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不等于“拼命”

学习日志2025年7月4日星期五

昨日主课提到“天道酬勤”,鼓励大家要勤奋,笨鸟先出林——话一出口,意识到大家对“勤奋”二字大概很容易有误会,故在这里补充说明。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都是鼓励大家要勤奋好学,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看了《抗大!抗大!》和《大鲁艺》这些反映革命岁月的纪录片,便知这是优良的革命传统,我们的几代前辈就是这么走出来的,没有他们的勤奋努力,就没有今日中国的大好局面。但是,“勤奋”不等于自虐,不等于逼迫自己勇攀高峰,不是滥用意志力,而是十分自然的事儿。

不少朋友可能对此有误会,一想到“勤奋”二字,就容易有压力,时间久了,力不从心,于是干脆躺平,说自己怎么也做不到。其实,这都是“自我设限”,即“自我意识”对自己的限制。真正的“勤奋”并不辛苦,而是自动自发,不较劲儿的,就如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非常愉快的生命体验。

诚然,在非常时期,如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为国争光的女排运动员,特别强调“拼搏”,不怕苦,不怕累,但如果将勤奋好学视为一种平常的生活方式,那么就不会有压抑感,反而就如海浪和壶口瀑布一般,虽奔涌不止,又是那么自然而然。

有人觉得夸父班的生活节奏有些“亢奋”,在旁边看着都累,为我们有点担忧。我想,这大概是一种“喜静厌动”的习惯心理在起作用。宋儒主张“半日读书,半日静坐”,这是受佛教丛林生活的影响,其实,“至动至静”,“动”与“静”只是表象,“喜怒哀乐之未发”是怎样一种状态?是绝对的静么?在这个问题上,古代四体不勤的读书人也常常有误解。

老子说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许多人对这句话有误读,以为“静”就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其实,要平静下来的不是外相,而是造作的“自我意识”。许多人成天什么不做,但也很累,因为他们念头纷飞,精神自我消耗得厉害。

所以,要参考老子的另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请问:水的状态是静,还是动呢?——我想,大家不难理解,水是无形的,该动的时候动,一泻千里,摧枯拉朽;该静的时候静,波澜不惊,静如处子。这就是生命的本来面目,阴阳合德,动静不二。

因此,不要逼迫自己,给自己设立不切实际的目标,比如一定要成为亿万富翁,一定要爬到权力金字塔的顶峰,然后为之打拼——这样的人生观,很可能在半道上就over了,我们常常看到新闻,有些三四十岁的企业高管猝死,不少政府官员年纪轻轻,一身的病,这都是因为不懂得动静之道。说到底,就是不会爱自己。

还是镇华老师慈悲,喜欢送大家这句话——“真诚爱自己!”祝福!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主课上讲因果律,一切偶然背后都有其必然,要找到恒久不变的那个理儿。同时要以“天-地”卡位,不能自以为是,同时又肯定每个人都“可以”的,给人一种往前进的信心。近智近仁近勇,希贤希圣希天。

今晚把《大鲁艺》最后一集看完。“虽然天寒地冻的,但我们心是热的”,很受鼓舞,感觉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鲁艺是一样的,就更加相信我们可以做好,也可以鼓舞到其他的人,服务于这个时代。

◎临近离开,玉泽园的气氛很好,闷热的天气阻止不了大家的热情,晚餐前欢笑响遍园区,路旁枝繁叶茂,同学穿梭其中,用自己的节奏走过这对人生来说特殊的一段路,很美妙。

晚上看完了《大鲁艺》,心中一阵激动,鲁艺的师生们走出去了,走出了延安,也走出了小鲁艺,迈向大鲁艺,不再想着高高在上,就走在民间,活在民间。延安就像老家,是前辈们青春燃烧过的地方,后来这群延安带大的孩子走向祖国各地,播撒文艺革命的种子,今日我们这些后辈奔赴延安,与那些爷爷奶奶们看齐,我们都要做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要人人尧舜个个盘古。

◎今天晚上道安随笔,读到我们与冀州中学合作,又将有大动作,有些按捺不住地激动。这一年“内修”之余,我们积极开展各种“外交”工作,突然变得特别活跃。虽然黄老师也经常“画饼”,但从每月的礼乐共学周,到“寻找中国帆”项目,再到五一冀州中学英歌队的组建,做成了许多以前不敢想的“大事”,真的就像黄老师说的:“时间在加速”,我们要主动配合它。小小的我,也要向鲁艺的前辈们学习,把自己的心量撑开,真正投入到服务他人、服务时代中去。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