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5年10月18日星期六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昨天主课,请韦华校长给孩子讲毛泽东少年时的故事。韦华校长毕业于湖南“一师”,是毛泽东的校友,这位著名的校友一直激励着少年韦华和他的同学们。
人生难得,而“少年立志”十分重要。受现代意识的影响,许多人对“立志”二字有误解,将“立志”等同于“树立远大理想”——我们小时候受的理想主义教育都是这么说的:长大之后当科学家、文学家……“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对年少的孩子而言,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有一定作用,在我们那个相对单纯的年代;但对于舆论环境相对复杂,各种媒介丰富便利的当今时代,这种教条式的灌输,很难入心,所以,我们目前的“思政课”基本上都流于形式,老师不得不教,孩子不得不学,说者有口无心,听者充耳不闻。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徒生反感。
对少年而言,最重要的支持是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到广阔的天地里去遨游,“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南宋陈亮语)。而如今我们的主流教育,注重理性的知识体系,用某种标准化将活泼泼的生命拘束住了,实在可惜!
我想,毛泽东如果复活,看到当今中国少年之现状,可能会大发脾气,把教育部给撤销,鼓励孩子们“大闹天宫”。毛泽东说自己身上有点虎气,也有点猴气——在我看来,“虎气”就是饱满的生命力,少年应当个个生龙活虎,无知者无畏;而“猴气”就是随机应变,不僵化,生机无限。说实话,我看到如今孩子们的普遍状态,心里是挺难过的,只能感叹——这个社会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当然,孩子们恢复活力,也是很快的。只要不给他们无聊的课业任务,带领他们远离电子媒介,建立健康的生活作息,有适当的劳作,勤动手,无论是画画、手工,还是歌唱、舞蹈、武术,就能逐渐恢复一个人的活气。除此之外,非常重要的是通过读书、讨论,建立起中正的“三观”——用张腾万校长的话来说,就是“天人观”、“自然观”、“人伦观”;我则概括为“生死观”、“男女观”、“成败观”,我说的这三观,恰恰是以张校长概括的三观为背景的。
如果不放在“天道-人道”两相映照的大背景下,我们是不明生死,不知男女,不懂成败的,就是糊里糊涂、身不由己地过一辈子。不仅自己如无头苍蝇,而且会给别人带来无尽的烦恼,此之谓佛家讲的“共业”,这些业力的相互缠绕,越捆越紧,令人窒息。
收到修立书院曾润坤先生的邮件,介绍他们正在招募的“青年访学计划”第二期学员的情况。曾先生说:
这一期参与者的大致情形:一、都对中国文化心生向往,来源多元:有书院的创办人、中医从业者、街道社工、电商公司创始人、AI行业创业者、国画创作者。二、年龄跨度从25岁到40岁。年轻点的访学者的动力偏体验新鲜生活;大点的动力在于寻求突破。三、精神状态普遍比同年龄和同行业的人要好,这让我充分感觉到在未来这群青年会是一股大的改变的力量。
有的访学者在申请书中写道:
我后来决定辞职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资本和教育商业化,心太累了。只要我做得好,就希望我做更多,包括做账号,拍推流视频、销售攻单,攻单最厉害的时候一天不停的谈26位家长,签单20名家长,包括孩子不想学、爸妈想让学的、家庭条件好的、家庭条件一般般的、放过来带娃的等等。恍慌之间,让我觉得教学在机构里已经成为一个商品,并且是快速的一边交费,一边拿结果的商品,在这里我也成为了一位百分之八十实话百分之二十忽悠的商人,我开始感觉到有点违心。……
有位从事电商行业多年的朋友写道:
当下AI的快速迭代让我亲历科技的迅猛——算法模型每季度更新、业务需求又瞬息万变,工作又需要极致效率的环境下,身心长期处于紧绷状态。
另一位朋友写道:
我是一名电商创业者,子曰:四十而不惑,而我今年四十了,却是人生大困惑的时候。我目前每日需对接客户、协调团队、统筹项目,在与不同背景、需求的人群协作中,我既感受到各大电商平台日益的内卷,也日益愈发困惑: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该如何安顿身心,找到内在的安定力量?
为何我们要来到延安,感受当年革命者火热的青春?为何我们要重读毛泽东,对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要重新审视?——就是要回到生命的原点,不仅要解释生命,更要活出生命!
在青年毛泽东看来,人们追求的是子女财货,却不知道对公平正义的追求高于对财货的追求,当时的中国缺乏现代国家思想和政治思想,因此他认为,要改造中国,就必须从加强国家组织能力入手、要加强国家组织能力,必须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组织,而这个新的社会组织必须是政治组织。而这个新的社会组织应该由“新人”或者“新民”组成。毛泽东认为:
现时学校大弊,在与社会打成两橛,犹鸿沟之分东西。一入学校,俯视社会犹如登天;社会之于学校,亦视为一种神圣不可捉摸之物。(1917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提出应创办“工人夜校”时的看法)
毛泽东对现代教育之弊端的认识,如今仍然是重要的参考意见。
“文革”之后,大家渴求知识,于是恢复高考制度,重视理工科,为尽早实现四个“现代化”【注: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我们在国民知识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上紧赶慢赶,一口气走了四十多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同时,也造成了受教育者“身心”分裂的严重后果:教育注重智力开发、脑力劳动,而忽视情感和体能的培养,忽视体力劳动;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脱离;贫富差距加大,功利主义盛行,使得大家都想赚快钱,而缺乏对未来长远的打算。
曾润坤先生希望我能与青年朋友办一个线上读书会,针对一些当下最普遍关切的精神性问题,回答“时代青年之问”。他也准备了一些话题,譬如:
◎科技的进步,真的能治愈人类的孤独与虚无么?
◎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能否活出精神的安顿?
◎人类的未来,究竟在宇宙拓展,还是在心性反省?
◎现代人能靠健身与养生来抵御内心的焦虑么?
◎全球化的浪潮,能让人更自由,还是更无所归属?
◎AI与智能化,会解放人,还是进一步异化人?
◎个体的精神困境,能靠集体主义来弥补么?
◎若要精神重建,当代中国人最需要从哪里开始?
其实,这些问题都不难回答,但仅仅停留在对这些问题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重要的是行动!我们“青少年文艺社”秋季班已经过了大半,将要准备“文艺社”冬季班的招募,结合这次来延安鲁艺的学习心得,我给牟坚老师写信,谈到我们的工作思路。现将信的主要内容分享如下,也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完善:
藉此信,想就下一步“青少年文艺社”和“草原艺术大学”的建设谈谈我个人不成熟的想法,请您指正:
首先,“让文艺改变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提出特别有必要。而落实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上,帮助精神迷茫的孩子开拓心胸,变化气质,这一点特别有说服力。当然,仅仅靠“文艺”(美育)的途径是不够的,还需要强身健体,“武艺”(武术和骑行、徒步)的配合,尤其是历史教育(来到延安鲁艺,很重要是革命史、近代史的教育),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天人观”、“自然观”、“人伦观”(借用张腾万校长的概括)最为根本。
首届“青少年文艺社”人数不多,或许效果还不是那么明显,但作为我们的初步探索,还是很受鼓舞的,我们会坚定地继续做下去,不断总结经验,“顺时,落地,生发”(借用王韦华校长的总结)。下一步,“文艺社”将作为“草原艺术大学”很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明确三条原则:
一、不以营利为目的。考虑到各地“艺校”其实不缺,无论是各类艺术大学,还是艺术培训机构,都以营利为主要目标,所以我们更要反其道而行之;借鉴延安工农学校“感化、救人”的精神,始终将“人”放在第一位来尊重。相应地,设立“文艺社义学基金”,汇聚社会各界的善意,来托举需要帮助的青少年。
二、化繁为简,注重生活。不追求艺术成就的高精尖,而是借鉴鲁艺的精神,与生活紧密结合,将来要有更多时间在希拉穆仁草原基地(每年的5-7月),用天地之大来化育人;平日劳作,与牧民生活在一起。
三、学以致用。在声乐、舞蹈、绘画、木刻、摄影等常规学习之外,重点学习戏剧、媒体、录音和影像剪辑等,这类学习和实践重点放在成都天府新区我们即将建设的新基地。鼓励和支持孩子将来走上健康的文艺创业之路。
如果说,以上三条原则是适用于支持未成年人的“青少年文艺社”,那么,我们在成都(定位“新文艺之都”),将与当地朋友合作成立一个“青年文艺创业孵化基地”(作为下一代的铺路石),也需明确三条原则:
一、同样不以营利为目的。无论将要正式注册的这个“孵化基地”在法律上属于何种性质,若无法注册“民非”,只能注册成“公司”,那么也要有个法律上的保证,对投资者而言,承诺永远没有股东分红,该公司获利只能用于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大学之道”引领创业。与各类高科技风险投资不同,他们是以名利误导青年,这是害人慧命的事,做不得。我们选择和支持的创业人才,首先要加强学习,要有正确的文化导向,这不仅是帮助青年树立健康的人格,也是他们源源不断的智慧来源。
三、在创业领域上有所选择,而不是贪大求全。以短剧、微电影为切入,主要在视频、传媒、电影产业上发力。而这一点,与成都的文化产业定位有契合,相信将来有无限想象的空间。
对未成年人而言,我们的责任是帮助他们“清醒地入世”,所以,前后两个项目:“青少年文艺社”(由“文艺社义学基金”支持)和“青年文艺创业孵化基地”(由实际投资的某机构支持),工作内容不同,服务对象不同,但内在逻辑和精神是相通的。
以上粗浅的想法,请您和同志们批评!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故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共同成全,而不能指望一个“毛主席”来拯救。毛泽东以其伟大的一生,示现给我们:惟有独立自主,才能活出天地之大美;也惟有破除一切迷信,包括对毛主席的迷信,才能越走越开阔!
祝福所有的少年和青年!祝福人类的未来!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今天写生,去到了对面山上。在那里,静下心来画画。我之前并不很擅长画画,但是今天发现自己很开心——和自己一起画自己的画。一棵枯树,一面墙,画着特别开心。
喜欢今天的写生课。写生,很追求写实(我做不到还原),同时会让我静下来,专心做事。嗯,很特殊的体验。
◎今日的作息终于恢复,我们又一次开启版画学习。
上午的写生,我独自坐了一个山坡上,选景开始了绘画,在开始的过程中,一条条、一粗一细的线条勾现在本子上,我静静地开始享受这段时光,老师走过来给我修图的建议。阳光洒在绘本上,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越来越喜欢绘画了,刘老师的带领很好,感恩。
◎今天上午到户外写生,阳光散在屋檐上,呈现出一片金黄色的景象。上午练习了英歌,在延安打英歌感觉有种不一样的气场,在练的过程当中,也慢慢地体会到义勇刚健的精神是无处不在的。
◎早上,校长给我们讲课,题目是《恰同学少年》。以前对毛主席有误解,觉得毛主席不太了解经典文化,但实际上他小学时就看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对生活的礼义也是尽精微。
毛主席的小时候是有趣的,他逃课、离家出走。
“立了志,干什么都是对的。”“小人常立志,大人立长志。”
◎我们早课是由王校长上的,讲“恰同学少年”,我没看过,但校长讲得很生动。毛泽东的小时候是与大部分同龄人都是一样,只不过他更加爱读书,心胸更宽广,努力,容纳的是大家。我想这就是伟人的不同。王校长年轻的时候很帅耶!比其他现在的年轻人的气质要好不知多少倍呢!(没看过明雨老师的年轻照片)
上午和下午都在写生,感觉整个延安都在我笔下变得亲切了。这节写生课很有意义,我将我们在延安住的所有地方(鲁艺旧址)都画在纸上了,这比任何一个都要有纪念价值。
我非常开心!
◎这几天走过许多革命之火熊熊燃烧的地方。许多“旧居”、“旧址”,陈设其实大同小异,加上身体不适,当时有点无感。今天到东山写生,俯瞰繁华城镇,倾听学校上下课、跑操的铃声,又走过一个个纪念馆——鲁艺的旧居陈设真的很用心,让人能感受到先辈们朴素刻苦的生活,以及他们的精神力量——恍然将这几天走过的地方、听过的历史,都“融”了起来,使人盈满感动与力量。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慧安、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