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日志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文字及整理 | 中霖
日知录整理 | 慧安

之前来过几回延安,但没有上过宝塔山。昨日主课后,独自去宝塔山,专门参观了一所特殊的学校——日本工农学校。
知道这所学校,还是因为读了韩毓海教授的《风起陕甘宁》一书。这本书里介绍了两位了不起的读书人,一位名为冀朝鼎,一位名为王学文。而王学文不仅在延安时期的中央党校任教过,还担任过日本工农学校敌工部部长(兼1940年11月-1943年6月)。



当年的延安汇聚了一批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延安成了革命文化的庙宇、红色圣地,除了有“抗大”、“鲁艺”等大学,还有这么一所很特别的学校,我们从中可以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胸襟,以及中国文化极大的包容力。
那个时候,日本民众受军国主义教育的毒害,宁愿在战场上战死,也不愿做俘虏。所以平型关战斗,尽管消灭了千余名日军官兵,却未能活捉一名俘虏。不少当年参战的老兵回忆:
小鬼子的拒不投降,使八路军吃了不少亏。对日军伤兵,刚开始八路军官兵还照着过去国内战争的经验,去为之包扎救助,不料却遭到冷不防的伤害,日军伤兵们用牙咬,用打断了的胳膊抽打等,就是拒不投降。你用担架抬他,他还挣扎着滚下来,直到力尽命殒。以至于不少八路军官兵为此而负伤甚至牺牲……1938年秋后,才开始出现较多的日俘。
一个美国密码破译人在回忆中写道:“1939年3月重庆通过总部询问,我得知,从1937年战争开始到现在,日本人已死了一百万,但只有60名日本战俘在中国人手里。”
1938年11月22日,八路军总部鉴于“日军士兵在作战后失去联络一星期以上后归队者皆被枪杀”的情况,发布了关于俘虏政策的新规定:今后凡捉到俘虏,除特种人员劝其留在我方以外,其余的不论表现如何,一律尽量优待,并发动群众慰劳,给以很好影响,立即欢送释放,至多不得超过三天。但是八路军俘获的日俘被遣返回原部队的,受到了日军的严厉处罚。到1940年被送还的日俘达到66个人,其中多数人“被提交军法会议讨论,看情况处刑和强迫自杀。”
这么一个以日军战俘为主体、化敌为友的特殊学校,是由日本共产党人野坂参三提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经过反复磋商后成立的。野坂参三是日本共产党的创建者和领袖之一,由于在国内领导反战运动曾多次被捕。出狱后,野坂参三被任命为日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3月,野坂参三放弃了在共产国际的优越生活,从莫斯科来到延安。他回忆道:
大约一个月之后,周恩来和八路军的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突然到我这里来了。谈的是我的将来的问题。中共政治局在慎重地研究了这个问题之后,认为在最近的未来,我秘密地到中国的港口再密航到日本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采取硬干的办法,那只有白白地送死。……最后,我除了听从毛泽东的意见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不久代替我们的秘书的,是王学文同志一家搬来作我们的邻居。他是政治部的敌工部长,是来协助我进行工作的。

1941年5月,日本工农学校正式开学,由野坂参三任校长。1943年1月、1944年10月又分别在晋西北、山东设立两所分校。学员来自战场上被俘的日军俘虏和投诚的日本士兵。日本工农学校开办四年多,共培养教育900多名日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一些学员毕业后直接参加了八路军,在前线积极参加瓦解敌军的工作。许多学员在延安等地组织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在华日人共产主义者同盟支部、日人解放联盟延安支部等团体,从事各种反战活动。
宽待俘虏,将普通日本士兵同军国主义者区分开来,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思路。早在1936年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对于日本无产阶级的士兵并无冲突,我们要用一切方法使他们站起来,反对他们本国的法西斯压迫者。”
1937年10月25日,英国记者贝特兰访问毛泽东,其中提到战俘问题:
宽待俘虏的政策,在日本军队的纪律下未必有效吧?例如释放回去后日方就把他们杀了,日军全部并不知道你们政策的意义。
毛泽东回答:
这是不可能的。他们越杀得多,就越引起日军士兵同情于华军。这种事瞒不了士兵群众的眼睛。我们的这种政策是坚持的,例如日军现已公开声言要对八路军施放毒气,即使他们这样做,我们宽待俘虏的政策仍然不变。我们仍然把被俘的日本士兵和某些被迫作战的下级干部给以宽大待遇,不加侮辱,不施责骂,向他们说明两国人民利益的一致,释放他们回去。有些不愿回去的,可在八路军服务。将来抗日战场上如果出现“国际纵队”,他们即可加入这个军队,手执武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对照蒋介石对“国家主义”的理解:“国家要养民”,老百姓仰赖国家的供养;“国家要治民”,老百姓吃饱了要好好听政府的话,只有听政府的话,老百姓才有饭吃;“国家要保民”,就是老百姓吃饱了,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去当兵,为国家出力。——可见,蒋介石的国家主义与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如出一辙,就是把人民当作奴役的工具。
【背景知识:“法西斯”(拉丁语为fasces),原指古罗马时期一种用来处人以死刑的刑具。执政官外出的时候,带着12名侍卫官。每位侍卫官肩上扛着一束笞棒,中间插着一把斧子,象征着国家最高长官的最高权力。这种象征着最高暴力和权力的标志,主要表现为“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领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先是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墨索里尼对内残酷镇压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剥夺了人民的一切民主权利,实行恐怖的独裁统治;对外扩张侵略,妄图征服世界。这种思想和主张被称为法西斯主义,这样的政权叫法西斯政权。1933年,德国纳粹党领袖阿道夫·希特勒上台执政后,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疯狂屠杀犹太人,对外发动侵略战争。鼓吹专制独裁的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迅速膨胀起来,并使这三个国家构建了一个轴心国军事联盟 ,三个法西斯国家最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其作为恐怖、独裁和一切反动统治的代名词被人们所痛恨。德国、日本、意大利法西斯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打击下,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彻底崩溃。】
帮助深受军国主义毒害的日本战俘思想转变,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工作。据担任过日本工农学校副校长的赵安博回忆:
1940年11月3日(“明治节”,纪念明治“天皇”诞生的节日),在刚成立的日本工农学校里,有六个学生,偷偷地爬到山顶,向着东方,高呼“天皇陛下万岁!”……第二年的10月26日,就是这喊“天皇万岁”的六位日本学生,却在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上,宣誓参加八路军,为打到日本“天皇”、日本帝国主义而斗争。很显然的,从1940年到1941年这短短一年中,是日本工农学校学生“蜕变”的一个过程。

赵安博在《忆延安日本工农学校》一文中写道:
当时,和包瑞德率领的美军观察组一起来延安的日侨后裔有吉善幸,在缅甸遇到过十分顽固的日本战俘,他不相信人们说的在延安教育日本战俘很有成效的说法。他来延安后访问野坂,野坂介绍他到日本工农学校去参观。在参观中,他看到日本战俘精神饱满地进行学习和生活,和在重庆国民党区域里见到日本战俘形成鲜明的对比,确信了延安教育的成功。



杉本一夫是第一个参加八路军的日本士兵,原名前田光繁,1916年出生于京都小手工业(印染)家庭。小学文化程度。1937年6月经熟人介绍来到沈阳,在满洲铁路公司下属基建公司工作。1938年7月29日,杉本被派往顺德(邢台)双庙站,临时负责铁路专用采石场监工,当天在睡梦中被袭击车站的八路军俘虏。被俘后,杉本对八路军不杀俘虏的政策不理解。他说:“你们不杀,那就得自杀,这不是更残酷吗?”经过教育与学习,终于从日本军队的欺骗宣传“宁可死后当一名护国之神,也不要活着受俘虏的耻辱”中觉醒过来。
1939年1月2日,杉本与小林武夫、冈田义雄正式参加了八路军,22岁的杉本成为第一个参加八路军的日本士兵。1939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纪念日),由杉本在山西省辽县(现为左权县)麻田镇八路军总部发起成立了华北日本士兵觉醒联盟。这是中国战场上,日本俘虏转变立场后成立的第一个日本人反战组织。
火线喊话是反战同盟主要的对敌斗争形式。冀南支部盟员秋山良照,多才多艺,不但能写文章,还善于绘画。他与战友们编写印制了大量宣传品,仅1942年就多达几十万份,全部散发给日军士兵。他还抓住日兵的心理,经常与他们通信谈心。至1942年8月,他收到的日兵回信,累积起来有一尺多高。秋山良照在冀南日军中名气越来越大。日军还专门讨论所谓“秋山事件”,下令通缉秋山良照,并发表公告,以连升两级和1万元悬赏。

由于反战宣传产生的效果,逃兵和主动投降者在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学员中所占的比率逐年增长:
1939年﹣1940年占10%;
1939年﹣1941年占31.8%;
1941年﹣1942年占21.4%;
1942年﹣1943年占40.7%;
1943年﹣1944年占44.1%。
日本工农学校的学生中小路静夫在《回忆我在延安的生活》中写道:
我是在1940年到达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的。决定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正在进行,所以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当低。我们在“皇军”里,好歹吃的是大米饭,可是到了解放区,主食一下子变成小米,汤也变成咸汤。起初,很不习惯,我大发牢骚说:“竟给我们吃这种喂鸟的饲料,都变得营养失调了。”实际上,对于我们这样的人,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不平的情绪也就随之消失了。
另外一位学生大山广美在回忆录《转变》中写道:
我们十四个人当中,除了小林、后藤、阿部、石田四同志外,全部是百团大战时过来的。……只用下等武器作战的八路军,能够战胜日军吗?和吃鸟食(小米、玉米、豆子等)的八路军,能够一块生活吗?中国话的研究也开始了,从“我”“你”“他”起……我们更不能忘记的是,来延的这天,恰是苏德战争爆发的一天。
中国共产党优待感化战俘的举措,受到了广泛关注,甚至连进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也大为震惊。1944年7月,美军观察组18人分两批飞抵延安。他们对工农学校兴趣很浓,想看看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神奇地将日本侵华部队的官兵,改造成与他们并肩战斗的战友。经过详细认真的考察后,美军观察组约翰·埃默森等人认为中共对日俘的教育改造是成功的,他在撰写的报告中这样描述:一个日本工农学校的学生进入学校以后会感受到一种舒适友好的氛围,他们身边全都是日本人……
香川孝志晚年回忆:
1979年夏,我和杉本、山室等六人,再次访问了延安。那是时隔34年的故地重游。对我来说,与其说“重新访问”,不如说是“回老家”。我一直认为延安是我的第二故乡,我青年时代在那里学到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三年后,即1982年夏,我又有机会访问了延安,那是东京广播公司( TBS )为纪念日中恢复邦交十周年,特别安排的活动。
在那中日战争年代,有几百名日本青年认识到侵略的罪恶,为了早日结束战争和中国友人携手前进。其中有不少人曾在反战活动中牺牲。我希望我们年轻一代以此引为自豪。同时,正因为有了这种流血牺牲,今天才开放出光辉夺目的日中友好之花。


1941年10月26日,日本工农学校学生三十五人集体加入八路军,他们在申请书中写道:
我们是日本士兵,在过去,我们曾经拿了枪和中国弟兄打过仗。但是,正当我们快要做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牺牲者时,正义的富于国际主义精神的八路军救了我们的性命。在八路军友爱的、热心的帮助和优待下,在几个月或是一两年的过程中,使我们渐渐地认识到真理,了解了这次战争的性质,我们从二十多年的欺骗和麻醉中觉醒过来,知道我们真正的敌人,是日本法西斯军部。
我们抱着最大的喜悦和希望,参加八路军。愿意在英明的朱彭总副司令的领导下,为中国和东方各民族人民的幸福奋斗到底。



日本工农学校旧址历史展厅中,还有当年日本学生写给边区人民的信:
亲爱的边区弟兄们:
我们是曾经受日本法西斯军部欺骗的日本士兵。当我们彷徨在战场上,正处在生死关头的时候,得到了八路军的搭救。现在,在你们深厚的国际友爱中,我们成为勤劳阶级反战的战士而生长着。
同志们!你们是我们的第二慈母,边区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不愿敌人踏进我们的第二故乡,来蹂躏我们慈母兄弟的一寸土地。我们愿流尽最后的一滴血,来保卫边区。
你们和万恶的敌人英勇斗争了五年,而且继续斗争着,我们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礼。同时,我们决定参加边区自卫军。我们谨以至诚在这里宣誓:
坚决保卫边区和你们共同奋斗到底!
为彻底消灭中国和日本人民的敌人日本法西斯强盗和你们共同奋斗到底!
1942年8月15日




由此看出,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善于战斗,还非常善于团结,不仅团结国内一切抗日力量,还感化和团结日本战俘,一起来反对法西斯。
而这一切对我们今天从事教育和文化工作,是否会有些启发呢?





一起探讨当今时代“文艺与礼乐”之大事
附一.【慧安老师日志选——“失散多年”的共产主义精神】
今晚在延安的一家粤菜馆里,来自全国各地的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拍照发给刘森老师,他感慨道:“天下朋友真多啊!”既到延安的场域,觥筹交错间,“春秋论坛”虽未开幕,春秋笔法已悄然氤氲。
“王者,往也。只闻来学,不闻往教。天下所归往也!”席间,黄老师铿锵有力地说出这些话,当年抗战时期青年奔赴延安的独特风景线立马浮现脑海里:“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
这些年跟随着直面各种现实问题,包括当前政治,慢慢开始不再麻木迟钝,说不上多少主动,但开始充满着新奇探究,丝毫不反感;就上一周,我们刚刚共参毓老、毛泽东及周恩来三位同志的语录,似乎渐渐会触摸到一点肌理光泽,这可就是我们的祖父母辈这些眼前人眼前事,饮水思源,触手可及,当直入千峰万峰去,还有什么好犹豫?!
这些天住进延安鲁艺,白天主课晚上读书会,高频度的辨明,在时空中与悠悠历史道径往来。从革命抗战史中救苦救难的胸襟气度,到感慨公天下制度的幸甚至哉;从走向生命自觉的延安“庶民”身上那种精神的洋溢,到回归华夏文明的大本大源,回归到每个人精神的复性,当家作主。
此情此景,此时此地,在共产党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用“失散多年”来形容这份相认,如沐甘霖,自此,吾方寸之心,皆归于海,唯愿朵朵向善。

附二.【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5则】
■ 01
晚上观影会,看了一部人物传记《张思德》。
一个不太爱表达自己的军人,不为博得别人的关注,只是一直在默默付出。开头,“老革命家”给思德手中塞了一大把红枣,结尾思德牺牲时“老革命”来了,在土炕上又塞了一把枣子,又大又红的枣子,看得我眼眶红了。思德是为了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应当被人记住。
■ 02
今晚观影看《张思德》,是一个很朴实的革命党员,很年轻,在29岁时就因山体坍塌光荣牺牲,实在可惜。其中毛主席说了句特别振奋的话:“中国的命运,不是蒋介石说了算,也不是我毛泽东说了算,是中国人民说了算。中国的命运在中国人民的脚下!”


■ 03
《张思德》让我们了解了当年延安的时代风貌——朴实的、奋进的。电影中出现鲁艺天主堂的片段时,有种非常恍惚的感觉,我们在不同的时间,相遇在同一个地点,向我们传递。
排练室的墙上,有着八个字“时代之问,时代作答”。这回答一定不仅只是先进的新东西,也必然包含着过往所有的精华与对糟粕的反思。它不是凭空出现的,必定是所有人共同缔造的,共同成就的。
■ 04
“从小鲁艺到大鲁艺,从闭门造车到工农群众中”,对这句印象很深刻,来来回回听到过好几次。
看完电影,想到我们也在教堂中打腰鼓,不由想到历史缘分真奇妙,伟人就在我们身边啊!

■ 05
今天上午木刻版画课,刘老师带我们实践了木刻版画,很有趣。刻的每一笔都要有力道,但还不能太过用力,要不然橡胶板就破了,阴阳相互结合。很喜欢版画,实践后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果然做到才算懂。下午,学习安塞腰鼓更加精进了!
傍晚观看了电影《张思德》,其实在小学学习《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时并没有体会其中深意,看了这部电影我终于理解了“为人民服务”的意义。不仅仅是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还要无数位无名的人在为我们默默付出。
毛泽东思想就是“他让人人都明白所有人都可以当家作主,有人想要压迫我们、奴役我们,就要勇于斗争,勇于将他们打倒!”
人人都要有义勇精神,建立新中华、新文明、新思想!



本文图片来自中霖、慧安、元毓、传保、王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