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来学习中心”到“易俗社”

学习日志2025年10月24日星期五

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巽卦·彖辞》

昨日一早,孩子们坐大巴回冀州基地,我则同瑞芳老师乘火车到西安,然后转飞机到了青岛。

在机场候机时,买了几本书和杂志,其中《十月·少年文学》的一篇小说,令我印象深刻。小说名字叫做《时间的缝隙》,里面也讲述了一位乡下奶奶的故事,选摘小说的第一节《让神出去玩》供大家参阅:

“你走神的时候,就是钻进了时间的缝隙。”这话是奶奶说的。

杨小榕根本不懂什么是时间的缝隙,想到的是门缝、墙缝、石头缝,反正缝隙多的是,有时天干久了,原来的泥巴地也会裂开一道道缝隙。但时间的缝隙到底是什么样子,她还真想不出来。不过,她照样相信奶奶说的话,因为她常常看到奶奶走神。

奶奶常常搬一把竹椅坐在大门口,望着门前相隔不远的菜地,稍远的树林,再远的竹林,一坐就是大半天。有时忘了晒干辣椒,有时忘了收棉被,有时连换洗的衣服都堆在盆里不管不顾了。那时,奶奶的眼神是飘忽的,虽然正对着菜地、树林、竹林,但又似乎根本没有看它们,而是穿过它们,看到了更远的什么东西。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可以肯定那东西一定非常迷人,要不,怎么会把奶奶的神都牵走了呢?

“奶——奶!”很多时候,小榕要走过去,抱着奶奶的胳膊摇晃三次,才能把奶奶的神唤回来。

每次,奶奶转过头来,都要盯着小榕恍惚半天,才摸着小榕的头,笑着问:“刚才是你在喊我吗?”

“该做饭了,我饿了。”小榕一时不知该怎么接话,只能用事实说话。她并不是听不懂奶奶的话,只是搞不懂奶奶到底是真恍惚,还是在开玩笑。

奶奶只要把神收回来,做事是相当麻利的。反正有洗衣机,衣服往里面一丢,就转动起来了。趁此空隙,她就进了厨房,叮叮当当一阵敲打,香喷喷的饭菜就端上了桌子。她并不坐下吃饭,而是先去掀开洗衣机的盖子,把衣服晾晒起来。

奶奶做这些事时,不但没有一丁点儿抱怨,似乎还很开心,常常哼着歌,做得很有节奏感。她常哼的是《一条大河》《北国之春》《我只在乎你》,偶尔,她也哼哼时下的新歌,但显然没有老歌熟练,不是忘词,就是跑调。不过,没关系,没人在乎,她自己也不在乎。忘了词,她就哼哈过去;跑了调,就按自己的调门来,谁也管不着。所以,在小榕的记忆里,奶奶从没有发过愁。

晒完衣服,奶奶坐下来了,端着碗吃起来。她总是那样津津有味,一口菜,一口饭,好像都是天下美食。吃着吃着,她也会注意到小榕情绪不高,就抬眼望了望,问:“不开心?”

“还好了。”小榕不想说太多,只是搪塞,“有点儿累了。”

小榕并不是不想跟奶奶聊自己的事,只是觉得跟奶奶不在一个频道上,聊不到一块儿去。

在小榕的记忆里,有无数次对话都像撞到墙壁上。

她说:“这次数学考试又不及格。”

奶奶说:“不及格怕什么?皱着眉头才可怕。”

她说:“老师批评我了,说我作业乱写。”奶奶说:“乱写就乱写,只要自己开心。”她说:“我和同桌吵架了。”

奶奶说:“忘掉。就当什么都没有过。”瞧,这还怎么聊?

不过,小榕一直相信奶奶有什么灵丹妙药,能治愁苦,见效之后就只剩下开心了。她嚼着一口饭,盯了奶奶很久,才问:“什么是走神?”

“哈!你终于开窍了,肯问这个问题了。我就知道你迟早会问我,今天,我得好好给你说道说道。”奶奶就像坐在漓江边钓鱼,总算是看到鱼儿上钩了。

“你说简单些,我怕听不懂。”

“我又不说外星话,你还听不懂?”奶奶故意逗趣了一下,“人呀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身体,二是神……”

小榕开始鼓眼睛了。

“好好,我说简单点儿。”奶奶一笑,说,“决定你开不开心的不是身体,是神。”

“神在哪里?”

“这里。”奶奶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这不就是自己的一个想法吗?”

“不不,神不单单是一个想法,嗯,应该是你所有的想法聚在一起形成的,有生命,有活力,可以决定你的身体,当然也影响你的心情。”

“你倒像个老师了。”

“才不是。”奶奶又是一笑,“这是我自己悟出来的。我每天要做这做那,遇到这事那事,我的神越来越不开心,就像你这个样子。”

“然后呢?”

“我就让我的神出去玩,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反正都是我喜欢的地方。”

“听起来,身体像是神的家。”

“对,就这么想。”奶奶用筷子指了指小榕,是一种点赞,“神出去玩开心了,回到家里,当然就神清气爽。”

“可是,我每天出门,玩了了一天回来,还是觉得不开心。”

“那是因为啊,你没有到你喜欢的地方。”

“你是说,我想去哪就去哪吗?”

“没有人管得住你的神,只要你愿意,你的神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啊!

这篇小说的开头还不错吧?整个读下来,大体还是好的,只是后面稍微有点造作。可惜!本来我想,如果这个故事真的很棒,完全是可以搬上电影屏幕的。其实,从儿童文学中可以找到很好的素材,作为电影改编的基础。譬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多么真挚感人的故事啊!

由于配合朱永新教授的“营造书香校园”行动,曾经有一阵子关注过儿童文学,也与儿童作家梅子涵教授有过比较深入的交谈。可惜的是,好的儿童文学作家太少了,因为他们的童心受世俗风气的染污,变得不再纯粹了。

明代的李贽《童心说》写得好:“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复兴中华文化,落到实处,就是恢复我们的“童心”——祂就是赤子之心,天地之心也。

此次抽空来青岛,是参访当地的几所小微学校,配合刚成立的“德和易俗社”,与当地朋友做些交流。昨天晚餐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让我聊聊延安的学习心得。这使得我想到当年在顺义组织过几回“小微学校创办人的工作坊”,那时候,我就放《抗大抗大》纪录片给大家看。如果说,目前在民间办学,困难重重,我想,这些困难都赶不上当年的抗大吧?

为何“抗大”吸引了那么多优秀的青年?为何“鲁艺”培养了那么多文艺干部?因为这两所学校都是大时代的产物。韦华校长讲得好,“顺势,落地,生发”。不是我们要成就多么伟大的事业,而是配合伟大的时代,尽我们的一点微薄之力而已。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摘自《学记》)各地与华德福有缘的小微学校,都是新教育的先觉者、先行者,可为何越走路越窄?不是大家不够努力,也不是大家缺乏智慧,而是对我们所处的“百年大变局”、“千年大变局”缺乏足够的认识;若有长远的历史眼光,若能从国际政治形势、中国的前途等大处着手,加上大家好学笃实的作风,一定路越走越宽广!

因为中国需要好的教育,中国也一定能办世界上最棒的教育!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早上五点出发坐大巴回玉泽园,回想两周在延安的学习生活,还历历在目。

安塞腰鼓,从一开始的不太理解,到昨天展演时的十分有力,其实与打英歌的感觉很像,最终那股气息是立起来的,精神也同样是挺立起来的。

看到“文艺”的另外一面,文艺不一定是芭蕾、西洋乐,文艺也可以在我们的身边。很感恩!

◎坐上了回冀州的车,一切顺利。鲁艺旧址的学习虽然才刚结束,但是我们的文艺学习还未结束。其实对于延安生活有些恋恋不舍,旧址的叔叔阿姨朴实又亲和,陕北是革命圣地,黄土高原养育出淳朴厚重的民风。我喜欢这片土地。

◎“为人”去学什么?

今天一大早五点,夸父班、文艺社的所有同学和几位老师乘坐大巴,从鲁艺旧址东山下的停车场发车返程,踏上回玉泽园的征途。下山时,正好碰见了每天每餐都会给我们打餐的大叔。大叔亲切,热心,善良极了,还“很欢迎我们下次再来”,并问了我们具体的离开时间。顿时心里温暖极了,很不舍,感激为我们付出的人。每个人都是有“良心”的呀!对此有了真正的感触,才能真正把自己“活好”,同时真正尽力去造福天下万物苍生。

三点多将近四点回到玉泽园,十分亲切。虽然对延安有些不舍和回味、思念,但也很快地回到了在园区该有的生活学习状态。放下行李,就去主课教室一楼书柜上翻阅自己想看、感兴趣的书。突然翻到了傅莹的《我的对面是你》和杨利伟的《天地九重》。记录的都是自己“真实的生活”中感人详实的“奋斗细节”。看到书名就很感动,很想看。看了一会儿之后更是“感动”。人活一世,最值得回味、给大众吸取营养的就是这些——自己的各种细节。成长的营养就是这些先辈各方面的“细节”呀!珍惜、细品、学习才能“成长”!

◎夜色还浓,从窑苑慢慢向下走,天主堂肃穆地矗立在鲁艺旧址中,犹有安塞腰鼓、英歌舞与红歌的声音回荡。两周不长,但足以令人铭记。

我一直坚信,信,是最能寄托情感的物件之一。当一封饱含真情的信,随着车马悠悠千里万里,跨越绵延的山脉,听过潺潺的流水,其本身的情思,好似也随着遥远的路途,更加悠远绵长。当然,这是我对交通、基设、科技不先进的古代,对相隔两地的人们传递情感的美好幻想。

但哪怕是在一句话、一条微信、一个电话就能表达情感的今天,信,总是更加郑重丰沛地传递。它像能承载万家灯火中无限的祝福,将彼此深爱的人们细水长流地连接在一起。

尤其是林觉民同志以血泪泣下的《与妻书》,那家书中无比深沉的爱意与家国情怀,令人如此感怀。(读《与妻书》随感)              ​                                  

(慧安、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