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众生,忧以众生

学习日志2025年9月15日星期一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中庸》

昨天上午,在北京的家中,无事,见书架上有一本甘阳的《文明·国家·大学》(增订本,三联书店2018年版),就抽出来翻阅。其中一些文章,如《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重新阅读西方》《中国的“新世界主义”》等,今日读来,仍然很有启发。

普通读者,与学者关心问题的视角不同。普通读者是从切身的生活感受、生命经验入手的,由于我既是一个编书匠,又是普通读者中的一员(而非学者),所以,很容易站在普通人的立场来看问题。从2007年自己开始带领读书会,立品的读者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走到面前,对此感受就很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人与人的沟通是不难的。

而学者的情况就不太一样。由于从事过一段学术书的出版工作,所以对学者这个群体有近距离的接触。大致而言,学者有两类:一类是“职业的学术工作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他们将学术当作某种职业,比如写论文、评职称,按照某种游戏规则去争取课题经费等等,他们的工作性质与药房的药工有点相似,就是将知识分门别类,放进专业的药盒里,如数家珍,定点上下班,靠这个职业养家糊口。美其名曰是“学者”,他们关心个人升迁、奖金福利等,与普通人一样,甚至比普通人还要计较,有的教授道德水准甚至在普通人之下。

还有一类,是真正的“学者”,就是孔子所言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中的前者,有传统读书人的风骨,如梁漱溟先生,如毓老,如王镇华老师。他们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目前,我们在书店里看到的许多书,是前一类学者制造出来的,叫做专业的“知识生产”。每年全世界这类的出版物数量惊人,因为这个职业是一个庞大的人群,他们的工作就是负责知识生产,维系一个学术共同体的运转。他们的人才培养机制、内部升迁、学位评定体系有某种规范,你若进入不了这个体系,他们是不带你玩的。

譬如,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普通读者喜欢读南怀瑾先生的书,有的对毓老也特别推崇,但在学术共同体看来,无论南先生,还是毓老先生,他们是看不上的。因为他们没有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他们的表述不符合学术规范,因此不算“学者”。也就是说,如果今天孔子复活,大概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找不到他的位置的,只能在民间和我们一起混。

而甘阳先生呢,他属于科班的学者,在学术界有一定声望,也有一定的争议。以下是甘阳教授的个人履历,摘自百度百科:

甘阳(1952年—),浙江杭州人,生于辽宁沈阳,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获西方哲学硕士学位。历任中山大学逸仙讲座教授、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博雅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2017-2022年)。

文革中曾在北大荒下乡八年,1985年创办“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主编“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等丛书。1989年赴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长期进修,1999年任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2009年任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推动以“经典阅读、小班讨论”为核心的通识教育模式。主持开设《大学之道》《古希腊文明》等通识课程。学术研究聚焦政治哲学与西方思想史,著有《政治哲人施特劳斯》《通三统》《文明·国家·大学》等作品。

我不认识甘阳教授(牟坚老师与他很熟),所以不好乱说,只能从他的经历和学术观点来感受这位学者。首先,我觉得在北大荒做“下乡知青”的这段经历,对甘先生而言是很宝贵的,因此他了解中国的现实情况,有家国情怀;其次,甘先生经历了从“文革”到“改革开放”这样大起大伏的时代转变,所以有“问题”意识。第三,甘先生是敏锐的,他的思考有前瞻性,我们普通读者目前关心的一些问题,如社会转型对我们个人发展的影响,我们身处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等,这些问题,在二三十年前,甘先生就有过很深入的阐述。这是他让人敬佩的地方。

但读了这部书的第三部分,关于大学通识教育,你又会觉得甘先生有点书生气。靠移植西方的博雅教育的传统,就能解决今天学术界专业主义的问题么?我恰恰觉得,走出书斋,重新回到群众中去,“学问”才有生机,才真正能帮大家的忙,而不只是停留在所谓“思想界”内部的辩论。

不过,甘先生的一些观点,如《导论:从“民族-国家”走向“文明-国家”》,对照我们对当前中国的观察和思考,还是能给我们很大启发和鼓舞的。

中国将要走怎样的道路?就是从古老的中国,走向一个现代的中国;从“延安道路”,到“中国道路”,再到“人类道路”,可大可久!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伴随着新中国,一起往前走,这就是是我们这几代人的天命。惟正命!

【文艺社、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今天收到妈妈来信,说家里很好,但我仍有些想家,希望能慢慢适应这里。

中午舍友轮番讲故事,讲了三个多小时,所以当别的宿舍的人都起来活动时,我们在睡。我们舍友的口才真的很好。

◎早晨,我在和爸爸妈妈通电话时,突然感觉成长了。分享会让我将学习的知识和实践的过程结果告诉他们。有种感觉比父母还要厉害了!!

打电话时,我们聊了关于最近的学习和日常情况,“成长”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实现了。

◎新学期第一周的尾声,在班会上我们觉察并提醒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总结这周。今天也是可以和家人通话的日子。随着与家人的讲述,再次回顾了一周所获所得。明明才来到了一周,但却觉得如此充实,觉得每一张面孔都如此亲切。

(慧安、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