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点好?还是复杂点好?

学习日志2025年8月30日星期六

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
——【明】王守仁《因雨和杜韵》

昨天与朋友聊到,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心思单纯,将来不容易融入社会,该怎么办?

以前我还真没把这个“问题”当作问题,一直觉得: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始终不失赤子之心,这多好啊!经这么一讨论,感觉这个问题倒是挺有趣,只是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如何看待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而不是放在对孩子的担心上。

“吾心即众生,众生即吾心”,其实,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人类的集体意识是息息相关的,自他不二;虽然每个人的“我”千差万别,但都要经历生死离别、喜怒哀乐,这些人生的“觉受”、“体会”是穿越时空,同体大悲的,无所谓对错。

佛家对人的意识有十分全面而透彻的认识:万法唯识,有空不二,但华夏文明的传统,立足于一个“生”字,故“情深而文明”,对人生的种种烦恼,没有采取厌离和否定的态度,而是充满着同情:“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卦》彖辞】

故中国人的性情是诗意的,懂得品味人生,不以“苦”为苦,而是从世间百态中都能体会出天地之大情大义,美人之美。既能欣赏“壮士拂剑,浩然弥哀”之悲慨,也能欣赏“饮之太和,独鹤与飞”之冲淡;既能读懂“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之纤秾,又能读懂“荒荒油云,寥寥长风”之雄浑。人生大观,美不胜收,多么感恩啊!

这几天和牟坚老师讨论“道安青少年文艺社”的课程安排,计划邀请子玥老师每周六给孩子们上占星课,借助占星的工具,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子玥老师也很愉快地答应了。现在突然想到,请牟坚老师给孩子们讲讲“诗”,不是也很妙么?

诗情画意,对这个注重物质和理性的时代是奢侈的,而“文艺”之所以可以化育人,就应该有那份从容与奢侈。新学期即将开始了,祝福所有的大小同学,时时能感受到生活的新意!

惟有学“生”!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晚上,与妈妈共读了今天的学习日志。

“我们学习孔子最重要的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既自强不息,又厚德载物道,这就叫做‘与天地合德’”这一段,很有感触!

圣人也是人,人人皆可为圣人,我们要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平凡的你我,也要行菩萨道。

◎昨天将物品收整好,今日一早便离开家乡,一路开车来到冀州,下午在宾馆里继续将假期的补习内容学完,准备明天去报到。人不是计算机,智力再高获取新知的能力也有限,进入学校是一种活法,出学校是一种活法。学海无崖乐作舟,落到日用平常,都是充分的开展此生。故学无止境,永远做学生,最坦荡,“笃志虚心,反复详玩”。

一路上,华北平原生机勃勃,莘莘学子,更要珍惜,要好好学习,莫辜负了这大好时光。

◎今天离院回家,感到更加珍惜在书院学习的时光,并且回家时带着一份感恩之情,人不学(道),无以立,而人道之首就在“孝”。前段时间步进老师聊天时,和师母都谈到自己和后辈对父母以及对家庭的联接的态度和紧密度都大不一样了,现在一代人很少有时时心里怀有父母的,对自己触动也蛮大的,像黄老师前几天日志里提到的,当今时代的人都普遍长寿,能够三、四代同堂,其乐融融,何不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呢?

上午在圣堂礼聘林明进老师为修立书院的名誉山长。真是特别有幸有机会在这样好的先生身边学习,不只是学问做得多么高深,更是学习老师的做人,听林老师讲自己人生的种种经历,包括毓老在动荡时代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智慧,也很受教。学“生”,一生才能活得足够开阔。

下午在去逛了安徽省博,刚好逛到徽州建筑,其中就讲到传统的宗族家风。徽州建筑有“三绝”:民居、牌坊和祠堂。家齐而后国治天下平,敬天法祖,继之成之,代替了西方文明宗教的信仰,通天之路就在切身,如何与乡党相处是一门大学问。与家风并荣的是徽州的学风:“古代徽州学校教育,官民结合,机构众多,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府(州)学、县学、书院、社学、义学、村塾、家塾、学馆等。据康熙《徽州府志》记载,当时徽州有书院54所,社学562所,县塾5所,各家族的学塾更是数不胜数,以至‘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如何在这个时代办好“书院”,重兴家学,是自己要去思考并践行的课题。

晚上在火车上读完今天的日志,很有启发。当今时代何不是百家争鸣,意识的网络更是错综复杂,如何体会孔子的真精神(千年圣学的一点真骨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定要把源头看清,我们的生命底色到底是什么?再在生活中去审问慎思明辨,最后笃行之,才不会落入种种意识的分别和执着。故孔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谓圣”。何其有幸,能够走上这样一条路,更要切实去做,“修立”。感恩所有的师长!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