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5年10月8日星期三
率性以拨乱反正,王道正直;奉元与天下归仁,王道平平。
——爱新觉罗·毓鋆(1906-2011)
为何给以上标题“中道”二字加上引号?
是因为“中道”似乎越来越成为了某种概念,而不同的人对这个概念都有各自的理解。“概念化”就容易导致思维的僵化,镇华老师对此很警惕,他常说,学习中国文化,要避免概念的掌握——而这恰恰是我们主流教育最主要的特征,尤其是数学和哲学。老子对此也十分警惕,他直接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昨天收到一位朋友寄来的两本书,其中一本的书名就叫做《中道》,副标题:“未来的灵性道路”【台湾天下生活出版公司2025年3月版】,作者:杨定一。这位杨定一博士目前是台湾长庚大学董事长。1958年生于台湾,7岁时举家移民巴西,13岁申请上美国耶鲁大学,同年以第一名成绩跳级考上医学系。21岁那年,获得洛克菲勒和康奈尔大学生化医学双博士学位。这么一位有科学背景的学者,后来对灵修很有钻研,故他的著作和演讲影响了许多人。
我想想借整理笔记的机会,讨论“中道”,完全是受杨博士这本书的刺激。下面选摘该书的一章《儒家的中庸》,大家一起来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华人的圈子通常会认为儒家的《中庸》可以代表中道,但我的看法有点不一样。
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前,许多学者乐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讨论社会和国家应该怎么统治,特别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的平民之间的关系。汉朝建立后,初期的皇帝主要奉行道家的思想,让人民和政府在战乱后能有一点喘息的空间。但后来政府的权力强大起来,也就开始需要一个框架,帮助皇帝维持一种阶级的秩序,维护政治的权威。
汉代的学者整理六经,其中和“礼”相关的文章就汇总成后来所称的《礼记》。《小戴礼记》第31篇单独抽出来,就是我这里要谈的《中庸》。华人都知道《四书》,也就是《中庸》《论语》《孟子》《大学》的合辑。宋朝以后,《四书》成为官员考试的内容,可以说是每个读书人一定要读的经典。
孔子和我前面所提的大圣人有类似的情况,他所留下来的思想是以弟子的整理和转述为主,所着重的重点和表达的方式自然受到弟子主观诠释和客观能力的影响。再加上历史演变的因素,我们很容易理解,虽然孔子也谈天命、道、本性,但后来的儒家主要着重在身分和行为的层面,讲的是一种人间和社会的道理。
像《礼记》就是讲领导人该怎么做,而人民要服务、要听话,一一列举人间的架构、秩序和规矩。《中庸》一共33章,除了第1章谈到道、天命,另外32章多数在谈行为或执行的层面,用各种人间的实例,不断提醒君子样样都应该采取中间的路线,才能有好的示范,带来好的后果。
关于中庸的意思,宋朝以后的主流说法,也就是在人间的层面采取一个中间的立场【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强调君子表现不要过度,也不要太少,并且建议凡事适中是最好的方式。总之,不要从群体突显出来。
有教养的君子在这些规矩下,尤其强调情绪层面的修养。中庸将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称为“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表现的情绪要符合常理【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才配得上君子的风范,而可以和天地和谐共存【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完成君子的任务。
前面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还是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庸的重点不在于人间的表现,而是在内心的层面——这样的诠释,和我所谈的中道是比较符合的。然而,华人的主流诠释还是受到任官考试和教育的影响,偏向在行为层面取得一个中间,把这种中间路线称为中庸。
当然,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如果懂了真实,既然躲不开这个世界,还有未完成的业力,那还是可以选择活出敦厚、道德,不走偏激、不落极端,好好做一个有用的人。但坦白说,这比较是一种社会的需要。如果过分地去做、或认为这就是生命的全部,那么,这种讲究礼节、规矩和外在表现的学问,再多推进一点,也就可能变成违背人性的制约。
是的,社会要有一套规矩,大家都依照规则才能运作。但从个人的修行来谈,只谈情绪和行为的规矩,缺少对真实的理解,不小心就可能变成限制,甚至是枷锁。
儒家的角度还是着重于“有”的层面,才有那么多规矩和原则要人去遵守。至于我们谈的中道,在人间层面,当然很大一部份不会违反儒家所谈的中庸,但走到最后,会发现注意力是回转到自己,回转到空,而终究体会到有跟空是两面一体。
不知大家读完上文,感觉如何?
在这里,我不想长篇大论地来分析杨博士此文的可取之处和局限,只是想藉此提醒大家:
一、不超越现代汉语语境(即现代意识),是很难进入孔子、老子的精神世界的;
二、儒家的确给人留下比较刻板的印象,但圣人孔子不等于后世理解的儒家;
三、《中庸》不简单,比任何宗教或灵性体系角度谈的“中道”,都更整体、更透彻。杨博士谈的“中道”,对读者有一定启发,作者本人也算诚恳,有一定的修证,但他的“中道”是小道,非孔子、文中子、阳明子阐明的先王之道。杨博士的“中道”对修身有点帮助,但没法用来治国平天下。
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宗教和各种身心灵体系的局限,那就是他们无法做到全体大用。宗教和各种灵修体系的积极作用是,可帮助我们破除对唯物论的执着,但他们很容易落入到唯心论。
五、最后发点感慨。就如中午为导师们饯行时,对颜铨颍老师说的,“奉元”很重要!要帮助大家不误入旁门左道,必须要有正大之声。毓老、镇华老师之后,要有人接过接力棒,所以大家要共同努力!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昨晚我们与国庆礼乐共学营的所有参与者,在宾馆二楼举行了盛大的中秋雅集。这次雅集对我来说,是自己参加过的“状态最好与最不一样的雅集”。尤其是开场在打《鼓鸣盛世》与后面跳蒙古舞时,真是“尽其性”,内心有着真正的欢喜与自信。
“展示”与“表演”都只是某种外在的形式,真正要展现出的是自己“发自内心的高贵”、自信和欢乐。在跳蒙古舞时,就特别有这种感受与收获。愿时时都能有这种状态,内心欢乐,尽其性,就是人生的最好状态。只要身心充分绽放,这就不是难事!
◎上午,《史记的写法》最后一次课。这一周颜老师讲了《史记》后面的“微言大义”。司马迁把他对经学的深刻理解和他的“春秋大义”放入了《史记》。今天讲了《平准书》,国富民贫,用钱买官,人对未来毫无希望,社会风气“摆烂”、“躺平”,一塌糊涂;也讲了《刺客列传》豫让、聂政为心中大义而死。这些都是春秋大义啊!
◎今天假期真的结束了,国庆的共学营也结束了。
玉泽园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明天一早又出发,开始一个全新的旅程,开心!
我跟妈妈聊天,解决了许多困惑,感恩!还有那些老师,感恩!也许在放假的时候,变成共学也挺好的!可以一起讨论很多问题,很有意思。
◎明天就要出发去延安了,上次千里徒步,只是匆匆走过,这次在延安能待两个礼拜,能更深入地学习吧!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