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中庸》
昨晚,赵文耕老师在尊经阁,讲了一堂《甲骨文入门课》。文耕学堂安排了线上直播,我们各地的学员也有观看。
因为当年我们的教育实践是从华德福教学开始起步的,一年级就带着孩子们识甲骨文,因此觉得这么做很自然、很正常。记得,当时我还将小书院的餐厅墙壁,全贴满了用彩色蜡笔写的大大的甲骨文,就像身处古人的岩洞里,不仅不压抑,而且美不胜收!
汉字的源头,是圣人立象以尽意,故每个汉字原本都神意满满,只是我们淡忘了、有隔阂了。故从甲骨文开始教汉字,比借助任何现代人的教育体系都直接。生为中国人,是幸运的,因为顺着汉字的演变,就可以追根溯源;而且百年来,甲骨文的学术研究已有硕果累累,我们完全可以拿来服务于“小学堂”的日常教学。
春天的玉泽园里,大小同学弦歌一堂,教学相长,其乐融融。孩子们也都有许多感触,日知录里的表达得都很充分。我就偷个懒,少写点,主课可读读孩子们的文字。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4月9日)】
◎今早主课之后练习了侗族大歌,在室外唱与在室内唱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当我面对那些花与草的时候,心里无比舒畅。与大家一起唱的时候,又有一种其乐融融的感觉。侗族大歌是非常生动活泼的,它里面包含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颂。
◎晚上自习,从宿舍去自习室的路上,五彩缤纷的花在路灯下绽放,路上的花瓣洒了一地,空气中是淡淡的花香,特别是紫藤,闻着心旷神怡,心情都好了。
今天是周三,但共学营已经进行了五天了,各个课程都井井有条地进行着,每个课堂上老师认真上课,同学认真学习,内容都很精彩,自美其美。整个玉泽园里又高度和谐,造就了这样一幅春天的画卷,美美与共。
◎“天地”与万“物”之“德”
上午步进老师的课上,运用唐韵的诵读方法将《一东》诵读了一遍。非常的压韵,不知为何,很自然就将那种意境与情感唱出来了。写诗写词,重点不在文采出众,而是让人一读,这两种感觉就出来了,唱得也就更简单了。
下午,练习双节棍的单手换棍,昨天还有点搞不清楚,不敢做。但是今天更大胆地将手指伸出来,让铁链绑上的一刹那间换了,换得越来越流畅了,隐约之间在跟双节棍“交朋友”,同时也更“懂”它了。不要小看与死的“物”交感,它在帮你的心变“活”。
之后,在外面练《梅花操》,看似带着耳机,与整个世界有隔。但是真正与世界“和合”了,像树上的花一样!礼乐就是让我们回到“天地相融”时的中和!
◎今天下午的课程结束后,便回到宿舍做一日的洒扫工作。从扫地到晾晒,从容地去做,由外在的学习,回到切身的日常中,用心。像主课所讲,生活本身就无比多姿多彩,沉浸其中,在自己因缘的那个位上,尽自己的本分。
值日后给自己一段“闲”下来的时间,让身心放松下来,看看书,到园子中散散步。昨日突如其来的雨,让还开得正旺的花.受到了春雨的“洗礼”,本以为花便不再鲜艳,树上确实没有那么多花朵,但花瓣却散落一地,别有一番风味,空气中也弥漫一股花的清甜,让心一下就打开了。回到天地间放开了活,没有什么不舒服,生机无限。天地万物便是圆满的呈现,生命的底色是无比明朗,天道下济而光明,落到我们心头,可以绽放出来。一个小种子,也可以别开生面。
上午上步进老师的课,开始用唐韵读《声律启蒙》,虽然一直以来都不太会说闽南话,但还是备感亲切。步进老师说,让我们把学习《声律启蒙》,当作像学唱侗歌一样,读着读着就会了,慢慢的也有点样子,不再执着在那个词性,而是透过文字感受背后的音韵。很感叹,我们竟然读出千年之韵,用我们自己的韵去连接我们的文明,打通了。不是落入技术,吟诵的标准圈套,而是有感而发,“诗人”不是职业,而是活得诗情画意,人人都可以成为“诗人”,通情达理。
◎“回到天地之间,放开了活!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十分有幸听到了文耕老师的报告,十分精彩!从“人”“文”的甲骨文开始,文以载道,立象以达意,这是一条够大的历史长河。通过学习其精髓,成圣成贤;承文脉,便是最大的孝。我们这一代人能有此机会,便有此责任,“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本立而道生,基于此,中国文化将触底反弹,因为“文本于天”(课后老师拿了龟壳让我们看,古人为什么将文字刻在龟壳上,每一处纹路都与万物规律有关)。文耕老师深耕“文字学”,融入生活,触类旁通,就是行文,敬佩不已。皆为天子,各有分工,角色不同,各安其位,去生长,发芽,为己,当之无愧,惟正命,乃诚者。
——人生之路,方向明确(德者,登也)。
——人就是文,文就是人。
——生命的觉醒之后,便是觉悟,交给实践、时间、阅历。
——不要太自以为是,不然会碰壁(要有自之知明)。
——同路人,一起走一遭。
——殊途同归,指向一个地方,亦是来处。
◎自从这学期开始,对“文”越来越有感触,不是文字、文学的泛滥,而是“文贵”,每个汉字都含有饱满的天地万物之精神。文耕老师讲得一点很有趣:甲骨文,目前已知有约五千个,而其中四千个字的含义,已经因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如此剩下的一千个字,可以穿越时空流传至今,必是以文字之象传自然常道。可见,文字的学习十分重要,其中有华夏文明历史真精神,真脉络的讯息。
当今时代,年轻人的精神不振,很大程度是学语文的脉断了,如果在小学、中学阶段可以接触到真正的“文”,想必是中国文化复兴很好的路径,就像古人一样,潜意识中已经接受了先圣之教,不需要再回过头从西方现代意识里抽离。
教育的回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议题。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