进?但这时,乞丐忽的抬起头,冲我露出了一个微笑,心中一下子就明白了,人人皆平等,乞丐也是人,也有看书的权利,我应时时觉察自己,不应有分别心,惟有这样,才是普天大同!

◎上午,参阅了今天的学习日志,对“慧命”的源头,十分有感。

我们每个人在刚刚到来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是天线宝宝,那么天真无邪!而随着你我的渐渐长大,心头的慧命与头上的“天”线,也渐渐褪去,与慧命的源头失联了,这就是现在的我们。所以,我们要找回自己的那份圣洁、那份天真,重新接天线、续祖德。

破除一切迷信,重建天人生活。

◎早上起来敲钟的时候,看见晨光透过树叶,影子投在地上,光影婆娑,非常美。敲一下钟就有鸡鸣和两三声,不知为何,心里就生起一股莫名的幸福感。

吃完早饭后跟汪伯一块拔草,先草草拔了一遍,问汪伯还有哪里要拔,结果汪伯说拔草就得把地面上所有的绿色都清的一点不留,于是才真正安下心来,一棵一棵的把每一根草都连根拔起来。太阳晒在背上,汗水顺着衣服往下流,拔完草一身轻松。看着汪伯做事,真是自愧不如,“嗜欲浅者天机深”,其实老百姓自己本来多么笃实、多么安住啊,“百姓日用而不知”,虽然不知但用得上,读书人反倒是知道的不一定用得出来,真是奇妙。现在想来,“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多么幸福的生活啊,接天接地。

真是不行就无所得,学习的乐趣就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论语》中的“无倦”啊。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