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日志 2025年9月17日 星期三
文字及整理 | 中霖
日知录整理| 慧安
昨天上午,与文艺社同学有半个小时的座谈,每位同学简单地自我介绍。然后,我们共读了昨日随笔《向吴军博士学习如何清晰地入世》第一小节。同学们都很诚恳。之前,因为不熟,所以,大家见面都有几份戒备心,而坐在一起,一起读书、交谈,一下子大家都放松了。
青春期是长大成人之前的重要阶段,是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为何给“独立”二字打个引号?——意思是说,你以为你是独立的,你以为你是可以自主的,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假象。
“自我意识”就像流水一样,受某种强大的惯性支配。譬如,昨天有同学惹“我”生气,今天“我”一想到此事,心里还会有不舒服——这就是受昨天记忆的牵绊;譬如,小学时,曾受过班上同学的霸凌,现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总会有点怯生生,担心会被个性强的同学欺负;又譬如,在以前的学校,学习成绩挺好,班上同学都挺羡慕,来到夸父班,大家学习进度不一,不搞成绩排名,甚至可以申请不参加测试,心里忽然有点失落。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仅是指不断地获取新知。我们将“学”改为觉察的“觉”,“觉而时习之”,意味着时时对“自我”有清醒地认识,既不要妄自菲薄,自怨自艾,又不要狂妄自大,沾沾自喜。


晚上,为10月中旬延安座谈会之事,给老朋友打了几个电话,关于邀请哪些专家出席。朋友推荐了几个名字,都是文化界、文学界的成名人物,有的熟,有的没打过交道。在网上查相关资料,了解这些人的近况,发现大多数还是在吃老本。
由于从事出版工作,与名人打交道多,故对名人自然祛魅【注:“祛魅”一词源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汉语也可译作“去魅”、“去魔”、“解魅”、“解咒”,是指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通俗地讲,就是对某些事物褪去光环,发觉真相的过程】。很早就发现了名人的一个共性,就是他们很容易躺在“成名之作”或功劳簿上,吃老本,停止了长进。因此,我更愿意和青少年交往,虽然孩子们两手空空,既没钱,也没有可以炫耀的资本,但孩子们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随时归零。才能无中生有,以空应物。——这也可作为“建立根本自信,发挥历史主动”这句话的一个注脚。

附一.【文艺社、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7则】
■ 01
今天早上,我们文艺社的同学们和黄老师有一个简单的读书会。黄老师说的一句话很触动我——过去的自己已经死了,未来的自己会是更好的自己(大意是这样的)。当下的我可能由于诸多原因(大大小小的事情)导致我“神智不清”,但这句话会让我恢复“理智”,努力做好每天的自己,并且不去担心未来未知的事情。
■ 02
主课,讲到人要比就和天比。以前,读“天行健,所以我们要自强不息。”还很疑惑,“天行健”和我们有什么关系?现在明白了,我们看着天道乾乾,生生不息,自然就挺立起来了。
下午下雨,刮起了风。武学课时,湖面都掀起了浪花。一阵下来,冷了许多,大抵是秋冬交际了。
晚上,看了两集《外交风云》,讲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建立外交部,和许多共产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总有一天,五星红旗将插满整个世界地图。”


■ 03
早上晨练徒步时有点凉了,亲身体会节气的变化,感受大自然万物的变化,日出日落亦有所不同。好像慢慢开始喜欢上徒步了,与万物同呼同吸,天人合一。
今天主课黄老师讲:“以天为尊,以人为贵。天人合一,就是中道。”每个人都是尊贵的。为什么现在社会中有那么多人自卑?就是因为没有根本自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别人没发现不表示你没有。其实我以前也是这样的。外在的肯定和对错,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不是的,没看见内心的自己,太关注外在,只会越来越耗神耗气,也成为不了一个“大人”!
下午蒙古舞课,马老师给我们抠动作,很细腻。动作一笔一划都那么精细,好厉害。
■ 04
上午大雨来临,我们在雨下得最大的时候外出去“淘石头”。
在马路旁的一处草坪,因为下雨积的水坑,旁边围满了石头,静静地躺在那,散发着淡淡的光。我也安静地去看,去观察他们。每一块石头都不一样,与人一样,每个人(个体)都是不同的,但都可以发出属于自己的光!
回来的时候,雨渐停,清爽的空气,手上的石头和我的心,都是放松、开心的。




■ 05
早上黄老师说到了善于发现自己和别人的美。“中庸”中:朋友之交也。昨天我和室友在聊“朋友”,如何相处?怎样让自己和别人快乐舒服地相处呢?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至今我发现越是执着就越难度过。今天下午我放下了这件事,交朋友是要慢慢来的,才一星期呢!
书道课时我们体验了一次“童年”——踩水,无论多大年龄都一样。看着雨滴,我心情就像滴进了湖里一样,漪起了波澜,好开心!
晚上看《外交风云》第4集时,有一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中国是一个独立富强的民族,哪怕是有着亿美元的美国也不能掌握任何,都不可以侵略我们。钱不是能买一切的,精神是中共的核心,也是所有国家缺乏的。”在和美国外交上,就算没有财力也不能受欺辱。我明白了中国人精神有多大的力量了。
我以前认为自己是平庸到不能再平庸了,可进了夸父班学习中华文化,我明白了,我的血脉中流着中国人的血,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自信有底啊!我们的精神有先祖流着智慧和英雄的热血,谢谢你们!

■ 06
“一个字可以用另一个字解释。”这几天黄老师主要在讲这个。每次老师写出合适的字,我都恍然大悟。一个字可能用好多字可以解释含义,都能联想通、解释通,这就是伟大的中国文化啊!自己心里也想了几个字来解释某一个字,都符合,很开心!
今天明显降温了,这个不平凡的夏天完成了祂的使命,时间好快。
■ 07
晨会朗诵《中庸》节选,越读越感到惭愧。唯天下至诚唯能尽其性,本末之道何其重要。没有足够的积累和对内在清晰的确定,整天总想些有的没的、造作的那些东西,必然是生硬不严谨的,还容易更抽离,属实挺搞笑,不如生活中的点滴感通来得真切。故克念即养惪。现在还是要更多回到切身,致中和。
晚上向雷蒙老师请教硬笔指导,很相应!以惪与道为基底的生发是谓大美。临帖时因为有帖领着,所以几个点都是在的。而在日知录的内容与字的体势中也要找到其引,需要调动其他五根来体会。



附二.【慧安老师日志选编】
记录下《外交风云》第4-5集印象深刻的片段。四九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现场本身并不是最触动我的,反而是高光时刻过后的这个夜晚,哪怕已然知道结果,看到一位又一位浩然正气的开国领导人那“披荆斩棘”的背影,挑得都是千斤担呐,面对这样重如千钧的分分秒秒,谈吐却何其通人情而旁达物。毛主席说:“从西柏坡进京开始,就是一场‘进京赶考’,而开国大典是第一道考题。”
仅仅作观众,会将心比心,对他们心疼,会真的手心“捏把汗”,提着心肝,期盼建交电报的到来;同时,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仿佛跳进了悠悠时空,看到的毛主席不只是毛主席,周总理不只是周总理,从黑白纪录片里天安门前一浪又一浪齐整服饰的人潮穿透过去,是芸芸众生。懂得解读政情,就能读出其中的民意方向。用现代话术来说,就是“政治”是要靠“动员”的,一个个浪潮冲刷着百姓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当这份众人之事,是以和平为必胜信念,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正义方向之时,定势不可挡,高义薄云天!
不免对“义”多了份体会。义,己之威仪,内之明;义者,仁也,善也,亲民也;又仪,无偏无颇,有度也;具勇,大智大勇,大义凛然。还是忍不住重复《论持久战》中这句伟大的话——“没有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像今天一样,战争是接近于永久和平的。”



附三.【修立日志选编2则】
■ 01
晨起,将庭院扫净,和渤璠兄与正言兄往村中晨跑,路上看天光蒙蒙,山上已经染上了些秋日的色彩,云雾中透着一层丝丝的碧蓝,万物正以一年积蓄之力量,绽放于这个多彩的季节,我们往返一路,感受着这个秋季正生发着的生机。
今天,王镇华老师,真的给我们带来了中道的电。
上午,大家一起共学完今天的大家日志后,韩老师带着大家看起了王镇华老师的《礼乐的人文化成》,也是王镇华老师生平,最后一次的演讲。
今天在视频上所看到的王镇华老师,和以往的印象不太一样。印象里,镇华老师总是温文尔雅,但当今天王镇华老师说出句:“同学们,同胞们,大家好”,看到镇华老师的哽咽,便感受到,一种沉重和庄严,那并不是一种自怨自艾,而是一种悲天悯人大公之心。俊英老师分享,镇华老师把每一次来大陆讲课,都当作最后一次,将自身几十年的沉淀倾囊而出,那种义无反顾,便感觉是如同伯夷叔齐那般求仁而得仁的坚定,这就是“传道人”吧,也想起每天在敷教场都见到的“既见君子”,生命,慧命的传承,就在于此;老师虽然已孑然而去,但其精神,却依然指引与鼓舞着我们这样的后生,逝者如斯夫,正是这般德性的传承,我们亦要成为这个“同胞”,也就是中国文化,行中道的同道。



镇华老师的语速不快,声音也并不大声,但句句都是那么精准,又如雷贯耳,敲打着我们心里共同的良知,每天有没有诚于这颗心?第一节课讲的是《平常心,正常化,自然活》,老师讲“平跟常就是德跟道”,“惟一难搞的,就是这颗心”,心猿意马,道心惟微,是多么容易跑偏?一有所得,就开始骄傲,开始放逸,好像就高别人一等。“正常化,自然活”,都指向这颗心,有没有活在中道上?学天,就是要去做,实践出真知,“关键在要去触碰那个德,考验在道”,行于日常的每一事中,阅读天地这本大书,生命这本大书,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便是来与去,都回到中道,君子而时中,言行为人之枢机,想成为大人,便是要修身,成德。何以成德?便是中庸之道,时中,无不是考验,反身而诚,虽有困顿,但这是真正的善养其心,以自主心,去接上天德,祂会给你肯定。
“千年惪道明然在,百年人文又逢春”,便是这一位位大先生与传道人,所给予我们的,在如今这个时空,富而好礼的社会,大家都可以去追溯和回到那个精神的文明家园,所以是为“同胞”啊!千年以来一贯的道统,那灿烂的德性之光,照亮到我们如今的的时代,至于我们每天到待人接物,就是要保有着这个信,切磋琢磨,明辨而笃行,道之行,虽远必至。
——乾坤的孩子不忘本,惪道的大人真性情。

■ 02
今天是在大中研习社学习的第一天,上午大家共学了镇华老师的《礼乐的人文化成》,看见镇华老师在台上一坐便令人肃然起敬,真是“人文化成”的践行之典型,变化气质。镇华老师讲话很中肯,又极有分量,直击心灵,直而温,宽而栗。
今天一共听了两节,两节的主题分别是《平常心》和《无师智,自然智》。老师讲“平常就是德跟道”,真是一语中的!“平”就是德,惪不是拿来炫耀的生命资本,“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唯有“平情”才是真正的德行,故孔子曰:“及其老也,戒之在得”。“连肯定别人都来不及,还有闲去否定身边的一切吗?”自明,自肯,信也,再去认肯天下人的大同之处,才谈得上鼓舞人啊。礼乐之义大矣哉!常就是道,离我们并不遥远,但因为祂一直都在,无法回避,故这个常道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去践行,这是为人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事不二,“知行同一”,什么境界做事就做到什么分寸上,“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慎其独也。镇华老师就说,圣人之言从来不空,不是圣人为了教育谁的,而是他们最切实的生命体证,是以文化人的真梦、大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老师讲,大话说多了就是在欺负人,对自己也是一个敲打,如果辜负自己的良心,不是欺负别人,是自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只有足够诚恳、足够谦虚,才能复见其天地之心,扫除尘霾,允执其中。
生活不是体验,而是学的全部,真是要好好向院长学习,谦卑,大气,不苟,做自己真正该做的事,终日乾乾。小中见大。



如何主动去开展自己的人生?
■ 01
回归有礼有乐的天人生活!
(欢迎三代同行相聚玉泽园,我们为新中国庆生!)
▼

■ 02
文以导正,以文化之!
(欢迎与我们同行!
欢迎走上文化自觉之路的同路人!
欢迎愿意为文化事业尽己之力的广大朋友们!)
▼

本文图片来自
中霖、慧安、雨麦、笑遥、子鹏。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