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日志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文字及整理 | 中霖
日知录整理 | 慧安

昨天主课前,在白板上写了“水-火”、“火-水”这四个字,后来时间不够,没来得及讲是啥意思。
我们重读毛泽东,感受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感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别忘了水的作用。革命需要热血,需要义勇的精神,同时也需要从容,需要“利万物而不争”之大器量。水在火上,火候到了,水一定会烧开,产生质变——无论是个人气质的变化,还是社会风气的转化,一定会有质的飞跃;而火在水上,本末关系搞错了,你再忙活,也于事无补,只能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昨日下午,和丁老师一起去爬清凉山,顺便在附近的新华书店买回一摞书,其中有《永远的鲁艺》(上下册,任文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前言里谈到鲁艺诞生的轶事:
宴会上诞生
延安鲁艺是在一次招待宴会上诞生的,有点偶然性。
1938年2月,延安白雪皑皑,寒气袭人。但人们的心中却燃烧着革命激情。为了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六周年,四幕大型话剧《血祭上海》在城内一个礼堂连演10天,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该剧集体创作,朱光、左明导演,沙可夫、任白戈、李伯钊等也参与编导。演员都是从抗大、陕公和一些机关临时抽调来的。其中有从苏区、国统区来延安的戏剧工作者,也有不少初登舞台的青年。为了鼓舞抗战,大家齐心协力,在物质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凭着一股精神,用了不长的时间就排成公演了。这是当时延安演出的第一个大型戏剧,毛泽东、洛甫等中央领导人也冒着严寒来看演出。
中央对《血祭上海》的成功演出十分满意。2月下旬,中宣部举办招待会,设宴慰劳和感谢参演人员,同时举行座谈,总结这次演出的经验,以推动今后工作。毛泽东也高兴地出席。会上有人提议:“这伙人集中起来不容易,别散了,要接着排演新戏。”还有人说:“应该以这些人为基础,办一个学校,培养艺术人才。”此议引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时,大家把目光集中到毛泽东身上,他笑着站起来高声说:“我完全赞成这个提议,并且用全力支持你们把这所艺术学校办成!”在他的右手有力地挥出去的同时,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响起来,不少桌子上的碗筷被兴奋雀跃的人们碰掉在地上。
毛泽东的表态,体现了他的一贯思想,决非一时激动。两年前,他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就说:过去我们是干武的,现在也干文的,要文武双全。

战争年代形成了战斗的作风,当场就推选出了艺术学校筹备委员会,其成员是:沙可夫、朱光、徐一新、吕骥、左明等。关于学校的名称,不少人提出以鲁迅的名字命名,因为前一年毛泽东刚在陕北公学作过《论鲁迅》的著名演讲,高度评价鲁迅。对于办学宗旨和招生问题,也进行了简单的议论,交由筹委会进一步研究。此前,中央曾计划在陕公设一个文艺训练班,终未落实。此次宴会却促成了一所专门艺术学校——鲁艺的诞生。
筹备工作紧张地进行着。首先是确定这所艺术学校的名称,草拟《创立缘起》《成立宣言》,以及成立董事会。这些工作由以沙可夫为首的各筹委集思广益,到2月底就拿出方案。由沙可夫直接去凤凰山向毛泽东汇报。校名定为“鲁迅艺术学院”,为高等艺术院校,简称“鲁艺”,内分美术、戏剧、音乐三个系。其他文件和名单,由毛泽东修改后,又召集几位发起人通过。毛泽东领衔担任发起人,其他发起人依次是: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
……
鲁艺《创立缘起》约700多字,言简意赅。它说:“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养抗战的艺术干部,在目前也是不容稍缓的工作。”“因此,我们决定创立这艺术学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国最大的文豪鲁迅先生为名,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我们这位伟大的导师,并且表示我们要向着他所开辟的道路大踏步前进。”最后,它还说:“我们迫切地希望全国各界人士予以同情和援助,使其迅速成长。”文后是毛泽东等七位发起人的署名和日期:1938年2月。
鲁艺《成立宣言》只有800多字,极其精要。它说:“我们宣告艺术学院的成立。……是为了服务于抗战,服务于这艰苦的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就是要培养抗战艺术干部,提高抗战艺术的水平,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使得艺术这武器在抗战中发挥它最大的效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还申明:要把为目前抗战工作与为将来的新中国工作统一起来;把为抗战和为创造新艺术统一起来;把握创造新艺术与继承中外文艺遗产的辩证关系。
《创立缘起》和《成立宣言》都在全国许多报刊上公开发表,产生了广泛影响。很快便有一些支持鲁艺成立的信函从全国各地寄来,更有一些文艺家表示要来鲁艺工作。
不久,《鲁迅艺术学院院歌》谱成,由沙可夫作词,吕骥作曲。它唱道:“我们是艺术工作者,我们是抗日的战士,用艺术做我们的武器,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争取中国解放独立奋斗到底。”“踏着鲁迅开辟的道路,为建立新的抗战艺术,为继承他的革命传统,努力学习,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一切服从神圣的抗战,把握着艺术的武器。”鲁艺师生们就是唱着这支歌,昂首奋进近八年。至今,耄耋之年的“老鲁艺”们,仍可引吭高唱“鲁艺歌”,回忆学院生活美。(摘自孙国林的“代前言”——《延安鲁艺——革命文艺的摇篮》)


“信念,这是最重要的,不管哪个时代”——最后的红军长征亲历者口述史《苦难与信仰》一书中,有位老红军这么说。而在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更有优越物质条件的当今时代,我们最缺的就是“信念”、“信仰”、“信心”。
文艺最大的功用是什么?就像鲁迅先生说的——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因此,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

所以,我们要接过鲁艺的精神,继续“新文艺”的长征!
无限感恩!无限祝福!

附:【夸父班、文艺社同学日知录选编7则】
■ 01
晨会共读《周恩来外交文选》,很赞叹。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诚恳,是最大的智慧。有德者必有言。政坛上的学问,也是不离生活中格物的功夫。君者,群也。仁以行之,仁者无不爱也。周总理有容乃大,心系天下苍生的胸襟,正是这文脉骨血之延续,而内圣外王,乃是一贯。天人之学之奥义,就在于每个当下的用心,当带着郑重生活。务本。
■ 02
昨晚,黄老师回到了延安鲁艺,今日主课上便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课题——《周恩来外交文选》。
课上老师请几位夸父班同学朗读文章,他则边听边做指点建议。在指导下的几位同学读得绘声绘色,代入感极强,真的能让旁听者感到身处其中!
周恩来总理的心量是宽阔的,眼光是宏大而长远的,他提出“中美团结、中日友好”等主张,对此思考并提出方略,显而易见他是站在大局之上研究这个世界当今的形势,以宏观的角度了解在不断流转的国际关系,再更深入地理解与思考。受当今社会及网络化流言的影响,不少人将“辱骂日本”“辱骂美国”当作了爱国的表现,然而这样的想法是短浅的,而且有很大的偏差,所以要学会“拨乱反正”,站在中正之道感受这个世界,真真切切地、透彻地了解到这个世界,了解自己的祖国。


■ 03
今天的主课是黄老师上。我们讲到了关于周总理的外交生涯,他待人彬彬有礼,懂得礼乐,我好想学习到他的本领。
下午我们终于找到了安塞腰鼓课,它终于肯回来了。一节课下来有点儿累,但我很开心!
版画的拓印课上,每位同学都好厉害,都是艺术家,可比我强多了。
■ 04
今天将自己刻的版拓印出成品。将油墨上墨台,滚筒,直到印出成品。会发现:不印出来,就永远不知道自己刻出的效果如何。而印出来是惊喜还是惊吓,就只能听天由命了。我自己印了三次作品,三张宣纸,印出来三种样子。明天,加上今天的经验,我需再接再厉,印出满意的作品。感恩这几天刘老师的教导,很细心!
这几天,收获很大。虽然只刻了一幅,但是我很满意!谢谢老师!



■ 05
今天上午的版画课非常有意思,老师带来了油墨,我们可以把前几日刻好的版子印下了。我的版子被老师印下来,刻的是鲁艺教堂。在左下角还有一棵小小的杨树。后来就有好多同学想要一张。到最后都有些印不过来了。期间在教室里看到同学的作品,好像再简单的线条在经过油墨的洗刷后都变得特别庄重、高贵。也是我喜欢版画的原因之一,画中的线不管怎样都是有力、有神的,黑白关系也很美,与西方油画是两样的。
■ 06
今天首次印版画,“比刻难多了!”感觉大家都这么认为。确实,印成一幅幅画的过程很精细,一步弄坏,整幅画都不完美,就又要重新印了。
下午腰鼓课,一整套动作下来,时间不短,真不简单。还没有到那种肌肉记忆,行云流水的地步,所以除了要把动作做标准,还要用脑子想下一步什么动作,但仍然能感受那种精神!那股劲儿!

■ 07
回想一下去年,觉得我今年过得真的太好了。非常感激当下的环境,感恩上师和妈妈、爸爸,黄老师,各位爱着我们的老师、同学和学长,我应好好地生活。
大家都为我付出了太多,我才得到了今天的幸福。我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当下的幸福,这种感觉真的太好了,很感恩!
我终于知道夸父班的同学们写在日知录里的“感恩”为什么出现得那么频繁了,这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表达。



附录一:《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
【选自《周恩来外交文选》一九五六年五月三日,这是在国务院司局长以上干部会议上的报告节录。】
从社会制度来说,我们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走资本主义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中间道路的。但讲到国际关系,就不能简单地说,社会主义国家什么都好,非社会主义国家什么都不好。如果两种制度的国家再搞成铁板两块,互不来往,互相攻击,那就不是和平共处了,就会推动战争了。那样就会使国际局势紧张,而不是和缓。这对我们是不利的。
我们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方面,这是一回事,但这并不等于说,社会主义阵营一切都好,非社会主义阵营一切都不好。从社会制度来说,两种制度是对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一定会在全世界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世界的前途,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但这并不是说,非社会主义制度的各个国家就没有可学的地方。因此,在国际关系上,还要有另一条,那就是要和平共处,要用和平方法竞赛,比谁的制度优越,比谁的制度好,让人民来选择。
因为有这第二条,我们就必须把世界上一切好的东西都学来,这样,我们的制度就会更优越,我们就能在和平竞赛中取得更大的胜利。应该承认,一切国家,一切民族,都有长处,也有短处,有优点,也有缺点。有短处才比出长处来,有缺点才比出优点来,有好的才有坏的,有白的才有黑的。任何国家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不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有批判地学习,不是盲目地学习。有批判地学习,就是要学人家的长处和优点;不盲目地学习,就是不要把人家的短处和缺点也学来。应该说,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因为它首先是学人家好的东西,不会把自己好的东西丢掉,也不会盲目地学人家坏的东西。敢于提出这个口号,证明是最有自信心的,是自尊的、能自强的。
附录二:【讨论稿】我们为什么要办文艺社?以及如何办?
这些天,在延安鲁艺文化中心学习,一方面体会当年鲁艺的前辈们是如何生活、学习的;另一方面,通过座谈会,以及与不同家长的个别交流,感受当前社会的精神需求。
有同学问:中国现在最需要什么?
我的回答很简单:精神的自足。
“文革”刚结束,书荒的年代,那时的人们渴求知识,渴求上大学;改革开放,鼓励少数人先富起来,大家都渴望赚钱,渴望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实现个人抱负。如今出版物极大丰富,而互联网、移动通讯极其方便,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生活水平也普遍提升,衣食无忧,物质需求很容易被满足,而人们的内在却变得越来越空虚。





如何去改变这种现状?
首先是热爱生活。而我们受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束缚,头脑知道的东西很多,却比较无感。无感,就是不仁,就是不懂得爱;而“感”的恢复,需要健康的文艺。
文艺,不等于卖艺、商演。因此,文艺生活,不等于将自己当成看客,买票去追星,去看别人的热闹,而是通过适当的艺术形式回归心灵生活。这件事并不难,惟乐不可以为伪,从真诚地爱自己开始。仁者,爱之源也。惟有从仁出发,我们的生活才合乎正义。故古人曰:大仁者,大义也。
通过第一期青少年文艺社的实践探索,我们决定将文艺社招募对象的年龄放宽到13岁-18岁。经过了为期10周的初步体验之后,想留在文艺社学习的同学,需要端正态度,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和生活,做好长期、深入学习的准备。我们也鼓励夸父班有艺术才华的同学,进入文艺社长期、深入学习,将来成为“新文艺”的开拓者。
为此,我们设立“文艺社义学基金”,首届文艺社理事长拟请我们敬爱的刘森老师来担任,徐瑜雯老师具体负责,再配备其他生活老师及助理老师。同时,更为广泛地去民间采风,去各地走访,虚心求学。



由于AI技术的迅速推广,将来许多简单、重复的工作,机器智能都能替代人去做,而我们要做机器完成不了的事,那就是去学会“爱”,去“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的生活。将来自由职业和“个人经济”会大行其道,对更多青年而言,不需要挤进写字楼的格子间里办公,不需要做流水线上的白领工人,而可以做自由自在的“生活家”!
为此,我们也将在“新文艺之都”——雪山下的花园城市成都,筹备“青年文艺创业孵化基地”,为18岁以上的青年自主创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我们将通过脚踏实地的行动,让大家更有信心,奋发前行,一言以蔽之,就是——
建立根本自信,发挥历史主动!

邀您共赴文艺之约!
▼

注:10月22日下午,在结束为期两周的鲁艺研学之际,我们将在鲁艺旧址举办“大美雅集”,田孝梨社长将带领集贤鼓乐社一同与我们联谊,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前来观摩!联络电话:瑞芳老师139-4852-6066
本文图片来自中霖、王煦、冯刚老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