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进老师 | 一辈子做学生——《论语接着讲》导读之1

弘扬夏学,做中国之人!

文字整理 | 中霖

【选编说明】

为了帮助同学诸君面对这五大卷的《论语接着讲》,减少畏难情绪,故选编此导读文本。具体做法是:

(一)从《论语二十篇》的每篇第一章的内容中节选,形成二十篇短文,让大家粗略感受一下,作者对《论语》的解读不仅不深奥,而且是切实可行的,容易令人生起信心;

(二)对文中个别表达进行了修润,避免读者因对后世儒家的成见,造成的阅读障碍;同时加了编者点评。

(三)标题为编者所加,用的都是林明进老师的原话,通俗易懂,可亲可近。

【目录】

第一篇 要学“活学问”和“真功夫”

第二篇 近者悦,远者来

第三篇 名不正,礼乐不兴

第四篇 选择是一门大学问

(待续)

【正文】

第一篇  要学“活学问”和“真功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重点是两个字,即“学”与“时”。孔子学时、时习,都以“道”为大核心。

因为《论语》不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进行编纂,可以推想而知编纂《论语》的孔门弟子们把这一章安排在第一章,自然有它的用意,我们可以把它视为晚年极为关键的讲话;严肃一点说,这一章当成是孔子对弟子门生重要的讲话,泛论“时”的重要,揭示《易经·乾卦·文言传》圣人“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的意涵。肯定“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时学”奥旨,或者我喜欢说的“《论语》一字一义悟天下”,这样才有价值,这样才读得出这本书的大智慧。

学习“时”——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的英睿,学君子而时中的智慧。学习在“学道”基础下,能够抓住时代的脉动,因时而学,传承而不失日新的契机,学时→知时→识时→乘时,不断精进,不懈怠不中辍,积渐有功,自然而然必有所得,故悦自心中生。“因时而学”,是活学问;“因时而习”,是真功夫。【评:因为是生命之学,故一定是因“时”而学的,“时学”,即“实学”,其态度是实事求是,而非刻舟求剑。若脱离生命感受,脱离历史背景,只追求所谓客观的知识,就是削足适履了,就容易学呆、学得刻板。】

孔子自述为学的历程,第一步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从他十五岁的成童开始,就“志于学”。【评:这是了不起的大事。少年养志,少年立志,这个“志”不只是树立一个世间的奋斗目标,而是“志于道”。故“养志”,需养“道心”。“嗜欲深者天机浅”,故“涵养天机”,潜龙勿用,有志者需将眼光放长远些。孔子可学,首先从“立志”二字入手。】

学什么?学大!因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中国人强调法天、则天,《论语·泰伯第八19》孔子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天无所不包、地无所不容,学天学地学自然,就在学其包容,所以人要成其大,就要学大。学大是“内圣”的修养目标,达到大人境界,才算完成“学道”的修为功夫,下一步才能谈“外王”之业。【评:“学大”,即“学天”,须对“天”有敬畏心。故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学大的途径莫非学天。我们的老祖宗认为天无边无际,地无止无尽。大者无外,有容乃大,君子能够不器,最后才能影响天下人,个个成大器。从学国治天下平之学,到学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之学。学大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大人,大人境界是什么?《易经·乾卦·文言传》释九五:“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大人与天地合、与日月合、与四时合、与列祖列宗合,就达到了《中庸》第二十二章所讲的“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境界了。

天地有好生之德,这是天地自然之爱,所以儒家要学仁德,这是人性之爱。“天地之大德曰生”,学大的入手处在学生,继天奉元,以成就生生不息的责任。学生入门的第一课就是要学“生”。《说文解字》“生,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生”的意思是说:一株草从土里长出来所要面对的种种挑战。【评:故首先要让孩子有生命力;成年人要学生,也要恢复生命力,不要将自己当成病人,不要抱团取暖。】

所以“学生”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学着怎么活:学生存的能力,学生活的趣味,学陌生的知识,学求生的韧性,学生命的价值,学生生不息的使命。就人文的立场而言,就是学怎么做成一个人,学怎么做成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最后学怎么做成一个圣人、大人。所以,我们一辈子都是学生,一生都要学“生”,活成一个有价值的人。【评:这个“价值”其实无法用世俗的标准量化的,而是“天爵”。如《孟子·告子上》云“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天地万物所以生生不息,就是《易》的道理。其实一部《易经》讲的就是“变”,在浩瀚的人生旅途中,如何把握刹刹生新的时机,如何领悟通权达变的智慧,就是要学“时”。时至而不失之,这是乘时的智慧。机不可失,时一过境就迁了。所以,任何“学”都必须与时相消息。孔子读《易》而至于韦编三绝,盖有见于《易》理博大精深,经纬万端,进能因运时会,济世利生,退能洗心复道,诚正修齐,日新其德。三国·魏·王弼在《周易略例》一书中提出观“变”应“时”的智慧,足以说明“时”对于人生有趋吉避凶、应对进退的善处之道。

《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时中。”孔子晚年好《易》,岂偶然哉?《论语》一书,《学而》第一篇第一章以“时”开其端,《尧曰》第二十篇第一章以“中”收其尾,不即“君子而时中”的微旨吗?

“学而时习之”这一句,是高度浓缩的句型,我们以“学能时习之”“学习能时之”“学时能习之”这三个组合来琢磨,更能周全地解读。

学时,与时偕行,不与时偕极。四时刹刹生新,寒来暑往,日来月往,天时的运行不辍,万物才能生生不息。学时,就在学天。天之大德曰生,如果没有顺时而行,就没有生生之道。夫人生亦然。【评:活到老,学到老。在生命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和孩子可以成为道友,成为忘年交,怎么会有代沟呢?】

第二篇 近者悦,远者来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本章借北极星为譬,以来说明德政的感化力量。“为政以德”,是王道政治的基本课题,孔子提醒从政的条件,要看这个人有没有“德”?巧取豪夺都是一时的,并不足取。

德行为什么有感染力?因为以人性导民,是从自己“尽己之性”出发,将心比心,从自己到别人。《中庸》第十三章:“君子以人(人性)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为人性有共同的同理心。

德政是仁道的具体落实,历史上的政治人物,都是如是说,可惜古代实际掌权的政治领头羊,大多不是这样干的。【评:这就是“人心惟危”,言行不一,名实不符,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但不必悲观失望,反其道而行之,即行“精一”之功,重在行动和实践。】所以儒家的思想先驱,以仁道为本,在政治的围篱边不断地呼吁,这是人性的呐喊。

《礼记·哀公问篇》孔子侍坐于哀公(鲁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人生当中)谁为大(重要)?”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福祉)也!固臣(鄙陋之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服从政治要求)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

这一段文字记载鲁哀公问政,孔子回答说:“人道,政为大”,可见孔子谈人生,离不开众人之事,这是活生生的实学。政治是什么呢?孔子又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政者正也”,政治就是以自己做典型。孔子点明“政者正也”,这不是唯一的一处。在《论语·颜渊第十二17》中孔子曾经对“政”提出看法,他在回答季康子问政时,明白地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另外:

《论语·子路第十三0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第十三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正天下,从正己开始,这是内圣外王的次第与途径。【评:正己,重点在正心诚意。一个“诚”字通天,不难的。】

“正”者,从一止,一是至善之道。止是止于至善,所以率众以正,不只是以身作则,不只是做示范,而是以尽心为有功,服务人,成就人,鼓舞人正是止于一,止于至善要从元生万物,无私无我,无边无际,无止无尽来领会。

《诗经·大雅·思齐篇》“刑(型)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治)于家邦。”这从家政→国政→天下政,以自己做典型的概念,说的正是周文王之德。《论语·子罕第九05》“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文王的价值在文德,经纬天地曰“文”,文德就是以“德”来经纬天下。

孟子讲天下归往之道,就在以德行仁政,儒家的王道思想,就在“近者悦,远者来”,因为“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所以,“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这是以德为政的结果。【评:当今时代,教育问题多多,学术、文艺等等领域也是乱象纷呈,其实,都可以转化,而转化的方法就是“兴礼乐”。兴礼乐,不是靠背诵经典,而是法天地之序,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德”是什么?德就是善行的具体结果,为政以德就是要以善政治天下。

《礼记·乐记篇》“德者,得也。”

《管子·心术上篇》“德者,得也。”

《礼记·曲礼上篇》“德者,得理之称。”

德和“惪”相同。《说文解字》“惪(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直心曰“惪(德)”,可见惪是正直不阿的心。外则施惠使人有所得,内则身心无亏自得。人之生也直,所以这个“直心”,是最真最善最美的初心。【评:共产党人的自我革命,也要回到这个初心,接天线,续祖德。】

第三篇 名不正,礼乐不兴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一章孔子评论季桓子僭礼越分,以大夫之身“八佾舞于庭”。按佾舞的规矩,大夫在家庙祭祖只能实行四佾舞,就天子而言,季氏只是个陪臣,完全无视于天子与鲁君的存在,所以孔子大加挞伐,“舞于庭”的“庭”,就是《春秋》精神的一字之贬,儒家主张正名分,由此可见一斑。

正上下名分,辨人伦之常,不在凸显贵贱高低,旨在强调正名分,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来看看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怎么说?

《论语·颜渊第十二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个字的核心价值在“正位”与“正名”,“君臣父子”各有其位,各有其名。“有其位”就要“素(守)其位”,“有其名”就要“守分际”,这就是儒家“正名”的概念,不管是“君君,臣臣”还是“父父,子子”,这“君臣父子”除了要“做得对”“做得好”外,还要“做得正”,也就是要做到“止于至善”而后已。【评:后世儒家常常刻板地理解“三纲五常”,而忘了所有世俗道德背后最大的那个背景——天大、地大、人亦大。肯定“天赋人格”,就不能用人为的一套去宰制生命、压抑生命。千年圣学的一点真骨血,就是对这一点有最大的肯定,从而能做到真正尊重人格平等。】

北宋·邢昺《论语注疏》“人之僭礼,皆当罪责,不可容忍季氏。以陪臣而僭天子,最难容忍,故曰若是可容忍,他人更谁不可忍也。”

《论语·季氏第十六02》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所以,《春秋》精神“拨乱反(返)正”的入手处,就在讨大夫。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延续了《春秋》拨乱反正(《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的精神。

强调正名分,我们看——

《论语·子路第十三0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告诉子路为政之道:“必也正名乎。”可以作为这一章的注脚。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文事篇》“荣于华衮,乃《春秋》一字之褒;严于斧钺,乃《春秋》一字之贬。”

孔子的《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微言大义,寓褒贬于其中。这就是传世两千五百多年的寓褒贬于曲折文笔之中的“《春秋》笔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在“正名”。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讥刺他“臣不臣”,正是这个用意。

《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评:今日兴礼乐,旨在拨乱反正,彰显春秋大义。】

第四篇 选择是一门大学问

◎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本章孔子讲择居、择业都以“仁”为贵。毓老师的解释,“里”,选择,当作动词用。“选择”住家以涵蕴“仁风”为最美。孔子教育学生“择居”要“里仁”,选择有仁风的生活环境。这个“里”,特别强调为“选择”的意思。这个说法古已有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张)衡作思元赋曰:‘匪(非也)仁里其焉宅兮。’”清·惠栋《九经古义释名》“宅,择也。”(语译:“如果不是仁厚之里,怎么会是好的选择呢?”选择吉地吉处作为住家环境,这是毓老师的说法,是有根据的。他认为这一句是讲“择居”,下一句是讲“择业”,这是两件事。)

战国·赵国·荀况《荀子·劝学篇》“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君子居必择乡”就是“里仁为美”,简言之,就是阐明“择居”的重要。

毓老师主张“里仁为美”是“择居”。“择不处仁”是“择业”。《论语》一书的文字简洁,毓老师不赞成这两句都当“择居”来说,他认为这两句话是谈两件事,不是都谈“择居”。他特别引《孟子·公孙丑上篇》“矢人”与“函人”的对照阐述来强调“择业”的重要性。

《孟子·公孙丑上篇》“矢人(造箭的工匠)岂不仁于函人(制造铠甲的工匠;函,铠甲)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阻挡、抵抗)而不仁,是不智也。”

[语译: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不如造甲胄的人仁慈吗?造箭的人唯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造甲胄的人却唯恐箭伤害了人。巫医和棺材匠之间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选择谋生职业不可以不谨慎。孔子说:‘住家要选择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行业而不居处仁厚的心,怎么能说是明智的呢?’仁,是自然尊贵的爵位,人要安守自己的心宅(一般翻译为:人间最安心的住宅)。没有人阻挡却不以‘仁’作为选择标准,这是不明智的。”]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篇》“矢人与函人”说法,他指名这一章“择不处仁”就是选择职业,透过孟子之言,可以直接证明这一章是谈两件事。造箭的人唯恐自己所造的箭不够锋利伤不了人,造甲胄的人唯恐自己所造的甲胄,让使用者受到伤害。所以选择行业很重要,选择做“矢人”,不具仁心,不算仁人。选择做“函人”,具有仁心,是仁人。

因为选择的行业不同,心地就不一样,未居处于具备仁心的行业,为求自己职业的发展,往往就“失德”了。所以,选择行业不可不谨慎啊!(故术不可不慎也)。从《孟子》这一章可以证明:“择不处仁”,是指不懂得择处于仁的行业,正面看,就是说以仁作为“择业”的标准。

焉得知——“知”:音智,同“智”,明智。不懂得“择居”和“择业”,怎能称得上是一位智者呢!

《孟子·离娄上篇》“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所说的“旷安宅而弗居”,就是择不处仁。

这一章讲择居与择业的重要。“里”,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古代聚居最小的生活圈。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地域性、风俗性、种族性。

“择”,是人生的大功课,孟母为什么要三迁?就是有“里仁为美”的深远思维。所以,“择居”很重要,因为一方土地一方人,近朱则赤,近墨则黑。择居而美的标准就是仁。“仁”是华夏民族的大本,行仁道是中国人的责任,中国人一直都是为仁而活。

“里仁为美”是指“择居”,选择居住的地方,都以有仁德之风为最美。“择不处仁”是指“择业”,选择职业如果没有仁心、爱心的考虑,那怎么能算是个智者呢?能“择居”就能“择业”,人除了出生于哪一个“国”,哪一个“家”,不是自己可以决定以外,其他自己都可以有“选择权”。

“择居”“择业”以外,还有“择友”“择偶”……人生大大小小的选择都是大智慧,一步错就步步错。如果没有能力过智慧的生活,不知以智慧来做事,自然就如孔子所说的“焉得知(智)”了。

林明进老师

近期连载,未完待续……


– end – 

相关视频推荐  


本文图片来自林明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