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5年8月14日星期四

昨天上午,在商务印书馆的书店——涵芬楼,举办了林明进老师的新书发布会。林老师以《一辈子做学生》为题,做了近两小时的报告。

商务印书馆被誉为中国现代出版的奠基者。这样一家百年老店,推动和见证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在这里,举办《论语接着讲》一书的发布会,有十分特别的意义。

对普通读者而言,“学术”二字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它好像是少数坐在书斋里的“学者”的专门工作。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学术”一词对应的英文Academia,是指进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同时也用来指“知识的累积”。可是“学术”二字,在古籍中也时有出现,譬如,《史记·张仪列传》:“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这里的“学术”,指的是“学习治国之术。”又譬如,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盖勋传》:“凉州寡于学术,故屡致反暴。今欲多写《孝经》,令家家习之,庶或使人知义。”这里的“学术”,指的是教化。到了清代之后,“学术”二字通常指的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故相对应的,有“不学无术”的说法,多用于形容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因此,就“一辈子做学生”这个题目而言,我们首先要了解,做怎样的“学生”。如果按照当前学术界的标准,“一辈子做学生”意味着要在某一个或某几个专门领域,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做一辈子的学问,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但在林明进老师这里,以及中国古代的治学传统而言,“一辈子做学生”,这个“学”是全体大用的,是学“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包,其重点不在于某门专业技艺,而在于“亲民”——“亲民”二字,是非常重要的学问,或者说,是所有学问中的核心。

看看林老师的书中是如何解这两个字的:

孔子的真精神,可以借庄子“内圣外王”一语以概括之。从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到孟子所说的“大而化之之谓圣”,孔子的学问都是从人与人之间的相对待出发。不管自己是“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学之”,等到“知之”之后都能行之,这是第一层;自得之后都能欲人人自得之,这是第二层。《孟子·万章上篇》伊尹云:“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这就是士人的担当,也是读书人读圣贤书的真价值。

为政者要亲民,《易经·临卦》(地泽临)“大象”讲两个要点:“教民”和“保民”。对于平民百姓要“教思无穷”,教民要出自诚心,以自身做典范,无穷无尽的竭尽思虑,造福人群。至于领导者的保民原则,是“容保民无疆”,态度上必须宽大能容,无边无际,没有界线,没有止境。【注:《临卦》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现代学术,强调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所谓“客观”的“物”或“事”,而忽略了所谓“主观”的“人”。就算那些所谓的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似乎是“人”,但也只是概念化的“人”,而非在生活现场中真实的人。所以,大家读学术著作,总感觉味如嚼蜡,冷冰冰的,有点读不下去。

我们再来读一段林老师的文字:

在整个《临卦》的讨论中,群贤毕至、万民咸来是临,是临天下最好的结果。感民以诚是临,是临民临事的真正大智慧。除了甘临之外,咸临——至临——知临,最后还要敦临,以厚德载“福”。唯有敦厚之德才能让大德敦化天下,让小德也川流不息。

临是扭转的时代,契机都在以大临天下,唯天为大,大者无外。天下盛衰得失,都在终而复始中一乱一治,一治一乱。《春秋·公羊传》“见治起于衰乱之中。”临要临事,就要以“大”临天下,“大”的智慧就是从天道人性上入手。这是中华民族种性渊深的底蕴,更是华夏思想大公无私的光辉。天下之临不在远,从人性出发的亲民爱民,就是最简单朴质的临民学,也是华夏民族的大临之学,更是一套历久弥新、非常正统的中华政治管理学。

有点感觉了么?

古人读书,似乎就读那几本经书,却能教化一方,治国理政,就因为“四书五经”谈的都不离“亲民”二字。而要做到“亲民”,必须从“修身”(即“修己”)入手。

搞定自己,天下太平。

(中霖整理)