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除当代中国人的心灵阴霾

学习日志2025年9月28日星期日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
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周易·系辞下》

昨日上午主课,请孩子们分组讨论电影《耶稣受难记》观后感:一、看到了什么?二、这部影片带给你什么思考?三、哪些细节没看懂?

孩子们虽然不太了解耶稣的生平和这个故事的宗教意涵,但能读出如此激烈的画面背后,人性的挣扎:善与恶;好与坏;宽容与不宽容……由此,孩子们会问:真理是什么?耶稣是靠什么信念在支撑他的人生?以耶稣的方式能否带来人类彻底的和平?

有老师觉得此片过于残忍,给孩子们看是否太早了?其实,就在耶稣的出生地——巴勒斯坦伯利恒不远处的加沙城,现在平均每小时都有一名巴勒斯坦儿童被以色列军队杀害。【注:《起义报》网站9月10日报道,在近两年的军事行动中,以色列军队平均每小时杀害一名巴勒斯坦儿童。国际慈善机构救助儿童会谴责称,此举已导致加沙2%的儿童死亡,构成“针对儿童及其未来的蓄意战争”。幸存者的生命每天都面临危险,救助儿童会估计未来几周饥荒将更加严重。至少13.2万名五岁以下儿童面临因急性营养不良而死亡的风险。救助儿童会中东、北非及东欧区域主任艾哈迈德·汉达维警告说:“若国际社会不采取行动,我们面临着巴勒斯坦未来社群彻底灭绝的切实风险。”】

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我没有逐一回应,仅就背景知识层面的问题做了些补充说明。而许多意识深处的疑问,需要孩子们将来通过深深地入世,逐渐去自我探索。这些疑问,牵动着人类的集体意识,不仅与犹太人的宿命有关,也是当代中国人要突破重重心灵阴霾的“天问”。

新中国建设不足八十周年,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精神状态却普遍低迷,无论老人、孩子,还是青年人,中年人,都有点闷闷不乐,似乎人们的心头包裹着重重雾霾,难以摆脱。所以,想在此,接连提出四大问,希望大家能有所思考:

请问:仅仅运用现代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疗愈手段,能改变这个状态么?

请问:仅仅运用蔡元培先生提倡的“美育”,用美学和艺术的途径,能改变现状么?

请问:用宗教的方式,能改变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么?

请问: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能让今天的中国人精神提振么?

下面,我尝试着就这四个层面的提问,做点个人的梳理:

一、现代心理学的局限。

大家可读《从灵魂到心理》一书【注:(美)爱德华·S·里德(Edward S. Reed)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就能了解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心理学如今是显学,现在中国的每所中小学校都有心理咨询室,好像心理学能帮助大家度过一切困难,其实心理学的解释和评估系统只能加强人们的焦虑。

我不想直接给出我的结论,大家可以从这些提问和参考书中寻求答案。

二、西方美学和主流艺术教育的困境。

我不建议大家直接读所谓的心理学名著或美学经典,大家要逐渐培养历史意识,也就是说,了解一件事物的来龙去脉,才不会陷入到对名家的迷信。若大家直接读蒋勋之流的作品,大概就很容易被他误导,因为这类人有超出一般人的才华,就如一个美人到我们面前,大家很容易因为她的外表而加分,从而形成误判。其实,才华和美貌是靠不住的,惟有从生命的根本处长出来的智慧,才能遇佛杀佛,遇魔杀魔。

蔡元培受康德、席勒美学理论影响,认为美育应统合知识、意志与感情,构建人性发展新路径。蔡元培于1917年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讲并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后载于《新青年》。他认为随着科学发展,宗教在知识、意志上的作用已被取代,仅剩情感(美感)与之关联,但宗教常激刺感情,反失陶养作用。此主张旨在应对五四时期信仰缺失与西方宗教入侵。——这就是典型的“断了线,又接错了线”。

不要迷信蔡元培,不要迷信西方美学。

三、宗教的致命缺陷。

推荐三部电影,一是前文提到的《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导演:梅尔·吉布森,2004年公映】,二是《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导演:塞西尔·B·戴米尔,1956年公映】,三是《上帝的使者》【(The Message),导演:穆斯塔法·阿凯德,1976年公映】

宗教不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鸦片,我们应充分尊重正派宗教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宗教的局限。

四、马克思主义学说对我们的启发和它自身的不足。

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大家参考: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深刻的,它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而马克思的哲学是粗鄙的,他是一位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思想家,但不是优秀的哲学家。

大家可以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英)伯特兰·罗素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大概就会比较中肯地看待这位马克思先生,而不会对他顶礼膜拜。

华夏文明有极大的包容力,懂得欣赏别人的好,但同时实事求是,“来中国必中国之”。马克思主义学说对中国现代革命有极大的启发和鼓舞作用,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灵活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如今我们要来“第二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才能清醒地看待当前国际形势,才能看清中国未来的道路。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