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满城霹雳舞,今朝四海舞英歌

文化复兴,礼乐共学

学习日志 2025年5月8日 星期四

文字及整理 | 中霖

昨日,林芳武老师来冀州,下午英歌舞的学习开始移至冀州中学校园内。冀中领导很重视,在经过动员之后,有89位创新班同学参与共学。夸父班同学当起了小助教,从他们当晚写的日知录看得出来,教学相长的经历对他们很有帮助。

晚上,潮汕的老师们与刘森老师共进晚餐,刘老十分高兴,他说:“多年前我就说过,潮州文化是中国文化复兴过程中的一大亮点,看来没错!”

本文作者与林芳武老师(左一)合影

席间,聊到当前各地包括海外对学习英歌舞的热情,刘老讲英歌舞代表的就是中华民族刚健的精神,要让外国留学生都来学,在清华大学校园里一起舞起来。很感慨!我与林芳武老师是同龄人,不禁共同回忆起年少时,一部美国电影《霹雳舞》曾风靡中国的大江南北,如今,潮阳英歌大放异彩,不得不说这背后的大事因缘,不可思议!惟有全力配合。

活出中国人刚健的精神

附:【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

■ 01

今天在冀州中学练英歌,有八十多人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从梅花槌开始,我们在一旁做助教,仿佛看到了刚学时的自己,那时学长带着我们,现在我们也带领着新来的同学,将英歌向下传。纠正他人的同时也反观自己。时时在学习。

阴天,有些小雨,雨过天晴,晚霞很美,心情很舒畅。

■ 02

今早朝会前的《道大校歌》韵唱,有刘老的钢琴伴奏,唱的时候有种“雄纠纠、气昂昂”的欢快与豪迈,别样的动听,正如步进老师所说“音乐要结合时代的特点”。

课上刘森老师与步进老师韵唱《鬲溪梅令》,老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我们自己理解,自己“瞎琢磨”,这种方式令平时对古诗词避而不及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它的魅力,调动思维,结合时代与人物背景,去感悟作者简雅的语句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十分有趣。

下午到冀州中学,与冀中英歌队的同学们共学英歌,在当助教时发现自己好像更健谈了,有同学遇到困难时,可以很自然地去帮忙,也许这就是夸父班集体生活带来的礼物。

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昨日下午,冀州中学英歌舞学习现场

■ 03

今天刘森老师与李步进老师的对话《姜夔与他所处的时代》,十分引人入胜。两位老师都很平易近人,将才华、阅历与智慧潜藏在柔和的语言与婉转的歌声中。

上午,林纯老师继续教学《南海赞》。林纯老师说过,这首曲子在杂乱、不清净的地方弹,这地方就会变清净。一次,她在一个地方弹筝,弹到《南海赞》时,所有围在她身边的鸽子都飞了起来,各种动物都开始从四面八方朝她这里来……大乐与天地同和,“化”成天下。

感恩先生带后生
–林纯老师带夸父少年学习弦诗乐

■ 04

昨日刘森老师抵达玉泽园,今日便开始讲课了。

刘老的课如以往一样充满活气,充满生机。刘老讲他每一次来玉泽园都很兴奋,谈到今日课程主题《姜夔与他所处的时代》,与步进老师直入主题的讲解不同,刘老更多从大历史的脉络讲起,两位老师相互补充,使我对姜夔有了一个基本印象。

其实,无论认识什么人与事,若不从历史脉络、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都是不充分的。宋代是一个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可当时人们缺武的精神,变得“文弱”了,而姜夔在那个时代试图通过礼乐来唤醒人心。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生活十分便利,“我们是最幸福的一代人”,但也出现了很多乱象。平日,我们都习惯于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越活越自闭。生命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学习这些“非遗”、礼乐,更要关切天下大势,关切人类历史的脉络。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把人的精神活出来,“通天达地”。

风行天下,文以导正
–江华老师创编的戏剧《英歌舞》启动仪式

【附录:一代词宗姜夔的人生羁旅】

【原文刊发于《光明日报》(2024年03月15日 16版),作者:黄敏学(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约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卒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他是继辛弃疾之后南宋词坛“格律派”领军人物,“音节文采,并冠一时”,擅长诗词及书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清空秀美,自成一脉,对清代浙派词人影响较大。明人杨慎称其为“南渡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周邦彦)不能及者。善吹箫,自制曲”(《词品》)

扬州湖湘任往来

姜夔自幼随父亲姜噩在汉阳生活,父亲病逝后,姜夔寄寓嫁到汉川的姐姐家中。二十多岁时,为谋生计,姜夔出游扬州、合肥等地,旅食于江淮之间。他这样追忆少年时的浪游心迹:“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淳熙三年(1176),姜夔离开汉阳,溯江东下,在扬州写下了生平第一首自度曲《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化用杜牧描写扬州的诗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追怀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颇有“黍离之悲”,如今已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词乐名篇。

淳熙十三年(1186),姜夔在长沙游历时结识了前辈诗人萧德藻,二人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正月初七,姜夔客居萧德藻在长沙的观政堂,闲游赏梅,登定王台,又横渡湘江,登临岳麓山,俯瞰乱云飞渡,水云容与,兴尽悲来,感叹漂泊,作《一萼红》。

这一年,姜夔还去了南岳衡山,登七十二峰之最高峰祝融峰,“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在一本乐工所用的旧书中找到商调《霓裳羽衣曲》十八阕的曲谱,有谱无辞。《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负盛名的法曲,传为唐玄宗根据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天竺乐舞改编,全曲分散序、中序、曲破三个部分。安史之乱后,此曲失传,南唐李后主得残谱,做了一些修复工作。姜夔根据古谱为中序部分填上了一段歌词,抒发其“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的经年飘零、韶华易逝之感慨。

七月,姜夔与友人泛大舟于湘江,玩得十分尽兴。这年冬天,萧德藻约姜夔从汉阳同往湖州,途经武昌,适逢安远楼落成,姜夔与刘去非等友人一起参加落成庆典,遂作《翠楼吟》以纪其盛。十年后,有人泊舟鹦鹉洲,听到有歌妓演唱这首曲子,便叫来询问,歌妓还能把这首曲子的由来说得头头是道。姜夔得知此事后,不禁感慨系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

清代溥心畲《姜夔画像》(图片资料)
     姜夔的书法作品(图片资料)

我家曾住赤阑桥

姜夔早年浪迹江淮之间,曾寓居合肥赤阑桥西小巷内,“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遂写下自度曲《淡黄柳》。歌中提到的“小桥宅”在与赤阑桥相对的水西门内九曲水旁,姜夔在此结识了一对歌妓姐妹,将她们比作三国时的绝世美女大小乔,“为大乔能拨春风(弹琵琶),小乔妙移筝”(《解连环》)。姜夔在合肥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日子,在写给友人范仲讷的诗中,他如此回忆这段岁月:“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据嘉庆《合肥县志》所载:“赤阑桥,在南城,赵宋姜夔流寓处,见姜集,今无考。”

淳熙十三年冬,姜夔同萧德藻去湖州,并与萧的侄女完婚。他们岁暮从武昌沿水路东下,于次年正月到达金陵。姜夔回想起与“二乔”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劳燕分飞的难舍难分,历历往事涌上心头。梦醒时分,他写下了“江上感梦而作”的《踏莎行》,表达“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的郁郁寡欢。秦淮河畔,姜夔遥想东晋王献之与爱妾桃叶的爱情往事,“想桃叶,当时唤渡”,再想到自己无疾而终的恋情,遂又写下自度曲《杏花天影》,巧妙地将鸳鸯浦、桃叶渡、金陵路等地名尽数融入歌中,“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

姜夔第二次寓居合肥,是在绍熙元年(1190)初春到绍熙二年。回到魂绕梦牵的故地,他心情舒畅,灵感勃发。七夕那天,他与友人对坐赏月,写了首《摸鱼儿》:“辛亥秋期,予寓合肥,小雨初霁,偃卧窗下,心事悠然。起与赵君猷露坐月饮,戏吟此曲,盖欲一洗钿合金钗之尘。”后来又写了自度曲《凄凉犯》,曲名取意于琴曲“凄凉调”,抒发难以言表的离愁别绪,“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在一派萧索的秋景中,姜夔念“旧游在否”,如今却是“翠凋红落”,“不肯寄与,误后约”。

庆元二年(1196)冬,姜夔寓居无锡,本打算再去合肥,然因事未果,遂形诸梦寐,作《江梅引》以寄相思,“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飘零客,泪满衣”。直到晚年,姜夔仍难以忘怀少年时的风花雪月:“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鹧鸪天》)

梅边吹笛谱新声

绍熙二年(1191),姜夔受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范成大之邀前往苏州。在风光旖旎的石湖,姜夔看到争芳吐蕊的梅花,触景生情,遂取林逋《山园小梅》一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摘取句首二字,挥笔写就自度曲《暗香》《疏影》二阕。

《暗香》将咏梅与怀人融为一体,上片开篇追忆昔日梅边吹笛和美人月夜摘梅的情事,以玉人喻梅花之高洁,展现梅花高雅风韵;下片先写手捧红梅怀人,接着追忆携手同游西湖看千树梅花绽放的情景,初春碧绿的湖水,映照着千叠如云的红梅,如此良辰美景已成梦的追忆,“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疏影》则大量采用历史典故和前人诗意,上片化用杜甫《佳人》和《咏怀古迹》的诗句,描写佳人魂归故里,化作梅花幽独的芳魂;下片将寿阳公主与金屋藏娇的典故结合起来写梅花之绝美,梅花因美人增色,美人因梅花添彩,以咏梅为线索,创造出富有历史感的艺术境界和梅花性灵化、人格化的艺术形象,尽显宋词婉约情致。故张炎有言:“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词源》)

歌曲谱就,范成大赞赏不已,叫来歌妓演唱,音节清婉,不禁拍案叫绝,即以歌妓小红相赠。在乘船回湖州的途中,姜夔写下一首小诗,抒写其一生寄情音乐、流离飘零的人生境遇,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曲终歌尽,船行已远,再回首想看看水上的虹桥,却早已消失在一片缥缈的烟波之中,恍如隔世了。

姜夔雕像(图片来自网络照片,如侵联删)

君诗起我远游兴

与萧德藻侄女成家后,姜夔过了几年安稳日子,然而驿动的心却并未因此平息。据夏承焘考证,姜夔现存可编年词作的创作地点多达二十余处,除扬州、合肥外,还涉及湘中、沔鄂、金陵、吴兴、吴松、苏州、越中(绍兴)、杭州、梁溪、华庭、括苍、永嘉等地。由于南宋偏安一隅,姜夔一生所到之处基本限于江南各地,难称壮游。这些在羁旅行役中写成的歌曲,为姜夔赢得了文坛声誉,然其心灵从未得到真正的安顿,他必须不断面对生命中的山程水驿,让风月林泉来承载其满腔的情思与无终的旋律。

淳熙十四年(1187)暮春,姜夔随萧德藻赴湖州,途经杭州,萧德藻将其介绍给著名诗人杨万里,杨万里又介绍姜夔去苏州拜望范成大,范成大告以琵琶四曲。此后数年,姜夔与萧德藻住在湖州,其间时常往来杭州,泛舟西湖观湖光山色,赏梅花于孤山之西村,并在杭州结识南宋抗金名将张俊的孙辈张鉴、张镃等人,与张鉴义结金兰,“十年相处,情甚骨肉”。(周密:《齐东野语》)绍熙四年(1193)春,姜夔与张鉴、葛天民等同游绍兴,拜谒禹庙。秋,与友人黄庆长“夜泛鉴湖”,相互唱和,作《水龙吟》,为怀归之曲。九月,范成大卒于苏州。十二月,姜夔赴苏州吊唁,岁暮返绍兴,“闻箫鼓感怀”,作《玲珑四犯》,感慨平生“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姜夔还仿《楚辞·九歌》的体例,创作《越九歌》10首,咏怀绍兴的名人胜迹。庆元年间,姜夔随张鉴、俞灏、葛天民等游历南昌、武康、无锡等地(张家有庄园在无锡)。寓居武康时,他与白石洞天为邻,遂自号“白石道人”。嘉泰元年(1201)秋,姜夔作《昔游》诗15首,回顾其早年行走江湖的旅游史,“追述旧游可喜可愕者”,正所谓“因君谈旧游,恍如常相从,江淮历历转湘浦,裘马意气传边烽”。潘柽读后,感言道:“君诗如画图,历历记所尝,起我远游兴,其如须毛霜。”但自此之后,直到生命的终点,姜夔再未远游。

在学者刘大杰看来,姜夔近于隐逸,又能风流自赏,一生游遍了湘、鄂、赣、皖、江、浙一带的好山水,“所以他的诗词,都带一种清雅之气”(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谓“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他用音乐贯穿起漫漫人生羁旅中的闪光时刻,终成一代词宗。

鄱阳:姜夔公园及纪念馆
(图片来自网络照片,如侵联删)


活出青少年义勇的精神
( 英歌舞共学营的学习转至冀州中学校园内 )


人人都能自觉!
如果,你想在慧命上过生活,而不是做生命的旁观者,
非常欢迎加入道大“奉元班”,用生命来践行!
(年满18岁的青年及成人均可报名,点击海报查看公告)


聆听从大时代走来的先生讲生命故事–礼乐共学之对话刘森老师
(现场直播,敬请关注!扫码可关注直播视频号)


本文图片及视频来自瑞芳、泽芳。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