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5年9月30日星期二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
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周易·系辞下》

昨天,带着满满的收获,一路奔波,回到玉泽园。

在西昆虽然只待了一周,但有许多感悟。什么是中国道路?就如《风起陕甘宁》作者韩毓海教授所言:中国道路,就是“把学问写在中国大地上”。

我的朋友中不乏爱思考的学者,其中有一位钱宏先生,现在移居加拿大了,很少联系。他曾供职于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他主持编辑的“国学大师丛书”颇有影响。钱宏1953年生人,15岁开始务农,后来当过小学老师、大学老师,再后来做记者、编辑,经历丰富。我曾帮他在香港出版过两本书:《和解的年代:从共产主义到共生主义》《一个民族的灵魂:从文化再造到中国再造》【香港新文化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从这两本书的书名,你就知道他平日在思考哪些问题。

钱宏是不甘于做“乡间士”的,他心心念念要做“国士”、“天下士”,可惜的是最终只能停留于纸上谈兵。他为人善良,也很正直,忧国忧民,为何他的“政治主张”没有市场?如今想来,一方面,他的经学功底不够,就如大陆大多数在“文革”中成长的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透彻;另一方面,对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学习不够,受八十年代以来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太深,不能充分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大命题。

我常常感慨,中国这么大,是不缺乏有才华、有才干的人的,可为何又常常觉得“人才”稀缺呢?参照孔子之教,就不难理解了。生命自觉与文化自觉是不可分的。“乡下的奶奶”不识字,为何如此通达,那是因为她受益于千年礼教下移、圣人教化之功,故她能感通于天地,感通于鬼神,就如西昆的善香师父、张腾万校长;而现代知识分子为何总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画地为牢呢?恰恰是因为他们看似有文化,却没有完成文化的自觉。这个“文化自觉”,必须要回到华夏文明的大根大本——天人之学。

啟源老师问我,“十一”带领奉元班共学,准备读什么材料?

我想,结合毓老的《奉元立大始》,同时共读《毛泽东语录》和《周恩来语录》,或许大家能感受到我们的生命就是历史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人类的大生命是内在于“我”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知识。

今天是“十一”礼乐共学营的报到日。王韦华校长已经到玉泽园了,今天林明进老师、颜铨颍老师、钟鹰扬老师、刘鹤翔道长以及新疆的王新刚老师等将陆续抵达,玉泽园群贤毕至,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一片祥和。

感恩我们活在这么好的时代!祝福伟大的祖国!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今天,飞机起飞没多久,就看到一片蓝。不敢想象这就是海,海居然离我们这么近,那么大。在海的面前,感觉我们是多么渺小,多么弱小。就如古人所说,山外青山楼外楼

◎今天是在福建西昆的最后一天。早上,告别“中国帆”的同学们,踏上回玉泽园的路。经过几个小时的跋涉之后,从大巴车上看到了张灯结彩的玉泽园,心里有一种回家了的感觉。文艺社同学准备的晚餐吃着心里非常的温暖,大家在一起有一种大家庭的感觉。

◎今天是“归”家的幸福天。

早晨我们收拾完行李,站在孔子像面前,和他做最后的告别;向孔子鞠躬行礼,结束了我在西昆的学习。在这里,我学到的东西不会为一时展现发挥,却是长久的,“礼”永远不会消失,“乐”伴我而行。

赶了一天的车,早上离开福鼎回石家庄,一切都好似一场梦,一觉起来便回到了家。在下高速之后,看见玉泽园,我惊呆了!一星期不见,它已经不再是朴素了,换上了新的衣服,花枝招展,比平时多了几分俗气,感觉没有往日好看。一进到基地,就看见老师们打着手机的灯向我们招手。当时我兴奋得不停向他们招手,热泪突然涌上眼眶。以前我认为玉泽园并不亲切,可今天的我像回家了一样,好开心!背上的书包突然轻了很多,我像飞起来了一样!一路狂奔,到了餐厅、宿舍……一切都是我熟悉的,玉泽园还是那样未改变。晚餐我吃了好多,心情从未这么愉快。

晚上和爸爸打电话,和他聊起了最近所学的,才发现一瞬间变得好多呀!

家的感觉真好,好期待爸爸妈妈的到来呀!

(慧安、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