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5年8月19日星期二
近日,以两天换一个地方的节奏,陪同林明进老师到各地讲学、交流。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有体会,天津人爱生活,上海人会生活,大连人懂得享受生活,天生地养,只要处在和平年代,百姓休养生息,自然而然,都长得挺好。
读中国近代史,读当前的国际新闻,当知和平来之不易。其实,各个国家的百姓都是善良可亲的,但总有人试图挑起冲突,鼓动战争,而承受苦难的总是普通百姓。人心惟危,常常是那么多民众的命运,因少数“居高位者”的私欲而改变,可见为政以德,养民以和,多么重要!
让“文化”回归本位,结合切身感受,同理百姓疾苦,就能进入《论语》的语境了,就能与孔子心心相印。圣贤无非就是出于公心,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在特定的革命岁月,“文化”和“文艺”作为思想武器、宣传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商业至上、消费主义的时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什么都可以拿来掂斤论两,斯文扫地,人的精神就泄了,对此,要有足够的警惕。
不少父母,为孩子找出路,选专业,习惯于从“生计”来考虑,这是“小人”之心也【注:在传统语境里,“小人”不是坏人,而是类似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可以理解;但若出于天心(即公心),不耽误孩子慧命的话,应培养孩子的士气。父母志于道,孩子才志于学,可见父母的眼界、心胸有多重要。“岳母刺字”成为千古佳话,因为其中有大情大义,有浩然正气,如今这样的母亲、这样的父亲太少了。
受以往学习习惯的影响(注重知识的理解,而非设身处地的感受),受自己格局的限制,我们虽然拿到《论语接着讲》这么一套书,却很难与孔子精神往来。孔子不是哲学家,他讲的话一点都不深奥,他只是在做良心事,说良心话而已。大连的朋友已经开始了《论语接着讲》的线上读书会,将这套书与《乡下的奶奶》一起读,这是很好的尝试。不识字的乡下奶奶,为何可亲可敬?因为她的心地干净,与尧舜是同一个心,就如《论语》第二十篇里说的,自然“公则悦”。
由于以往“理想主义”的教育,过于强调牺牲个人、服从集体,而现实生活中贪官污吏遍地,人们对于“公天下”不太容易有信心。其实,“公天下”重点不在外在权利的平等,而是内在的通达,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将“我”看破,放下,就能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公则平,公则明”。孔子讲的完全是生命实践之学,于平常生活中能见其大,见其高明,实乃中庸之道也!
与传统社会无数不识字的乡下奶奶相比,当代中国人都有机会接受知识教育,是幸运的。能识字,比不识字好。能识字,就能自学圣人之教——自学《论语》,而林明进老师提供的“依经解经”的途径是平实的,是可体证的,可以帮助我们经由文字,而破除文字相,不落入到字面上的狭隘理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圣人行的是至简之道,如此而已!祝同学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晚上,与妈妈共读《一辈子做学生》论语接着讲导读,读到最后一段,“人生大大小小的选择都是大智慧,一步错就步步错,如果没有能力过智慧的生活,不知以智慧来做事,自然就如孔子所说的,焉得知(智)了。”
这段话,我很有感触,人首先要有自主、独立的意识,不盲从,有选择的能力,明辨之,而后才能笃行之。十分感恩!
◎今天上午,妈妈给我看了一件物品——一双袜子。这双袜子是姥姥不知何时穿到现在的,已经是“满目疮痍”了!
姥姥一辈子都很节俭,因为家中有三个孩子要抚养,但是姥姥一句怨言都没有!姥姥如今八十岁了,身体仍很健康,每日还可爬山一个小时!
每次仔细看姥姥时,脸上的皱纹、手上的茧子,或许这就是岁月的痕迹吧!
惟有感恩!
◎早上照例出去晨练,正好家门口有一个文化广场,广场上有老人们在练功,练剑,跳舞,很是热闹。从这些老人身上看到了舒适、单纯、阳光、朴实的生活画面。【评:很好!这就是公心。】
上午在家继续采访爷爷、奶奶。爷爷11岁,父亲就去世了,他很清楚地记得那位推荐他做村里会计的恩人,让他有了饭吃。很受启发,一个人唯有知道过往中要感恩谁,自己才能在将来时怀感恩、动力、温暖、报答之心,与有缘相遇的人“活好活亲”。
抽空练习《八面金钱经》,虽然第一节还是只有最后能弹下来,最后一节因为太快容易跟丢,但是边听边努力跟时,对南音又有了“发自内心”的认识,有喜悦、感动,还有一股莫名其妙的郑重与忧愁在心中交加。越弹越敢放开弹了,是南音的音色自然促使自己的结果,十分感动。
感恩所有的声音、人、事、物,是这些让我们能有机会生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无限感恩!
◎昨天回老家祥云去看望祖先,我们坐在车上,看到了老家那一座座熟悉的建筑。上一次回老家时,老宅还没有被推掉,一个大院子里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在里面生活。
开着车前往祖坟。前两天刚下雨。地还有点儿湿滑。车打滑了,妈妈连忙让车里的人都下车。最终,在所有人七手八脚的帮助下,车终于开出来了。到了一处空旷的地方,车停了下来,我们下车走向坟地。在一大片玉米田中绕来绕去,终于到了。祭祀完后,转身看见一望无际的田野,真是开阔极了。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